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说课稿(合集2篇)

《哈姆莱特》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哈姆莱特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哈姆莱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哈姆莱特》。本单元的话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展现了人类不同层面的情感世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就读于本学期的中职生,大多已十八岁,对于生活的许多现象,有着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哈姆雷特》的剧情,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思索的魅力,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课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戏剧的主要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的说课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读、品味赏析、课本剧表演。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哈姆莱特装疯的原因,从而把握其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戏剧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因此,对剧中人物语言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三、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1.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我们围绕哈姆莱特的“疯狂”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幕戏剧,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3.分组讨论探究:对于哈姆莱特为什么装疯、其性格特点等内容,在教师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走进王子、理解王子、对话王子、演绎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复述情节,走近王子

用几分钟的时间,再一次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根据大屏幕上的四幅画来复述情节,看哪一组复述得既准确又生动。

(二)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以朗读为主。人物重点语言师生要反复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师生感情达到共鸣,学生和文本感情达到共鸣。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2.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于哈姆莱特这一世界著名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莱特如何由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悲剧英雄。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1.学生可以结合课本自圆其说。(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2.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3.王子选择了行动。

4.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

这样做摒弃了以往戏剧教学中对于人物的单一评价,而是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情感激发: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以此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培养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通过模拟对话,使学生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中的思索、痛苦和忧郁,并进而理解王子装疯的原因。

(四)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莎翁的语言,通过对话、独白、表演,自评和互评,将课堂推向小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请你以《我与哈姆莱特》为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读一读:从《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任选一部作品读一读,感受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学生兴趣,体现“大语文观”)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颠覆。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07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高潮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