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说课稿精选范文汇总【优秀2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说教学目标 1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激发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懂得应该拒绝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思想政治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江南水乡》是人教版社会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大纲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知道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江南水乡》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内容由引文、“太湖人家”“鱼米之乡”三部分组成,还附有两张地图、两幅插图、“找一找”“读一读”以及“说一说”。其中引文点出了江南水乡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江南水乡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特征。“太湖人家”这部分课文,通过形象描述“太湖人家”是生活环境,给学生展示了两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水乡小镇景象的图画。而“鱼米之乡”这部分课文主要写江南水乡的农业。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最主要的环境特点,以及江南水乡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享有盛名的农副产品。三、初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江南水乡就是我们的家乡,所以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亲切的。因为课文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会感到陌生。但又有一句话:有了距离才有美。江南水乡与本单元前几课相比,缺少了新奇的感觉。亲切与新奇,小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呢?其实这并不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

本课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是典型的“社会课”。其实社会课教材内容性质偏向于解释说明介绍决定了教学时教师讲授比较多,加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并不是太多,就使社会课不那么吸引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课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怎么去谈上好一节课呢?另外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知识面前,有时并不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在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更多的着眼点应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去寻找答案。

所以,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如何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得到提高。我思考的另一问题是我自己如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已经已经长大了的自己,来会回忆家乡,来为家乡做事。这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一名“独白式”的表演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表达想表达的东西,然后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教师既保持了一定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式的态度观照学生。教师的讲授已转化为一种对话,以此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对话中我设计了一些情境问题,意图将本课的难点与重点各个击破。让学生学在轻松中。乐在学习中。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通过学生作导游、分析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前景等环节来发挥自己的'才智,依靠自己来解决本课的各个知识点,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可能也没意识到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想、要说还要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课堂上争取做到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时光之旅。

学生的好奇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常幻想的东西。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未来走走。闭上眼睛。(音乐)我们已经到了未来,同学们你们个个已经是国家的栋梁,说说你们现在各是什么角色?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且都梦想自己能建功立业,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3、师:你们现在可能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可能都身在他乡,身边的人都不是故乡的亲人。这时——

音乐声响起:《春江花月夜》;童谣响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师示意学生一起诵读童谣。

4、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谈谈听到这首童谣的感觉。(亲切,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回忆……)

师:我们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水乡(板书课题)让学生深情朗读课题,营造氛围。

(二)环环相扣,教学新知

5、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来谈谈。

生自由说。(零碎的,不完整的。)

6、师:你们现在都是各有一番事业的人了,是不是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了,平时发言都有秘书来帮忙,所以今天讲话不行了。现在老师来做你们的秘书,替你们来列一下讲话的提纲,请各位“老总”照着提纲来发言,可得讲好一�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又为学生设置下一步的棋。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批评后更能自觉完成下一步学习任务。

7、出示提纲:(1)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2)江南水乡的环境(3)江南水乡的物产

生自读课文1~3部分,可讨论。

8、生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即本课的引文部分)要求读出感情,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碧,称为太湖平原,全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要求感情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二是引发下步教学环节。

9、师:既然你对江南水乡的感情那么深,那你对那里的地理肯定很了解了。请你给我做导游,因为“五一”长假我就要去旅游了。

出示适当更改的“找一找”:请着地图来做一次导游,介绍江南水乡的一些有名的城市和河流。

这里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克本课的教学难� 此外,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0、师:现在有几位客人,他们分别是东北的吉林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人以及华北的天津人,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投资。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请你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促使他们来江南水乡转转,或许他们就会来这里投资。

11、生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

这里学生除了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完成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这一教学目标之外,必谈到那三位客人的家乡,这样也复习了前面的所学。

12、师:那三位客人看来是心动了,或许他们第二天就来江南水乡了,还可能看中我们的家乡,决定投资呢。家乡的父老乡亲可要感谢你们了。(变着法子表扬学生)。不过既然大家现在都是事业有成,为什么不亲自来投资呢?

师:想想我们江南水乡的一些特产,你针对这些来谈谈,你可以投资那些方面,或者你觉得那些项目有发展前景,值得投资?

这里就是完成了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着一部分的教学。

学生要回答这部分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江南水乡的物产,然后才能说上一些,当然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经济前景的回答可能是很肤浅的,但这没有关�

教师在这里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或了解能更准确些。

(三)激励创作,总结提高

13、师出示唐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齐读。

师:白居易的词是写得很好,但我觉得我们江南的好可不止这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不是白居易的几句话就概括得了的。大家都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诗,来介绍我们这个人间的天堂。可不要再请秘书了。

这里就是在复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场交流。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江南水乡》后半部分。了解本地的乡镇企业情况。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中的第3课《风儿吹呀吹》的第一课时。

《风儿吹呀吹》重要通过图片、质料引导学生探求风,感觉风,并在亲身实践中相识风的形成,学会制造风,从而引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感觉风,相识风的特点,开端知道风孕育发生于氛围的活动。引导学生本身能制造风。

2、通过图片,质料引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1、感觉风的特点。

2、知道风孕育发生于氛围活动。

四、说教学难点:

自己制造风。

五、说教学准备:

三只五彩风车、气球、电风扇、蜡烛、打火机,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体验式和引导式等学习方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生活,设计了“寻找风”、“感受风”、“制造风”三个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学会用各种方式了解风的特点,学会制造风,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与亲自实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七、说教学流程:

1、走进生活,了解风的形成;

2、走进文本,充分感受体验风;

3、联系生活,学会制造风。

八、课件使用说明

幻灯片一:一年级学生对生活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他们表达不出来,因此在引导学生分组感受校园里,生活中的风后,多媒体出示教材上32页~33页图画。说:“风姑娘”藏在什么地方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并说说你怎么知道“风姑娘”藏在那儿的。目的在于

①巧用媒体使学生把对生活的感受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做到既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

②集体交流,上台指说,师再次随机播放课件,交给学生描述风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特点。

③把学生零散的观察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充分寻找风,知道风无处不在。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表达和突出文本重点的目的。

“风姑娘”逃不过小朋友们的火眼金睛,她夸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决定带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感受“风”。

幻灯片二: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风”的录像片断,师生一同欣赏大自然中的风。目标在于通过图片、声音从差另外角度,多层面的感觉风(大海的风、树林中的风、生活中的风)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感觉风,欣赏风。从而起到进一步突出文本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作用。

幻灯片三:小朋友,你知道风与我们的生活的接洽吗?(学生不知)师使用媒体课件目标在于资助学生创建开端的感知,同时也为下文学生自主探究,使用吹蜡炬学会制造风做好铺垫。此课件起到了突破文本难点的作用。

总之,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纽带,以多媒体为本领,以体验运动为中央,通过学生切身材验,让学生在探求风,感觉风的同时,学会制造风,引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思想品德说课稿 5

本课围绕教学目的,贯彻知行结合的原则,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及关心体贴父母,主动做好父母“小帮手”的思想感情。

通情达理是本课所追求的目的之一。通过总结上节课《从小爱劳动》,导出:“一个勤劳的好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要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在家里也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做家务事”。这样不仅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热爱劳动”含义的认识。进而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自行得出为什么要学做家务事的道理。再结合谈自己父母既要为四化辛勤工作,又要关心自己健康成长,实在很辛苦的事例,激发孩子们要学做家务事,减轻父母负担的情感。

联系实际是本课追求的目的之二。在课前教师进行了班级调查,了解到孩子们在学做家务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二:一是家长的阻挠,二是没有坚持性。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组织了课堂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学生主体参与是本课追求的的目的`之三。本课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行得出结论,明白道理;通过学生之间交流父母辛苦的事例,自发地激起内心的情感;通过学生示范,自行学会家务本领;通过观看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品表演,自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以上是我们本课尝试达到的目的,望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说课稿 6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三课第二框节中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第三课第

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消费方式和消�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涵义,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促使学生从情感上憎恶奢侈浪费,崇尚理性消费,崇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观念。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

重点的依据:这是学生日常消�

2.教学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得应该坚持怎样的消费观念。 难点的依据:旨在结合前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教学重点是消费心理的面面观 教学难点:消费心理对消� 因为难,不在于知识有多深奥,而在于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全情付出”“有求必 应”,浪费之风在学生中大有市场,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中学生陌生的名词。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洞说教,落不到实处。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发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知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2.讲授新课:(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设计生活中的两段生活场景,通过设问的变化分别讲解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得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从众心理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求异心理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攀比心理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求实心理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布置作业。

做一份调查,回家以后,调查一下同学们家里的日常收支消费支出,然后总结出一些经验。

其次,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 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再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景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夫人“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为家人添欢乐》。本课通过体察家人、为父母做事等活动,让学生学着回报家人的爱。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两个: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体会到父母及家人的爱更不知道怎样去回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并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难点是: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杯子等表演用品。我将准备调查表、向日葵评比表、以及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

(三)家人因我而欢乐

(四) 我为家人添欢乐

(五) 美丽的向日葵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及理念。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开心果”,由于孩子们都喜欢朋友,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我紧接着又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开心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开心果’吗?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疼我爱我,我非常开心,整天乐哈哈的,我觉得快乐真好。所以,我也总是让我的家人、朋友都快乐,把欢乐也带给他们,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们快乐吗?开心吗?这个让学生把“开心果”与家人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了“开心果”的含义。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请说出孩子的生日

(2)请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

(3)请说出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

(4)请说出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

(5)请说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

(6)请说出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快乐

这样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了解.紧接着第六个问题我会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听话、可爱的你们才感到非常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引出下一环节。

(三)家人因我而欢乐。我设计了一个谈话,以三八妇女节为题,我会问: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一起为妈妈做了小礼物,你们送给妈妈了吗(学生会回答送了)我又问:你想知道你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吗?(请家长讲)之后我会顺势引出课题: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同学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妈妈却十分高兴、激动。那我们在平时还能为家人做些什么事使他们开心,为家人添欢乐呢?这时板书:我为家人添欢乐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在第四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朋友在家的录像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录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1)爷爷闷了(2)奶奶病了 (3)爸爸下班 (4)妈妈洗衣服对这四个题目讨论后学生可以选一组进行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明白了自己可以带给家人快乐或烦恼,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应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乐,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呢?录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给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学生]进一步懂得如何给家人带来欢乐,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美丽的向日葵 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回忆为家人做的事完成美丽的向日葵.激发了学生主动为家人做事的情感。最后开心果小结: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是能给家人带来欢乐的‘开心果’,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送给你们一颗爱心,希望你们能把爱心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生活在快乐中。

六、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爱家、爱人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七、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家人的爱,懂得去回报家人,使学生初步树立了家庭责任感。

思想品德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单元第…课。这一课由…和…等几个板块组成,涉及知识点有…和…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实践中学会调查研究方法,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及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四年级很多学生思想上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视还不够,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这给他们增加负担的“副课”,但也不难看出他们的求知

欲与好奇心很强,自我意识及自主性也日趋强烈,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并充分予以肯定,激发学生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连接点进行教学,指导他们沿着熟悉课本、交流讨论、实践调查、感知升华的思路,在开放式活动中认知家乡、感悟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思路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认知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求知欲,我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谈话法进行新课的有效导入,导出课题,进行板书。

(二)熟悉课本,了解各地情况

为突破学生的认知瓶颈,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在互动中实现重难点的各个击破:首先让学生自己熟悉课本内容,掌握课本中所提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会展示出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家乡情况

学生掌握了课本中的几个知识点后,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家乡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进而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四)课堂拓展

为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我设置了拓展环节,主要是…

(五)课堂小结

课本主要内容讲完后,我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了小结,并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的升华中,完成对全课的解读。

五、教学反思(上课没有学生的话,本环节不用)

以上教学设计基本都是我个人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几个环节设计还不到位,比如课前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学生并没有完成预期任务,我没有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使政治教学更好的为生活生产服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题是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 》第三课《生命的节奏》的第二框,它主要是从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财富,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珍惜时间。教材设计首先从我们不能做时间的奴仆,而要做时间的主人。引导学生学

会用“分”计时、区分轻重缓急、一心二用。

这个课题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点。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利用

时间。

二、说教法

(一)、导入新课: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二)、讲授新课

有人说,人们对待时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求知的人抓紧时间,聪明的人利用时间,愚蠢的人等待时间,无聊的人消磨时间,无为的人放弃时间,懒惰的人失去时间,勤奋的人珍惜时间。

问:你属于哪种人?你想作为哪种人?

学生回答:略

1、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时间?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再引导学生归纳。

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财富。但我们不能做时间的奴仆,而要做时间的主人。

2、用“分”计时。

先让学生齐读短文“一分钟”

教师提问:本杰明的做法是想告诉青年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活动:1分钟能干什么?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活动过程:略

3、区分轻重缓急

上中学了,许多科目的作业,还有一些必须处理的事情,有时我们会顾此失彼,有时我们会顾此失彼,甚至束手无策,觉得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将繁多的事情 排个次序。

假如吃完饭后,从7点到9点有十项工作必须完成,这十项是: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电视,写日记,阅读书报或杂志,帮妈妈做

家务、复习今天学的功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和爸爸妈妈谈学校的事,给小学时期最要好的朋友打个电话。 问题:你如何安排这十项,写出完成的顺序。

学生先排序,再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本节课同步指导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思想品德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八年级教科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行动,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理解我们的老师 》是苏教版思想品德课八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意识。本框题《理解我们的老师》在前一框了解老师这个职业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师生交住中的角色冲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师生交住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其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问题,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理解老师,体谅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地沟通;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增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尊敬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知道消除师生间隔阂、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办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老师

(之所以确认此为教学重点是因为:一方面,当前,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学生的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就学生心理来讲,都渴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但是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由于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影响,加之有些学生不善于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老师成为朋友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在师生交往上产生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掌握必要的交流沟通技巧,懂得如何理解老师对于减少师生交流障碍,增进师生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为什么要理解我们的老师。

(之所以确认此为教学难点是基于部分学生对老师充满神秘感悟,愿接近又怕接近,少部分学生对老师工作认识肤浅,不能理解老师的工作,不时有师生情感对立和行为对立的情况发生,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考虑到我校我年级学生的现状,本着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渲染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案例探究法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选取学生自身或身边人的经历,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3、集体讨论法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3——4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使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机会。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说学法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中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加深对老师的理解,使理解老师成为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总的来说,这样安排教法和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共分四个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歌曲,在音乐声中展示我校老师工作生活的图片。

从画面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熟悉的老师?有没有你们喜欢的老师?

(展现学生熟悉的老师工作生活的图片,情境导入,使学生更想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期望,从而使学生在高度热情的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

1、突破难点: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全面深入了解老师,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构建了几个活动:

活动一:实话实说:

(1)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说说与老师在交往中的烦恼事

思考:当老师不符合你心目中好老师标准时,你心理是什么感觉?

那么老师为什么要跟学生过不去,不做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呢

(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会有偏差和失误,老师也是普通的人,老师也有甜酸苦辣、有个性有脾气、有昨天有明天。老师也有被学生尊重、理解的需要。

B、当面和老师争执、顶撞,或者是自己生闷气,甚至走极端都不能解决问题。

C理解老师,才能建交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我们快乐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D、处理好师生关系既是一个教师真正的成熟和睿智的标志,也是一个学生真正接纳和理解老师的表现。)

2、突破重点:如何理解我们的老师

活动二:情境探究

情境再现一:课本p68探究————“我”失去写周记的热情。

(1)是什么让我失去写周记的热情?

(2)请大家帮帮我,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目前的这种不良心理状态,重新对写周记充满热情?

情境再现二 :物理老师的表扬

(1)老师的表扬对小朋起到了积极作用吗?有什么不利影响?

(2)从小朋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

(3)联系上述三个情境中的“我、小林,小朋”,再结合书上内容谈谈怎样理解老师?

活动三:各抒己见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理解老师些什么?

理解老师的某些态度与做法;

理解老师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失误与过错;

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期望;

理解老师的苦衷与辛苦;

理解老师的烦恼与困惑;

理解老师的严与爱……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四)同唱歌曲,情感升华。

齐唱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齐唱歌曲是真实情感的流溢,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情感体验”的理念。随着音乐的意境,使学生知师,爱师的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并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本课。)

总之,本课的设计以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生活德育原则,做到三个重视:一是重情境,以情境贯穿教学;二是重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三是重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教学过程用两条线索贯穿,一条是以情境贯穿教学;一条是通过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感知先行,通过情感渲染,从感性到理性,把握教学重点;凸现探究,从思考到合作,突破教学难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作为教师,应扮演好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好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说课稿 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我新期待》,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说教材】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是第二单元的重点

1、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

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不断提出一些与自身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因而,认识自我是他们极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本课从正确认识自己谈起,以对自己提出恰当期待、完善自己为最终的落脚点。

初中学生虽然十分注重自我形象,但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素质的培养,故而帮助学生认清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同时,引导学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将更利于学生分清主次,重视内在美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潜能”这一话题往往令人感到遥远、神秘,而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发掘自己的`潜能将令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的阶段、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应对自己产生新的期待,确立相应的新目标,而这一目标应是在对自己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及社会实际,由自己确立并把握的,因此,通过本课引导学生能有一个新阶段新生活的目标,同时为将来树立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奠定基础。

2、课标的具体要求

设计本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能力目标:

1.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能根据老师要求建成本课的知识框架。

2、掌握学案中各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

知识目标:

1、熟悉掌握第5课共三框题的知识点。

2、整体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辨析题与选择题的题型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设置重、难点的依据:初一学生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规范答题的能力有待培养与提高,希望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编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例题导引法。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整体形象,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主要是把学生放在具体的设计题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说教学过程与教学反馈 】

一、导入复习:

(情境诱思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板书课题:自我新期待

三、探究过程:

(一)任务引领、明确要求:

组织学生自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1 ) 组织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我复习我会学】

(2)教师巡视(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获取学生自学信息。)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兵教兵”、 “兵强兵”效果)

(三)你说我说、展示提升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或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让会的帮助不会的;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从而树立起信心,找到自信。

(四)、梳理体系、例题引导

老师指导梳理知识点方法,一般知识内容都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路展开的,依据思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再通过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补充完善知识网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为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在例题引导方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选取了适当的试题,借助试题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题型答题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归纳同类试题答题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为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怎样学。方法的引导和归纳甚至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五)达标测评、巩固知识

针对复习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设计选择、辨析、材料分析等题型进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时巩固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和答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学生回顾知识体系和训练题型,总结收获。)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提高知识与能力水平。

四、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制定一份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

板书设计:

(略)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本人经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也希望老师们能给我更多的指点和帮助。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 12

补充材料展示1:

一,联合国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联合国于1993年选举了50个成员国(定期分批改选)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 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世界各国执行《全球21世纪议程》的情况,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具体职能包括:

①监督联合国系统在落实《全球21世纪议程》方面所做的工作。 ②监测发达国家把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作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所取得的进展。 ③审议里约热内卢会议宣言,《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条例》的执行情况。 ④考虑各国提供的关于实施《全球21世纪议程》的情况信息,包括各国面临的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 ⑤通过联合国经济组织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管理下,已对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多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补充材料展示2:

二,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

世界银行于1997年6月提出了一份题为《里约之后的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的`报告,该报告对以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为目的的政策工具,按照"运用市场","创造市场","应用环境规章","动员公众"等政策出发点进行分类

三,1996年美国出台了"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的美国和新的共识".

补充材料展示3:

四,欧盟的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即有效管理资源的开采与利用,避免浪费和自然资源储备的耗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进一步合理化;社会本身的消费及行为方式应予改变。

五,东盟环境战略行动计划包括十大战略和27个支撑行动 .

思想品德说课稿 13

说教材

在奇妙的光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本教材设计意图:引导儿童寻找与生活与自然有关的知识,并且让他们愉快积极,智慧有创意的生活。影子的探索,是希望学生联系自然现象寻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子,以及他的特点与光的联系,甚至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联系都是本课教材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自主探究这一自然现象,又如何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受到品德教育,感受到影子的有趣,是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行为习惯方面:会自己想办法探究影子的`特点,主动完成活动。

情感态度方面:对影子的特点与光的联系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激发他们探究的_。

能力与方法方面:老师通过活动体验,教育学生课前能够主动观察影子,并且在别人的帮助下测量影子,发现他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寻找影子的兴趣并且想办法找出他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发现探究影子与光的联系。

说教法

设疑激趣

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活动体验

说学法

课前通过收集与影子有关的资料、填写影子早上、中午、傍晚变化的调查表;

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汇报、讨论、交流、体验、设计等活动,

课后通过行为实践,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情感的生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在动态的体验过程中生成和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发现影子

第二环节:体验活动,找出影子

活动一(找影子)形状

活动二(做实验)长短、大小变化

第三环节:利用影子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环节:和影子一起玩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疼爱》是中国地图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本单元以家庭生活为主题,共有5课,分别是《家庭树》、《父母的疼爱》、《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家庭的记忆》和《我想要我能要》。这5课在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上互相依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深刻感受亲情中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父母的疼爱,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的疼爱,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

2、能力与方法目标:学会关心父母,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知识目标: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学期品德与社会课的重点训练目标和本单元的主题,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感受父母的疼爱。

难点:懂得感激父母。

四、教法学法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我以新课程为指南,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情景教学、活动体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材是开放的文本。”“一堂好课,开好头是关键。”教材中歌曲欣赏环节提供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孩子们唱得比较少。为了更贴近现代孩子们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选用的歌曲是《爸爸去哪儿》。上课伊始,我就播放这首歌曲,让孩子们随着音乐轻轻地哼唱,左右摇摆。老师随着孩子们的情绪导入课文: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节课让我们去感受父母的疼爱。板书:父母的疼爱。

孩子们通过倾听哼唱,重温欢快的生活,回忆父母对自己疼爱的点点滴滴,是多么温馨愉快的一件事啊!

2、感受疼爱

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好,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对于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大部分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父母的疼爱。为了突破这一重点,让孩子从心灵的深处真切地感受、正确地理解父母的疼爱。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让学生去感受父母的疼爱。

(1)找一找,爱无处不在

首先要让他们感受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于是,我让孩子们说说从小到大父母为自己做过什么,接着让同桌间互相找一找书包里的文具、看一看身上穿的`衣服鞋子,闻一闻头发里飘出来的洗发水的香味儿,你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了吗?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亲自寻找并交流父母从物质、精神上都给予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疼爱无处不在。

(2)说一说,倾诉伟大的爱

为了让他们从心底中真切地体会理解父母的爱,让父母深深的爱叩击到孩子们心灵的深处形成情感的共鸣。我接着将课前准备的一篇故事与孩子们分享。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湖北女士陈玉蓉,她的儿子13岁那年被确诊患有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可能导致死亡。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但在当时,这位母亲患了重度脂肪肝,为了挽救儿子的性命,她通过锻炼、节食、暴走在短短七个多月里让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成功地赋予了儿子第二次生命。陈妈妈用她平凡地举动倾注着对儿子不懈的爱。20__年她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在她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下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当孩子感受这位母亲对儿子伟大的爱后,回忆父母亲对自己的爱中最感人的一瞬间。接下来让孩子们以小组形式交流,每一组推荐一名故事讲得最感人的孩子在全班进行交流。

(3)辩一辩,理解正确的爱

当孩子正沉浸在父母爱的浓情时,为了突破正确理解父母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教学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是孩子在前悠闲地走着,而父亲身上背满了孩子的各种物件;第二幅图是父亲严厉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孩子觉得很委屈、伤心。图片出示后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正反方进行辩论。

在感受亲情这一环节中,我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辩一辩来感受父母的疼爱。

3、体验亲情

“体验学习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所以我设计以下两个情境,让学生换位扮演“父亲”或“母亲”。

情景一:平时,当父母早起为自己做早餐时,孩子们还沉浸在梦乡里。当孩子起来吃着美味的早餐时,父母早挤上拥挤的公交车去往上班的途中。周六,当父母还未苏醒时,孩子们反过来为父母准备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情景二: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当父母生病时,孩子为他们端茶倒水。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亲身体验,理解对父母疼爱自己的厚重与不易。

4、感恩行动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首先让孩子填写61页、62页令父母操心、生气、高兴的是什么以及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心愿是什么等。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亲情卡片,完成课本61页“你为父母做过什么”并将填好的卡片贴到我们的亲情树上。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父母的同时,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回报父母的方式,让学生对父母的爱具体化,落实到实处。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让学生感受爱、认知爱、体验爱、回报爱为线索,采用了情景教学、活动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深刻体会父母的爱是伟大、厚重的并学会感恩。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15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文化与经济、政治。

那接下来我就对本课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含义,初步体味了文化的魅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3)能够领会文化已成为各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懂得各国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这些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综合比较、实践参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2)树立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确立依据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才能掌握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这也是使学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

2、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确立依据:首先是这里会涉及到书上没有介绍到的而且有较难理解的几个新概念,即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而且在现在非常开放、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学生是这一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主体,让学生很容易忽视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这个问题。再次,我们通常将中和国力竞争都偏重于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很难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而且这一般也很难与我们普通民众学生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也一直较忽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要讲清楚这两问题,是学生信服所讲道理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1、本课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讲完这里的内容,因为,根据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课时下来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2、在本课中,我将拟用两个教具,资料卡片和视频资料,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能达到更好效果。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高一学生要强一� 但是,出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能持久的听一节课,容易注意力涣散,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须得耐心,不能急躁。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举例说明法: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举例来论证所学知识,既增添了趣味性,又是学生更易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及依据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而且教学还是“育人”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新课导入(3—5分钟)

首先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几年我们国家举行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来引出本课要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30——35分钟)

1、讲授重点:即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对对其进行归类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从而导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资料,举例说明,综合探究,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因此,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不同影响和作用,分析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讲授和突破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个关于2011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资讯视频,给出一些与要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疲惫神经,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得出将要讲的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日益显著。由于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的精密联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以使更好的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再来补充。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后通过举些当前的时事政治,及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点上,同时能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努力学好知识,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布置(5—10分钟)

1、课堂小结:通过简单快速地梳理一下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深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2、作业布置:通过不值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已经在说教学过程中写好了,如黑板所示。这种大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更加明白本框知识的结构思路及联系,更易于学生消化知识。

七、说教后反思

该堂课总体上讲得还行,把知识讲得较清楚,而且帮学生补充了较多知识点。同时突出了重难点,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本课知识。但是上课所举事例较多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缺乏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所以,以后要多收集些比较有趣味性的事例和材料,促进教学发展。

思想品德说课稿 16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设计理念与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在的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既是对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内容的深化,也是学习第三、四单元的基础。本框重点学习“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2、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

提升一种情感: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增进关心社会、关心世界进而加深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

培养两种能力:拓展创新的能力、知行统一的能力。

达成三种认识:1)懂得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2)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

3)探讨对外开放之路如何走,理解“引进来”与“走出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关系(“怎么做”)。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依据本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九年级学生的认知仍以感性为主,对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种抽象的`知识难于理解,因此确立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走出去”与“引进来”、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辨证关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体现“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结合本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来引导学生。而学生则通过情感体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方法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是为了学、服务学”的教学思想,我对教材进行了提炼加工,分别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重新组合教材,我准备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案例展示,师生探究。

(三)交流合作,生成知识。

(四)激发情感,明理践行。

“提出问题→师生探究→生成知识→明理践行”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表格的形式,通过四个活动使教学浑然一体,具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说教学过程 17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奥德赛船长》的前半段。

第二步,请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奥德赛船长,你会想出什么办法让船只顺利通过海峡?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故事《奥德赛船长》的后半段,并突出主题——拒绝诱惑。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当遇到这些情景时,自己会怎么办。

(情景:上课前,好友小丁邀请你去游戏厅打游戏。朋友请你抽烟(实际是软性毒品),并请你帮他贩卖。有人向你出售黄的书刊。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星期六,朋友邀请你搓麻将赌博。有人向你散发“x”材料,并邀你加入。)

第二步,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并突出: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是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之一。

第三步,请学生4人一组,结合教材第81页的内容,列举自己知道的各种不良诱惑,并讨论这些诱惑的特征和危害。全班分享交流,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一个方法——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此处板书:客观分析理智拒绝)

第四步,用多媒体展示3则关于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请学生与同桌讨论如下问题:这几位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如果你周围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全班分享,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第2个方法——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此处板书:远离诱惑,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四步,用多媒体展示《篮球迷》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这位同学始终无法抵制篮球杂志的诱惑?老师引导,并突出拒绝不良诱惑的第3个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此处板书: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第五步,老师讲述拒绝不良诱惑的第4种方法——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此处板书: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2、我的“抗拒诱惑计划书”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抗拒诱惑计划书”,并坚决完成。(可用多媒体展示“抗拒诱惑计划书”参考模板)

抗拒诱惑计划书

我受诱惑的表现:

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

抗拒诱惑的具体措施:

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主要的激励措施为:

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惩罚措施为:

监督人:

3、启示录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有关自制的名言。

第二步,学生4人一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与自制力有关的名言。

第三步,老师小结。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第二步,课后作业:“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请全班同学以“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为题目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

拒绝诱惑

(一)客观分析,理智拒绝

(二)远离诱惑,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四)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思想品德说课稿 1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自我保护》。近年来,青少年被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尽管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为青少年提供了有力的保护,但这些不能完全防止对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发生,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例子:在1月14日至16日期间,一伙社会青年连续到我校附近的公交车站、周边道路上抢劫我校多名学生的e通卡、MP3等财物,并殴打一名学生致重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案件最终破了但查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同学当这几个社会青年殴打和抢劫同学钱财时,有同学目击了但是却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或向公安局报案;当这伙人第二天继续作案时,第一天受害同学看见了,但仍没作出反映,甚至有一位同学是我们取回被抢劫东西在组织学生认领时,才发现他也是受害者之一。案件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导致悲剧多次上演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没有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导致的。我想要是这些学生能正确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或许这种悲剧就减少甚至不会发生,本课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本课秉承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结构主线是“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是其中第七单元《法律护我》第三节的第一个框题,是“健康成长”这条主线中一重要板块,是第七单元《法律护我》乃是法律常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

2、教学目标

对本课课标的要求:“体会自我保护重要性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它包含了二个层次,即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能力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达到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预设“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的教学重�

本课预期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这一问题综合性强,七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往往对不法侵害的认识不足,在日常行为中,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将这一知识暂定为本课的学习难点。

4、教材处理:指导思想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生活,情感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5、资源利用:教材本身及学校内鲜活例子,学生收集的材料兼收并蓄,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分享。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又具备一定独立性,但受外界环境所左右。受到侵害时,有的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冲动行事,不计后果。由于过去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多为“遵守型”或“限制型”,即要求学生要如何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他们中许多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本课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分析问题,冷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四环节活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将“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调到前面先学,一是有利于与导入课堂中的知识相衔接,二是有利于为后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作铺垫。同时,以小品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师生共同探究,随后,让学生全员参与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 (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 (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 (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 (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3、说学法: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员参与,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因此,采用学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启发谈话归纳法”等等

角色扮演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在学习“自我保护方法”时,学生以编剧身份,就遇到歹徒敲诈勒索时我该怎么办理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表演,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法;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收集材料: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并归纳整理出几个类型(如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等);(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自身的知识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养调查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课前的学习准备中去。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一些学生容易碰见的安全隐患,补充老师给出的不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联系实际地大胆想象,建言献策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勤思考、好动手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法:重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究,适应了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讨论和归纳中会发现很多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再加之正确引导即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启发谈话归纳法:重(难)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技巧”的教学中,在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学生的教学情境中,适时地加以归纳,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排练小品,小品表演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出示20xx年1月22日《厦门晚报》中一则《一伙小青年在槟榔中学附近专抢学生 威胁不许报警》新闻请大家换位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要怎么办?”。(目的在将新闻与预先排练的小品结合,让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产生原因,引起思考。)紧接着我请课前排练过小品《小浩怎么办?》的同学上场,调动课堂气氛,这时候让学生预设场景,每个同学可以将自己预设的场景(如:①直接反抗②求助路过大人③逃跑等)放入小品中,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能让学生结合场景丰富认识,使自己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在这里,我采用“主动+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领”、“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的主体作用,当你把他们领到适当的地方之后,那就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的过程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共存。在教学中,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围绕“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找找有哪些隐患直接危害我们的健康,看看谁找的多,谁就是合格的安全员。在讲授时,我先抽查了学生的调查结果,让他们积极发言,相互补充。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也能告诉学生,找到这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我要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自我保护意识点到)。

同时,我将学生回答快速统计在黑板上来说明我们身边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是我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更应该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分为几个类型(如学校、家庭、周边环境等)为第三环节的教学开展打下伏笔。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依据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解决问题必须重新回到学生。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我趁热打铁,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具我们身边一些常有安全隐患,如在学校中参加体育运动、在家庭里要注意防火、使用煤气等要如何注意安全,注意,在这里只是个案一个一个案例进行讨论)面对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的时候,我有哪些好办法?让学生分组交流,畅所欲言,找出他们所用的方法。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进行总结,巩固知识,使学生透彻掌握。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运用身边鲜活素材,使学生得到切合实际的引导,从学生不同的方法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自信心。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我先向学生出具几个案例的视频,每观看一个案例,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我归纳总结本课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依照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情感升华。

最后课堂小结。请学生做课堂小结,目的: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教师小结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环节时间安排只是预设,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需要来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出现课堂效果好的环节,可以顺势引导,让开放式课堂渐入佳境。)

四、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预计学生一定能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会有用的自我保护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掌握自我保护技巧。并在学习逐步提高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激发起新的学习动力。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自我保护》一课的说课材料,我知道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我相信在您们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的。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19

一、说教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最后一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一节的内容。其立意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扬起风帆》形成首尾呼应。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反思三年的成长历程,使学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体验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人给予的帮助、社会提供的支持,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体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总结和反思,明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回顾与反思三年的学习生活,掌握能够全面、客观、发展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变化能力。学会辩证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说学情分析

面临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一方面对三年的初中生活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有新的憧憬和向往,同时又有许多的茫然和困惑。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初中三年的成长历程的回顾,使学生既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又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

四、说学前准备

教师:搜集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些照片或其它图片资料,制成。

学生:整理反映自己或本班同学成长的照片或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成长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从三个环节、五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环节二 系列活动 实现目标

环节三 悦纳自己 形成观点

活动一 我的变化

活动二 我的收获

活动三 我的遗憾

活动四 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活动五 同学眼中的我

七、说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

教师展示同学们在小学毕业时的照片,发放刚入初中时办的学籍表,让同学观看。

问:看了这些照片,你能确认这是自己吗?

老师:通过与小学毕业照片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自己的变化很大,今天我们来回顾、总结初中三年的收获,相信大家的感触会有很多。

老师导入新课。

八、说环节二:系列活动 实现目标

本环节准备通过五个系列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九、说活动一 “我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三年来的对比,让同学从身体、心里、性格等方面感受到身体成长到心理成熟的快乐与烦恼。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能反映自己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自主思考:我有哪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教师指名部分同学在班上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成长和变化。成长,实质是增加的过程;成长,也是身体发育的过程;成长,更是你们心理成熟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成长,也是你们获得友谊的过程。

十、说活动二 “我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盘点自己在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感悟学习的快乐。

请同学们参照教室宣传墙上“成长足迹”、“群星璀璨”栏目上的内容,仔细阅读老师在《学籍表》上的评语,从知识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全面的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请各组推选一位代表做班级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感谢我们的父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教育,也感谢我们同学的帮助,我们同学不仅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收获,想一想,还有没有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呢?

十一、说活动三 “我的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自己三年来的不足之处,认清自己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学会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反思自己在三年来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名同学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以后的具体做法。

教师总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只要我们同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改进,人生就会少许多遗憾。

十二、说活动四 “ 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来同学、老师、社会、国家给自己的成长提供的帮助,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这项活动要求同学认真反思三年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探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同学们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帮助,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人。

十三、说活动五 “ 同学眼中的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求同学对熟悉自己的人进行交流,请对方说说对“我”的看法,特别是今年来的变化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将访谈结果与自我认识进行对照。

教师总结。

十四、环节三 悦纳自己 形成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和感悟,进行归纳,升华思想。

该环节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完善板书设计。

十五、说板书设计

成长纪事

1、成长,是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过程;

2、成长,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过程;

3、成长,是获得友谊、责任感增强、理想形成的过程。

十六、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生活的照片和图片做导入,很自然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系列活动教学,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到自己在成长,在成熟,在进步,更易于全面、客观的审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均有话可说,也能够说,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活动较多,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思想品德说课稿 20

一、说教学理论和设计理念

★教学理论基础

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感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人的责任》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的第二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为“履行分内职责”和“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两部分。这些内容是对七年级《共同责任》和《走近社区》更深层面的展开和深化,也是本单元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形成公德意识,学会自觉、主动地维护公共利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规范,懂得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能力目标:

3、态度、情感、价值观:

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学会主动地承担应有的责任。

从学生的思想表现看,不少学生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有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则。

◆确定依据:

在我国,部分公民缺乏公德意识

◆教学难点:

中学生要有爱心和服务社会的意愿,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确定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懂得社会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容易产生误解,往往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三、说学生

3、根据本框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创设帖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使学生认识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四、说教法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采用创设情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主线.我主要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辨论法。

确定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2、研究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探讨而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

在指导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对比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辨论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整合。

确定依据: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1分钟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设计依据

教学过程(40分钟)

环节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布置他们搜集素材。

七、说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用以下图片导入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拓展教材和学生生活经验。

新课教学37分钟

环节

1、创设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事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以纠正自己平时中的不足之处。

2、采用多元智力理论,组织学生进行辨论,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提供给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使他们懂得每个人应忠于职守,做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设计依据

这一教学过程分为两目进行,关于第一目“履行分内职责”:知识目标7分钟

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小强和小志是今天的值日生,到了放晚学时,他俩为了看正在热播的足球比赛,没有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就跑了。然后把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辨论:小强和小志该不该这样做?

【过程指导】

第一步、正、反两个小组的同学先与同组同学交流。

第二步、师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理由。选出最佳的辩手

第三步、教师总结、点拨。

【师生小结本知识点】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于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教学设计

本部分分为三点进行教学

1.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范

(教学重点)12分钟

突破这一重点的思路:

【过程指导】

第一步:请各小组代表展示搜集到的文明或不文明行为素材

第二步:介绍完后由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

第三步: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予以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主动参与

【师生小结本知识点】

A、现代社会是个讲规则的社会

B、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1、由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比教师给他们设定的情境更让他们有所感触。

2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的必要性,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公德意识,突破了重点

【分享成果】

关怀他人,心系社会

(教学难点)9分钟

突破这一难点的思路:

【渲染气氛】:播放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中“微尘”的片断。

【提出问题】短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你了解身边还哪些自愿者的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各抒己见】

【师生小结知识点】应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这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力量之源

1、结合时政热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2、以研究学习理论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升华。

3、“中学生要养成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教学设计(教学难点)9分钟

教学思路:

【实话实说】在生活中,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

【师生小结本知识点】中学生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服务社会。

以学生生活感知为前提,精心组织学生“实话实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话实说”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直面现实态度。

【情感行动升华】为号召周围的同学一起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请你设计公益宣传标语

设计依据: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体现了智力多元化的理论。

随堂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你还有哪些方面仍需改进的?

让学生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梳理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反思导行

课后拓展练习

【出谋划策】

请你以敏慧的眼光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就社区在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一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组为绿化带设计警示牌;三组拟一份倡议书;

四组拟一份手抄报计划书,为社区中做出贡献的人写赞歌。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将对他人和对社会的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延伸到课外。

总结语1分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让我们带着微笑和爱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知名或不知名的人吧!

播放《爱的奉献》

歌曲《爱的奉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每个人的责任

履行分内职责

公共生活中

的社会责任

1、形成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范。

2、关怀他人,心系社会

3、中学生要有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板书采用图解式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八、说板书设计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以学生辩论、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在讨论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体验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内化自己的行动,达到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21

说 课 稿

×中学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思想品德说课稿 22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题是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爱生活》第 14 课《生命只有一次》的第一框,它主要是从生命的个性层面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珍爱生命,教材设计首先从自然到人,引导学生探询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的生命有别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是各不相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生命之情,为下一课题探讨生命价值打下基础,最后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之路。

这个课题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任何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

二学生分析:

(1)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 独生子女的独尊心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

中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到九十年代初,计划生育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女子。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及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学生成为这一环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优越的感受也容易导致他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太少的习惯。自己把自己当成中心,产生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着想的观念。这种观念与我们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现代伦理存在冲突,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方面的引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教改新理念,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课堂以活动串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主题之中,突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真正内化生命是多彩的、生命是可贵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所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探究法和游戏活动法。

四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

2 、能力:( 1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辨别与分析生命差异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反思,展示,设计与提升自我个性的能力

3 、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是具有智慧与思维的'生命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人类生命和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2 、难点: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的热爱与珍惜丰富多样的生命。

六,组织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 、学生 4 人为一组,采集植物的相同叶子标本;收集本组同学的大拇指的指纹。

2 、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同学的个性、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特长优点等等。

3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印泥、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张红色空白卡片;一棵小柏树

(二)课堂教学过程:

1猜测与想象:

教师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上的物品(与指纹有关的高科技产品)。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先提出设想,即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分析、推理,从而产生新的发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特点,通过猜测活动,迅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指纹产品广泛运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信性。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用指纹锁?这里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老师就要问:难道你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吗?二是没有,老师就要问:如果你家装了这种锁你担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担心。老师进而追问:难道指纹真有这么神奇吗?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这一主题。

2观察与探究 (1):

首先让学生分 4 人一组收集指纹,运用各种手段观察探究指纹的情况;要学生用准备的印泥、白纸收集;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各组观察到的情况: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螺纹的疏密、螺纹的弯曲度等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采集的各种“看似相同”的叶子标本,让观察学生所收集的叶子到底是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有差异,请把它找出来。学生会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等等方面比较、归纳。这种先收集相同的树叶,然后再找不同,实际上是运用了逆向思维法,它更能有效的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

然后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就观察与分析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3比较与归纳:

各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每中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有自己的独特性;动物有动物的独特性;微生物有其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异常精彩。 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向往这美丽的生活。

教师提问: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让学生说说人类独特的本领表现在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尽情的表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人类利用智慧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等等都反映了人类独特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 人类与其他生命最突出的不同表现就是拥有高超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前进的坚定信念。

在此基础上做一个 智力游戏,即:“展开你智慧的翅膀,编写我们人类的智慧的诗句”。按 4 人一组展开竞赛,先是组内选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诗句,然后全班评出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诗句。 如: “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海洋;虽然生活在今天,人可以了解亿万年前的过去;虽然生活在现在,人可以放眼美好的未来;虽然没有萤火虫的荧光,人也能将黑夜变成白昼;虽然没有猎豹矫健的步履,人也能日行千里;虽然没有大象强壮的臂力,但人也能移山填海;虽然没有蜻蜓的复眼,但人也能迅速发现和避开敌人…”

这个智力游戏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诗句中又体现了学生间的独特差异性。

4观察与探究 (2):

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那么, 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差异呢?通过“克隆老师的粉笔字”的游戏拓展学生对人与人之间“表里”都有差异的认识。 老师在黑板上随便写一个字,然后请学生上来模仿老师的这个字。通过克隆,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所写的字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尽管极力去模仿他人,但依然带有自己的特性。

字如其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 ,那么除了字写的不一样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同?展示双胞胎的图片,找不同。一般学生会从找出她们外表的不同,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双胞胎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通过双胞胎的外表猜一猜她们的性格。进而分析出双胞胎除了外表以外的差异,即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等内在方面也具有很多的不同。并用这对双胞胎的自我描述(课前我让她们写好的)来验证学生的结论的正确性。使学生对人的独特性有一个“由外到内”全方位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什么?为进一步推动课堂高潮做好铺垫。

通过这个活动,尤其是了解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与众不同性,使学生懂得独特的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从而深刻体会到你、我、他以及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为生命添光彩的激情。

最后,送上老师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思想品德说课稿 23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一、说课课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二、说课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四框的内容。本框是继前面几框内容的延展,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科技对人类产生的作用。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有限,对科技的了解不多,所以我将本课设计为活动探究课。让学生在老师引导、自我探究、小组合作、全班辩论中明白科技的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及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正确的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可以置人于死地。

【能力目标】合理的利用科技,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德育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技的两面性:既能造福人类,也可以置人于死地。

难点: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到人类应合理利用科技造福人类,使科技不偏离于造福于人类的初衷。

六、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七年级的学生有思想 、 善表现,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教学:

1、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给学生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2、紧扣重难点,鼓励学生讨论争鸣,打破思维定式,开发学生想象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设疑、激疑的过程中重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寓学法于教法中。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探究式教学。

3、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原本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轻松的被接受。

七、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这是本课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等图片以及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果资料,并配上老师的录音解说词,迅速而直接的把学生的思绪拉入到本课的主题——科技,从而导入新课。

2、设计活动 师生互动 导学新课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科技的益处”、“科技的隐患”等一系列的活动,采取小组讨论或者自由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文化的 “属己”感和舒适感。愿意积极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去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真切的认识到科技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不偏离于造福于人类的初衷。

活动一:科技造福于人类

活动目的:使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多的说出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从正面认识科技,为“小辩论”做准备。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男女两组,首先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总结哪一个小组说的多。

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活动二:科技带来的隐患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的负面作用,为“小辩论”做准备。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4小组,首先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部分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的隐患。

活动三:小辩论“科技的利与弊”

正方论点:科技利大于弊

反方论点:科技弊大于利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学生了解看待问题要全面,明白人类应合理地利用科技,让科技造福人类。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先讨论,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

3、写倡议书加深感知 拓展思维

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流程,设计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以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拟一份倡议书,向世界所有国家倡议停止研制或发展核武器。此活动是有意识的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把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以上是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么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提高自己,从会说课到说好课。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思想品德说课稿 24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课文《我们长大了》。这篇课文位于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我们在成长。作为二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这是对二年级孩子学习的一个总结,总结他们的成长,更是对他们的期望,期望他们以更自立的状态进入三年级。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思品新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本课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成长,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且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这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在成长中得到自信,愿意去做懂事的孩子,为学生安排暑假生活,打下基础。

二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还很小,很多事情还比较依赖父母,不过,他们已经有一些自立、自理的意识,而且渴望得到成长。根据本课的要求和二年级下学期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学会展示自己,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本课的难点是让孩子从具体事情中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懂得关心别人。

基于以上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搜集资料法、讨论法、讲述法、角色表演法和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将在调查、讨论、说话和写诗等过程中,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

接下来,我将简单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我这一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游戏导入,体验成长。

第二个环节是成长包展示,体验成长

第三个环节是朗诵诗歌,学会自立。

第四个环节是情景表演,学会懂事。

第五个环节是制作成长树。

现在,我将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每一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成长

1.猜照片:挑一位班里同学的照片,让小朋友们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谁?

2.揭示照片主人。图中的小朋友长大了,所以,你认不出来了。长大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我们长大了》。

板书课题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生活的乐趣,对学习知识等是很有用的。一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成长包展示,体验成长

1.不仅照片可以让人感觉到我们的变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成长的变化。幻灯展示课本48、49面。说说哪些东西可以展示成长的变化。

2、那你们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展现你长大了?请你们拿出自己的成长包,和同桌说一说吧。

(1)幻灯出示要求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成长包。

5、师小结:长大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更是随着你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本领,慢慢长大。

(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自己成长的东西,可以是照片、作业、奖状等,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做成一个成长包。思品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可以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搜集东西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三、朗诵诗歌,学会自立:

1、课件展示儿童诗歌《别说我小》。学生朗读。

2、鼓励学生,编成长小诗

①课件展示老师编写的小诗

②课件演示,根据学生发言编写小诗

【我选取了两首十分贴近学生的心理儿童诗歌,通过朗诵诗歌可以勾起学生的很多回忆。并且结合前面一系列的展示活动,让学生现场编写小诗,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有具体的认识,并为之感到骄傲自豪,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表演,学会懂事

1.幻灯出示课本第51面以及要求。请学生看屏幕:遇到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并试着演一演,一会到前面来表演。

2、我该怎么办?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老师知道你们长大懂事了,学会关心别人了,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1)在爸爸妈妈工作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2)有好吃的东西怎么做?

(3)同学的笔掉在地上摔折了怎么办?

(4)垃圾纸满了怎么办?

3、你生活中有什么体现懂事的故事。写在课本上。

4、夸夸班上懂事的孩子

老师知道,我们班还有很多懂事的孩子呢,那就把他们找出来,夸一夸他们吧,想一想,你想夸谁?为什么夸他啊?

【让孩子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学会关心他人是长大了的一种重要体现。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情景表演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关心他人。让学生夸夸班上的同学,既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也让被夸的孩子,感到骄傲】

五、制作成长树

1、刚才有很多同学都很棒,都比以前有进步,学会了很多本领,也学会了关心别人。我要请今天表现特别棒,特别懂事的人,挂上自己成长包里,认为最骄傲的一件东西。

2、师小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进步了,开心了,该感谢谁呢?你为什么会感谢他。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心与照顾,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伙伴的陪伴。所以,老师希望你们多学会更多本事,懂得关心别人,做一个长大了的孩子。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体会家长对孩子的爱,从而让他们学会关心家人)

教学无定法,还请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早些提高。

思想品德说课稿 25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框教学是初二上学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的第二框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好身边的环境是一个初中学生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本框教材在第一框“自然环境”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文环境”,教材涉及3个知识点,希望学生明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从自身开始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鉴于作为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生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祖国的名胜古迹,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一步了解人文环境。其次,作为上海的学生学习了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对自己的家乡会有更详细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人文环境孕育的城市精神,感受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人文环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理解人文环境对人们素质提高有熏陶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历史知识提炼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采集、课堂探究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文环境的探索,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本课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体现)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和珍惜已有的人文环境的观念。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

二、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一共三个知识点:1、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2、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3、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三个知识是有机的整体,分别从国家到城市再到自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人文环境的意义。第三个知识点是整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4个环节,第一第二环节通过课堂活动,问题组织落实教材中的一、二知识点,第三第四个环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具体过程如下:

课堂导入:印度和中国古代的2首特征鲜明的音乐响起,让学生走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文明古国给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引出什么是人文环境,导入课题。

第一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以前面导入部分为基础,通过一个思考题自然过渡。思考题是这样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断代。那么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哪个文化古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文化古迹追溯到历史,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及时引导、总结学生发言,比如长城既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又实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倾略,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人文环境中蕴涵的民族精神,贯穿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第二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二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教学以一段视频自然过渡,视频资料充分利用了学校外籍学生资源,讲述了班级的韩国学生希望有同学带他游玩上海,了解上海。从而引出这一教学环节的课堂活动“我带大勋游上海”。要求学生为班级的异国同学设计一条上海一日游的路线,让韩国同学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了解上海,并说明设计的意图。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2本已学的教材,从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同时可以让学生参考书本的解释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说明所选景点代表了上海的哪些历史与文化。这个活动设计是希望学生通过回顾上海历史和建设,懂得人文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寻找景点,也可以提示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区域内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卢湾区的一大会址等。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教学环节:

本环节教学主要落实教材第三个知识点,理解人文环境对人们素质提高有熏陶的作用。教学从上海现代化建设体现的高度、速度和深度过度到洋山深

水港建设的一段视频。视频集中讲述了一组洋山建设者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国家的感人事迹,很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根据视频内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洋山精神的内涵,体会到洋山精神的可贵,理解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无形的人文环境,引出人文环境分为有形、无形两种。问题二:“如果你是处在洋山建设者的这种人文环境当中,你会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习和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培育熏陶作用。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特别要做好学生各种回答的应对准备,比如可能有学生认为“大家都奉献,我就乐得享受,何苦这么累呢!”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能刻意回避,可以从个人奉献,集体成长,最终也有助于个人发展这样这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第四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是第三个教学环节的延续。因为第三个知识点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所以有必展开深入讨论,在理解人文环境意义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教学从洋山建设的总结自然过度到上海城市精神,过度语言如下:“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不仅是上海建设者的功劳,也与浙江、以及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密切相关。没有全国的帮助不会有现在的洋山。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追求卓越。”接着提出课堂讨论题:“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来演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部分讨论有一定难度,但是很有行为指导的意义,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继承发扬上海城市精神,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样几个方面:1、海纳百川要有博大的胸怀,取百家之长。所以生活中要心胸开阔,有宽容之心;要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以诚挚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学习上要博采众常,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学习不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博学才能专攻。做人要自信,有勇气追求卓越,这里也可以联系初二语文教学中的少年中国说。要敢于尝试,不怕别人笑话等。通过学生主体发言,教师适时的引导归纳,让学生充分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提升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实际行动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更美的人文环境。

总结全课:

音乐声中,优美的语言结束全课。

三、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说明:

1、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有培育和熏陶作用,特别是要学生能明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能在行为中落实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2个教学环节,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解决这个重点难点,希望教学上能有深度。

2、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教学基本采用了问题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落实每个知识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展开都是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做充分引导和点拨,体现出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教学策略上考虑到动静结合,即有美妙的音乐又有丰富的视频,即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的讨论。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3、教学评价:教学中学生发言比较多,所以教师对发言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一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或者和体现出学生思想困惑的一定要及时解决,并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说课稿 26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让友谊之树常青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让友谊之树常青》是鲁教版教材初一思品必修第三单元第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播种友情》,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第三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友情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继续谈了如何保持和发展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师爱助我成长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交友原则,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考试的常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 。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掌握交友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学会发展和保持已建立起的友情。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项目的三个目题都是重点。1平等 尊重 真诚 2 理解 宽容 3 关爱 帮助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交友的原则 ,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难点:宽容并不是不坚持原则。

难点的依据: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把握不好宽容的前提和尺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案例教学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同学、朋友、友情的重要性!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交朋友、和同学、朋友建立友情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交朋友,怎样建立友情!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① 通过交流“自己具有哪些品质”、大家谈“自己愿意与哪些同学交朋友”、亲身体验,明确:与同学、朋友交往,首先要做到“平等、尊重、真诚”。

②结合教材提供的四种情景进行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明确: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与人相处应该做到“理解、宽容”。

结合“哥们儿义气”案例,帮助学生感悟、体会交友“要坚持原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础上,运用典型的案例,通过思考、认识、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实话实说“自己遇到这些情况时会怎样做”、讨论“有的人只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会想到别人”、读一读,明确:主动“关爱、帮助”他人,也是交友应该具备的品德。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让友谊之树常青

一平等 尊重 真诚

二 理解 宽容

三 关爱 帮助

思想品德说课稿 2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 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3、能领悟到“快乐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的快乐真谛。

教学重点: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快乐树、快乐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

(1)“情感体验法”;

(2)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 导入新课—寻找快乐 凸显重点—创造快乐 突破难点—感悟快乐 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说一句话“今天,我(心情怎样?),因为 。”如: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站在这儿,跟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分钟!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活动要求: “快乐”地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再想想以往那些妙趣横生的画面,你感受到“谁”是快乐的呢?它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活动说明: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各地各人的快乐感受都不一样,为此通过这部举国上下都喜闻乐见的卡通片,来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情愫。)

(互动说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快乐价值”进行导向,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对小羊们和大灰狼们的快乐有一个更概念性的认识。)

小结:它们太快乐了!因为快乐,所以它们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它们自信、聪明;因为快乐……快乐的好处太多了!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提醒学生“活字怎么写?”)(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这样“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快乐调查表”。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君子之乐”“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

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它就像一朵朵快乐的“浪花”跳跃在我们生活的浪潮中!(板画:五线谱和跳跃的音符)

(活动说明:至此,孩子们对“快乐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完成了。但针对“学生总是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的教学背景,授者决定采用对比式的“情感体验法”——即出现一组组战争或自然灾害的苦难画面,再辅以忧伤的旋律,再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创设一个对比式的情景,让学生静心思考,引起一丝丝的震撼……)

而后,让孩子们带着“珍惜生活”的这份感慨,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大拼搏”的学习。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活动说明:这个活动,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是结合前面“快乐调查表”中的三类人——自己、家人和他人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互动说明:因为有前面“快乐大寻找”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都懂得说“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那

(活动说明:在这样的引导下,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懂得了“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但本人认为,本活动的落脚点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应该给“创造出来的快乐一个更为宽容的概念”,那就是不管你创造了怎样的快乐,只要你努力了,那么这份快乐就能像水滴一样,激起一圈圈快乐的涟漪……为此,我又采用“情境体验法”——公益广告,让学生去体会这一份份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点燃人类的“向善本性”的快乐……)

小结: “快乐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大家的心中”!(粘贴板画)。

【活动四】:感悟快乐,展望未来生活。

活动要求:制作“快乐树”。

1、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2、这种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活动说明:制作“快乐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想起今天的这份“快乐”,记住这份“快乐的涟漪”)

(互动说明:教师在学生静心感悟并完成“快乐卡”后,可以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全班范围内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及时地悬挂在“快乐树”上。)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短短的40分钟就要快乐地溜走了。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论是你,还是我,咱们都要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去寻找、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如歌”般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这棵珍贵的“快乐树”能快乐地伴随同学们度过每一天!

思想品德说课稿 28

一、说教材

《从容应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考试、分数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生活主题。本节内容针对学生考试中普遍存在的考试紧张的现象,在分析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调节紧张心理方法,对学生从容应考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课标内容】

树立公平意识,正确对待考试;学会学习。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适度紧张是有益的,掌握从容应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从容地应对考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态

【教学重难点】

学习调节考试紧张的方法既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过于看重考试并 因此,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调节考试紧张心理的方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扰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学情

期末考试将至,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的现象。尤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期末考试是他们升入中学以来的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考试,学生重视考试,关注分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三、说教法

采用互动式、启发质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调节紧张心理的方法。

四、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找出问题,互相讨论,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手段

将下载的视频资源和自制的配音故事用PowerPoint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中辅之于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主题

(导入)假设马上就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请学生谈谈自己考前的心理(紧张、焦虑、烦躁),如何才能排解这些不良心理?引出本课主题《从容应考》。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移情入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引出从容应考话题。

视频故事 形象感知

1、出示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关系图,学生观察后得出:适度紧张是有益的,过度紧张是有害的。

2、聆听故事《鲶鱼效应》,展开交流,从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适度紧张对学习效率和考试的促进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交流。

4、观看一段考试时紧张过度的视频录像,观察画面中女孩的表现,有什么特点。

5、学生观察后描绘过度紧张的表现(身体、情绪、行为、认知)。

【设计意图】听故事,看视频,学生兴趣盎然。将深奥难懂的道理形象演绎,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心灵的启迪,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得知识,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内心强烈的“我要学”。

活动探究 学以致用

1、设问:如何才能消除紧张心理,从容应考?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生找出三种紧张心理调节法:认知调节法、积极暗示法、深呼吸调整法。

3、活动一:众说纷纭话考试。搜集学生对考试的各种看法,判断其正误。

4、活动二:激励话语大展示。学生把考试中激励自己的话写在纸上,全班展示。

5、学习深呼吸调整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练习深呼吸调整法,反复多次。

6、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往考试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判断其是否合理,归纳出考前正确的一些做法。

【设计意图】活动的设置,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家都能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各抒己见,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寓教于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无比与无穷的魅力。

总结归纳 拓展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课文,构建知识网络图。

2、展示考试三字经,朗读、理解其含义,在实际考试中灵活运用。

3、出示练习题,检查学习效果,学生思考后作答。

【设计意图】将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网络图,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让学生的记忆不再机械,一切变得妙趣横生。

六、说板书设计

从容应考

克服考试焦虑: 做充分的准备:

①认知调节法 ①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

②积极暗示法 ②适当加强营养和锻炼

③深呼吸调整法 ③平时要认真学习,及时复习

④还应学会一些必要的考试技巧

⑤与家长沟通,减轻来自家庭的压力

七、说教学反思

【成功方面】

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融入进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无穷的快乐,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不足方面】

由于引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加上进行了多个学生活动,课堂中的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剩下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偏少。

思想品德说课稿 29

一、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摸清情况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研究,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来把握学生原有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设计了一张《成长卡》,在卡上贴上照片、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有趣的事。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察觉其原有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应营造一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我在课始设计了学生自己介绍成长卡说一说体会,介绍自己的成长卡,找一找成长的变化,忆一忆成长中难忘的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对新课学习有了情感上的初步体验。

(三)、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

1、以情激情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个典型事例或是一个学生的情感有时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我在选用了《母亲》这首歌的MTV片段,把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行动与子女孝敬父母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再请学生来谈谈他的感想,以身边的事例感染其他同学、,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2、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采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朗诵一首诗或演一演,从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会常碰到的两个情景:A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B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来演一演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四)、课后将情转化为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课末,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设计《孝敬方案》,让学生把要为父母做的事列在卡上,并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在家亲自做一做,从中感受“孝”的愉悦及劳动的愉悦。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生活,体验疼爱

1、导入,生展示《成长卡》

师导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成长卡》。

生介绍《成长卡》并说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背景音乐声

2、欣赏歌曲《母亲》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父母关爱我们的画面,感受到那冒着雨顶着风送到学校的小雨伞是爱,每一句谆谆教导是爱……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母亲》

二、表达心声,激发情感。

1、导入

师:听了这首歌,我非常感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这首歌唱出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唱出了我们作子女的心声!歌唱家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可以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诗都可以。谁先来?

2、生反馈。

三、借助材料,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导言: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虽然形式不同,但我们表达的心声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出示课题)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你知道的故事吗?

2、联系自身说说孝敬父母的事迹。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先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3、看故事《该把礼物送给谁》,谈看法。

的确,在生活中,一句舒心的话、一杯热茶、一块毛巾都能让父母感到子女的爱。孝敬父母应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体现。接下来我们来看个故事。

4、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孝心转化为行动了,才是真正的孝顺。

5、角色体验

师:可说说容易,做做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了解到有的同学却常忽略对父母的关心,有时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我这里有两个情景,同学们来看一看,你遇到了会怎样处理?辨析题

(1)、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2)、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

四、设计方案,指导行为。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

2、发布方案

五、签订合同,指导生活

学生签合同。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