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找骆驼》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认真揣摩老人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点的过程,学习老人善于观察认真分析的好品质。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3、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案 篇2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经过是一位老人具体地描述了这只骆驼的特征以及是如何知道这些特征的,结果商人根据老人的指点找回了骆驼。

故事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手法。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使读者感到十分惊讶,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重点朗读老人最后不紧不慢说的话。

3、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导学生在湿地或沙地上走走,体会单脚跳脚印深,双脚走脚印较浅,从而了解因左脚跛,身体重量就大多集中在右脚上了,脚印就深。

(2)从树叶上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4、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类似“找骆驼”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对观察或调查到的情况经过思考推理,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有关推理、探案小说,如《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又如“积累·运用4”的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读一读,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孩子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

四、词语解释

忿忿(fènfèn):同“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指点(zhǐdiǎn):指出来使人知道。

商人(shāngrén):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

五、难句解析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这段话是老人所讲的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出结论的。

六、骆驼趣闻

1、暴怒的骆驼骆驼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平时总是一副慢吞吞的温顺的模样。一旦超出其承受限度,也会发生异乎寻常的情况。传说一个牧人痛打一只离群的骆驼,使它勃然大怒,用巨颌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挥乱舞,将其摔落在地,牧人当场死亡。

2、忠顺的骆驼骆驼是人类忠顺可靠的朋友。沙特、巴林、约旦等国的王族都将骆驼编入禁卫部队。据说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更是一天也离不了骆驼,他每天喝骆驼奶,出国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时也要带上骆驼。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的,懂得遇事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

2、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3、培养学生用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骆驼对沙漠中的人们这么重要,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走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阿拉伯故事《找骆驼》(板书:找骆驼,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之前,老师给你们一个自学提纲,它能帮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1: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2:划出本课的生字词。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跛:腿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

驮:背;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究竟:毕竟、到底;

至于:课文中指另外再提到一件事。

3、齐读词语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终于(找到)骆驼的事。

四、合作探究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还可以根据课前导读来自学,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在导读中你有什么发现?a、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b、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

3、小组合作探究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4、小组汇报归纳,学习重点段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5、学生回答。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7、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8、指名回答

(1)填一填,说一说: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

9、指导朗读

10、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

五、教师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3、师总结:是啊!我们遇到问题,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游戏

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同学能否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板书设计

左脚有点跛-----右边深、左边浅左驮蜜、右驮米-------左有蜜、右有米缺了一颗牙--------树叶留下牙印

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找骆驼》教案 篇4

11、找骆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骆驼的特点的。

2、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2、师: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并且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理解:“走失”和“丢失”的区别

A、先让学生说一说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体出示: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经老人( 指点 ),( 找到了)骆驼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 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老人观察到了什么? 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脚有点跛,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左驮蜜,右驮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3、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 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4、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 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 “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 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

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5、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 “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读)

2、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 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真是个聪明的老人啊!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 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再去见老人,会 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找骆驼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仔细分析的思考方法。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朗读课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于一般情况,是没有见过骆驼的一位老人竟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老人是根据什么找到的吗?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看看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读课文,找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着急的语句。

2、怎样描述商人的动作?表现什么?

3、读读老人说的三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重点词语。

4、读读商人说的三句话,可以看出商人什么心情?

5、老人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商人为什么忿忿地说话/表现了商人什么心情/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想象两人之间的对话。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说说“不紧不慢”的意思。老人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

2、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驮的是蜜和米、缺了一颗牙齿?

3、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呢?

4、从老人所说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二、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果然”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指点?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指点商人?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丢失的骆驼是怎样找到的?

2、老人和商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写法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观察细致?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方法是什么。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习;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钟5处)

3、评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转入课题。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任务一:(课件)

任务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自学效果检测:一个大组读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4、评价朗读,如有错,正音或顺句后再读。

5、出示自学任务二及阅读提示:(课件)

任务二: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默读、体悟。

7、自学效果检测:(课件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学生回答问题a。

9、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馈表格内容,生答,师板书。再课件演示,学生再跟着课件巩固说一遍。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用“因为……所以……”句式联系课文练习说话。

2、课件出示: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3、学生练习用该句式说话。

四、交流感受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师补充板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在课文中有什么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骆驼》一课,如果同学们能像课文中的`老人那样,在生活、学习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你们的学习会越来越好,你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的想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领悟,弄懂课文的重点。二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并设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自己做好准备以应其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个想法是完全实现了的。而第二个想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把理应是在默读思考后就进行的质疑问难放在了学完课文之后,这就使得课堂上出现了“学完课文之后还有学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答疑解难进行指导,则这个情况就可以避免出现。

问题二:我事先设想的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如“骆驼是四只脚,可是课文中只写了左脚有点跛,而没有写是左前脚还是左后脚”;还有“造成骆驼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脚跛”等,学生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一方面我引导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应该事先提供一个铺垫,如提醒学生骆驼是四只脚等等,或许学生就能找出课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这对他们领会课文主旨“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另外,朗读指导中如果加一个指名读,再大家评议,强调一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可能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谁还记得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观察与发现)

2、是呀,观察一种事物,发现它的奥秘,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怎么做?(认真思考)

3、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许多发现。《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先来检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出示词语:

骆驼 忿忿 脚印 果然 走失 有点跛 驮着 不紧不慢

(齐读——叫号读,请每组的六号来抢读)

2、看来大家对词语掌握得很牢固了,那么你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了骆驼)

过度:哦,原来是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是老人帮商人想到了找骆驼的办法,最后商人找到了骆驼。老人帮商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呀?指名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

三、合作探究

1、是这个办法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惑吗?(有,请学生问,没有,师问)

3、老师有个疑问,请你们老帮帮我吧:老人并没有亲眼见过商人的骆驼,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他怎么知道那是商人的骆驼?

4、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生默读课文。

好,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待会派一名代表汇报展示。

5、好,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谁愿意先说说自己小组的想法。

如果先说第一个问题就先学第十段,如果先说第二个问题就先学1-9段

学习第十段(出示第十段)

1、刚才这名同学谈的是这一段,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句子:

刚才我 看见 了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就知道 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 又看见 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我想 骆驼驮的一定是这样东西。

我 还看见 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所以知道 他缺了一颗牙齿。

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老人通过观察知道了商人骆驼的特点。那这只骆驼有什么特点?指名答,板书: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3、老人是通过观察什么得到了这些结论。指名答,板书:脚印右边深,

左边浅、路左边有蜜,路右边有米、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4、看来这是位怎样的老人?(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5、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对商人的骆驼知道的这么详细了吧!可商人还是不明白,我们来当当老人向商人说明白吧,你们愿意帮忙吗?(真是些乐于助人的孩子!)

6、请你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

我知道 , 是因为 。

谁愿意当当老人向商人解释。

7、现在你就是老人,我们先来感受老人此时的语气?应是什么语气?

(平和)

8、通过哪个词知道老人此刻是平和的?(不紧不慢)

9、什么叫不紧不慢?一般形容什么?(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现在,不紧不慢形容老人。出示句子: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10、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老人沉稳、胸有成竹)

理解了这个词,先自己试着不紧不慢的'说一说。同桌比比看谁当老人当的像。(指名)请你来试试吧!

11、(真是位平和的老人。)谁还愿意来试试。

请你来。(是位胸有成竹的老人)。

过渡:孩子们,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下的齿印。一般人不仔细观察是不会注意到的。看,来正在找骆驼的商人也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多么仔细啊。正是因为老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得出来结论。让商人顺着脚印找,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

学习1-9段(出示对话)

1、商人在寻找骆驼的途中遇到老人,于是有了两人的对话。通过对话,你读出了什么?商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着急--生气)

2、从哪里可看出他心里着急?(找了很多地方、着急、赶)

3、区分走失、丢失

4、哪个词能体现商人生气呢?(忿忿)他为什么生气呀?

5、难道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的心情只有着急、生气?(高兴——对极了!)

孩子们,你们真厉害,已经学会抓关键词品位语句了,真了不起!

6、那你能读出商人的这些心情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愿意来读读?请你来。

7、既然是对话,我们也来读读老人的话吧。出示老人的话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朗读,待会展示。生自由练习—指名。

学习11段

1、商人通过与老人的对话,经过老人的指点,最后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

2、哪里知道的商人找到了骆驼?(出示最后一段)

3、果然说明什么问题?

四、拓展升华

如果你是商人,你在找到骆驼之后,再次遇见了这位老人,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

五、总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摸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啊!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态度。

六、作业

教学重难点: 篇8

认真揣摩老人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点的过程,学习老人善于观察认真分析的好品质。

课时 篇9

(一) 教学准备

1、 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学习13课,齐读课题《找骆驼》。“骆驼”两个字有什什么不同和相同?

②《找骆驼》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请大家读单元提示。

2、 指导读懂学习提示

①这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是什么?

②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③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什么好处?

3、 指导预习课文

要求:

①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记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检查预习情况、

4、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将谁在找骆?找到了没有?

课文主要讲什么?

教学过程: 篇10

一、前测探新,激发兴趣。

1、猜谜语:沙漠里有只船

船上背着两座山

个子高又大

耐暑顶瓜瓜

2、生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

3、板书课题。

二、搜集信息,质疑定标。

1、结合图画,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想说的?(生质疑)

2、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利用工具书自学;

2)、同桌互学;

3)、交流汇报:A、不认识的字;B不理解的词;C、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读“默读提示”,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师相机板书:(表格形式)

、发现什么B、知道什么特点C、怎么知道的

三、 诱思导探,激励发现。

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上表格。(学习第10自然段)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3、集体探究老人的推断:(简笔画讲解缺牙、人物演示“跛”);

4、齐读第10自然段。

二)、学习1——9自然段。

过渡语:老人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就像她真的看到了骆驼一样,在这之前,商人还真的误码会了老人家呢!

1、师范读,生找出商人说的话和老人说的话,分别作上记号;

2、自由仿读,边读边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3、全班齐读,体会语感,边读边白指导;

4、多种形式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男女生读、组组读)

5、全班同学参与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11自然段。

商人找到了骆驼了吗?他是怎样找到的呢?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训练测评,延伸发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商人和老人说什么呢?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说后试着写下来。

五、作业。

1、小组在一起表演课本剧。

2、回家搜集有关骆驼和沙漠的有关资料。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平。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找骆驼》教案 篇13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不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出一种提高自身辨证思维的途径,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中,教师置身于一个学习者和咨询者的位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成功地让信息畅通,大面积提高学生发言水平。让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撬”开口,从说得响—说得多—说得精。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从中受到的启示,开发出的新思路又反作用于对各学科的消化吸收,从而达成教育的系统化。

二、教学研究

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七册第13课《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朋友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情况?

为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C、老人为什么不直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而是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他有什么用意吗?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板书: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左有蜜,右有想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留有牙印 缺了颗牙齿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