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 试背诵全文。

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的内容和背景)

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习。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习,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