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优秀9篇】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原子的观点讲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本节教学目的: 1、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观察分析有关的实验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定律中的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的"、"生成的"、"质量总和"、一方面要注意到未参加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质量守恒定律 篇1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回忆,回答加深印象,为以后做铺垫设疑从学生常见的化学反应中提出问题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结论给学生示范,明确目的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分析实验,初步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教师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理解,思考加深学生对此定律的认识升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学生思考,回答,得到正确结论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小结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练习播放课件,展示习题学生思考,回答巩固知识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篇2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化学教案《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篇3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1

一、--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二、教案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释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释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释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过渡】“大家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你认为要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大致需要哪些主要实验步骤呢?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提问】结合具体实验用品,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你可采取哪些措施能使实验更准确快捷地完成?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总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提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板书】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延伸】在化学上我们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大家还知道其他哪方面的守恒规律吗?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答:能量守恒定律……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 篇4

教学目标 :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

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一、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的内容

2.       的适用范围

3.       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 :课本P70    1、2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篇6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

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 篇7

一、--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石敬芬

学校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某xx大师说:“我一发功就能使水变成油(油中含有碳元素)”。这种说法科学吗?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 所以 0+200=200=0

11+78=89 ; 78+11=89 所以 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 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 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 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 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 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 66+34=100(页)

(2)剩下的 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 :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99+19998++196+95

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

= 00+20000+2000+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 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 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质量守恒定律 篇9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