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开
回
出
来
壮美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实录、说课设计
小鱼语文网 网络收集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古诗《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古诗《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古诗《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古诗《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古诗《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