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教学设计【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教学内容
人教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比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课堂练习纸、剪刀、彩纸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请同学们根据给出图片的一半猜出这是个什么东西?
学生积参与。
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那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这些物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也就是说你是根据轴对称的含义才出来的,对吗?
生:对!
(二)体悟特征、形成概念。
1、回忆旧知
师:在笑声中猜谜语游戏结束了,但是这个游戏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今天咱们继续研究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板书:轴对称
2、画对称轴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出示图片)
这些图片漂亮吗?有什么特征?
学生练习纸上画出对称轴,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出对称轴。
师:同学们画的非常准确,哪位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学生积极回答。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三)自主动手、探求新知
1、出示课文第3页的例1
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生:一棵大树和两棵小草。
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生:大树是轴对称图形,两棵小草成抽对称。
师: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生: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对称轴。
师:回答的真棒,那图中的点A与点A′有什么关系呢?
生: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点A与点A′能完全重合。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沿对称轴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对应点。那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数上边的格子数知道的。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个格子。
师:点B与点B′呢?
生:点B与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个格子。
师:真棒!那点C与点C′呢?
生:点C与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5个格子。
师:那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你能发现的规律?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对应点的连线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呢?
生: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师:你真优秀!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且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
板书: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师:现在老师把这棵大树带来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下,要画成这棵大树还需要哪几个关键点?(黑板上出示大树的图片)。
同学们互相交流。
师:那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指一下?
学生积极表现。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并找出对应点,用相同颜色的纽扣做标记。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准确地找到构成大树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点。
2、创设情境,教学画对称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探讨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现在我们再来看老师的这所房子只有一半,同学们能不能帮忙把另一半“建”起来。
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师小结:
(1)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如:屋檐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用铅笔自己动手试画。(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另一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3)教师演示画的全过程,并归纳总结画法。
板书:找对应点依次连线
(四)智勇大闯关
师:今天的内容学完了,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敢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生:敢!
师:那请同学们勇敢闯关吧!
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第二关:心灵手巧
运用所学知识画出轴对称图形,加深认识。
第三关:妙手生花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简单的抽对称图形,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愉快吗?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请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画:找对应点依次连线
六、教学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展现于课堂,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知识整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是有利于课堂教学需要的。
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猜谜语的创设
这一设计主要依托《猜一猜》这一游戏导入,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第二环节和前面联系起来,欣赏带来的图片,引出主题。请同学们帮忙画出另一半房子,最后完成闯关练习题。动画场景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互动操作
通过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学生易于观察理解。学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练一练,师生互动教学氛围融洽。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主动积极性提高,同时又检验了学习效果。
3.实践操作
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让学生自己剪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展开了创新的想象翅膀,充分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中也有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在这节课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让孩子们自由学习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68页《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脸谱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将主题图中的蝴蝶设计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而用神州六号成功飞上太空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放新课
我先播放一段录像,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打算边解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是第三个将人类带上太空的国家。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接着用课件演示将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汽车和飞机展示出来,(点击出现线条)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对称(板书),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景,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板书)。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他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①点出剪一剪)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②点出说一说)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拿出对称图群),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将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③点出折一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再次手拿一个),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大小和形状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④点出辩一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点击返回)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的乐此不疲。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对称轴之前我现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JI)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手拿),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出来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返回)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第一道题是课本第68页的做一做,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画出他们的对称轴。第二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3题(展示书),这一道题稍微有一些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4是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应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图案颜色不同的脸谱并分成两半发给学生,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贴脸谱)。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对称的知识。
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课件)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又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手指)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小节p68页《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如观察、剪一剪、画一画等,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教学目的: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能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对称。让学生欣赏蜻蜓、蝴蝶、脸谱等常见的对称图形。并动画演示对称,初步对称。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知道对称图形的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第三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四个活动, 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画一 画”,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同时画出对称轴。
第五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三、说学法指导。
本课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自主活动中求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一)引趣激情,导入新课。(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三)综合练习,加深认识。(四)拓展知识,发展思维。
五、有待探讨之处
第一个困惑:关于对称轴是用虚线还是实线?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争论比较大,本册教材上是用虚线,而到了高段,两种线都可以。于是我请教了几个在小数教学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论坛上的朋友,想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意见并不统一,但都认为对称轴不是真实的线,是人们为了方便找出对称点以便作出图形虚拟的,而初中八年级的教科书上也是以虚线的形式出现的。当然,论坛上的交流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但也是一种思路的启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虚线,因此在教学时还是以教材为准,认为是虚线。
第二个困惑的是,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是不是对称图形?
这个争论也比较大,我在这节课上正好没碰到,但在练习和检测中还是碰到了。如果只看外形,它是一个标准的圆,那么它就是对称图形,但若看里面的图案,则又不对称了。很困惑,请各位同事指点!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