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音乐教案5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中国通俗音乐教案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反思 篇1

关于《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反思

1、本课中,能根据高中音乐课标要求,依据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在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下,准确确立了本课“三标”,确立了合适的教学容量,积极引导学生在聆听经典通俗歌曲、感受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这一做法符合课程标准对“音乐鉴赏”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要求,符合高中音乐鉴赏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今后要坚持的。

2、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体验”这一教学方式的主体地位。这也就决定了老师不是“红花”,学生才是“红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本课中,老师通过精选通俗歌曲、提供相关作品的背景材料、PowerPoint展示、辅助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等等给予适度的引导;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则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形成对通俗音乐的感受、感悟。一节课下来,学生从不肯说到积极开展合作交流、讨论、发表见解,从不唱到轻声唱,直到最后上台进行“我歌我show”,充分说明了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对本课内容的直接审美感受和体验。这也启示我们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不可以教师一言堂,感觉从头至尾讲得很精彩,忘了学生;更不可以将课堂演变成教师本人才艺展示的舞台,“全抢了镜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3、本课积极迎合了新课程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以“问题”贯穿教学各环节,听、析相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授其“鱼”,又授其“渔”。课堂上学生们对“周杰伦及周杰伦的歌”的精彩评价,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些语言是如此地发自内心,是那样地充满真诚,既有学生对通俗歌曲的感悟,又显示出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价值取向。与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益相比,那种教师试图诠释音乐、以教师的体验取代学生体验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是远不可及的。我想,搭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课堂全过程,表达个人的情智,是体现高中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数之一,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4、通俗音乐是我国当今社会音乐百花园中一个最具群众性的品种,更受到我们广大高中学生的喜爱。但通俗音乐同时也表现出了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特点。这就给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引导高中生正确鉴赏中国通俗音乐?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音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学生的个体行为。本课中我既没有回避学生的思想,也没有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学生,而是在课行将结束之时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口头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同时,我也作为一份子,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在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循循善诱,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撑。这一做法,已跳出“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的禁锢,允许学生求异思维的存在,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是我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的重大革新。

一堂《中国通俗音乐》鉴赏课,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例如,如何解决好必要的音乐鉴赏探究与有限课堂时间的矛盾;如何提高大型公开课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们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迅速进入正常学习状态,这都成了我的新课题。

这次活动留给我的是美的回忆,也更激励我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探索,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有贡献的高中音乐专职教师。

音乐教案-中华民族乐器介绍 篇2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舞蹈《大中国》。

1、创编不同方位的挥舞彩条动作,能按照音乐的节奏表演。

2、注意自己的彩条不与同伴的相互缠绕。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幼儿人手两根皱纹纸彩条。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舞蹈《大中国》,感受乐曲的风格。

1、你听到了什么?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呢?你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吗?

2、使幼儿知道音乐歌曲的名字叫《大中国》。

二、教师出示彩条,幼儿创编彩条挥舞的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彩条挥舞动作。

教师:这是什么呀?你们觉得用彩条可以怎么跟着音乐跳舞?

2、教师示范表演舞蹈,幼儿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师:你们仔细看看,老师跳的舞蹈中用了哪些动作?

三、初步学习舞蹈动作,感受乐曲的旋律。

1、幼儿学习踏点步,加上手臂的动作,并随音乐练习。

2、教师哼唱音乐,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学习有节奏地颤摇手腕和挥动彩带的动作。

四、幼儿创编不同方位挥舞彩条的动作。

1、教师:彩条除了可以从下到上挥舞,还可以怎么挥舞呢?幼儿集体创编,教师反馈个别幼儿的动作。

2、教师选取四个不同方位的动作,大家随音乐集体练习。

五、红绸舞《大中国》

教师带领幼儿人手两根红色的纸条,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空地方,随着欢快的音乐完整地表演红绸舞《大中国》。

高中音乐《通俗音乐》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当代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求,教材选编了《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过程,感受各时期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的魅力,并能唱两三首通俗歌曲,模仿表演片段,体验其情感及风格特点。

本课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部分优秀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下册)第五单元第七课《中国通俗音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主题

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选材

为了增强信息量,加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响材料外,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作品,例如:罗大佑的《童年》、周杰伦的《双截棍》及一些健康的网络歌曲作为本课的补充欣赏。另外,还参考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通俗歌曲鉴赏》一书。

3、课件运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和直观的画面,更好地感受、体验通俗音乐的韵味;在充分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做DV短片、提问、吉他弹唱、集体演唱、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拓展探究通俗音乐的特点。

4、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讨论与通俗音乐相关的话题,参与演唱与表演,以此增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感受和理解。

5、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都喜欢通俗音乐,但他们对通俗音乐的了解不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推动作品的广泛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中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都强于初中学生,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音乐实践及创造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聆听、感悟、演唱、模仿通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领会通俗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

2、学生能随音乐演唱两、三首通俗歌曲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3、在鉴赏通俗音乐的过程中,乐于参与“模仿秀”表演。

4、引导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正确认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品位。

四、难点与重点

1、重点:鉴赏各时期通俗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2、难点:理解通俗音乐的特点;参与“模仿秀”表演。

五、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部分学生自拍一部DV片,以“我心中的通俗音乐”为题。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吉他。

六、教学过程

1、DV片导入、激发兴趣:

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流行音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今天先请大家看一部由我校高二学生自己制作、主持、导演、采编的校园DV片——“我心中的通俗音乐”。

2)学生观看DV片,短片表现三代人对通俗音乐的理解以及他们心中留下的歌曲。(老人:《我的祖国》、《跑马溜溜的山上》;中年:《少年壮志不言愁》、《妈妈的吻》;青年:《曹操》、《欧美歌曲》)

3)(师生讨论与交流自己心中的通俗音乐)

师:古典是流行的沉淀,流行是古典的发展。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中国通俗音乐所走过的路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播放由学生自编自导的DV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后面通俗音乐的介绍作了较好地铺垫。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目的,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还小声讨论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作品。

2、欣赏与体验

一、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约3分钟)

(1)起步曲折期(课件演示):

师:提问:中国通俗歌曲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第一位歌星是谁?(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金嗓子周璇。)请同学欣赏周璇的艺术人生。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学生对早期的通俗音乐不太了解,老师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产生兴趣,愿意去了解通俗音乐走过的历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再生模仿期(课件演示):

师:解放后,人们把通俗音乐看成是靡靡之音加以排斥,直到改革开放后,港台音乐传入内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抒情歌曲风靡一时,模仿她的唱法成为时髦现象。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演唱者李谷一以气声唱法演唱,轰动一时。(欣赏《乡恋》)

师: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进入,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如校园歌曲广为流传,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为“校园歌曲教父”的罗大佑。罗大佑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欣赏《童年》。在歌词中,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吗?

(欣赏《童年》)(播放课件)

师:当时有很多校园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是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喜欢用吉他作伴奏乐器,自弹自唱。今天,我和四位可爱的大男生为大家表演《童年》。

(师生表演唱《童年》)

(全班同学齐唱《童年》)

师:同学们演唱非常投入,大家都对歌词产生共鸣。我想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歌词在倾诉生活。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校园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尤其吉他弹唱这种形式风行一时。老师请四位会弹吉它的同学现场表演,必定能引起全场共鸣。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情绪出奇高涨,对老师和四位同学合作的精彩弹唱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掀起第一个_。后面两段全体同学加入齐唱,也无需老师动员,大家很自然地投入进去,效果很好。

(3)独立发展期(课件演示)

师:这一时期“西北风”盛行。如:崔健的《一无所有》、程琳的《信天游》、范琳琳的《黄土高坡》、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这些通俗音乐中加入了民族性的元素,带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民间特色。

提问:欣赏《黄土高坡》,请说出音乐中的伴奏乐器。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通俗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现象,作为音乐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今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成为经典作品。

学生能讨论说出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通过欣赏感受和老师的点评,大家能理解这一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不排斥,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两个元素运用得好,就可能成为经典。

(4)探索深化时期(播放课件)

进入九十年代后,通俗音乐进入探索深化时期,特别是一些晚会歌曲广为流传。问同学:《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你觉得好唱吗?(随便请一位同学演唱这首歌,都能唱出旋律)这首歌曲是春节晚会推出的,第二天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有人哼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旋律具有亲和力。与生活零距离是通俗音乐快速流传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其特点之一。

(观赏《常回家看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一时期距学生很近,他们对这时候的通俗音乐了解很多,但让学生从音乐要素来欣赏、分析作品,这是他们比较欠缺的能力,需要老师与他们共同探究,提炼出来。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讨论探究出旋律的特点,但有部分同学不太喜欢这首歌,认为太老了。虽然课堂气氛不如前面弹唱好,但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通俗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二、活动与探究

(1)“模仿秀”活动

师:通俗音乐走到今天,在座的同学都是直接的传播者。音乐的另类、时尚、超前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就像短片中的两位同学,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喜好不完全一样。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你喜欢一位歌手,你会怎样学他?(生:模仿)今天我们来个现场模仿秀。首先请大家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请同学从演唱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模仿,尽量做到“以假乱真”

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道具有话筒、服装、绳子做成的双截棍等)

生:模仿表演

师:模仿秀,让大家猜猜你模仿的是谁?

生:同学现场上台表演:模仿的有周杰伦、王菲、潘玮柏、费玉清等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项活动就是想看看同学心目中的偶像是谁?哪些是他们认为的经典作品?另外也看看同学的创作表演能力怎么样?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都乐于模仿,课堂上掌声、歌声、笑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但有一点很遗憾:在“模仿秀”活动中。没有一个是模仿大陆的通俗歌手,都是港台的。

(2)探究活动(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通俗音乐?(小组讨论探究)

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易于模仿,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

通俗不等于低俗、粗俗、庸俗,大俗中有大雅,流行中有经典、精英文化,让我们与通俗文化同行。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对通俗音乐的了解,演唱、探讨、模仿以及师生共同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对通俗音乐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七、成效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贯彻了新课标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从选材、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上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这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讲述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和代表作品、演唱通俗音乐的旋律、分析音乐特点、“模仿秀”等环节中,学生都很活跃,积极参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集中地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乐意参与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四位男生的吉他弹唱,以及学生自拍的DV片,最后的“模仿秀”等。课堂上_迭起,掌声不断,我能够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在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后的兴奋与成功感。

从课堂教学反馈的结果看,教学目标都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这节课的欠缺之处在于讲述“独立发展期”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通俗特点的作品和代表人物介绍的太少,老师只是点了一下腾格尔、李娜、、刘欢、韩红等人,没来得及听赏他们的优秀作品,以至于在后面的“模仿秀”中,无人提到大陆歌手,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如果在教学中安排介绍这些歌手和他们的代表作,时间又来不及,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时间、部分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调整和完善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篇4

一、设计

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当代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求、教材选编了《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过程、感受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的魅力、并能唱两三首通俗歌曲、模仿表演片段、体验其情感及风格特点。本课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部分优秀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设计

思路

1、确立主题

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选材

为了增强信息量、加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响材料外、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作品、例如:罗大佑的《童年》、周杰伦的《双截棍》及一些健康的网络歌曲作为本课的补充欣赏。另外、还参考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通俗歌曲鉴赏》一书。

3、课件运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和直观的画面、更好地感受、体验通俗音乐的韵味;在充分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做DV短片、提问、吉他弹唱、集体演唱、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拓展探究通俗音乐的特点。

4、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讨论与通俗音乐相关的话题、参与演唱与表演、以此增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感受和理解。

5、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都喜欢通俗音乐、但他们对通俗音乐的'了解不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推动作品的广泛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中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都强于初中学生、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音乐实践及创造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聆听、感悟、演唱、模仿通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领会通俗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学生能随音乐演唱两、三首通俗歌曲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3、在鉴赏通俗音乐的过程中、乐于参与“模仿秀”表演。

4、引导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正确认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品位。

四、难点与重点

1、重点:鉴赏各时期通俗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2、难点:理解通俗音乐的特点;参与“模仿秀”表演。

五、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部分学生寻找一部以“我心中的通俗音乐”为题的DV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吉他。

六、教学过程

1、DV片导入、激发兴趣:

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流行音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今天先请大家看一部DV片――“我心中的通俗音乐”。

2)学生观看DV片、短片表现三代人对通俗音乐的理解以及他们心中留下的歌曲。(老人:《我的祖国》、《跑马溜溜的山上》;中年:《少年壮志不言愁》、《妈妈的吻》;青年:《曹操》、《欧美歌曲》)

3)(师生讨论与交流自己心中的通俗音乐)

师:古典是流行的沉淀、流行是古典的发展。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中国通俗音乐所走过的路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播放由学生搜索的DV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后面通俗音乐的介绍作了较好地铺垫。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目的、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还小声讨论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作品。

2、欣赏与体验

一)、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约3分钟)

(1)起步曲折期(课件演示):

师:提问:中国通俗歌曲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第一位歌星是谁?(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金嗓子周璇。)请同学欣赏周璇的艺术人生。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学生对早期的通俗音乐不太了解、老师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产生兴趣、愿意去了解通俗音乐走过的历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再生模仿期(课件演示):

师:解放后、人们把通俗音乐看成是靡靡之音加以排斥、直到改革开放后、港台音乐传入内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抒情歌曲风靡一时、模仿她的唱法成为时髦现象。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演唱者李谷一以气声唱法演唱、轰动一时。(欣赏《乡恋》)

师: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进入、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如校园歌曲广为流传、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为“校园歌曲教父”的罗大佑。罗大佑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欣赏《童年》。在歌词中、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吗?(欣赏《童年》)(播放课件)

师:当时有很多校园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是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喜欢用吉他作伴奏乐器、自弹自唱。今天、我和四位可爱的大男生为大家表演《童

年》。

(师生表演唱《童年》)

(全班同学齐唱《童年》)

师:同学们演唱非常投入、大家都对歌词产生共鸣。我想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歌词在倾诉生活。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校园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尤其吉他弹唱这种形式风行一时。老师请四位会弹吉它的同学现场表演、必定能引起全场共鸣。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情绪出奇高涨、对老师和四位同学合作的精彩弹唱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掀起第一个高潮。后面两段全体同学加入齐唱、也无需老师动员、大家很自然地投入进去、效果很好。

(3)独立发展期(课件演示)

师:这一时期“西北风”盛行。如:崔健的《一无所有》、程琳的《信天游》、范琳琳的《黄土高坡》、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这些通俗音乐中加入了民族性的元素、带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民间特色。

提问:欣赏《黄土高坡》、请说出音乐中的伴奏乐器。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通俗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现象、作为音乐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今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成为经典作品。

学生能讨论说出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通过欣赏感受和老师的点评、大家能理解这一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不排斥、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两个元素运用得好、就可能成为经典。

(4)探索深化时期(播放课件)

进入九十年代后、通俗音乐进入探索深化时期、特别是一些晚会歌曲广为流传。问同学:《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你觉得好唱吗?(随便请一位同学演唱这首歌、都能唱出旋律)这首歌曲是春节晚会推出的、第二天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有人哼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旋律具有亲和力。与生活零距离是通俗音乐快速流传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其特点之一。

(观赏《常回家看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一时期距学生很近、他们对这时候的通俗音乐了解很多、但让学生从音乐要素来欣赏、分析作品、这是他们比较欠缺的能力、需要老师与他们共同探究、提炼出来。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讨论探究出旋律的特点、但有部分同学不太喜欢这首歌、认为太老了。虽然课堂气氛不如前面弹唱好、但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通俗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二)、活动与探究

(1)“模仿秀”活动

师:通俗音乐走到今天、在座的同学都是直接的传播者。音乐的另类、时尚、超前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就像短片中的两位同学、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喜好不完全一样。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你喜欢一位歌手、你会怎样学他?(生:模仿)今天我们来个现场模仿秀。首先请大家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请同学从演唱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模仿、尽量做到“以假乱真”

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道具有话筒、服装、绳子做成的双截棍等)生:模仿表演

师:模仿秀、让大家猜猜你模仿的是谁?

生:同学现场上台表演:模仿的有周杰伦、王力宏、等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项活动就是想看看同学心目中的偶像是谁?哪些是他们认为的经典作品?另外也看看同学的创作表演能力怎么样?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都乐于模仿、课堂上掌声、歌声、笑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但有一点很遗憾:在“模仿秀”活动中。没有一个是模仿大陆的通俗歌手、都是港台的。

(2)探究活动(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通俗音乐?(小组讨论探究)

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易于模仿、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通俗不等于低俗、粗俗、庸俗、大俗中有大雅、流行中有经典、精英文化、让我们与通俗文化同行。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对通俗音乐的了解、演唱、探讨、模仿以及师生共同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对通俗音乐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七、成效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贯彻了新课标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从选材、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上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这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讲述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和代表作品、演唱通俗音乐的旋律、分析音乐特点、“模仿秀”等环节中、学生都很活跃、积极参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集中地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乐意参与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活动、最后的“模仿秀”等。课堂上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我能够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在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后的兴奋与成功感。

从课堂教学反馈的结果看、教学目标都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这节课的欠缺之处在于讲述“独立发展期”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通俗特点的作品和代表人物介绍的太少、老师只是点了一下腾格尔、李娜、、刘欢、韩红等人、没来得及听赏他们的优秀作品、以至于在后面的“模仿秀”中、无人提到大陆歌手、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如果在教学中安排介绍这些歌手和他们的代表作、时间又来不及、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时间、部分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调整和完善。

高中通俗音乐说课稿 篇5

一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的兴趣趋向特点设计教学的思维与模式

2.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语言诱导,让学生在这课堂中有条理的认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并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流行音乐。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世道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到音乐鉴赏品味;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4.学生学唱校园歌曲《同桌的你》,乐于参与表演。

三教学重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四教学难点

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2.难点: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学唱《同桌的你》并参与模仿秀表演。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放影音资料]《同桌的你》

导入:相信同学们对这首歌曲耳熟能详,是由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那么同学们最喜欢在音乐课上唱什么类型的歌曲呢?—流行歌曲

好,同学们,今天老师将流行音乐带入课堂,并且老师要和大家共同来探寻一个话题:中国通俗音乐及其发展历程,板书标题。

同学们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你们是否知道:

a.流行歌曲的正确意义

b.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有的呢?

c.中国最初的流行歌曲的“鼻祖”是谁?其音乐作品特点怎样?

d.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带这些问题,一一找寻答案。

(二)新课教学

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它是指自身朴素简洁的音乐语言,流畅易记的旋律,活泼而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到乐器曲和歌曲。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业时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通俗音乐的民族发展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条主动脉,下面为们就以时间年代为线索,以作品民族话发展为创作元素,对中国流行音乐作详细的追根寻底。

1.30年代40年代初: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

1927年,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诞生。黎锦辉先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绿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代表人物有:周旋。

[互动]哼唱其中的作品,学生对最初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俗音乐起步并不健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俗歌曲,走上了一条远离时代的畸形道路,总体说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情调萎靡,趣味平庸,演唱娇柔造作,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板书]主动脉:民族化发展

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辉

时间:1927年《毛毛雨》

音乐特点:题材狭窄,情调萎靡,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

2.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详见课本第二单元《缤纷舞曲》。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一批优秀抒情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在此后2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_”,通俗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期间代表作品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

[板书]1949年—70年代末:强调阶级斗争,通俗音乐处于空白状态

3.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

黎锦辉先生音乐在当时渲染了一种萎靡颓废的情调,但他的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方向很好的在台湾,香港继承和发展。

70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如果说日本的校园民谣是校园民谣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那么,台湾则是校园民谣真正成型的诞生地,并将校园民谣推向了辉煌。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_渐渐低落。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拥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吹,快”的风格,很容易或者说一股脑儿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的模仿,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有代表性的有张敏明《为的中国心》奚秀兰《阿里山的姑娘》。这一时期题材健康,旋律清新的优秀作品有《乡恋》《乡间的小路》。

[互动]你还知道这时期还有哪些家喻户晓的流行作品及其人物代表吗?

如:《童年》罗大佑邓丽君

[播放影音资料]《童年》《我的中国心》

4.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我曾经问个不休。。。”一声惊天动地大反叛性的呐喊,终于从中国摇滚乐先锋崔健那嘶哑爆破而富有磁性的喉咙里蹦出,崔健那富有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通俗乐坛,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

校园歌曲的复苏,“校园歌曲”一词最早见于1978年4月的台湾杂志。它是针对低级、污秽的通俗歌曲与洋歌而创作的。这种内容健康、立意新鲜、曲调优美、形式简单的歌曲一经出现便传遍各个校园。内容以写景较多,借景抒情,或爱国怀乡、思友念旧。如《童年》、《橄榄树》、《乡间小路》等。由于台湾校园歌曲具有自然、清新的气质且格调高雅,得到有关人事的首肯。作曲家谷建芬作了《清晨我们踏上小道》、《脚印》、《校园的早晨》等具有内地特点的校园歌曲。1994年后,以高晓松、老狼为代表掀起了在校大学生自创自唱的第二次校园歌曲的_。此时校园歌曲被称为“校园民谣”。主要作品有《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

[板书]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台音乐校园音乐

80年代至90年代初:校园音乐的复苏—“校园民谣”;历经60年多风风雨雨,最终找到中国流行音乐的精髓:通俗音乐民族化

[放影音资料]《黄土高坡》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伴随着这一优美独特的风格性旋律,通俗音乐的乐坛的创作者们终于唱出了自己的酸楚和欣喜,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的音乐不都是我们自己的歌吗?此时独特个性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席卷而来,其代表作品有《黄土高坡》《信天游》《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黄土高坡》《信天游》这些作品采取了陕北民间音调,明显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吸取了我国北方以黄土高坡信天游的苍凉挺劲的阳刚之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乐坛一展风采。

注:要会唱例举的每一首作品并简单介绍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从音乐体裁方面,器乐,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也是流行音乐创作的素材源头,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收了我国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陈红演唱的《快乐老家》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

注:要会哼唱《彝族舞曲》的音调

从民歌民谣素材的运用方面,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有为流行歌曲的提供了另一个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音乐像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这个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如:陈明的《快乐老家》是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郑钧《回到拉萨》揭开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

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倘卖无》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及其相似。

[板书]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其创作素材来源:

a.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坡,信天游

b.器乐,舞曲,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

c.各民族的音乐

随着音乐世界的接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了国际化,21世纪多流行音乐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涌现了一批同学们喜欢的流行创作歌手,如:周杰伦,王力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歌手。

[互动]1.例举他们的作品

2.教唱校园民谣《同桌的你》

(三)总结

[板书]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一览表

回顾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走过了坎坎坷坷80年多风雨历程。有一段时间由于受当时社会的客观影响,曾一度迷茫,停滞不前,甚至是空白,在寻觅自己创作方向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正确道路,通过今天这节课的了解,我们不仅找到了课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大家更应该正确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多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