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
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善于)。老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现善有擅长、善于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测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雄伟壮观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雄伟壮观,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高超,琴声美妙,但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现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后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丧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怀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后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诵全文。
五、作业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识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 (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 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找到知音了!)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6、解决初读课文要求的第二个问题:
“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7.读着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板书:伯牙子期
(1)指名对照注释说说意思。(“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2)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弹
2、出示句子2: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春雨!”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炊烟袅袅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杨柳依依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想一定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于是,就断绝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子期必得之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 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 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 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1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 https://m.huzhidao.com/ ,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