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7÷9= 32÷4= 42÷7= 16÷8=

30÷6= 24÷3= 10÷2= 15÷3=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5

4 2 2

2 0

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

余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