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要“我”去看花,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作者
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
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期患病,但他一直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怀念。
2、明背景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预设
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此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他终生,所以作者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
3、理脉络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段):“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听读中受到感染,引发思考;通过梳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
三、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课件出示:
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
(3)方法指导。
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预设
深沉含蓄。
3、给例子,学方法
生齐读第1段,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
(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朗读“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的词语时一气呵成(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
4、选段落,用方法
(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
(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预设
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
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朗读技巧的指导、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删减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课件出示: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么不一样。
原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2)同一个“悄悄地”表达了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删减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
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预设
(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外。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2、理解词句含义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预设
第1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告诫儿子对生活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第7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
作用:从表象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的话,后者是我感悟后重复母亲的话。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
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秋天过去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预设
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1、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
课件出示: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预设
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
师补充: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地看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好好儿活”。残疾的是身体,健康的是精神,所以推荐课后读一读他的几本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预设
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给你带来的启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细节的研读感悟中,在补句训练中,在相关文字的延伸阅读中,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业
(1)《妈妈,我想对您说》
(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训练与阅读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素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情感的逐步深入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第2课时则围绕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采用细节分析、品味重点词语、想象写句等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更有生命的启迪与人生的责任。通过细细品味作者的悔责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素养提升
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得。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来感受,使学生能够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两个句子在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读出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用心与爱心。二是在阅读训练中,如删减三个“悄悄地”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较朗读中体会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时要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弛的波澜变化,富有节奏感,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如第一段对话中“我”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母亲的隐忍与劝慰(语气轻缓、谨慎);第三段对话中,母亲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说到敏感字词,突然停止的低沉。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朗读。
疑难探究
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爱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养
菊与人文精神
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九歌·礼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中国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郑思肖《菊花歌》(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怀)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对失意人生的有情关怀)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延伸阅读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2、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隙碎笔》)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章记叙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活着”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品读语言和人物描写手法,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细品读文本,体悟文本的“好好儿活”的含义,联系生活体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学会面对生活的残缺遗憾。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会母爱。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
五、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带等
六、学情分析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明确: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略
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我母亲
2、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具体是怎样写的?小组讨论。
四边互动深入探究母爱的内涵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史铁生21岁忽然截瘫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然后小组一起交流感受。
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品味“悄悄“偷偷”)
明确:运用动作描和神态描写。“悄悄”突出母亲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的慈爱与细心。
B、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品味“扑”“抓”“忍”)
明确: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经受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明确: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D、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明确: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神色”可见母亲耐心、慈祥。
E.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通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运用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3.母亲当时,自身的状况如何?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身患绝症病入膏肓
儿子瘫痪暴怒无常
4.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苦宽容坚强无私伟大
结
1、内容小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四件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2、写作方法小结:深沉含蓄,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感。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作者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伟大、坚强)作家史铁生的母亲对他的儿子的爱我们已经读懂。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包括老师在内也在享受这份博大的爱,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体会到母爱的内涵,肯定有一些话想对你的妈妈说,那么请大家课下把它写下来。
课堂练习
说说作者的母亲是怎样一位母亲?
年级:
七
备课教师:
陈金台
使用老师:
陈金台
审核:
学生:
课 题
秋天的怀念
课时
1
上课时间
XX年9月14日
课型
阅读课
阅读目标
阅读导语,设定学习目标:
核心解读
本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透过对母亲一个个平凡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从字里行间诠释了母爱的内涵。本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朴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目标链接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时,要读懂课文,并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通过质疑、抓重点词句等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崇高的母爱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一、学生独学,初读生疑 (用时:5 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
2、根据导语设定学习目标。
3、学生围绕目标静学,并做好读书笔记。有不懂的请教小组同学。
(一) 导入语:
1、故事导入:
2、阅读导语,设定目标。
(二)结合“十注”、进行“三读”,独学课文,独学课文初步解决问题。
1、读文自主学习: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见解,做好旁注。
2、测查独学情况。
(1)、( )无常 ( )来( )去 ( )出( )外
( )拉拉 泼泼( ) 絮絮( )
热烈而( ) ( )而高洁 咱娘儿俩( )。
(2)、我的疑问: 。
二、学生合作,研读解疑 (用时:10 分钟)
1、抓住“神态,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多读多悟。
2、“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3、读书─质疑
4、每一个答案,都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说出怎样体会的,学习做阅读笔记
环节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交流独学成果,小结问题,引出探究话题。
2、关于教师预设的话题进行探讨研究。
探究:
话题一:秋天( )(填干什么)(以此找出文章线索)
话题二:( )的母亲。(找出写母亲的语段,朗读,感悟,体会)
话题三:( )的“我” (找出写“我”的语段,朗读,体会)
三、学生展示,品读释疑 (用时:15 分钟)
仔细倾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环节要求: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解决。
四、学生探究,发展扩读 (用时: 5 分钟)
用文中的表达手法写话
探究:父母之爱
提示:怎样透过平时生活中不值一提的一些小事,来表现父母关怀我们。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五、学生达标,能力测读 (用时:5 分钟)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妈妈的账单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分。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扶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教学反思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一)人教版语文《秋天的怀念》 学习引领者: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吴煦
1、从价值引领的角度去把握文本的灵魂
史铁生在他的访谈录中,说“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母亲对史铁生的爱和帮助也是想让他明白,病既然生了,就该直面现实,要战胜困境,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但这位母亲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点滴的言行累积。这样伟大的母爱,却要细细地品味。那么读,是最好的诠释。也只有静静地、沉浸其中的读,才能体味出母亲为儿子呕心沥血的爱。这爱让史铁生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尽管这句话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可是文中的菊花分明已透视出了蕴含的内容。因此动情地咀嚼这句话,使我们被母爱及史铁生的坚强深深地打动了。而这堂课,我主要就是通过作者病的痛苦和后来坚强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灵魂所在。尽管这其中价值观的建构不是一堂课所能做到的,但我希图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悟文的魂。遗憾的是我入情,学生并不入情,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影响了学生的认识,朗读的味并没出来。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疏理文本的脉路
中国的历史源源流长,中国的文化也应承了历史的光荣,一直为国人所骄傲。慈母、孝子,是我们所推崇的文化辉点。母爱在这篇文章是不言而喻,时时刻刻都闪现着感动的光芒。我又是通过多少次的朗读,进行疏理,从文本到字里行间内在的意义:比如暴怒句:将疾病的本身的苦,引向对生命本质意义否定的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悲痛欲绝;再如菊花句:从对菊花的美的欣赏感悟到人生的精彩,从生命力的绽放领悟到母亲给予他动人心弦的爱。
这是我在预设时努力希望做到的,当然,如果我能有时间将史铁生的其他文章比如《合欢树》、《关于庙的回忆》中写母亲的段落穿插其中的话,学生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母亲之间,那荡气回肠的亲情。
3、从感性复活的角度去体悟文本的情怀
感性,是学生本已有的东西。今天的文章讲述的是母亲的爱、儿子的思,那老师就应当激活,唤醒和调动这本有的感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潜意识去触摸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去领会、把握文章的脉动和心跳。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文中的人物平凡无奇,但它所给予学生的却很多很多。老师的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升华,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的感性积累跃上新的台阶。每一次读都让学生仿佛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近一步,仿佛离母亲的精神家园更近一步,读是启动学生感悟最好的途径。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的粗浅认识。愿望当然非常美好,我努力让课体现学习是师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生命不断累积的过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和学生们都有所收获。但如果我再多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去感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品味“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信本次的学习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展现生命的熠彩。
(二)人教版数学第四册《找规律》 学习引领者:重庆市巴蜀小学 张 帝
今天我就教材、教学设计以及边老师的七个问题,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首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分析学生所处的学习背景;第二问题从规律本身的价值入手,分析到底什么是规律,那么它来到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确定了规律的价值以后,然后再来确定教学方法,分年段实施一些知识。然最后来分析找规律本身的含义。首先是重在找字,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找到位置移动,或者是位置循环的规律。然后是“找到规律我们做什么”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同时,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学会数学的思考。遇到困难,遇到新知,怎样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从这堂课的实施,结合边教授提的七个问题,我想说三点反思:
1、思考。数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办法。
2、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有情感需要和知识本身的需要。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如何?借一个学生的方法,综合所有学生的观点进行学习。
3、语言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教师如何把学生的话借过来,然后加以提升。
(三)二年级美术《想像的鲜花》 学习引领者:珠海香华实验学校 曹康
本堂课我有两个困惑,但可以辐射出很多方面:
1、人在认识事物上,是从眼睛开始的。考虑到这点,在设计中,我就从人的认知发展出发。人的发展有不同的时期,儿童到底处在哪个时期?所以应该尊重儿童,尊重他的发展规律。但是儿童认识相对客观,他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但是,他有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想象。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他的想象是肆无忌惮的,他可以把面前的活生生的真实,想象成自我的真实。
2、如何解放儿童。我自己问自己如何解放儿童?有一天我想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要解放儿童,首先要解放自己。要把自己从讲台上迈出来,让自己下来,融到儿童中去。也只有老师解放了,孩子才能解放。
在整堂课中,我注意扣住自然美。在儿童看来,他会想象成什么。我们成人想象的不一定是对的,儿童想像的不一定是错的,在整堂课结束的时候告诉学生,你自己想像的那种形象就是一种美。这是一种创造的美,这是一种人类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直至未来都要追求的美。
(四)三年级科学《找空气》 学习引领者:北京光明小学 张澎
这堂课想找出亮点,挺不容易的。于是,我就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做中学》,用它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我们“做中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实事求是”。那么“实事求是”就是源于实践,源于体验,源于经历。这就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体验的过程,同时又给他一个探究的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所要抓的重点。
设计时我本着三点原则:以人为本、探究实验、实事求是。这三点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1、在教具上,我进行精心准备。我准备的材料很多,在这节课里都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要实事求是。学生做多少就算多少,发现多少算多少。我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教学。
2、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整个课堂经历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四个过程。
3、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课上,学生很高兴做一个个实验,让他们在做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以后愿意学科学,愿意研究科学。
4、用事实说话。这点贯穿了我整个教学的始终。从刚开始的假设,到最后一个小女孩最精彩的回答,我又回到了主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博士
听了四堂课,我最想说的,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从课改这么几年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几年来,听了很多课,但今天四堂课是给我感触非常多的。在我谈感触前,希望先听听大家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一片深情。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根据课文质疑,激发学习情绪。
1、汇报交流预习读文后的感受。
2、提出读文自己仍不懂的地方。
二、体验怀念之“情”,领悟人物情感。
点拨内容:
1、认真读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体验人物内心感情。
①、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她总是这么说。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品味母子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抒写内心感受,表白生命激情。
1、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2、出示怀念母亲的文章,或出示表现母爱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3、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今后准备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人和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延伸,走进生活。
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通过生活中小事体现你们之间的深情。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和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难点)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患病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主要作品还有《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史铁生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tān huàn)憔悴( qiáo cuì )絮叨( xù dāo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②絮絮叨叨:说话啰嗦。
③烂漫:指事物颜色鲜明而美丽或形容人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④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
3、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结尾对菊花描写的作用。
三次。首先,文章以菊花为线索,结尾与前文相照应;通过对菊花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生活态度的转变,七彩的菊花表示“我”已经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与前文的沮丧绝望形成对比;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现那些时光已过的日子里,一切美好依然存留在记忆深处。
(3)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预习检测】
小组检测:“预习导学”。
1、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试着写一句。(提示:可以自己找句子,也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列出的句子。)
示例:从“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
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很细心。
本题分析人物形象刻画,根据不同的语句,母亲的爱可以是——“敏感、坚强、隐忍、急切、热烈、深沉、小心翼翼、用心良苦、无私、充满苦难”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小组揣摩交流一下。
对母亲的怀念,因母亲去世而伤感,为自己的不幸而带给母亲那些艰难生活而感到自责、愧疚、忏悔,同时也有理解母爱后能乐观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敢与坚强。
3、文中第一段母亲对“我”说的“好好儿活”和结尾作者强调的“好好儿活”,二者的含义一样吗?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和对生活中的艰苦坚强且积极的态度。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与告慰。”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和从母亲那里理解到的对生活同样坚强而积极的态度。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史铁生作品中的两段话,写一句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
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
【教师释疑】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九岁的病榻
苏童
①我最初的生病经验产生于一张年久失修的藤条躺椅上,那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病榻。
②那年我九岁,不知道为什么会得那种动不动就要小便的怪病,不知道小腿上为什么会长出无数红色疹块,也不知道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扶着我,一家三口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我知道我生病了,我似乎有理由向父母要点什么,于是在一家行将打烊的糖果铺里,父亲为我买了一只做成蜜橘形状的软糖,橘子做得很逼真,更逼真的是嵌在上方的两片绿叶,我记得那是我生病后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③生病是好玩儿的,生了病可以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可以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自豪地向邻居小伙伴宣布:我生病了,明天我不上学!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很快,生病造成的痛苦便挤走了所有稚气的幸福感觉。
④生病后端到床前的并非美食。医生对我说,你这病忌盐,不能吃盐,千万别偷吃,有人偷吃盐结果就死了,你偷不偷吃?我说我不会偷吃,不吃盐有什么了不起的,起初也确实漠视了我对盐的需要。母亲从药店买回一种似盐非盐的东西放在我的菜里,有点咸味,但咸得古怪,还有一种酱油,也是红的,但也红得古怪。开始与这些特殊的食物打交道,没几天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之心,我想如果不是生了不能吃盐的病该有多好,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能沾盐的怪病?有几次我拿了根筷子在盐罐周围徘徊,最终仍然未敢越轨,因为我记得医生的警告,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想死就别偷吃盐。
⑤生了病并非就意味着睡觉和自由。休学半年的建议是医生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心花怒放,唯恐父母对此提出异议。我父母都是信赖中医的人,他们同意让我休学,只是希望医生用中药来治愈我的病,他们当时认为西医是压病,中医才是治病。于是后来我便有了那段大啖草药汁、炖破三只药锅的惨痛记忆。对于一个孩子的味蕾和胃口,那些草药无疑就像毒药。我捏着鼻子喝了几天,痛苦之中想出一个好办法,以上学为由逃避喝药。有一次,我在母亲倒药之前匆匆地提着书包窜到门外,我想与其喝药不如去上学,但我跑了没几步就被母亲喊住了,母亲端着药碗站在门边,她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望着我,我从中读到的是令人警醒的内容:你想死?你不想死就回来给我喝药。
⑥于是我又回去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这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⑦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那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一天坏于一天。
⑧有一天,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我家探望,我看见他们活蹦乱跳的模样,心里竟然是一种近似嫉妒的酸楚。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跑进内室把门反锁上,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面对他们,我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也就是在门后偷听外面同学说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念学校,我真正明白了生病是件很不好玩儿的事情。
⑨病榻上辗转数月,后来我独自在家熬药喝药,凡事严遵医嘱,邻居和亲戚们都说,这孩子乖,我父母便接着说,他已经半年没沾一粒盐了。我想他们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条:一是怕死,二是想返回学校和不生病的同学在一起,这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
⑩半年以后我病愈回到学校,我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直到周围站了许多同学,我才收起绳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的病已经好了,现在我又跟你们一模一样了。
⑾我离开了九岁的病榻,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
(选自20xx年第16期《读者》)
1.本文结构可划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部分(1):引出下文,总写九岁的“我”因病榻上经历而有了生病的经验。
第二部分(2—3):写我刚生病时,以为生病是一种幸福。
第三部分(4-10):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写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启迪。
2.通读全文,作者生病后有哪些“小幸福”?有哪些“大痛苦”?
“小幸福”:
“大痛苦”:
3.如何理解第(8)段“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这句话中的“晾”字?(3分)
4.请谈谈对文章标题“九岁的病榻”的理解。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什么?(3分)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
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
【教师释疑】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1.作者在秋天怀念同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2.作者走过了人生的秋天。
【课堂提升】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九岁的病榻
苏童
①我最初的生病经验产生于一张年久失修的藤条躺椅上,那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病榻。
②那年我九岁,不知道为什么会得那种动不动就要小便的怪病,不知道小腿上为什么会长出无数红色疹块,也不知道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扶着我,一家三口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我知道我生病了,我似乎有理由向父母要点什么,于是在一家行将打烊的糖果铺里,父亲为我买了一只做成蜜橘形状的软糖,橘子做得很逼真,更逼真的是嵌在上方的两片绿叶,我记得那是我生病后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③生病是好玩儿的,生了病可以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可以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自豪地向邻居小伙伴宣布:我生病了,明天我不上学!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很快,生病造成的痛苦便挤走了所有稚气的幸福感觉。
④生病后端到床前的并非美食。医生对我说,你这病忌盐,不能吃盐,千万别偷吃,有人偷吃盐结果就死了,你偷不偷吃?我说我不会偷吃,不吃盐有什么了不起的,起初也确实漠视了我对盐的需要。母亲从药店买回一种似盐非盐的东西放在我的菜里,有点咸味,但咸得古怪,还有一种酱油,也是红的,但也红得古怪。开始与这些特殊的食物打交道,没几天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之心,我想如果不是生了不能吃盐的病该有多好,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能沾盐的怪病?有几次我拿了根筷子在盐罐周围徘徊,最终仍然未敢越轨,因为我记得医生的警告,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想死就别偷吃盐。
⑤生了病并非就意味着睡觉和自由。休学半年的建议是医生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心花怒放,唯恐父母对此提出异议。我父母都是信赖中医的人,他们同意让我休学,只是希望医生用中药来治愈我的病,他们当时认为西医是压病,中医才是治病。于是后来我便有了那段大啖草药汁、炖破三只药锅的惨痛记忆。对于一个孩子的味蕾和胃口,那些草药无疑就像毒药。我捏着鼻子喝了几天,痛苦之中想出一个好办法,以上学为由逃避喝药。有一次,我在母亲倒药之前匆匆地提着书包窜到门外,我想与其喝药不如去上学,但我跑了没几步就被母亲喊住了,母亲端着药碗站在门边,她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望着我,我从中读到的是令人警醒的内容:你想死?你不想死就回来给我喝药。
⑥于是我又回去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这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⑦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那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一天坏于一天。
⑧有一天,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我家探望,我看见他们活蹦乱跳的模样,心里竟然是一种近似嫉妒的酸楚。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跑进内室把门反锁上,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面对他们,我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也就是在门后偷听外面同学说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念学校,我真正明白了生病是件很不好玩儿的事情。
⑨病榻上辗转数月,后来我独自在家熬药喝药,凡事严遵医嘱,邻居和亲戚们都说,这孩子乖,我父母便接着说,他已经半年没沾一粒盐了。我想他们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条:一是怕死,二是想返回学校和不生病的同学在一起,这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
⑩半年以后我病愈回到学校,我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直到周围站了许多同学,我才收起绳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的病已经好了,现在我又跟你们一模一样了。
⑾我离开了九岁的病榻,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
(选自20xx年第16期《读者》)
1.本文结构可划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部分(1):引出下文,总写九岁的“我”因病榻上经历而有了生病的经验。
第二部分(2—3):写我刚生病时,以为生病是一种幸福。
第三部分(4-10):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写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启迪。
【答案】第三部分(4-10):我体会到了生病的痛苦,想要放弃,最终用毅力战胜了病魔。(大意对即可满分。)(2分)学#科网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通读全文,作者生病后有哪些“小幸福”?有哪些“大痛苦”?
“小幸福”:
“大痛苦”:
【答案】“小幸福”: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更多的家人呵护和关爱、休学半年,“大痛苦”:不能吃盐、只能吃特殊食物、天天喝中药、不能活蹦乱跳。(各举出两例即可满分。)(3分)
【解析】试题分析:重点阅读③-⑧段,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写出作者的“小幸福”“大痛苦”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如何理解第(8)段“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这句话中的“晾”字?(3分)
【答案】“晾”,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理不睬”(1.5分),这里写出了我因为嫉妒同学活蹦乱跳没有病而独自痛苦(1.5分)。(大意对即可满分。)(3分)学科%网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晾”的意思,并分析我这么做的原因和心理活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请谈谈对文章标题“九岁的病榻”的理解。
【答案】①“病榻”贯穿全文,在文中起线索作用。②在“九岁的病榻”上,命运之神让我残酷地领悟人生。③“九岁的病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记的痛苦经历。④九岁经历了这场病痛,使我明白健康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大意对即可,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3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什么?(3分)
【答案】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①健康来之不易,面对疾病困扰时,要坚持不懈地与病魔斗争。②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③经过顽强拼搏争取到的幸福,更让人感到珍惜。(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答对一点1.5分,大意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文章主题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