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 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 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 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 “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 真实(本质) 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 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 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

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修姱 鞿羁 蹇 蕙纕 揽茝 谣诼 偭规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鸷鸟 攘垢 兰皋 芰荷 岌岌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遇到了穿越而来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北宋大词人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能力。

[设计意图]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首倡者,也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在古诗文阅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境界”的内涵,并能以此来分析古代诗文,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非只对于古诗文适用,许多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文也可以用此来进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养与生活、文学创作的关系;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个人认为可以将选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说”的主体部分,即1—6则;另一部分可以归结为“作者、读者与生活,与作品、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7—10则。这样解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学创作与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

[设计说明]本课是文艺理论的作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本文是从原文不同位置筛选出来组合而成的,尽管内在的逻辑脉络尚清晰,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跳跃性,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所以本课选择“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来选用、调节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便由老师更多地讲授。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境界”

问题1:选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启发引导过程]围绕全文的一个中心概念是“境界”。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通读全文后基本都可以得出结论。虽难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仍然需让学生加以明确。

问题2:境界有什么作用?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在第一则,设置此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筛选信息,同时也加深对“境界”的理解。

问题3: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选文中,作者对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写境与造境”、“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和“景境与情境”。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更大范围地去筛选与概括,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与概括能力”。

(二)什么是“造境”和“写境”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描述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并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针对第二则设问,主要目的是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后的转述能力,第二是培养理解后的应用能力。此问难度比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与“写实”两词的理解,根据注解实则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然后抓住展开论述部分的“合乎自然”与“临于理想”两个短语。显然前者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贴近自然”,后者“贴近自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后可以提问学生,按此意思进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强求一律。“造境”表述为“按主观理想虚构而成”,“写境”表述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

至于“举例说明”可以从自己学过的诗词或文章中选择,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经学过的诗文,有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辨别、判断。

(三)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问题1:结合作者所举之例,谈谈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针对第三则设问,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引导理解的第一步要从上一则“写境”与“造境”引申过来,二者有相同之处。

第二步要从原文所举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与“悠然见南山”的比较切入。可以再细分出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如“两句都有一个可以‘问’,可以‘见’的我,为什么说是‘无我’呢?”“‘问’与‘见’的时候作者所带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过所举之例,结合原文的引申论述引导学生理解。抓住“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两句的比较。通过引导,让学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别。“泪眼”有一个可以“流泪之眼”,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为“有我”;“见南山”虽有个可“问”之我,可是这个“我”并没有带任何主观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来观物”,是“以物观物”故为“无我”。

最后引导学生对二者用文字进行表述。“无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带着强烈主观感情色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问题2:按作者看来,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点在哪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为上一问的备选问题。二者的区别点是“心与物的关系远近”。

问题3:理清3、4则论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层次。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也是备选问题,在第1问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可以用此问题先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层次帮助理解。3、4则是合起来论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大概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此句为观点。

⑵“泪眼……”后为引用论证。

⑶“有我之境,以我观物……何者为物”与第4则从“观物方式”和“心境不同”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区别。

⑷“古人为词……能自树立耳”从“创作的难易之别”的角度进行区别。这是细节处的层次脉络,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应大有益处。

问题4:作者对两者有何看法?你个人认为呢?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针对上一问的第⑷层,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透过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观点倾向的`能力。从文本本身来看,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无我之境”,通过“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以感受得到。当然对此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5:“于静中得之”与“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区别?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针对第4则设问,个人认为这是本文最难的一个点——这是课后才发现的。所谓的“于静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宁思息虑,离情绝欲,以散淡静谧的心境(甚至是无心)来看待外物”;而“于动之静时得之”意思是“在强烈的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写”。另外,这对于学生写作有些帮助。当情感发生的时候(心念的动),我们往往为情所牵,沉浸在情感之中而无法自拔。而当情感过去了以后,我们也顺其自然,没有及时去“观照”,去“体验”。要写好作文,及时地“反观自身的起心动念”是必须的。

问题6:能不能从所学过的诗文中选择一些片段或语句作为两者的例证。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为上一问的延续。学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以后举例并不难。

(四)理解作者修养与作品所蕴含境界的关系

问题1:境界在哪里——在景物里,在作品里,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心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课时,主要解决“境界”的问题。这是一个过渡性问题,目的在于从前半部分的“境界”过渡到后面的“作者、读者与作品所蕴含境界”的关系。至于“境界到底在哪里”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既在于作者创作时的“景、情与心境”,也在于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转化的“景与情与心境”。此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答案。

问题2:在作者看来,决定作品的境界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论述的句子。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针对第8则和第9则,至于第7则暂时不讲,留待后面解决。第8则作者所举的“东坡词”与“稼轩词”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作者“内在胸襟、气度”对于诗词创作的作用。第9则侧重论述“人格真切”对于诗词境界的重要意义。这通过“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问题3:王国维认为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提升个人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为上两个问题的总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备“内在的胸襟、气度”。

问题4:你同意作者关于“东坡词旷”和“稼轩词豪”的说法吗,请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说它难倒不在于理解,更多的是体会。如何是“旷”,如何是“豪”对于学生来说,体会起来有难度。这里选择苏轼的《定风波》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两首比较典型的、有利于解决此问题的词来让学生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问题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个人境界?方法是什么?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针对第10则,谈诗人修养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实际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写作过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写作的对象,又不能完全受写作对象的限制。这里可以举学生已经学过的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作为说明。

问题6:如何理解“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对于提升写作水平有什么启发?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是上一问题的备选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理解畅所欲言。

问题7:作者认为提升个人境界有什么样的过程?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针对第7则设问。个人认为如果把后面几则的顺序稍作调整可能更便于讲解,也更便于学生理解。调整以后的思路是:先讲作者个人的修养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气度;再讲修养的方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后说个人修养形成的过程,即“三个阶段”。

(五)总结全文

问题1:总结几则选文的层次脉络?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此问题在于对全文进行总结。“把握结构、理清思路”是一般阅读教学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问题2:学习了这篇文章,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设计说明及启发引导过程]文中虽未对读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创作过程与阅读过程实则一体而两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径是按作者的修养的要求提高个人修养。此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白,提高个人修养是读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唯一途径。

六、作业

自选一篇学过的诗词或文章,从“境界”的角度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设计说明]作业在于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的巩固、拓展,并尽可能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本课主要学习王国维“境界”思想,但是只是理解此一观点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过学习与适当训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学过的最为喜欢、最拿手的一首诗来分析。目的在于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作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学会用典型材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写人。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行为……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个性,表面的言谈行为等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弘扬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确了写人文章的表象和实质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写人难在那里?“类型化”、“脸谱化”、“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吗?不好,因为“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所以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就是要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个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话题探讨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

父亲,我爱您

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您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您重新开始,在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

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动词、(形容词)、副词

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都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

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高中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学习本文在对比映衬中突出景物特点的手法。

学习重点:

目标1、3。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检查预习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纠正断句。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两两组合互读。

五、明确本节课目标:疏通文意。

六、解题

师问:本文的标题如何断句?又如何解释呢?

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开始发现宴:《说文解字》“宴”,安也。宴游,即安闲的游览。记:文体名。

七、知识积累,文意疏通。

实词: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慢慢而游、无远不到、披草而坐、意有所极、觉而起、怪特。

始指异之、缘染溪、斫榛莽、箕踞而遨、若垤若穴、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莫得其涯、引觞满酌、心凝形释、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教师补充:穷:

趣:

虚词:而、之

句式: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定后)

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

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

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圈画出词句,然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八、质疑答疑

九、齐读课文

十、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理解情感,学习手法。

二、讨论探究:

1、本文的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宴(安)”就有“不安”,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吗?

学习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未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始指异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然后知吾向之未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1、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3、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4、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5、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二、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学生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不以为意。

教师:怕写作文,究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师随机总结出发言要点)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 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要相信:“浅草‘也’能没马蹄”(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当堂练习。

4、牛刀小试

(幻灯片:空间)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5、大显身手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三、教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较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困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7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而高一上学期,又是这个重要学习阶段的重要的起始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为此,高一语文备课组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与整合。

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与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与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与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科书高一上学期共学习两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主题。分别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层面。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实质。充分落实学校的“导引自主生态课堂”,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摘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学习随笔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达到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觉得过不过瘾,老师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当地认真啊!这部影片叫《鸿门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对,讲的就是楚汉争雄时刘邦与项羽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注意到电影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鸿门宴》。【板书标题】

(二)学习新课

分析项羽形象

1、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板书:项羽】

明确:

(1)政治上幼稚: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板书:政治上无知】

(2)自大轻敌: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板书:自大轻敌】

(3)不善用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板书:不善用人】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之后,对项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读

分析写人手法。

1、《鸿门宴》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韵之离骚”,说明它在文学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生默读全文,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

(1)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曹无伤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尖锐的冲突中,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思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好处?学生独立思考作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明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面对美味佳肴时,大家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在面对危险时,则表现迥异。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舍己为人。可见,在矛盾冲突面前,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四)巩固提高

学完了本篇课文,相信大家对项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理解,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那么同学们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情况又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老师想请同学以项羽失败的原因为主题进行一个辩论,看看项羽究竟是因为放走刘邦导致了自己失败,还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了失败?

正方观点: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和项羽匹敌的人,杀掉刘邦,项羽便可一统天下。

反方观点: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难以战胜其他各路豪强,其内部也会四分五裂。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认识了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大家对项羽最后为何败于刘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分析刘邦、樊哙的性格特征。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四篇课文分别选自《论语》、《孟子》、《荀子》和《庄子》,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论语》、《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论语》为语录体散文,简朴直捷、用意深远,《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长于雄辩,重形象性和感染力。它们都类似谈话记录,但《论语》简括而《孟子》详明。《荀子》类似系统的理论著作,很重视逻辑推理过程。道家著作《庄子》接近专题论文,善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观点,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跟学生冉有、季路的谈话,主要表明他维护鲁君地位、反对季氏吞并颛臾的立场,又借机阐明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孟子通过设喻暗示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又因势利导,劝梁惠王发政施任,行王道。《劝学》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依次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教育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同时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生动、优美、各具特色的语言,增强对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比喻、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

5.背诵本单元四篇课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此外,课文不同的写作手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2.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和治学思想,即每篇课文的思想性、逻辑性是教学的难点。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初步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和常用句式,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以及写作特点。

3.学习本单元后,可指导学生对四篇课文不同风格作一番比较,为他们阅读诸子散文打一定基础。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用9课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3课时,《寡人之于国也》3课时,《劝学》2课时,《秋水》1课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