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最新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最新5篇】,欢迎阅读。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书写“欲望、坚硬、糟蹋、短暂、珍惜”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具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生活中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能不能告诉大家。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白板出示杏灵子的简介。

二、精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指导学生读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提几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

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由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写的,下面让我们来研读课文,看以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偏重哪一方面,给了我们关于生命什么样的思考。

(一)飞蛾求生

1.默读:读出言中之意。

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飞蛾求生中令你有所感触的词句,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悟出言中之理,学生交流反馈,重点是学生体会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

(2)“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

(挣扎: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体现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3)小飞蛾在我写作时一直骚扰着我,为何我还忍不住放了它?师生共同学习“骚扰”一词,指导书写。

3.诵读:诵出言中之情。

生选择读相关句子或整段,师加以指导,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

(二)分小组合作学习

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两件小事

1.师生总结学习方法:(白板出示)合理形成学习小组(4人一组)。

默读:读出言中之意

品读:悟出言中之理

诵读:诵出言中之情

小组任选其中之一事学习

2.选择其中之一交流反馈(要求反馈的小组人人发言)。

3.师生互助诤友式评价。

4.生品读后师引导重点反馈。

(1)“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扣住“掉”与“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体现了生命力。)

(2)“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为何不屈向上,又仅仅只活了几天?这不矛盾吗?

(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在外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瓜子还能这样,更体现了生命的顽强。)

(3)理解“震撼”。

(感受到那只属于自己的旺盛的生命力)

(4)“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糟蹋”指的是什么意思?它相反的意思呢?理解“可以……也可以……”对人生的两种态度。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作者最后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四)师引导生总结课文

(白板出示)练习:用课文内容创编一首小诗来总结课文:

生命/是一只小飞蛾/它体现强烈的求生欲

生命/是 /它拥有

生命/是 /它警醒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四、剖析文中空白

课文题目为何连续用了两个“生命 生命”,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想法?

如果要给他们之间加上标点符号,你认为添加什么标点比较合适,说说你的见解。(逗号,感叹号,省略号,破折号等,因为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同,感悟不同。)

五、拓展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2

1.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 反复朗读,提高诵读水平,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

3. 欣赏散文,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散文的特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自学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解释词义:一泻千里 啼血 清冷 清吟

二、分A、B组完成

A组以《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动着》为题,B组以《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着》为题,将课文改编成朗诵材料,进行诵读练习。

三、诵读表演

四、诵读评议

1. 评议朗诵效果。(语气、语调、语音、语速、情感、节奏等)

2. 评议改编的材料(有无肢解层次内容,有无突出重点等)

五、梳理结构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本文只有一段。现在我们就文章的内容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层次大意。(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后拓展学习

1. 网络学习:阅读生命之光一类纪念冰心老人的文章。

2. 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

课内学习

一、格言导入 课文

1. 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格言、警句。

2. 老师出示一条格言,组织讨论。

以特写的角度看生命,它是一个悲剧,以长镜头的角度看生命,则是一场喜剧。

──查尔斯·加普林〈Charles Chaplin〉)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生命的含义,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一点。但是,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要想真正明白它的真谛,不妨借助前辈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二、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2. 组织讨论,理解生命的含义。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而现实中确实有缺少进取精神的人,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历经奋斗者的心境,用你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说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诵读课文,体会议论散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人生观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请大家细细品读,说说本文是如何让生命这个理性的事物形象起来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通过两个比喻,让生命充满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形象地表达了生命历程里的欢乐(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桃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等。)和痛苦(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冬天的朔风,使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等。)最后,用富有哲理的语句(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这些话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这完全是作者自身生活态度的写照。

有人说,冰心的生命,像诗一样优美、清新,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对此,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感触?(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感想)

冰心一生,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和腐朽,无私无畏。

冰心平易慈爱,在她眼里,没有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之分。

巴金说: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梁启超1924年赠送冰心一副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这正映照着冰心的人格、境界。这就是冰清玉洁的一颗心。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人生色彩

五、课后拓展学习

1. 仿句练习

A.用不是也不是而是句式写话。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3

“让生命之根更深”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内容。“生命的滋味”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启发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让生命之根更深”是这一课的第二框,目的是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挫折虽然给人带来痛苦,却含有促进人成长的“生命之钙”。

【设计理念】

1.力争一个“创”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2.突出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与体验中获得感悟,并在体验与感悟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3.突破一个“情”字: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将学会倾听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与内化。

4.实现一个“导”字:通过阅读、情境、讲故事活动,在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中,生成学生的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生命之钙”的成分;挫折是人生的学校。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抵御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挫折的积极意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教学重难点】

“生命之钙”的成分,面对挫折要有“生命之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与挫折有关的名言事例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挫折在所难免

师讲述一个学生遇到家庭变故不会调节,学习极速下滑的故事:这个同学遇到了什么?请用上节课的知识分析其原因是什么?假如是你遇到了这样的挫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交流。师导入:挫折总是难免的。挫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框。(多媒体出示课题:让生命之根更深)

二、阅读感悟――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

1.多媒体出示短文《麦穗与挫折》,学生阅读后讨论:这篇短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讨论,小结:生命中的风雨雷电是必需的,正是这些挫折锻炼了小麦。

2.引导学生阅读《耐磨的人生》,然后讨论:保罗经历的挫折让他收获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小结:挫折让朋友更加坚强坚韧、乐观

豁达。

3.“生命之钙”包含哪些成分?

学生讲述有关挫折的故事(动植物的进化故事,名人、伟人成长故事等),并将自己的感悟写在黑板上。

归纳小结:“生命之钙”之钙的成分包括①顽强的意志;②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③积极进取的心态;④不言放弃的信念。

⑤人生智慧……

三、反思自我――情纳挫折

“想一想”:你所经历的挫折给你带来了什么?

生结合实际,展示自己面对待挫折的积极表现。并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考验人、更能锻炼人,使人受益终生。(板书)

四、活动体验――免疫挫折

朗读高尔基的《海燕》。比赛方式:①每小组推选2位选手,参加预赛;然后每组决出一名参加决赛。②小组推选一名评委打分,10分制,要有差距。活动结束,教师提问:落选的同学什么感受?如果还有复赛,你们会在哪些方面改进,让自己更优秀?

通过朗读竞赛,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五、课堂总结――内化吸收

学生朗诵、积累名人名言,并以此作为本课的总结(体现课改的综合性要求):

1.吃一堑,长一智。――俗 语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 白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 游

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

5.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4

数学命题,顾名思义就是与数学有关联的命题。在数学领域内,一切符号、语言以及表达式都可以应用到语句的判断中去,这样的语句叫做数学命题。数学命题的形式是陈述句,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数学课程的设计,对数学规律以及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导学案的应用时,应该把握住数学命题的符号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使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方案,以自身教案为辅助而设计的对应学生的方案。导学案与数学命题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通过对其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将导学案应用到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有这样的环节与内容:课前预习:学习目标、预习探求、预习检测;课堂环节:命题获得(其中包括命题引入与命题证明)、命题应用(包括典例精析、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包括知识深化)、课堂自测;课后环节:同步测评(分层)以及阅读思考。通过这些环节建立有效的教学系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进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课前环节的设计

导学案课堂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应用导学案进行数学命题教学的必要环节,其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不足,并且引入预习要点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导学案的目的。通过关于命题的导学案课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提高自学能力。

2.如何进行课堂环节设计

(1)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方法,其应用于导学案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旧知识的引入引出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将两者快速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的学习。

(2)由生活引入命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命题进行探究,运用生活中的各种仪器、工具进行导学案的命题引入。

(3)由数学方法引入命题。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到命题中来,例如类比法、观察法以及归纳法,这些方法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以及代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发挥作用,还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3.证明阶段的设计

证明阶段的设计环节为:情境引入―原理形成―应用举例―归纳小结,或者是复习引入―定理获得―应用举例―归纳小结。通过这种模式进行问题的设计与检测,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命题中的作用

1.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导学案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把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授课之前,为了设计导学案,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便不断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导学案的应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习惯以及态度,有利于其主动参与教学方案,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数学命题能力的提高

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便利性,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形式。导学案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命题的条件、理论以及推理过程、证明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学习,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解题的能力,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推广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5

1.激发兴趣、唤醒生命式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激发学生兴趣、唤醒生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起学生兴奋昂扬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效果。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生动的认识世界的平台,将现代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生命。在讲授鲁迅《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药》,让学生比较文本与电影的不同,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小说中是老栓去刑场买药,电影中是黑衣人上门送药索钱;小说中夏瑜坟头是一圈“红白的花”,电影中是一圈白花。你认为哪个设计得好些?”教师组织学生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二者细节的异同。这样的形式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唤醒其生命与批判质疑的意识。

2.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

想要让学生投身课堂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辩论探究,从而使其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激扬生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作这样一个提问设计:“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了。一个人的死,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那么祥林嫂的死亡属于哪一种呢?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引领、指导,随着讨论的进行,最后自然会找出真正的元凶―封建礼教。

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是开放的。学生在思考与辩论中探究文本,在思维碰撞中尽情激扬生命。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争越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而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3.联系生活、拥抱生命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于是孩子们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联系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张开双臂,给生命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舒婷《致橡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可以用一首诗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妙/不妙/他递过一张纸条/还有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微笑/匆匆地解开/匆匆地扔掉/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只觉得心在狂跳/烦闷、欣喜、苦恼/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教师的提问可以设计为:高中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该怎么办?”联系学生实际遇到的快乐亦或是成长的困惑,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文本碰撞、遇和,这样可以化外为内,拥抱学生生命个体,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4.咀嚼回味、反思生命式

进入到速度时代,一切都在加快脚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的步骤流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课堂讨论进行的也是如火如荼,甚是活跃热闹,但往往缺失了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静下来、慢下来、咀嚼回味的反思环节。在每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有价值、值得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停下来,想一想、思一思,咀嚼回味式地进行一种“慢阅读”。反思是对生命的强化和升华,是促进生命发展的重要方式,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样的反思性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形象进行重新咀嚼,强化学生原有的记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自我、反思生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