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童趣》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1、读议结合法:
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5~?)
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
⑴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
⑵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
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
(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⑴ 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⑵ 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⑶ 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⑴ 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⑵ 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⑶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⑴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⑵ 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⑶ 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
⑴ 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⑵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教学内容
表演《四季童趣》。
教学目标
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本课的几首作品反映了少年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地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歌曲,理解音乐的风格情趣。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冬季。
2、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1)喜欢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2)喜欢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3)喜欢春季: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草绿了,花开了。
(4)喜欢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水果大丰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三)学习歌曲。
1、聆听录音范唱。
2、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是怎样描绘四季的?
春天→放风筝。
夏天→小河湾,抓螃蟹。
秋天→长竹杆,打枣摘苹果。
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3、再次聆听录音范唱,并说出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绪。
4、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学习。
(2)逐句聆听教师的范唱,记住歌词,体会情绪。
(3)跟着教师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4)学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利用书上的插图做辅助,引导学生们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不同的四个季节,并唱好此首歌曲。
(三)为歌曲编创表演。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夏、秋、冬”描绘不同季节的四幅图。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来描绘这四个不同的季节。
3、分-§ 组展示他们创编的动作。
4、找出四组(按季节)表演贴切的组,随着音乐表演。
5、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
(1)四组同学表演四个不同的季节。
(2)教师和其它的同学们演唱歌曲。
(3)以《四季童趣》为主题A,组成回旋曲式。
A→春→A→夏→A→秋→A→冬
6、请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更深的了解了四季不同的特点。
2、学会了一首活泼,欢快情绪的歌曲《四季童趣》。
3、初步了解了回旋曲式,而且是在大家共同合作中学会的。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
2、A
3、D
4、超出事物本身
5、⑴明察秋毫⑵怡然自得⑶夏蚊成雷⑷庞然大物(解释略)
6、⑴例词:草⑵例词:余⑶例词:项(分析略)
7、“风声鹤唳”语出《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之极。
8、白的、没有染色的素昧平生、素面朝天。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三、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的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⑴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⑵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4、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6、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7、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五、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二、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