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味“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是老师和大家第二次合作上课,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大教授季羡林文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的方式非常的独特,谁能说说它的独特之处?
3、课文也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2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板书)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写了两层意思,所以中间用的标点是——;齐读句子。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
1、课文哪些地方讲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层意思,找出来,划一划。指名读。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德国人独特的爱花方式?(引出3个“都”)。
小结:是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家家户户的花朵都朝外开。多么不约而同的行为,多么自觉的行为,这在德国已形成了一种风俗,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独特吧!一起读。
3、“脊梁”本来是什么意思?(脊背,背上中间的骨头),动作演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就是看到什么?(枝干)
小结:德国人把花的背面留给自己,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看,让我们再齐读感悟。
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
1、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小声读第3自然段,划出景色美丽的句子。请生读。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你特别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丽的呢?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奖励理解好的同学板书词语。
“花团锦簇”:形容花儿很多,紧紧聚拢在一起,五彩艳丽的花儿一朵挤着一朵,一朵挨着一朵,花儿多而茂盛,强调形态。(你从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而茂盛。)
“姹紫嫣红”:形容花儿颜色丰富,艳而娇,强调色彩。(你从颜色上感受到了花儿的美丽。)
应接不暇:看花的人看得来不及,看出花的多而美。(你从看花人的反应中感受到美丽。)
花的海洋:花很多,像海洋一样。(你从面积广看出了花的多。)
山阴道:让看花的人如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的大森林,感受到花的多而美丽。
任何、家家户户;从街道、窗户的多感受到花的多。
小结:你们真会读书啊!作者用那么多词语,从那么多角度写出了景色的美丽。
3、指导朗读:那你能把这美丽读出来吗?指导读出花的多、美;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值得人慢慢去品味,让我们读慢些,读柔些。
指名读,谁能把花读得更多些,更美些!
真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把花读得更多更美。
4、欣赏景色,展开想象:想不想看看着美丽的景色?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此时你正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把你感受到的美丽,展开的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下来。(音乐不断)
学生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6、小结:是啊,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
让我们带上这份心情再一起配音乐齐读。
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
1、因为有那样独特的养花方式,才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所以季先生这样认为——,出示句子,齐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提示: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补充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一起读。
(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呢?
2、小结:对啊,在屋子里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景色比看自家的花更加美丽,更加绚丽多彩,得到的收获更大、更多,这确实“耐人寻味”,确实值得人细细去琢磨、品味啊!。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
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话”这种独特的爱花方式是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当季先生为有如此的养花方式感到吃惊,去女房东时,女房东的反应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
出示句子,引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2、师生分角色朗读,请生评价。(语气,表情等)
3、“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一笑?(微微一笑)季先生很吃惊,但是女房东却是微微一笑,你觉得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提示:
(1)很平常,再普通不过了,每户人家都是这么做的。(作为德国民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觉得很平常,很普通了!)
(2)很自豪,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境界。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季先生才感到吃惊。(相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而言,德国民族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值得自豪啊!)
(3)很高兴,季先生能领会德国人这样养花的用意。(一名外国留学生,能猜测、领悟到德国民族这样养花的用意、目的,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4、小结:从“莞尔一笑”中,我们能解读出女房东那么丰富的想法,但不管想法如何丰富,女房东都只是“莞尔一笑”,这多么“耐人寻味”啊!让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
3、既然“莞尔一笑”是微微一笑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用微微一笑呢?
小结:是的,从“莞尔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含蓄、内敛;美丽、优雅,就如他们爱花,就默默地、自觉地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样,德国人的这种言语神态与养花方式是多么相似,真是异曲同工、耐人寻味啊!再齐读。
六、抓住“美丽”总结课文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又回到了德国,看到了街上家家户户的窗口上依然开满了鲜花。于是,他说——出示句子,齐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你认为季先生说的“美丽”包含什么?(板书:美丽)
2、小结:是的,“美丽”不光包含着美丽的景色,更包含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如果没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独特的养花方式,就没有这美丽的景色;正是因为有了这家家户户、整个民族、世世代代都拥有的“人人为有,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了这奇丽无比的景色。
3、所以季先生发生了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让我们再大声地朗读这两句话,来结束这美丽的课文。
七、延伸作业
1、如果想对作者与德国有更多的了解,课外可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们的课文就出自这部作品。
出示:“课外阅读:《再返哥廷根》
2、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景色很优美,表达方式也很独特,背诵并抄写,把它积累起来。
出示: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美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丽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家家户户
花的海洋 山阴道 应接不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
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家家里都养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观赏。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习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要让学生积累写景的好词好句,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德国街道的花海里。使学生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课的设计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
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青年教师是教学后备力量,对其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必须足够重视和培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为了适应我院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特点,弥补青年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实践教学培训与理论教学培训同步进行。由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
今年我系对四位青年教师进行了暑期培训。理论课程采用一对二专人负责,由相关专业的教研室主任指导,实践课程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研室主任负责指导。
理论教学培训经过四轮听课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案的规范性和板书的合理性均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学技巧的运用和处理非常得当,课堂互动性好、学生学习气氛高。
实践教学培训与理论教学培训是同步进行的,首先由实验中心主任介绍了电气工程系的实验室概况、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方法的不同。介绍了实验室管理方法和实验记录的填写方法。强调了实验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严肃实验纪律的必要性。
电子电路安装调试主要加强电子电路的焊接安装技术和电路的调试技巧,组装了中级电工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必选的电子电路之一的调光灯电路。大家听讲非常认真,显示了一定的职业素养。结果于建明的焊接速度最快,其他人较慢些。侍寿永调试比较熟练,不过焊点质量不高。本次培训大家的一次调试成功率不高,大多数出现错焊、漏焊现象。可能由于该项目技术含量低,一般教师不太重视的结果。希望今后进一步练习和提高。
万用表组装主要讲解MF47型万用表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和维修技术。还是于建明的速度最快,显示他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万用表组装主要是焊接电路板,基本情况同上。经过指导老师一一指点,组装的万用表全部合格。
电机拆装主要进行了鼠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解与装配,讲解了这种类型电动机的维修技术。他们都很能吃苦,出大力流大汗,最后顺利完成了任务,指导教师是我系专业委员会的校外专家,对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评价很高。
电机控制技术主要进行了常用电机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并且在新旧两个实验室分别进行,为熟悉不同实验室的情况,进一步带好实验打下基础。基本上都能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安装也基本规范。只是调试遇到故障尚不能较快地解决,有些不知所措。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抽时间多下实验室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家电维修主要进行了电饭锅、洗衣机、电冰箱等常用家用电器的拆装,讲解这类家电维修的方法与技巧。由于大家对此比较感兴趣,所以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电气CAD软件应用主要熟悉DpsCAD软件的使用,并且绘制一套电气控制图。由于专业对口、电脑操作熟练,大家接受能力比较强,很快熟悉了该软件的使用,电气控制图的绘制顺利完成。
p—Spice应用主要熟悉p—Spice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基本上能应用Spice进行电路分析,不过大家在这较短的时间里,对该软件的使用了解深度不够,光自己掌握该软件的使用还不够,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如何教给学生。
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电子电路焊接、调试技术和电气线路安装、调试技术还有待继续提高之外,课堂和实验操作调试技术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进步很快。基本掌握了作为电气工程系专业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
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这样才能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在校为期三天的培训结束了,但带给我的思考却是深切的。现将这次的培训总结一下。对我来说收获颇多,同时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是我参加工作一年以来首次参与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本次培训主要讲到低年段语文教学,教学风格,特级教师王____的语文课,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新课改教学模式等美容,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天的培训环境虽然比较吵闹,但还是带给了大家很深的体会,上午是两节低年级语文课程对比——-《老树的故事》,两位语文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课方式都让我这个即将踏上一年级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受益良多。明白了环节简单,目标明确,以识字写字内容为主,课堂环节大致以导入——-识图——-识字——-写字进行开展,同时穿插朗读教学。
下午听了有关教学风格的讲座,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多么的重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破与立的交替上升的过程中。“课堂性格”得以形成,得以巩固,一个年轻教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师由模仿到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艰辛过程。
培训第二天上午听了王____老师的语文课《威尼斯的小艇》,很有特色,在王老师层层启发与断诱导下,学生解读课题,朗读感悟品词品句,尝试背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悟全文,顺利而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教学。王____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追求不同的观念,价值体会。因为学习语文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迫与复制这点让我深受感动。
后来的培训内容都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主动教育是指学生有积极的发展需求意识和内在意识,让学生能动的发展,教学中应以主体性教学原则,能动性原则,学习研究。教师认真主动教育是符合时代变革与生命发展的教育,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完全值得我们年轻教师认真的学习研究。
新课改是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歇的口号,虽然近些年来一直在倡导,但是好像收效甚微,听了培训讲座和冯姬冬老师与马海昌老师的报告,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课改方面取得的具大成效,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且小学阶段是关键,所以,虽然新课改的内容与要求我们都已经学习了解,但一定要立马付诸实践,不可拖延迟缓。
新课程改革可不容缓,这次培训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带来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与探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⑶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