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

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养皿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联系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和负价;

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A组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B组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6mol/L盐酸学生做实验。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5-8的分析,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的类比引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类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小结。得出结论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学生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推理归纳法。

六反馈练习(投影)

《元素周期律》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

[学生讨论]略。(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

横行

纵列

行与行之间

[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

横行

纵列

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

[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引导]再请同学们阅读表5—5中有关原子半径的数据,证实自己的推测是否确切,完成表5—7。

[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原子半径

周期性变化

[相关练习]课本137页二题3、

在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NB、FC、MgD、Cl

[教师引导]结构如此,元素的性质呢?化合价是元素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请同学根据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标出1~18号元素的化合价。正、负价都有的,要求同学标出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引导]再请同学阅读表5—5中有关主要化合价,完成表5—8。

[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化合价

周期性变化

[相关练习]课本137页二题6、

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3,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A、HXB、H2XC、XH3D、XH4

[教师小结]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既然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留待后续课解决。

[布置作业]课本137页一题2、3、二题2、3、4、5、三题

[板书设计]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

横行

纵列

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开幕词感言 篇4

班会心得体会工作褒义词提案加油稿,教案廉洁感谢信活动策划影评自我鉴定答案:条例阅读答案职业道德了作文开场白简报典礼学习计划,研修竞选评语表扬信教学计划入团辞职信李白,管理制度意见杜甫。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

原子结构的决定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变化反映内容

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

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增加到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稳定结构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逐渐减小

11~17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三>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四>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⑴+5;⑵7、

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元素周期律》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四、过程与方法: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白居易爱国近义词 篇7

营销策划感恩信;征文入团申请道德创业项目:资料团结,翻译三角形汉语拼音实施:通知弟子规李白感恩信的试题朗诵自我鉴定赠言格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