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微课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教学背景
《园林设计》课程是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艺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具备绘制和识读园林设计方案图的能力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专业课程学习渴求欲较强、学习态度认真、思维活跃充满热情。本次微课设计属于园林构图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园林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为后续的园林设计方案构思表达及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节奏与韵律的知识点,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采用音乐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引导,概括提升、即时测试和实践应用等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构建互动式学习文化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节奏与韵律的定义;节奏与韵律的类型及特征。
(二)能力目标。能够对园林构图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重点);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难点)。
(三)素质目标。提升学生园林方案设计构图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热爱及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本次微课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合理运用音频、视频、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促进学生知识运用及专业能力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导入
聆听《ship and the globe》音乐视频节选,节奏与韵律的概念来自于音乐,它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有节奏的变化才有韵律之美。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也会呈现出这种规律的重复或有秩序的变化,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大海的波浪,一浪高于一浪;把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春来,草长莺飞、夏至,繁花似锦、秋天,落叶缤纷、寒冬,大雪纷至,时光匆匆的脚步,更迭着四季的风景,呈现出明显的季相韵律之美。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节奏感与韵律感是自然植入人类心底的审美感受。园林中的节奏与韵律上是指某种景观要素有规律连续重复出现时所产生的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感。从音乐、自然中的节奏与韵律引入园林设计中,引申出园林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及类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当的课程导入,犹如音乐的前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案例观察,概况提升
园林中常见的韵律有:简单韵律、交替韵律、交错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旋转韵律。
1、简单韵律。简单韵律是同种景观元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园林中常见的简单韵律有台阶、长廊的柱子、行列式栽植的树木,大小相同,等距离布置的种植池等。简单韵律表达了简洁纯粹之美,也验证了道家名言——大道至简,简单到极致便是大美。
2、交替韵律。交替韵律是两种以上景观元素等距离交替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便是采用垂柳与碧桃的交替种植,每当春风吹拂,杨柳吐翠,艳桃灼灼,呈现出桃红柳绿的交替景观,成为西湖上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3、交错韵律。交错韵律利用某种景观元素的按一定规律相互穿插交错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冰裂纹就是以穿插交错的纹理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广泛应用于铺地和窗格中。在著名景观设计师玛莎舒瓦茨的作品都柏林大广场景观设计方案中也是运用到了交错韵律构图,令人耳目一新。
4、渐变韵律。渐变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在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等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所产生的韵律。凤鸣山公园中的雕塑,体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色彩有淡到浓,表现出渐变韵律。如颐和园中著名的十七孔桥的桥洞自中间向两侧由大变小,呈现出优雅的渐变景观效果。
5、起伏韵律。起伏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呈现出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写了庐山起伏韵律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中华紫薇园的主体雕塑高低错落起伏变化,表现出起伏韵律感。园林中的起伏韵律源于对自然景观曲线的模拟,营造崇尚自然的写意气息。园林中常见的起伏韵律有:群植树木的林冠线、假山的轮廓线和水岸线等。
6、旋转韵律。旋转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向上下或向左右发展而得到的旋转韵律感。旋转韵律在雕塑设计,景观元素的花纹图案设计中比较常见,如哈格里夫斯设计的辛辛那提校园广场采用自然旋转韵律构图,产生了奇妙的韵律感,人行走其中,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张力将你吸入。
通过列举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典型实例,循序渐进对不同类型的节奏与韵律构图特征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三)即时测试
教师提供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视频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准确辨析;然后教师公布答案,总结讲评。即时测试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四)设计实践(课后作业)
教师提供小尺度空间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练习,举一反三,将所学园林节奏与韵律知识在方案设计中实践应用,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融会贯通。
六、结语
本节微课设计教师以独特的方法导入课程,优化教学过程,增大信息量,遵循人的学习规律,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悟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好学、乐学,学有所获。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效地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基于教学设计,录制了微课视频,达到理想的教学预期效果,获得黑龙省第四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设计意图: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比喻句有几百个。这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比喻句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更主要的是通过比喻句的教学,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目前,比喻句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知识底子薄,思维能力低,不易进行比喻句教学或者只能进行极其初浅的比喻句教学。这种观点是消极落后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就认识了不少事物。进校后,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喻句的出现,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都为我们进行比喻句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学会写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句子,领会“比喻句”的作用。
1、示图:苹果。怎么把这个苹果写得形象呢?
2、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句的作用。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
3、小结:好的比喻句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增添文章的色彩。
二、欣赏句子,收获“比喻句”的特点。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天上的星星仿佛明亮的宝石。
绿绿的西瓜好像一个皮球。
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特点1:具有比喻词。
特点2:具备两种相似的事物。
3、小结。
三、练习巩固,小结“比喻句”的写法。
1、基础练习。
把相似的两种事物连一连。
飞机-蜻蜓,银杏树叶-扇子,蘑菇-雨伞,燕尾-剪刀
根据所连的事物写成一句通顺的比喻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漂亮的小扇子。
2)天上的蜻蜓像一架小型飞机。
3)森林里的蘑菇像一把雨伞。
4)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提高巩固练习。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
杨桃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四、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多练多写比喻句,文章生动显活力。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 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
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
例:
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2)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3)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
2、小组汇报,点拨思考方法。
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
一共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
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
3、学习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
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板书:(90-36)÷9 =54 ÷9 =6(次)
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
二、总结
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一共有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90-36=54(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54÷9=6(次)
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微课使用建议:本节微课所讲的知识点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微课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隐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提示,根据学生汇总的信息利用图示把题目中的所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交流资料 :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思考: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四、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深切的爱。
2、学生熟读全诗。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五、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 (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微点评:选取了表现人物性格明显的片段,让学生知道外貌描写不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体现出更深的层次。)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微点评:让学习者知道,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学目的明确,片段的选取有针对性。)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微点评: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资源,也让他们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素材。)
三、归纳提炼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微点评:用鼓励的话语结束本次微课学习,希望学习者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习作当中,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技巧。)
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科技术语,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科技术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就是纳米时代!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臭”字不要少点。“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2.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汉语拼音微课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2、学会 a、o 、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3、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 a、o 、e 的音。
4、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活动重点】
a o e 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活动难点】
o 的发音及 a、o 、e 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a 、o 、e 及带声调 a、o 、e 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
2、(多媒体出示《安徒生童话》封面)
老师这儿有一本有趣的童话故事书,里面有很多动听的故事。 (出示书中内容,不加拼音的文字。)
能读吗?哎!这么多的文字我们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呢?别急,智慧老人会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多媒体播放声音:小朋友,你们来到学校读书、学习。面对一个个不认识的字,你们不要着急,你看这些汉字,给它们戴上小帽子(多媒体加拼音并闪烁拼音),你们就认识它们了。这些小帽子就是拼音王国中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还能帮助我们学习电脑打字呢!)
3、拼音王国里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拼音王国,去认识韵母家族中最可爱的一群孩子 a、o 、e 。 (挥动卡片)
嗨,小朋友们好。
(幼儿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1、仔细观察书中的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
2、学习单韵母 a:
⑴ 读准音:
我们的 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 a a a 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 (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 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学生跟唱。
我们念 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 a a a,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学生跟念,自己体会发音要领,开火车发音。
⑵ 认清形:
请你们再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 a 的形状。 是啊,小女孩圆圆的'脑袋就像是 a 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 a 的尾巴。
边描写头像,边念儿歌:“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 a a a”。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⑶ 练习写:
我们一起来写个 a:
(教师范写)
a 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学生书空)
a 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它回去好吗?
它的家就是这四线格,跟我一起念:“四线格”。
四线格就是由四条线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a 就住在中格里,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把 a 送回家。
(教师巡回,纠正)
幼儿在语文书上找到拼音格的中格,临摹写一个 a。
⑷ 学习声调:
把 a 送回家了,我们也该开着汽车回家去了。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汽车分别是怎样走的?
幼儿边说,教师边板书四声调,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声调符号,a 遇上它们,读起来声调就不同了。
你们发现汽车的走法和 a 的四声,哪些地方很像呢?
(同桌学习,观察讨论)
对了,第一声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们念的时候也是平的,教师范念a
跟老师说:“啊,阿姨的啊”“阿姨好”。
第二个是上坡,也就是第二声,听老师念:a 。
别人的话你没听清楚,会问他:“啊,你说什么?”就是这个音。跟我一起说。
第三声要下坡再上坡,形状像什么?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这样拐弯,边做手势边读:
“啊,怎么能这样?”就是这样个音。跟我一起说。
第四声是下坡,声音也要从高往下降,边做手势边念:“啊,祖国真伟大!”跟我一起说。
三、趣味游戏、巩固新知
1、我会读。
看板书练读。
美术微课教案
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快来看看美术微课教案吧!
美术微课教案:直溜溜和圆咕咚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线条的变形,知道线条可以有不同的变化。
2、尝试通过线条和圆的不同组合,创造新形象。
3、愿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不畏难。
【活动准备】
有圆的长卷画,颜料、黑色蜡笔等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启发幼儿对线条的想象
1、出示“直溜溜”
师:刚才我们听了故事《直溜溜和圆咕咚》,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这是谁?(直溜溜)
2、讲述故事,感知线条的变化并记录
师:直溜溜是一根与众不同的线,遇到下雨天,他的身体会怎样变化?变成了什么线?(弧线)
故事:遇到下雨天,他会弯起自己的身体,变成鱼钩到河里去钓鱼。
师:雨过天晴,他的身体又会怎样变化?变成了什么线?用手指来画画螺旋线,从里往外一圈一圈往外卷
故事:雨过天晴,他会把自己卷成团,从山顶一下跳到七彩虹上荡秋千。
师:后来,直溜溜和圆咕咚一起玩游戏,直溜溜的身体又怎样变化?变成了什么线?(弹簧线)
故事:清晨,圆咕咚会坐上直溜溜滑梯,从这头滑到那一头。
师:我们也和圆咕咚一起来滑直溜溜滑梯吧。拿出手指,从这头滑到那一头。好玩吗?再玩一次吧。
师:中午,圆咕咚和直溜溜又在一起玩什么游戏?
师:傍晚的时候,直溜溜是一根什么线?他们玩……?
师:除了弧线、螺旋线、弹簧线、直线,你还认识什么线?
二、尝试通过线条和圆的不同组合,创造新形象
1、出示“圆咕咚”形象,启发幼儿对圆的想象
师:故事中的圆咕咚长的怎么样?
师:圆圆的圆咕咚像什么?(球)
2、激发幼儿的想象
师:今天来了好多的圆咕咚和直溜溜,瞧,他们在一起又变成了什么?
师:(蝌蚪)看,他们变成了什么?直溜溜变成了蝌蚪的什么?
师:(棒棒糖)看,圆溜溜的身体又怎么了?变成了什么?
师:(太阳)又变成了什么?直溜溜变成了太阳的什么了?
师:还可以变成什么?
师:两个圆咕咚在一起又可以变成什么?(出示眼镜、樱桃)
师:如果三个圆在一起,又可以变成什么呢?
3、幼儿讲述,教师根据幼儿讲述进行组合
三、幼儿操作
师:那么请你们也来变一变。在后面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圆咕咚,请6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完成一幅长卷,轻轻地找个位置去变一变吧。
四、展示作品,幼儿互相欣赏。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变的图画。圆咕咚和直溜溜变成了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最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