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师教学设计最新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
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琦君,当代最有名的台湾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以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琦
君说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其中的《春酒》。
设计(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
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
多媒体依次显示各个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
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
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4.教师总结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记忆、故乡怀想是那样的美,儿童圣洁的心灵,乡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轻笼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
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教师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生2:“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叙事中带着抒情,在娓娓的叙事中,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生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母亲给我小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一段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的天真可爱。
生4:“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
教师总结: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平易、净化、蕴藉、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叙事抒情并行的方式;善于设喻,平易又蕴藉;善于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又传神;善于运用细节,随意点染,意境浑然天成。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热情助人的阿标叔栩栩如生,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六、课堂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3.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教育目标:
1、通过活动让队员了解什么是诚信,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少年儿童做人的根本。
2、培养队员正确的道德观念,使队员能从内心具有做一个诚信人的愿望。
3、通过活动让队员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重点:
明白什么是诚信,怎样才算是一个诚信之人。。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的“诚信度”具有评判能力,懂得诚实守信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教育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引出“诚信”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曾答应过大家对暑期摘记做得特别好的同学要进行奖励,但我竟然把这事给忘了,趁这个机会补上这些同学的奖品,履行我对大家的承诺。
(致歉并发奖)(这一环节是根据班级实际而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不诚信的时候,老师也不例外,但是知错就改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二、说诚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诚信”。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到了——(同学齐答:诚信)。谁能解释一下“诚信”这两个字。(指名回答)
师:“诚”,诚实待人;“信”,信守承诺。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少年儿童的做人根本,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呢?看看我是不是能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有请汪理智同学。
(故事:《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师:听了刚才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
师:是啊,我们同学说得真好,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捧着空花盆的孩子,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啊,听了这个故事和同学的讨论,老师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讲述故事:有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远落后于别人,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跑着跑着,遇到了一个岔路口,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路。他停顿了一下,心想,军官跑的这条路一定是条捷径,如果沿着这条路跑,兴许能早点跑到终点,但是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人会看见,却违背了自己一向以来“诚信“的原则,犹豫了一会儿,他最终决定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
师: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猜猜看,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学生发挥想象)
师:正如大家所想的,当他跑到终点时,主持比赛的军官告诉他,他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临一些选择,那么如果是你,你会作出怎样的抉择呢?请大家先看一个小品《诚信摆渡人》。
师:小品中的坐船人首先抛弃了“诚信”这一行囊,相继失去了更多,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坐船人,你会作出什么选择呢?
(组织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我们都没有丢弃诚信,是的,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诚信千万不能丢,但有人却说:在当今社会,诚信已经离我们而去了,真的是这样吗,课前老师让大家去观察,回忆,收集一些诚信身边人,身边事,我们能不能用事实来证明,诚信并没有离我们而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
(其实这一环节关键是在课前的收集,学生在收集诚信事例的过程中,会看到听到平时不去注意和关心的事情,在这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所以课前教师也应该适当参与他们的活动,在与学生的探讨中加以引导。)
三、做诚信
师:诚信并没有离我们而去,我们更不能让诚信离我而去。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呢?
(学生回答,媒体出示:
真实不欺——————对他人不欺骗
表里如一—————对自己不欺骗
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概括了三点诚信要求(师生共读)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把诚信丢在一边,抛之脑后,不知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呢?
(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诚信并不是光靠嘴上说说而已,我们必须付诸行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首先必须要勇于面对并改正自己曾经不诚信的行为,下面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写写自己的不诚信。
(学生各自写自己曾经不诚信的行为)
师:古人常常用白鹤来比喻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今天,老师就想让大家用我们手中这张纸来折一只鹤,让这只鹤带走你的不诚信。
(师生共折鹤)
师:做诚实守信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目标,下面我们就在这只鹤一边翅膀上写上你今后的诚信目标(每个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随机指名读读自己的目标)
(从每个人制定的目标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对自己诚信的要求,同时写下来也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使他们认识到诚信并不是光靠嘴上说说而已,目标的实现也是要通过平时的不断努力。)
师: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了一个诚信目标,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呢?
让我们大声地说出我们共同的承诺:诚信,我能行!
(在纸鹤的另一个翅膀上写上共同的承诺,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师:在这只纸鹤上,有我们曾经的不诚信,有我们今后的诚信目标,更有我们共同的承诺,老师将帮你们把这只纸鹤收藏起来,如果有一天,你告别了你的不诚信,达到了你的诚信目标,成了大家可以信赖的人,那么你就可以拿回这一只纸鹤,并且在你的成长手册上将添上这样一枚“诚信章”。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带着诚信离开这个校园,老师希望你们毕业的那一天这只盒子是空的,你们说老师的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呢?(把这次诚信教育与争章活动结合在一起,旨在通过争章活动使诚信教育得以延续,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六、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一、教学目标: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以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 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 鸟味 猎人 黎明 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 焐得热腾腾 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浓 嗯 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转载于:父亲和鸟教学设计)、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 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 品读课文 ,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 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 https:/// 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