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写的是关于大自然平衡的事情,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同学们达到爱护环境的意识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4【精选9篇】。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四五自然段,感悟小村庄最初的美丽,了解它失去的原因。
3、会写“葱、裸、黎”三个生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感情小村庄最初的美丽,体会文章感情。
教学准备:PPT和生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美好的事物总是赏心悦目的,而且还能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轻轻地打开课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预习时你圈画出的生字词,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真读书的孩子是最可爱的。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3、看来词语是难不住你们的,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它们可不太好读,你们有把握吗?
4、词语和句子都读好了,老师想看看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听的同学也有任务:认真倾听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在小村庄和故事之前,各加一些词语,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5、同学们,你们看,有时候,我们只要将课题进行拓展,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美丽。
1、接下来,我们就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寻找小村庄最初的模样。
2、自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最初的小村庄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说说你具体从哪些词当中读出小村庄的美。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都看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同学们,你们丰富的想象让老师仿佛就置身于这座美丽的小村庄里!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敢于大胆地想象,这样我们就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了。带着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再来美美地读读吧。
3、这么美的词语,我们要把它们记在心坎里。现在,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背下来。
4、这就是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这就是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你们喜欢吗?向往吗?想去吗?
5、老师也想去,可老师却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同学们,这样美丽的一个小村庄我们再也看不到。知道老师是从第一自然段的哪个词当中发现的吗?
6、你们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埋下了伏笔,暗示我们,这个小村庄悲剧性的结局。四、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解读悲剧结尾。
1、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急切地想了解小村庄是怎么消失的,让我们到课文的四、五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描写小村庄消失的原因的句子。
2、出示句子,相机理解“没喘气儿”和“咆哮”。
3、想象画面,指导感情朗读。
4、理解“什么都没有了”的含义。
五、教学生字。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各地的民居特征。
2.能用彩纸撕贴或剪贴出美丽的小村庄。
3.体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各种形状组拼村庄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能撕贴或剪贴出不同样式的民居。
教学过程:
欣赏体悟
一、欣赏最美乡村图片
1、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最美乡村瞧一瞧!
2、最美乡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揭示课题:剪贴组拼小村庄
我们把小村庄画下来,把美景留在身边。
二、动画演示,激趣导入
1、动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闪烁出现,缓缓移动,合成教材主图《小朋友的画》。
2、师:这个小村庄漂亮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它是怎样做出来的?
3、:今天我们用基本形剪贴组拼小村庄。
三、欣赏邮票,开阔视野
1、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房子,猜一猜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的房子?
2、你能找到基本形藏在哪里吗?
四、尝试拼贴树,掌握贴纸的方法
1、欣赏剪贴树。师:谁知道贴纸的方法?有什么要求?
2、师:用手中的基本形拼贴一棵树,注意贴平整,先拼再贴。
3、对学生贴的情况做出。
五、组拼房子
1、出示一个黄色三角形和一个紫红色长方形。并请学生拼出一个房子。
师:还可以怎样拼?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把长方形的房身横着摆和竖着摆,房子形状是不一样的。
2、出示一个红色三角形和一个绿色正方形。要求先后拼出两个不同的房子
3、出示六个图形,让学生组拼房子。
:通过改变房身图形和房顶图形的摆放方向,使之产生高、矮、胖、瘦的房子。
六、组拼小村庄+
1、师:房子已经会拼了,把房子和树木组合起来,就能做出一张美丽的小村庄的画。
2、出示两张构图不同小村庄作品
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七、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活动要求:用彩纸撕贴或剪贴出美丽的村庄。
2、教师巡视指导。
靳家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授予“人民教师”金质奖章。
天津市南开小学原校长兼书记。课堂教学曾荣获天津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一等奖。他创建的“小学语文导读法”是我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之一,产生广泛影响。应邀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讲学,做示范课,获得高度评价。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导读原理与艺术》等专著18部,发表论文 200余篇,科研成果获天津市首届评选一等奖。应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等校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开区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
【设计理念】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
【设计特色】
以质疑定向,学生参与确定三个教学目标;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拓展,在表演中感受文章内涵;以生活为源,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流程】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目标设定如下:
1.充分领悟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以三个问题为线索,感受理解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为什么消失了,给人们以怎样的启示。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因果的表达方式;
3.学会生字新词,掌握三种句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片断。
其次对教材进行整合。原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对小村庄被毁前的美丽景象没有具体介绍,毁灭了对读者心灵震撼小大。有鉴于此,执教者在课文第一段增加了如下句子:
“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庄稼长得很好。”
再次确定教学对象。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既不把它放在三年级作为讲读课文教学,也不把它放在六年级作为阅读材料自由选择,而是放在五年级让学生自学感悟。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把九年制的五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年级。
教学流程的设计大体包括四个板块。以下结合一次课堂教学的实录予以说明。
第一板块:从课题预测内容,自主提出学习的第一目标,解决“有怎样一个小村庄”的问题。
学生读到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不约而同地产生一个疑问:有怎样一个小村庄?或者说这个小村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是学生产生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节课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的确定是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真实的问题。继而师生共同探究:怎样完成这个目标任务呢?学生悟出靠自己读书和互相探讨,读懂为止。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到黑板前绘画,理解感受领悟课文的思想情感,直至把描写小村庄美丽的语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流利地背诵下来。这一系列的对语言本体的潜心品味,正是学生学会读书的过程。
学生归纳出:1.我们是在品读中充分感受了课文的意境,是用“心”在读书;2.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把小村庄村前、村后、上空、地上的情况有顺序地描写出来了,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很顺利地背诵下来;3.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变成画面,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4.课文里重点词句的提示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记忆;5.我们反复诵读不下十几遍,熟读成诵……
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地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完成。
第二板块:因课文内容突变,学生继而提出学习的第二目标,解决“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的问题。
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变成“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学生产生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这节课教学的第二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的确定不仅是学生的真实的问题,而且是读书深入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学生阅读逻辑的自然产物。
这个目标的达成,学生主动提出:1.要深入读书,应该拿起笔来,把小村庄消失的原因一一画下来,找出重点词、句、段,全面领悟;2.建议同学之间相互研究,把各种不同意见进行比较和分析,相互启发,互帮互学;3.能够统一的认识,就变成大家共享的成果,不能够统一的认识,各人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必强求统一。
在充分读书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如下几种观点:
甲:我们组认为下面这句话很重要:“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一个“砍”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乙:“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揭示出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仅是一年砍,一代人砍,而是年年砍,代代人砍。毁掉了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洪水来了,才把小村庄卷走了。我想把这句话修改成这样:一年年,一代代,清澈的河水干涸了,茂密的树林遭到破坏,蔚蓝的天空一片混浊,肥沃的土地逐年贫瘠。
丙:课文中写:“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洪水卷到了何处。”这里的一个“卷”字,充分说明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生通过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对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有了透彻的领悟。
第三板块:从全文整体来看,学生感悟到这篇课文不仅告诉人们不要乱砍树,还有更深的意义在里面,这更深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这节课的第三个学习目标。
每位同学都用充满深情的话语,向世人送上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语,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生思索后写出各不相同的话语。
学生会写出:1.2l世纪的人们啊,你们还想让这个小村庄的悲剧重演吗?擦干眼旧,投入行动吧1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1 3.我们的水资源是多么宝贵啊,珍惜它吧,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只是人类的眼泪。4.再不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黄沙将遮蔽天空,人们的呼吸都将十分困难。5.噪声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在宣传环境保护时,不要忽视对治理噪声污染的宣传;6.工厂排出的废气,汽车、摩托车的尾气,燃烧各种废弃物放出的有毒气体,都是大气的污染源,让我们一起来制止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吧!……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我们学校周边和住宅附近还有哪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或建议。
第四板块:创设情境。用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完成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全过程。
请三位学生分别扮作小村庄劫后的幸存者,他们分别是:a村长、b先生、c女士。其中a村长对小村庄的毁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先生是村中砍树最多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严重破坏生态平衡,c女士是村中坚决反对砍树而且积极植树的典型。
全班其他同学扮作各家媒体的记者,向三位幸存者发问,三位幸存者一一回答记者的问题。
记者招待会后,老师号召全体同学拿起笔,向全社会呼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要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可以写诗歌,编小品,绘图画,谱歌曲,做调查,写报告,作书法,搞展览,上网查资料,介绍环保知识等等。最后用美妙的环保歌声结束这节课。
整个教学流程总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师生互动,充满真情,张显生命的活力。因势利导,巧妙灵活的教学走向,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评点】
这是执教者整合了在南国北疆名师示范授课的丰富实践经验后,反复修改形成的教学设计,在表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不断的预设和生成,经历了多次理论——实践 ——理论的步步提升,使“设计”更臻完美。这样的语文课,是真正的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课,它使教学过程完全演化为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于是,语文不再是“唯理性”的语又,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激情,成为充满情趣、充满灵动的语文,这是绿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⑵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3、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⑴重点:
①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⑶德育点:
①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⑷创新点:
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⑸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1、学习第二节:
⑴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⑵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①设计问题:
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②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③指导朗读。
④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⑤小结。
2、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⑴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⑵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⑶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空白点、创新点)
⑷理解“柴烟”: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德育点)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节: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⑴理解“不错”。
⑵出示句子:
引读第四节。
⑶情境再现。(课件)
⑷谈感受。
⑸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五节:
⑴出示句子:
引读最后一节(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⑵指导朗读。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1、小结:
板书:保护环境
2、情境再现:
出示98年洪水的图片和各种污染环境的图片。
3、谈感受:
任选其一,想一想,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⑴我想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⑵所有地球村的村民们,我奉劝你们──
⑶让我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美丽的村庄、咆哮的洪水细细描述给你听!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多种形式,任选其一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立足于刚掌握的知识,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创新点、德育点)
【延伸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作业请各小组任选其一来完成。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与同学交流
(这节课的最后,提供给学生探究学习的途径与方式,鼓励学生探究无止境,学习无止境。课尾,教师并不满足于学习的“无疑而终”,努力使其“疑无穷,疑无尽”,无数问号引研究性学习之路,再一次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创新点)
【板书设计】
随意砍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什么都没能了
(保护环境)不断砍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 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3)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空白点、创新点)
(4)理解“柴烟”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德育点)
(5)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4节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1)理解“不错”
(2)出示句子
引读第四节
(3)情境再现(课件)
(4)谈感受
(5)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四)学习第五节
(1)出示句子
引读最后一节(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2)指导朗读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1.小结
板书:保护环境
2.情境再现
出示98年洪水的图片和各种污染环境的图片
3.谈感受
任选其一,想一想,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1.我想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所有地球村的村民们,我奉劝你们──
3.让我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美丽的村庄、咆哮的洪水细细描述给你听!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
3.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回顾导入
1.师生一起回顾那迷人的风景。
2.检查新词:郁郁葱葱、湛蓝深远。
3.问题导入: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深入理解,体会内涵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把小村庄消失的原因从课文中找出来,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
2.集体交流:请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②体会“拎”:你想怎么读?(师评读。)
③把体会读出来。
(2)村民们这样的行为使得小村庄出现了什么变化?看图,体会读。
(3)还有什么原因使小村庄发生了变化?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①都来读一读,你知道什么了?
②从这些词语中,你又感受到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
③可是,这样做小村庄又出现怎样的变化?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体会反义词的用法。
②交流资料。
③展开想象。
④带着这体会完整读第三自然段。
(4)但是,作者却说“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再次提到了那锋利的斧头。
就让我们看看靠着斧头,这里的人们得到了什么,能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吗?
(5)还有什么原因使小村庄变化了?解决书中“黄泡泡”的问题。
(6)什么都没了,指的是什么没有了呢?体会着读一读。
(三)表达感受,总结升华
1.表达感受:
我对这小村庄的人们说……
我想对还在破坏环境的人们说……
我想对我们全人类说……
2.重温单元导读。
四、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消失
锋利的斧头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冒”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爱护树木,保护大
一、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村庄”用自己话简要叙述出来,并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美丽),就是这么美丽的村庄却在多少年多少代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知道为什么吗?板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认识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学生找出书上相应的词,重点指导“冒”是“曰”字头不是“日”字头;区别“犁”与筏“黎”、“扩”与“括”意、形、义。
三、过渡,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小村庄的,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读1-4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把你知道的用“——”画出来或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把你的收获同你的组员共同分享。
3、学生汇报,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板书:美丽的村庄、裸露。
围绕“裸露”展开学习,老师引导,什么地方裸露了,为什么裸露了,这些树木都到哪儿去了?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并谈谈体会。
4、你们认为他们这样做对吗?你想对这里砍树的叔叔阿姨说些什么?
过渡,一棵棵高大的树木被人们白白地砍了,美丽的村庄到处变得裸露,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惜)
5、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
四、过渡:小村庄的树被人们白白地砍掉多可惜呀,不仅如此,而且多少年、多少代以后又怎样呢?学习5-6自然段。
1、默读5、6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知道的表示出来。
2、学生汇报(联系我县9·4洪灾进行体会)、板书:洪水卷走
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看多媒体,“洪水卷走的村庄”想象哪些没有了?(房子、家具、斧头……甚至人也没有了)
3、看到这种情景,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难过,痛苦)
4、有感情地朗读5-6自然段。
五、回顾板书,进行对比,整体感知全文,并板书“变”。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再看全文,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你想知道的?想象这个被洪水卷走的村庄在多少年多少代又会怎么样?
七、拓展练习:以每一个组为单位办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 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学会13个字,能正确读写“盖房、造犁、一栋栋、黎明、喘气儿、裸露、湛蓝”等词语。
⑵ 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选择词义和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⑶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
⑴ 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协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⑵ 通过查字典和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思路】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首先以优美的课件展示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一个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继而紧扣“读”字,采用“五步阅读法”──
一读,疏通字词,读通课文;
二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读,引导学生质疑;
四读,突出重点,品味词句;(在这个教学步骤中,始终以“自学”为先导,立足“讨论式”,教师给予启发、重点提示和点拨归纳,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五读,畅谈体会,深化主题。
阅读要求明确、具体,循序渐进,学生不但由此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到了阅读课文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版本:2003年12月第1版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
单元:第二单元
课题: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课时:第一课时
作者:薛辉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呼吁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这篇课文应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同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阅读能力。教学应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为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上的难点。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阅读起来困难不是很大,在教学中,还是以“读”为主,通过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学习理解、质疑探索能力都处于开发、培养阶段,他们不可能完全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到好处的发挥下才能得以真正体现,。所以,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拔,把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播放录像“美丽的小村庄”。
3、引导学生谈感受。
4、师小结导入: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多美的小村庄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出示生词,开火车赛读、正音。注意:清澈、湛蓝、造犁、一栋栋、裸露等读音。
4、师: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5、出示要求书写的字:
⑴ 口头组词。
⑵ 边读边记住字形。
⑶ 书写几个生字:
重点指导“黎”的写法:上扁下长,上部右边不能多写一撇,下部不是“水”。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懂每个自然段。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内容串起来,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口述,师小结。
四、质疑
齐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的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梳理归纳。)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集有关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资料。
【相关背景和资料】
犁:耕翻土壤的农机具。中国春秋时代就有用牛为动力的畜力犁,由犁辕和装在其下方的铧式犁体等构成。现代机引犁由工作部件、犁架、调节机构、牵引或悬挂装置等组成。按工作部件分铧式犁、圆盘犁、驱动型耕作机等。
【课后练习】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课时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
luǒ lù kuò dà zhàn lán lí mínɡ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梨( ) 练( ) 端( ) 葱( )
犁( ) 栋( ) 喘( ) 忽(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 ),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 ),空气( )。
这是在我校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上的一节公开课案例,其中我校先后有四位老师讲了这节课,相比较而言,我讲的还算可以,并且也简单地作了自我诊断。希望浏览了它的老师们,给我提一些建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想不想去呀?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这个小村庄看看吧!板书: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齐读)
1、师:复习生词:(屏幕出示:咆哮、裸露、郁郁葱葱……)学生开火车领读,师相机强调“葱”注意斜点及“露”读音,“咆哮”通过偏旁理解词意)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答。(师提示总结中心的方法。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4、学生按开火车方式,再次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标记,准备给朗读的同学做评价。
5、师生评价。
6、根据以上同学的评价再次朗读课文,同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需要积累的词语作出标记,并在一旁作批注。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原因或读书的收获。
7、学生畅谈收获。
二、凸现矛盾,提出问题:
1、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本课的话题,一个曾经天蓝、水清、树木郁郁的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呢?是因为(生:村民不断地砍伐树木),那么村民是怎样砍伐树木的?他们把砍倒的树木用来做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汇报(屏幕出示相关的句子)
句一: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什么?(点拨:“谁家”“拎”做动作,说明了什么?村民砍树很随意;一棵一棵感受到树木在慢慢的减少)
师:是一两户人家去砍树吗?(不是)那有多少?(很多)你从哪里知道的?(谁家、谁家)张家想盖房,李家想盖房,王家想造犁,孙家想造犁,就……(学生接读)。
师:仅仅就是盖房,造犁要用到树吗,村民在什么情况下也会想到去山上砍树呢?(说话训练)村民如此随意去砍树,即使山上的树再多,也总有一天会被村民砍光、用光。
师:你从一棵一棵感受到什么?(树木在慢慢的减少)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学生练读、指读。
句二: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无知的村民,用他们手中那把锋利的斧头,任意的、随心所欲、不顾后果地砍下一棵棵树,这些树被村民搬回到村里,都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再出示课件)
师:仔细读,想想你从句子中明白了什么?(村民砍了很多树)你从哪些地方明白的,能告诉大家吗?(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
师:你们家平常是用什么灶烧饭做菜的?(煤气灶)而这里的村民平常是用什么灶烧饭的?(柴灶)你怎么知道到的?(大量的柴烟)对村民的这种行为,你有何看法?(把这么好的木材当柴烧,实在是太可惜了。)
师:村民用郁郁葱葱的树林,换来了——,换来了——,换来了——(学生接读),看来村民的生活过得还挺不错,读了这句话,你感到很高兴吗?(伤心)为什么呢?(生答)
句三: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林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村庄里的房子虽然多了,家中的家具虽然齐全了,可山坡上的树林——(学生接读)
师:“一年年,一代代,”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历经了很长时间。)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请生读,指导朗读)评价语:感觉出来了;再缓慢点,试试看,效果不一样了;我好象进入了时间隧道。
师:“裸露的土地”是怎样的?(生回答)看,这就是裸露的土地(出示课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寸草不生,见不到动物的踪影,荒凉而凄惨)和原先郁郁葱葱的森林比较一下,你的心情如何?(痛心)
师:你能用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吗?评价语:两个“不断”让我感受到山坡的变化;我感受到你那颗伤痛的心;你的心在为这片山坡流泪……
4、小结:人们砍伐树木,他们虽然拥有了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柴火,可是短暂的幸福带来的却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1)指读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大雨会喘气吗?为什么这样写?想像五天五夜的大雨会怎样的情景?汇报
(2)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啊,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 )森林,没有了( )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 ),一栋栋的( ),( )的家具,一切都没有了。(教师同时擦去板书中的“小村庄”)
三、拓展
1、教师扫视所有学生:从你们的神情,老师读到了你们的心情,我也一样,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2、这只是一个小村庄的悲剧吗?这样的悲剧是否还在上演?根据你课前搜集的小资料,给大家作一个报告。
3、汇报。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我们的心情一样沉重,那么,你想对身边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对全世界的人们说些什么?生汇报
师:听了大家的话,老师真的很受感动,那么我们有没有信心让美丽的小村庄再回来呀?生齐声说“有”同时教师板书又填上“小村庄”(屏幕回到最初美丽小村庄的画面)
师:光有信心还不够,还要有行动,我相信通过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四、设计一组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词。
五、板书设计:
一个 (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消失
教学反思及自我诊断:
一、成功的地方:
(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首要的是以字词句为训练主线,引导学生练好阅读基本功。本课时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词语训练
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教学时,在理解“咆哮”这一词语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象这样由两个 “口”字旁组成的词语还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出“喊叫”、“呼喊” ,然后引导,这样的词通常表达什么意思?学生立刻做出反应:“声音”。接着,我就追问:“那么‘咆哮’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学生理解的思维火花便在瞬间爆发。有一生说:“象猛兽般的叫声。”在此,学生对‘咆哮’一词的理解已经比较到位。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一下,我又顺势让学生模拟咆哮的洪水声,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再如理解“拎”,我先让学生做动作,再体会村民的随意性,处理的比较成功。
2、加强句子训练
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些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训练。在教学“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一棵一棵砍下来。”这句话时,我在学生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这样的言语训练:谁家(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也能进一步感受村民砍树的随意。总之,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二)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课标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在学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进行多次有目的的朗读。按照“读----悟----读----”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我认为本节朗读比较到位。
二、不足:
(1)段的训练也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此处的训练有欠缺,在进行句子训练的同时,如何贯通进行段的训练,这是我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一节课要结束了,进行第三环节:拓展延伸,环保教育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快下课了,处理较仓促,没有多些时间让学生交流,只是个别学生说说,预设的高潮没有生成,我觉得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