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嚼”;能正确读写“咀嚼、幼稚、寂寞、重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她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解题:文题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支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师: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预习交流,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 (1)小组代表读生字词。注意“嚼”“傻”“卸”的读音和写法。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 “卸”共9画,第7画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全班交流弄懂。 (2)各小组分段读课文。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阅读课后“资料袋”中有关林海音和这篇课文的介绍。 师概括总结: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5)解释课题:“冬阳”指________;“童年”指________;“骆驼队”指________。
2、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并且在学习小组中读给同学听。(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正音。)
三、再读课文,梳理层次
1、自读课文,思考: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段?分别是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梳理课文内容:学骆驼咀嚼(第4自然段)、谈驼铃用处(第5~9自然段)、想替骆驼剪毛(第10自然段)、追问骆驼去处(第11~14自然段)。
2、体会文章虽然看起来写的事很多,但都是围绕骆驼队来写的。
3、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季节顺序。)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观看《城南旧事》这部电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复习: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那么,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2、导入:作者是怎样将这几件趣事串联在一起的?从这些有意思的往事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趣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选择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说说有意思在哪里。 (1)看骆驼学咀嚼。 欣赏重点句子: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圈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事物的。
②“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再读读这三个“那样”,你能读出些什么来? 导学:此时,英子不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思考: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 ③“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导学: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是啊,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居然看“呆”了,她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她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作者虽说觉得骆驼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④教师范读,想象“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2)想象驼铃用处。 欣赏重点句子: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思考:两个“慢慢”说明了什么?作者赞美了骆驼的什么特点?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思考:“我”与爸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爸爸听了“我”的想法为什么笑了? 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支持他(她)的观点?
小结:现实的答案是正确的,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又不那么现实。 (3)想替骆驼剪毛。
①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齐读)
②细细地读读这段话。
思考:天气“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后面怎么不写“拉骆驼的人”脱“大羊皮”,却先写起了“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这不是写反了吗?
(可以猜测:或许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在天真的孩子眼里骆驼比人更具有吸引力„„文本细节有时能创造独特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因此,教学时要留心细节,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④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三、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多年以后,成年的林海音又在想些什么呢?听老师读最后两段,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呢?勾画出你感悟深的句子。
1、出示重点句子。
①“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②“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指名说句子和感悟。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童年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了,很多童年时能想、能做的傻事长大后再也不会去想去做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4、小结: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仿佛能听见作者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但是童年的那份美好、那份纯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带着这份怀念和留恋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响起《童年》)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把你的童年趣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
3、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课文重点:全文 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训练点: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3、制作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预习设计:
1、标出课文自然段,熟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成果展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精读感悟
(一)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淡淡的忧伤 、 暖暖的心情 、 失落和怀念)
四、课堂练笔,感悟童年
1、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阅读《城南旧事》或是高尔基的《童年》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 “卸”9画,第7笔是“提”;
“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4) 看骆驼脱皮毛 (5—9) 关于铃铛的遐想 (10) 怀念骆驼队(11—14)
}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播放歌曲,深情导入:
(播放轻音乐班得瑞的《童年》)
童年是记忆中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人魂牵梦绕;童年是一串项链镶嵌着颗颗珍珠,闪烁耀眼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林海音走进北平,回味她童年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
(揭体板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了解作家林海音
1、关于作家林海音,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师出示幻灯片,补充作者相关知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接下来,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章都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哪些事情?注意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生读,师巡视。)
2、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哪些事?(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a、学骆驼咀嚼;b、猜骆驼为何带铃铛;c、想给骆驼剪毛;d、问骆驼去向。)
四、品读文本,交流感受。
1、同学们,这些事儿都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美好的片段,请大家默读课文,标注感受,然后同桌交流。开始!(生默读,再同桌交流,师巡视。)
过渡:同学们,在这些事中,哪一件读起来最能让你有一种想笑的冲动?(生答:学骆驼咀嚼)
2、出示语句,交流“学骆驼咀嚼”
(1)、同学们,文中有四个“那样”,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指名说,师补充:四个“那样”表现出了骆驼的长相对英子来说很奇特,很惊奇。)
(2)、英子看什么看呆了,能说明什么?(指名说,师补充:骆驼的丑陋长相,奇特的吃相,使英子看呆了,足以见得英子观察得很认真、投入,充满好奇。)
(3)、通过英子呆呆的看骆驼,学骆驼咀嚼,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指名说,师补充:我感受到一个天真、可爱的英子。)
(4)、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英子的天真可爱吗?(指名读。)
(5)、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呆萌的小英子出现在我眼前,看来这天真可爱当真是孩子的专属啊!
过渡:骆驼的长相和吃相引得英子驻足观望、呆呆模仿,那脖子上的铃铛也会激发她的好奇心呢!
3、出示语句,交流“想象铃铛用处”
(1)、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用处,爸爸的回答是?(指名说:让狼不敢侵犯)
(2)、我的猜想是?(指名说:增加行路情趣。)
(3)、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指名说:英子的观点,因为更美些!)
(4)、那你觉得父亲的观点有道理吗?(生答:有)父亲的观点有道理,然而大家却都喜欢英子的观点,看来大家也跟英子一样想法充满诗情画意,怪不得人家说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从这里你又认识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指名说: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想法与众不同。)
(5)、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吧,把她那可爱天真,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读出来!(指名合作朗读)
过渡:多么和蔼的父亲,多么可爱的英子!冬去春来,气温回升,骆驼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小英子看到后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4、出示语句,交流“想给骆驼剪毛”
(1)、看到骆驼的毛皮开始脱落,她有怎样的想法?(指名说)
(2)、从英子的想法中,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可爱,天真,异想天开,爱干净。)
(3)、真的是人看到骆驼掉皮才开始脱下棉衣吗?(不是)而作者却说人跟骆驼一样脱下了厚重的棉衣,为什么先说骆驼掉皮,后说人脱棉衣,你体会到什么?(英子眼中的世界先是动物,而后才是人,这就是孩子的视野。)
过渡:送走温暖的春,迎来炎热的夏,骆驼的踪影不见了。英子会怎样?
5、出示语句,交流“问骆驼去向”
(1)、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生读,然后交流:我的好奇心重,我的问题很多,我的天真无邪,我对骆驼的喜爱
和怀念。)
(2)、除了这些问题,小英子还可能问些什么问题?(指名说)
(3)、小英子的问题还有很多(出示《城南旧事》其它语段,生读,交流感受)
(4)、这就是孩子,童真无邪,天马行空,你能通过跟同桌合作读出英子的可爱天真吗?(指名合作朗读)
五、感悟时光荏苒,无限留恋童年。
1、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当骆驼队重新回到我眼前,我的童年却已不再!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出示语句,生读,同桌交流感受。)
2、指名说感受:作者淡淡的忧伤,怀念童年时光,感慨时光流逝匆匆。
3、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那淡淡的忧伤,那对童年的无限留恋吗?(指名读)
4、就这样童年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傻事我再也不会做了,不会(生答: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了),不会再说(生答:骆驼的铃铛是为了增加旅程的情趣了),不会再想(生答:给骆驼剪毛了),也不会再问(生答:妈妈骆驼去哪儿了)?
然而,我却还是那样的想念记忆中北京的那些景,那些人,就这样我把所想所写写成了一本书就叫(生答:《城南旧事》),在回忆中,书写中,我仿佛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仿佛又听见——那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六、交流自己的童年轶事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童年有哪些趣事?傻事?依然让你回味无穷呢?
听到同学们的诉说,我恍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交流。
七、小结,推荐阅读。
1、童年,就是这般美好!如画卷,引人无限眷恋向往。童年,就是这样珍贵!如至宝,让人不断回首驻足!
2、然而,每个人的童年是不不一样的,课下请大家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6、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授课人:刘淑丽 授课时间:3月 3日 授课班级:五(1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 童年的复杂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通过品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法:先学后导,三层训练。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第一层次训练 我会读得又准确又响亮。 毡帽 卸煤 咀嚼 交错 幼稚 沙漠 寂寞 棉袄 傻事 驼绒 袍子 想念 系铃铛 城南旧事
二、板书课题
教学
三、展示目标
四、第一次先学后导 ----比读书 自学指导 1: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5分钟后比一比 谁读得更好 。 (一 先学
小组派代表读课文。 (二后导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指出并更正读音。
五、第二次先学后导 ----比理解 自学指导 2: 请大家默读课文, 要求先认真读完, 再仔细思考并独立完成第二层 次训练问题, 10分钟后比一比谁做得又好又快。
(一先学
(1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这两句话的? (二 、后导
1、小组合作
2、反馈指导
六、第三层次训练 ---比掌握
1、选字填空。 煤 媒 ( 炭 (介 (体 (矿 卸 御 (货 防( 抵( 装(
2、“卸”是 ( 结构的字,第六笔是(。“袄、袍”部
首都是(。“嚼”字共(画,第十七笔是(。
3、 《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的《 》这是 一部(小说。本文讲的是主人公 ( 在( 经历的童年往事。
4、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我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改变语序,意思不变 (2老师反复多次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修改病句 (3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缩句
5、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选做题 板书设计 :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四个片段。
4、运用朗读、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四个小片段,感受童年的美好。②体会重点词句表达的感情,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
学法:运用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师: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时光是最让人留恋的。你们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做过的一些有趣的事吗?(指名说)
2、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齐读课题)
3、问: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呢?(师讲间隔号)师读题目,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4、师总结:三个词语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带给我们许多遐想。我们仿佛看到在冬天温暖的太阳下,一队队骆驼缓缓前行,驼铃声清脆悦耳,童年的“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5、过渡: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林海音。
(二)出示资料袋,了解作者
1、指名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资料袋,生齐读,进一步了解。
3、师:“冬阳下的骆驼队”是林海音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分别体现在哪些自然段,并试着给这些片段拟几个小标题。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毡帽 卸煤 咀嚼 交错 幼稚 沙漠 寂寞 棉袄 驼绒 袍子 傻子
3、出示两个长句子,强调“嚼”的不同读音。
①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②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4、交流主要内容——四个小片段
① 学咀嚼(4) ②谈驼铃(5~9) ③想剪驼绒(10) ④问去处(11~14)
5、思考:这几个片段虽然事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是什么?(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四)品读“学咀嚼”片段
1、默读第4自然段,要求: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3、交流体会感悟。
预设1:从第一句中的三个“那样”体会到英子观察得仔细。
预设2:从第二句中的“交错”、“磨来磨去”等词语体会到英子描述得生动。 预设3:从第三句中的“呆”字体会到英子看得入神,对骆驼的喜爱。
4、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5、思考: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好奇、天真、爱模仿)
6、体会英子的好奇、天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想一想:①作者把骆驼咀嚼的样子写得这么生动,她是怎么做到的?②作者通过这个小片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8、总结写法: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②通过具体的小片段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9、积累语言,尝试背诵,完成填空。
(五)对比阅读
1、出示同步阅读《读不完的大书》关于蚂蚁搬家的片段和“学咀嚼”片段放在一起比较异同。
2、交流发现
相同点:①都是写动物的,都抓住了动物的特点②观察都很仔细,语言都很生动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①第一个片段没有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第二个片段直接表达出了作者敬佩的感情。②第二个片段四字词语较多。
3、小练习(1)出示“学咀嚼”片段,在结尾处加上一处直抒胸臆的语句。 (2)出示“蚂蚁搬家”片段,结尾处改为“我看呆了,自己……”
(六)课堂小练笔:
出示一幅“小猫吃老鼠”的图片,仔细观察,模仿“学咀嚼”片段,写一段话;用上“那么……那么……那么……”等词语。也可以不写这幅图,写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作业内容: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
2、课后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板书设计: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4) 谈驼铃(5~9)
想剪毛(10) 问去处(11~14)
一机五小 李海花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