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该页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优秀6篇,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园林 高职 教学改革

0 引言

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化。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1 职业目标设计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目标。园林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备园林专业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园林市场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为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设计的基础。

1.1 职业目标分解 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造价、园林工程监理等,因此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园林景观设计员、二级建造师、园林工程造价员、园林工程监理员等。应针对各个培养目标的要求分别设计教学目标。

1.2 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的执业考试对工作年限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必须在取得毕业证后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方能报考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园林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各职业标准和执业考试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使其确定职业兴趣、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设计

2.1 确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根据园林专业职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并按照职业要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培养园林景观设计员为职业培养目标的院校,教学目标应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咨询和洽谈、现场勘测、规划和设计、模型制作以及设计协调等方面制定;以培养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为职业目标的院校,应从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园林建筑工程经济、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制定。

2.2 基本教学目标与拓展教学目标 园林专业教学,须从园林专业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出发,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即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应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的能力,拓展其专业发展空间,这是职业教育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确定,应贯彻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

3教学计划设计

教学计划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合理设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三部分专业技能结构的课程类型和结构方式,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构形式,简化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为例:

3.1 基础技能课程 《园林景观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建设材料》、《园林工程测量与放线》、《Auto CAD》、《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商务礼仪》等。

3.2 专业技能课程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法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经济》等。

3.3 拓展技能课程 《中外园林史》、《园林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行为学》、《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古建施工与修复技术》等。

4 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构成、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三个主要组成。

4.1 教师构成设计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双高”,即高学历高职称,具有丰富的园林设计或工程管理等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每一专业课程群类的教师构成应呈金字塔形,即“1名教授(高工)+2名讲师(工程师)+3名助教(助理工程师)+3~5名中高级技工”结构。

4.2 教学硬件设计 应逐渐取缔以讲台课桌为主的传统课堂,代之以“情境化教室+模块化实训室+综合实训场+专业资料室”完整的硬件配备,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优化组合,模拟园林工程(设计)真实情境和工作流程。

4.3 外部环境设计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搭建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熟练程度,进一步实现“零距离”上岗。

5 教学过程设计

5.1 情境式教学 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使教学过程实用化、具象化、可操作化。

5.2 模块化教学 将传统章节式教学转变为可灵活分解组合的教学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以案例的形式模拟园林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突出园林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

5.3 综合化实训 园林专业综合性较强,因此应设置综合化实训作为教学活动的后续。实训课程应最大程度的再现工程实际,以园林工程项目部或园林设计团队的形式,在“专业教师+技工”教学团队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规定量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应在设施完备的实训场地完成。

5.4 顶岗实习 对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无法代替真实的工程实际,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将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化的过程十分重要,对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和管理,宜采用“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共管模式。

6 教学考评设计

6.1 考评内容 教学考评应参考园林专业相关执业考试内容制定题库,题量与难度宜适度高于最低执业技术职称标准。

6.2 考评方式 实行考教分离、“案例分析设计+答辩”、“笔试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学校考核+企业考评”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3 考评结果 对于考评结果的处理,一方面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予以毕业或推迟毕业,通过输送优秀合格的毕业生建立院校良好声誉;一方面根据考评结果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7 结语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专业化、技能化、规范化、服务化的改革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设计学生的发展前景为改革目标,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园林专业综合性强,且各高职院校学科背景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可根据自身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组合,适当调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小军。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J].素质教育论坛。2008.(7).

[2]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6).

[3]蓑茂寿太郎,李玉红。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关于造园学的研究机构[J].中国园林。2003.(10).19—22.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王竹,董芦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教育体系架构与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29-32.

教学设计教案 篇2

为此面对模具制造与加工业对“零距离”应用性、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将势在必行。根据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所必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以应用性、实践性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将原有的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解构,设计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1],确保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程按照“以能力位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是以使培养学生塑料模具设计能力为培养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和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项目导向教学方案的设计

围绕“能力递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项目(生产案例)的形式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由师生共同完成项目[2]。首先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融入教学项目中,再对项目进行细节化的划分和知识设计重构,分成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对应于每一个子项目来下达相应的教学任务,以任务单元的形式分配给由三名或五名学生组成的项目组成员,最后由专兼职指导老师根据项目组完成的质量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项目教学总结和考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前我院模具专业现有的实训室设备情况,将该课程主要分为四个教学项目和六个任务单元[3],如表1所示。

3本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方案的实施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方案:在每一个教学生产项目即教学生产案例[4]中,第一让学生明白该生产项目的主要目的,了解该项目由多少子项目组成,需完成的任务量是多少;其次安排去企业观摩学习和相应的实验和实训项目,设计项目在冷冲模装配与调试实训室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加工制造项目在特种加工中心实训室完成,掌握与各个项目有关的知识点内容;最后以企业产品为载体进行项目剖析式教学,使学生对冷冲模组成、工作原理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能够掌握冷冲模各个类型模具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掌握模具工艺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项目的选取依据《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涉及的冷冲压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以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等为项目主体,参考职业工作任务中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将工作任务具体化、细节化、单元化,知识将重构转换成学生学习的项目任务。(2)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院模具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个项目中工作任务的要求及参考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等来确定这门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水平。(3)依据本课程的项目内容总量以及每个项目在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来分配各项目的工作任务时间学生小组的分配,参考表1。(4)根据学院现有的冷冲模装配与调试实训室和特种加工中心设备,结合项目主体的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实训项目。(5)为了保证项目导向教学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一致性,这门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实训室现场指导和企业现场观摩、操作教学、仿真课件教学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方式。

4项目导向教学总结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篇3

一、实验观察中问题的设计

观察是科学发展的起源,实验观察是获得科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学生认识反应原理及变化本质的出发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观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细化了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对于掌握知识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例如在声波的教学中,新教材在水面波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软木塞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即使学生正确回答了,其实也并不清楚这两种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可设计成下列问题:铅笔点击处的水是怎样运动的?软木塞是怎样运动的?铅笔点击处,水的运动是怎样传给软木塞的呢?让学生描述水面波的特点:铅笔点击处,水的上下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形成水面波。木塞周围水的振动会引起木塞的振动。接着演示声音传播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

二、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探究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现象与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有效运用这一过程,否则会弱化实验的探索功能。

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条件教学中,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越。因此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并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内化新知识。在这里可这样设计:

问题1:是否线框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就有感应电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架设支架1:教师演示让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相对运动不是本质,进而会结合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2:磁感强度b不变条件下,会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架设支架2:教师演示:软线圈放入匀强磁场中,改变线圈面积s,观察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有效问题得到了探索性解决,由此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了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习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花样翻新,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典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模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改变其“包装”,进行问题有效设计,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从各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基本模式,可以从中体会到基本模式是如何将各种变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加深对基本模式的理解。

四、教学总结中的问题设计

用问题训练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使之结构化。问题训练单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的训练单,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按着问题的训练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以达到对整个过程的自我监控。如“楞次定律”教学,教师出示如下所示的“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范文 篇4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是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主要渠道之一。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教师体现特色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的途径。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http://

关键词 课程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为书包减负”和“向课堂要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难易度,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要准确的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把现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新课改才有明显的成效。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环节做最优化的全面构思和合理安排,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本文就在新课改下,如何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是:一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二是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三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四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五是新课改下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化和适应性。新课改下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新课改的理念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实际的操作事项,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内容,领会新课改的精神,认真的研究教材,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状况,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体现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这样才会有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限制在课本的框架下,必须深刻理解课本所包括的知识点,将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更加体现出知识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区分出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教材的变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之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明确课本只是教学的参考,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根据时代教育的要求进行更新,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加工,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根据教学内容调整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在保证高效的情况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教师不能过多的依据旧课程内容,也不能大讲大谈从网上查阅下载的资料,也不能拿着书本照本宣科。由此,不能完全的吃透教材,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科学。所以,教师在讲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读,认真备课写教案,才能把握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非重点。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就是改变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转变从过去的依赖教材到灵活应用教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细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新课改下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尽可能地细化这三个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新课改的有关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发展相一致,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样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能使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创造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巧设教法、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数学课堂教法、学法,同时细化课堂教法、学法,力求科学高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情境化、问题化、层次化。教师在教学中教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新的教学理念经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转变为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法、学法设计中应该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②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③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品质,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撰写反思札记,养成良好教后反思习惯

教学相长,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检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撰写反思札记,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并要不断学习,掌握教后反思的步骤和程序,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对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http://

参考文献

[1]张刚。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特点[J].新课程,2009(4).

[2]杨剑。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3]胡小平,唐人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洪燕君。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9).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德育;个性化教育;思考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3-02德育是一个人学会接触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首先要考虑的第一要务。良好的德育不仅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学业发展,更是未来为人处世、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好不好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比如说,良好的德育会让人在生活中喜爱帮助他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工作中个人交际处理得当,对于工作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动力。就比如,现在的老人摔倒应不应该扶,就是一个考验人道德的问题,是一个人德育好不好的表现。有较好德育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朋友一定是友善的。

但是,一个消极堕落的思想,对于人生的危害也不言而喻。很多人平时脑袋特别聪明,但是因为德育的境界不够高,行为举止比较恶劣,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受到社会的集体讨伐。所以,德育对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所以,作为教育者,就应该从根源寻找原因,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的德育意识,就是有乐于助人,思想正派的意识。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随时向小孩子们潜移默化德育的思想,树立从小的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在生活中,为人师表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们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个性化教育的角度来创新德育。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极受欢迎的一个词,人们喜欢用它来说明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它在如今社会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家层面来说,个性化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繁荣富强的助推器。一个国家如果实施的是个性化教育,那么它的创新能力就很强,也说明它的经济实力已经到了一个令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地步,对于自身国力的增长极为有利,同时也奠定了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较高的国际地位。就社会层面来说,个性化教育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创新意味着社会的活力十足,干劲十足,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创新力后劲十足,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辅助作用。就个人来说,你接受的是个性化教育,那么你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比一般的人强。而创新意味着你比别人更成功,你的思想更活跃,你的视野更开阔,你的发展前景更大,你的社会价值越大。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会适应个性化教育,学会创新思维,学会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个性化的思想来创新德育的新发展。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其一:整个教育体系的理念要正确。即教育政策要充分重视个性化教育对于德育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对于文化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对于小学课堂德育的培养亦是如此。国家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就会重视。每个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就会从方方面面来促进小学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比如说,大学里的师范生培训,就会侧重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课堂个性化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的个性化教育,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有效。很多学习数学的同学就会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个性化教学的能力,用个性化的发展来看待德育的发展,就不会出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因为有自己创新思维的人在德育的发展上也能创新,以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所以,大政方针的指引在小学德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其二:老师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德育,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用现代人的做事方式来向孩子们传授德育的发展与创新。现在的小学德育多是以讲授为主,老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小孩子的需求,对于小孩子的行为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在经过多次的教学观察后,进行自己的实践分析和发表,同时为更多的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教学理念。比如,用一种更加巧妙的问题来引入小孩子们对于德育的思考,从生活小事来说明为人处世的道理,用社会的正义感的例子来感染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孩子们对于德育没有自己的意识时,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尽量争取在课堂上就能让大多数的学生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能运用。老师可以用案例的方式来让小孩子们形象的理解。

结束语:德育的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应该为我们当代教育者所提倡与发展。德育的个性化发展更是我们所应该追求和始终探索发展的。所以,作为当代的教育者,应该多方面的发展自己对于德育创新的探索,追求德育的精益求精,培养自己和学生们对于德育的时代意义的认识与发展,让德育个性化发展成为学生成功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熊梅。教学对话的异化与回归: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10)

[2]王中华,熊梅。教学对话的异化与回归: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10)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以下结合我近几年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实践情景,促进自主学习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做”,即实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亲自经历艰辛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使大脑变得更加聪慧,更有创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课堂具有一定的趣味及实用意义,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将自己的认识、观点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制作出来进行交流。又如:母亲节时,我与学生讨论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送给妈妈,学生兴趣盎然,从画面设计、语言文字到图片处理,有不少新的创意。制作中,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使这张贺卡动起来,怎么办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由于软件菜单项表述明确,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多次尝试,一般很快便能掌握“自定义动画”功能。

二、体验成功快乐,提高探究能力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信息课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成就感的培养。我努力做到确定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让学生经过努力确实能达到,这是创设成功情境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学评价体现鼓励性的原则,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教学活动也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一节课设计一项技能或一项操作。目标简单,好学易学,学生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去。

在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起着“诱导―引导―启发―开发”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参与―探索―发现―运用”的“主体”,在积极探索中,逐渐成长。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只有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时,不一定全是教师做示范,每次新授前,教师可询问是否有人已经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若有,可请学生示范,这样不再囿于教师设定的范围,打破常规,尝试创新。

2.鼓励大胆创新。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完全放手,可相互讨论,还可离开座位,只要不影响他人,方法上能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可另辟蹊径。

3.给学生留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在作品制作时,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冒险。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4.互动性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标准的理解。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一面。互动性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四、挖掘课程资源,弘扬人文精神

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挖掘课程资源,弘扬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经常搜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边缘材料。学习某一软件时,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不忘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

五、尊重个体差异,关注人人发展

歌德曾经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会Windows基本操作,会上网搜索信息;而大部分学生基本上缺乏电脑知识。因此进入中学后,就要从最基本的电脑知识讲起,从电脑的基本操作、硬软件系统、操作系统、文字输入等仔细地讲解,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电脑知识,并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特长。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文字编辑、漫游Internet网、编程、绘画四个兴趣小组,参加文字编辑的学生,不仅学习文字录入、编辑的技巧,而且将自己所写的作文进行编辑;漫游Internet网小组利用网络进行查询、浏览、下载有关信息,讨论有关“话题”,开拓视野;编程小组可学习用BASIC语言,编写乐曲、小游戏的程序;绘画小组可利用Photoshop进行绘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