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色与邻近色教案【优秀10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同类色与邻近色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色片教案 篇1

色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掷双色片,学会用数来表达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量,并能正确书写数字“8”和“9”。

2、用红蓝双色片表示10以内数的各种分拆,并能按顺序进行记忆,培养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感受投掷结果的随机性。

重点难点:

1、数的分拆。

2、掷双色片,并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并用竖“|”表示。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猜猜杯子里藏着什么?

师:它圆圆的,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生:小圆片。

生:双色片。

师:猜对了,里面是双色片。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就是“掷双色片”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一

生:5片。

师:这5片双色片可以怎样分?

生:按颜色分成红色和蓝色。

师: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

生:红的有2片,蓝的有3片。

师:那么横线上应该填几呢?

师:用这种方法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不同颜色圆片的数量。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记录这里的红蓝片数量吗?

2、探究二

生:红的有4片,蓝的有2片。

生:红的有3片,蓝的有4片。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说说这题的记录方法。

生:红的有5片,蓝的有3片。

生:红的有5片,蓝的有4片。

师:记双色片的方法学会了吗?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做“掷双色片”的游戏。

师小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就用0来记录。

3、探究三

师:游戏要求小组合作,一人掷5片双色片,一人根据结果涂色,一人记录数据,另一人监督。记录的结果不重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师:哪组上来汇报你们的记录结果?

生:略。

师:你们掷双色片的时候什么结果比较多?什么结果比较少?

生:全红的和全蓝的比较少。

生:3和2,1和4的结果较多。

师:是的,掷5片双色片,会出现6种情况,1红

4蓝、4蓝1红、2红3蓝、3蓝2红这些情况经常出现,而5片全蓝或5片全红的情况就很少出现。有的小组掷了好多次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每一次掷出的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叫“随机”。我们平时掷骰子,出现的数字也是随机的。

师:你们记录的结果有点乱,怎样更好的排列这些结果,使我们更快的记住它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可将一种颜色的双色片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而另一种颜色双色片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师:怎样更快的记住这些结果?有没有好方法?

生:左边5、4、3、2、1、0排列,右边0、1、2、3、4、5的排列。

师:对了,左边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数字就越来越大。

师:现在就请你用这种好方法记一记5的分拆。

(指名背5的分拆)

师:5的分拆有几种结果呢?

生:6种。

师:如果有7片双色片有几种结果呢?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4、探究四

师:我们先猜一猜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7和0、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0和7 师:是不是这些结果呢?请你自己去验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验证了7片掷出的结果,有几种可能?

生:8种。

师:什么情况很少出现?

生:7片全红或7片全蓝很少出现。

师:对了,掷7片双色片会出现8种可能,而每一种可能都是随机的。7片全红或全蓝很少出现。

师:你怎样更快记住7的分拆。

生:左边数字越来越小,右边数字就越来越大。

师:探究了5和7的分拆,谁来总结数的分拆的结果和这个数的本身有什么关系?怎样更快记住它的分拆?

生:一个数的分拆比它本身多一次。

生:分拆的结果如果左边数字越来越小,那右边数字就越来越大。

师:有了这两种好办法,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师:和我一起对口令。

师:形如:师生互拍手,根据“和”师生相互报数。

师:和老师对完了,现在和你的同桌对一对。

2、练习二

师:对完了5,我们再来对对7。

师:拍拍手,说说7,我出1,你出几?

生:略。

师:和你的好朋友对一对。

师:我们做完了游戏还对了口令,现在应该动手写一写了,猜猜今天我们学写哪两个数字呢?

3、练习三

师:怎样写好8和9?

师:照样子在书上写一个。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教案-以墨代色 篇2

「原创」教案-以墨代色

第9课  以墨代色 一、教材分析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艺术表现魅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要通过欣赏、绘画等活动逐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以发展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墨的运用在中国画的表现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之所在,自古以来就有“墨分五色”、“墨具六彩”之说。 通过控制墨与水的比例和用笔变化,墨的深浅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以墨代色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墨的运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探索墨色变化的奥秘,掌握调配深浅不同的墨色的方法,尝试用墨进行游戏性的绘画,感受墨色的丰富变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墨的运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尝试调配深浅不同的墨色,培养学生对墨的表现能力。 3.尝试大胆用墨,创作一件墨色变化丰富的作品。 4.了解祖国绘画艺术,能够对中国画有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欣赏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以下面几个部分呈现。 1、欣赏部分: 在课前准备好以墨色表现为主的中国优秀写意画作品,做成课件给学生看,配合雅致的古典曲乐,一边播放,一边由教师进行讲解。选用的图片有张大千、齐白石、郑板桥等名家图片,简单介绍作者生平作为拓展知识。将主要的重点放在对画面中的墨的感受上,整体感受中国画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对墨色浓淡的把握及对画面中事物的表现。其中,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画面中的近景远景,实景虚景,物体的正反不同面,黑色部分与留白,凹凸远近之间的差别等等。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有三:1.让学生了解中国水墨画以墨色为主表现的特点。2.让学生感受中国水墨画中的墨色变化。3.探讨画家怎样运用墨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大千世界。 2、分析教学部分: 由一首乐府诗词引导学生们欣赏课本中的《墨荷》。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青阳渡》晋。乐府) 让学生们找出诗词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在脑海中形成意向,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结合自己实际见到过的荷花,欣赏彩色照片中的荷花,再和中国画中的墨荷作比较,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荷花有什么区别,分别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毛笔勾勒的画面,这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水彩画、油画有什么不同?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使用五彩缤纷的色彩,而是采用了单一的墨色来表现,从中你看出作者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他心中的荷花具有什么样的品格?画中墨色的`深浅是一样的吗?荷花不同部位的墨色有什么变化?作者所用的不同墨色,各代表了现实中荷花的哪些颜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黑白的世界里也有无穷的变化,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中国画中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的技巧。由于毛笔中含水量的差异,墨便产生不同的变化。中国画中常说“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又说“墨有六彩”,即“干、湿、浓、淡、黑、白”。每一种墨色又都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黑色,也称“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黑白二者形成对比。 提示学生思考,一幅画面上什么地方用较重的墨色,什么地方用比较浅的墨色,什么地方可以用侧锋大笔表现,什么地方适合用线条勾勒。 3、示范部分: 教师一边介绍中国画用笔的简单知识,一边在纸上铺出点、线、面交织的画面。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简单了解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 “干” 墨中水分少,可以用来刻画山石、树干等粗糙的物体,通过皴擦技法,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笔画流畅,多用于渲染,例如点树叶、点苔藓、红花绿草,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拉开物体的距离,渲染气氛,营造画面的纵深感。 “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也可以用来勾线,刻画物体形体。 “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中国画的墨法,讲究节奏和韵律。浓淡表现墨的层次,枯湿关系是墨色的质感变化。如果只有浓淡变化而无干湿变化,画面就变得柔中无刚,平静却缺乏生气。“枯湿相生”,注重干湿的搭配,在画面表现上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4、实践部分: 让学生们自行调色,控制加水的多少,调出深浅不一的墨色。教师播放课件音乐。 这里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涂抹调配墨色,随意涂画。也就是“玩”墨,鼓励期待他们在玩中发现墨的变化,墨的神奇,墨的趣味。 5、任务要求: 每组学生的桌子上都有一张事先折叠好的宣纸,每张宣纸上都用墨书写好了一个题目,而这个题目是随机放置的。学生打开宣纸,找到命题,进行命题创作。题目以某一类的宽泛命题出现,尽量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规定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在下笔的时候不致于茫然,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创作的作品更为具象化,在完成形态的描绘下思考怎样能使画面变得更美。 6、点评: 每组经过讨论自行选出一幅作品参加点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作品创意,编设情景故事。教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大胆创作,让学生从中得到墨色挥洒的乐趣。点评可采用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形式,应注意学习方法的导向,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重视评价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在分析作品、示范时应对用笔用墨重点讲解,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评价建议。 课后总结: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蕴藏着无限玄机,灵动而脱俗的中华精髓艺术。本课通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欣赏中国画的意境美,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画的绘画特点,简单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使用毛笔创作,调出不同的墨色,享受墨色挥洒的乐趣。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在教授简单使用技法的同时,并不以过多的规矩去约束他们,让他们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在涂抹中发现墨的变化,感受墨的神奇,得到墨的趣味。让学生们对于“墨”产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印象,而不拘泥于常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热情和喜爱。

《同类色与邻近色》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同类色与邻近色》 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四册 第 3 课。

在此之前, 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 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同类色和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 表现画面内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同类色或邻近色完成一幅色彩构成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运用同类色、邻近色创作给人的 美感,了解色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 审美品位 本着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同类色和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方法, 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色彩美。

难点:区分同类色与邻近色

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 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2~3 分钟)

导入新课: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 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 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 个环节。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 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突出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和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 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 的知识兴趣华。

三、课堂小结: (2~3 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 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同类色 和邻近色的概念和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 成良好的个性。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 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同类色和邻近色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区别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和管理的教学方法,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 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 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神奇的线与色》大班教案 篇4

《神奇的线与色》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尝试用滴流的方法绘画,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重难点

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滴流的方法作画。

启发幼儿发挥想象,感受波洛克的画。

活动准备

波洛克的画、纸张、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吧?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一边跳舞一边画画?有一位叔叔就能边跳舞边画画,想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是波洛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二、欣赏波洛克作品。

1、欣赏第一幅作品《畅想》

提问: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觉得他的画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这些流畅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好像把我们带到了……让我们的心情快乐又愉悦。

2、欣赏第二幅作品《第五号,1948》

(1)提问: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线条?有哪些色彩?这些暗暗的颜色和乱乱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

(2)小结: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很难过,这些暗暗的色彩,乱乱密密的线条,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好像走进了……。

3、欣赏波洛克其他作品,将波洛克作品放大,让幼儿自由欣赏。

4、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追问,抓住颜色和线条)

5、波洛克叔叔的这些画神奇而美丽,他的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画里,只有颜色和线条。但他不是用笔直接画出来的,你想知道他是怎样画画的,想不想知道波洛克叔叔的故事?

三、介绍波洛克。

1、出示1912

师:1912是什么意思呢?幼儿猜测。

教师播放录音。

波洛克19出生在美国,因为在他的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彩。所以别人把他的画叫做“抽象画”。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师:原来1912就是波洛克叔叔出生的时间。

2、出示:滴流

波洛克喜欢用很大很大的纸或者画布画画,因为画布实在太大了,所以索性把它铺在地上,用笔沾颜料滴到画布上,有时沿着画布的四周作画,有时就干脆提着戳了洞的颜料桶在画布上来回走动,人们把这种画画方法称为“滴流”。因为波洛克喜欢听着音乐边跳舞边画画,所以,人们又把他的画叫做“行为绘画”。

(3)讨论:浏览了这些知识的宝藏,小朋友你知道了些什么?

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我也想用波洛克叔叔作画的方式,把我的心情画下来,教师示范。

四、尝试滴画。

1、教师示范。

2、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用滴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线条和颜色滴画?

3、师:波洛克叔叔说过颜料都是有生命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起舞,用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线条把自己的心情都大胆的表达出来吧。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料,滴画时笔放低一点,小心不要滴到身上和同伴身上。

五、展示讲评。

1、老师当记者采访:这位小画家,你好,你今天玩得高兴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画吗?画了些什么?

2、幼儿介绍。

我的反思

1、怎样欣赏抽象画

我知道艺术作品主要是表诉一种感觉,至于像什么是其次。欣赏抽象画应该从整体上去感受,让幼儿用语言去表述。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引导是关键。孩子对画面的局部的欣赏比较关注,如果教师不踩刹车,孩子们说上一节课也说不完。而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只能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2、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欣赏

欣赏一幅画,并不仅停留在像什么,要更深层次的挖掘,老师的提问设计很重要。如何层层深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是关键。

3、如何引导幼儿课后延伸,使欣赏更深入

欣赏波洛克作品及尝试他的作画方法,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有很多的延伸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作品(比如从欣赏者的心情,画家作画时的心情,颜色也代表着心情、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心情等多角度的去欣赏),也可以尝试波洛克的其他作画方法,用木棒、笔沾颜料滴到画纸上或用树枝、泥沙等工具作画,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不一样的感受。

《彩虹色的花》教案 篇5

《彩虹色的花》描述的是一个温柔细腻的故事:一朵彩虹色的花把花瓣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小动物,最后自己被覆盖在白雪下。我在活动开展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包括制作教具、熟悉教材等。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发现的问题也不少。

在教具的制作上,我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我没有考虑到花瓣的大小。由于花瓣有点大了,送花瓣的地方又有点小,所以导致有的幼儿的花瓣不能贴到黑板上。我应该将花瓣控制在比较理想的大小上,并且事先自己尝试下,完善每个细节。 “送花瓣”这个环节的秩序稍显混乱,需要再推敲一下。可以让不同颜色的花瓣分别送上来,比如说先请红色的花瓣送到相应的小动物身边。我应该将要求讲清楚之后,再让孩子们有秩序地边说边送,让幼儿随时随地都有遵守秩序的意识。在创编的环节上,我处理的也不太好。通过前面的三个小故事,凭空让幼儿创编可能有些困难。应该让幼儿有一个切入点,比如说出示后面的小动物,再让幼儿讨论,可能得到的效果会更好。如果是通过花瓣进行创编,可以让每位孩子拿到剩下的两个颜色,然后让幼儿思考:你拿到这片花瓣会帮助谁?将创编和送花瓣两个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但让活动的递进性更明显,也有利于幼儿创编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平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回应,可能就是有意义的评价。同时我还了解到绘本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绘本中要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绘本需要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让孩子学会看书。

幼儿园教案神奇的线与色 篇6

本次活动从欣赏波洛克的抽象画作品入手,在对波洛克的作品的观察解读中,再次感受线条和色块的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滴撒法,并尝试用滴撒法进行大胆表现,体验不同绘画方式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借助对幼儿作品的欣赏和点评,梳理幼儿的实践经验,使幼儿对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有更深入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欣赏波洛克的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觉,感受“抽象绘画”的艺术魅力,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

2、初步尝试用滴流的方法在快乐的、自由的、忘我的状态中以波洛克式的作画方式大胆创作。

3、体验不同绘画方式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欣赏波洛克的画,感知线条与色块组成的抽象画的艺术魅力。

活动难点:尝试用“滴流”的方法进行大胆创作。

活动准备:波洛克的画ppt、纸张、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波洛克作品

1、教师:宝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很特别的图画,想看吗?

2、(ppt1)教师:你在画里看到了哪些色彩?这些漂亮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感觉怎么样?

3、教师:你还在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线条和色块)

4、教师:你觉得他画的是什么呢?像什么?

5、教师:像这种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但是小朋友又觉得它像这个像那个的画,我们把它叫做抽象画。叫什么呢?(引导幼儿再次认识抽象画)

(让幼儿从色彩上去感受,以及色彩与线条、色块组合在一起的美。从局部到整体的欣赏)

二、介绍美国画家波洛克

1、教师:这幅抽象画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画家波洛克叔叔画的,看这就是波洛克叔叔。(ppt2)他还画了很多抽象画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波洛克作品ppt 3、4)

2、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教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画得像什么?

3、教师(ppt5):这些也是波洛克叔叔的抽象画,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出示很多波洛克的作品,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和好朋友说说,给孩子一个美丽完整的感受。因为抽象画里肯定会有些“什么”,但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理解和体验,有共性的东西,也有非常“个性化”的看法。所以让幼儿自由发挥,即使是不知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想法的孩子,其实他也已经完成了一种体验。)

4、教师:波洛克叔叔真厉害,那你们想知道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5、教师:(ppt6)看,波洛克叔叔在画画呢,你看到他是怎么样画画的?

6、教师:波洛克叔叔,他喜欢用很大很大的纸或者画布画画,因为画布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只好把画布铺在地上,直接从罐中倒颜料到画布上,或者用木棒、笔沾颜料滴到画布上,他是非常随意的把颜料滴撒在画布上,这样从桶里流出的各种颜料、油漆就洒在画布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滴流”。

7、教师:现在你知道波洛克叔叔是用什么来画画的?

8、教师:那今天我们也来学学波洛克叔叔,用滴流的方法来画画。

(让幼儿了解波洛克的作画方法。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三、教师示范用“滴流”的方法作画

1、教师:这是什么?(瓶子)这个瓶子里装着一个秘密呢。这个瓶子里装的是颜料,当你把瓶子倒过来拿的时候,颜料会从这个尖尖的地方滴出来,如果你轻轻的挤一挤这个瓶子,颜料就会从瓶子里流出来。

2、教师:你可以上下撒,也可以转圈撒,当然你也可以随意的撒。

(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示范。老师用快、慢滴,让幼儿发现速度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3、教师:如果你想形成色块,你可以用这个尖尖的嘴在画纸上来回的涂一涂。

四、幼儿作画、放音乐

1、教师:小朋友,波洛克叔叔说过颜料都是有生命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起舞吧。请大家自由的选择颜料。

2、幼儿开始作画。

3、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力捏,滴画时人要蹲下来,不能用力甩。

(让幼儿尝试用滴流的方法作画,这是整堂课的兴奋点,虽然时间短,但孩子们乐在其中,也感受到了一种成功感。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否则纸张再大一点,幼儿的感受会更强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准备的材料(颜色)非常重要,每组都有一个主色调,因为不是所有的颜色配在一起都好看。颜色的组合,要让人感觉受到一种美。)

五、展示、评价

1、教师:小画家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

2、师幼一起绕着画欣赏。

(评价是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

草色与柳色随笔 篇7

草色与柳色(随笔

《草色与柳色》不徐不疾,不温不火,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感叹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绝妙解析,值得细细品茗。

草色淡绿,柳色深青。草色与柳色,同属草木之色,都是生命的色彩。唐代文章大家韩愈有句著名的诗,叫做“草色遥看近却无”。按照习惯和常识,观察事物理应是越近越清晰、越远越模糊。“草色”,早春二月的草色,即便是再淡,达到了人们所谓的“淡之极”,但它毕竟也是客观的存在,可在诗人的笔下,却怎么就成了“遥看近却无”呢?

读大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山,横看是一条岭,侧看便为一座峰,而且,从远处、从近处、从高处、从低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山又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姿态。世间万物,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

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遥看”近乎是一种平视,它视野开阔,所看到的是一个面。一千一百九十多年前,时任吏部侍郎的韩愈,走在京都长安的大街上,远远地望去,他看到的“草色”就应该是一个面,这个面是由小草露出地面的部分所形成的,它可以看做是草芽的集合体。

细雨迷蒙,平铺似的眼光看过去,远处的小草仿佛连成了线、汇成了片,那点点滴滴、极淡极淡的草色,便演绎成了一抹生命的新绿。这种新生的淡绿色,淡雅稚嫩,新颖别致,极富吸引力。大好春光,新鲜的诱惑是难以拒绝的,大诗人一旦走近了它,遥看立马就变成了近观,平视也就成了俯视了。初春,刚刚露出头来的小草,像针尖、麦芒似的,极细、极小,那色彩犹如温润的玉石似的极浅、极淡。稀稀疏疏的草芽,空空落落的大地,低头看去,诗人先前所见到的那抹生命的新绿,仿佛一下子从眼前消遁了,甚至连小草也难觅了踪迹。

充满神奇的大自然,一切都是这般的美妙。草色的从有到无,似乎就在诗人的从远到近的来去之间,而且这变化就发生在诗人的视线之下。小草,它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和风细雨里给人玩起了有趣的“捉迷藏”。远远看去,明明还是一片淡绿,可走近它却杳无音讯、渺无踪迹了。这或许正是“早春”草色的妙处,它妙就妙在给人以奇特的视觉感。

曾有人拿它和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来比较,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我却不以为然。“江流天地外”,江水无论如何的“流”,也不至于流到天地之外的,之所以这样说,这明显是受人们视野的限制。其实,“天地外”,不是别处,它就在作者的心中。“山色”模模糊糊、若有若无。“有”和“无”都是一种极限,这“中”字就在这两极之间。说白了,也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这内和外、有和无,都与诗人的观察角度无关,而是诗人心中的一种禅意,是一种自然山水的内化而已。

如果分析开来,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原本是有背景的,它的背景便是该诗开头的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据说是唐朝长安城的南大街——朱雀大街。这大街是诗人行走的路线,也是景物得以铺展的空间。“小雨”即细雨,风斜斜,雨细细,密密麻麻,丝丝缕缕。按照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所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润如酥”,一个“润”字模拟出了“小雨”的质地,给人以光滑洁净之感。它不但状写了早春雨水的细腻与温润的特点,也为后面“草色”的描写做了极富情味的铺垫。“如酥”是作者的想象,“酥”是一种奶酪。在这里,它不单单是指早春“小雨”的形和色,也暗含着孕育和营养的意味,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常说“大地回春”,可“春”从何处而来?“春”,首先表现为一种“气”。春气萌动,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暖湿之气流动,干冷之气退缩,这就形成了“春风”,春风在古诗中大多称为“东风”。古老的文化认为,“东方甲乙木”,“木”的最大特点便是生长。春寒料峭,阳气遇冷,液化为水,春风化雨,遂成为“春雨”。“二十四节气”中就有个“雨水”节气,它是紧跟在“立春”之后的。春乃阴阳易合,阴阳转换。大地的。由寒变暖、由干变湿,生命才渐渐地绽放出那抹绿色,而色彩的由淡变浓、由浅加深,也是一个转变化合的过程。大诗人韩愈正是抓住了“早春”这一特定的时间,将春雨草色写得既形象而又灵动。

草色的从无到有、从浅到深,要说本是自然界的一个变化过程,而诗人偏偏从观察的角度,把这一过程逆转,这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独具创新,赋予了“草色”以深刻的哲理和无穷的妙趣。在该诗中,对“早春”怀有热爱之情的韩愈,把这种细雨滋润下独特的“遥看近却无”的“草色”,盛赞为“最是一年春好处”。

春是一年的开端,是新年伊始。春天是温暖的象征,春天代表着希望。“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呐喊与呼唤。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万金。英国大诗人拜伦的一句“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表达了多少人对春天的盼望和希冀。

古往今来,歌颂春天的比比皆是,但把“早春”看作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春景者,并不多见。在写眼前之景的时候,韩愈老先生虽然用墨不多,但他却抓住了人们不易觉察的早春草色,从“润如酥”的小雨的烘托,到正面写“遥看近却无”的奇妙,无不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然而说到“最”,没有比较则无鉴别。于是,诗人由草色又联想到了“柳色”,将早春的“草色”和晚春“柳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绝胜烟柳满皇都”,一个“绝”字,表现了诗人充满自信,它和前面的“最”字形成了呼应。“绝”是“断绝,无一处”,也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烟柳”即柳如烟,它是说长满碧绿的叶子远远望去茂盛得好像一片烟雾的柳树。不用说,这应该是指暮春或晚春的情景。“满”除了形势盛大之外,我想还有“拥挤、过分”之意。过犹不及,“烟柳”满眼的深青色,它哪里会有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寻觅而不得的乐趣。

“皇都”即皇城,此处大概是指长安,它和全诗首句中的“天街”相照应。“天街”是一个具体的环境,是诗人眼前的实景。它本身是开阔的,又有细雨将天地连接,一片草青青或者“没入”皆不见,都让人心胸放达,而“皇都”作为一座城,则是一个大致轮廓,是诗人的想象,是虚景,“烟柳满皇都”是作者用来衬托天街小雨中的“草色”的。

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来看,“物以稀为贵”、“赶早不赶晚”,诗人韩愈在他的一首《春雪》中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隆冬方尽,乍暖还寒,早春二月,猛然间看到两三点新绿,不禁会心头一惊,然后又喜上眉梢。回头想想,那又是“遥看”又是近观的举动,分明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这喜悦除了“见新”之外,很大程度上应该归于对春天长久的等待与期盼。

如果单从草色与柳色来看,倒让我想起了宋人贺铸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句可以说写尽了韩愈诗中所有的景物:草,柳,雨。但仔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景物都是暮春景色,它与韩愈诗中的早春的景色虽然景物都一样,但景物的特点则大相径庭。

韩愈诗中的“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在贺铸的这首词里却变成了“烟草”。“草”前加“烟”,已变作了韩诗中的“烟柳”的替代物,而且是“一川”,也就是“整川、全川”的意思。作者写柳,则借风说絮。柳絮飘飞飞满城,“满城”与“满皇都”是何等的相似。韩诗中的“润如酥”的小雨在贺词中则变成了“梅子黄时雨”。“梅雨”又称“霉雨”,阴雨连绵,长久不见阳光,积雨霉烂了什物。可想而知,此时词人的心情该是何等的凄凉与难耐!

最后,我想从诗人韩愈自身的情况谈一点看法。据说韩愈的这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唐穆宗庆历三年。这时候的作者已经五十六岁,距离他的“大限”仅剩一年。生死虽大事,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韩愈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但也可以说是坎坷的一生。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被人们誉为“文气八代之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惟陈言之务去”,他开创了一代之清风。政治上他敢于碰硬,因谏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一股正义之气可贯日月、可冲霄汉,一个“铁肩担道义”忠君爱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说顶天立地。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作者五十六岁也早已过了圣人所说的“知天命”的年龄,但从该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童心雅趣和精气神来看,他仿佛还是一个孩子。春早春晚,生命就在只争朝夕。读《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读他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无不感到一代宗师对生命与大道的孜孜以求。爱春天,就是热爱生命,看草色柳色,就是珍惜生命。

读《祭十二郎文》,我们知道韩愈从小“失怙”,是靠哥嫂的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所谓的“文章大家”,在人生的“早春”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打击。对于一个具有胸怀大志的人,人生的磨难似乎就是人生的营养。在人生的道路上,韩愈曾“三试不第”,三次博学鸿词而未入选,至少有两次是因为谏言而被指责或遭流放。他是在人生的冬天才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呀!对“早春”的歌颂与赞扬,寄予了诗人无限的身世和无尽的情感!

从该诗的题目来看,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张籍的。张籍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因为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人称“张十八”,又因时任水部员外郎,故有此称。水部,根据唐朝的官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制,水部应为“工部”的代称。“郎”是部的属官,“员外”有“定员外增置”之意。不过,唐代的“员外郎”已经在编制定员之内。一个“呈”字,既体现了封建士大夫交往间的矜持和郑重,也反映了作为朋友之间的优雅与尊敬。

此诗原本共有两首,这是其一,其二为:“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这第二首诗,明显写到了“柳色”。作者先劝朋友不要以工作忙、身体不好为借口,也不要说年老了,再也没有从前的童心和志趣了。他希望朋友张籍走出来,不妨到江边看看柳色的深浅与否。可见,关于诗中的草色与柳色,作者并不是着意的对比,而是要通过写诗来表现自己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愫。

草木本无心,风月不关情。无论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是“柳色如今深未深?”草色与柳色,都是春天的象征,都寄托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春天的热爱,遥看“草色”也就罢了,又何必管它“近却无”呢?更不要说再与“烟柳”比较谁胜谁负了。这一“有”一“无”、一“最”一“绝”,不但体现了诗人的情趣,而且也展示了生活的理趣,真可谓是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不必作过分的深究,第二首诗中的如今柳色“深”与“未深”,通过第一首的“草色”便可完全推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作者笔下的绿柳,那一定像白居易的《柳枝词》中所描绘的那样,“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与金色软于丝”。草色与柳色,同属自然之色,都是生命的本色——绿色,在时间上一般应该是相匹配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是古人如李白、苏轼的浩叹,而文章大家韩愈的一首小诗却给了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启迪和美好的遐思。

热爱生活,就从热爱大自然开始吧。“草长莺飞”,“两个黄鹂鸣翠柳”,并不只是停留于诗画之中。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定会回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啊,草色淡绿,柳色深青,这原本就是生命之色,也应该是生活的本色!

中国画之墨与色 篇8

中国画之墨与色

内容摘要:能反映我国绘画悠久历史的是中国画,它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悠久文化重要的内涵之一。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中,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继承民族特色的中国画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不断向前发展着,继承创新也增添了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画历史 水墨 传统 创新

纵观我国的绘画史,中国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已将水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今如何将中国画的水墨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新表现空间,这是当代中国画画家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是重墨轻色,从唐代的王维所提出的“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起,水墨画就是中国画,自此之后,中国历代文人画家都把精力放在了水墨的探索与艺术的表现上。纵览我国历经数千年的中国画作品,色彩渐渐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成了绘画作品的附属,色彩只是起到一定的衬饰作用,这就包括许多绘画作品即使色彩在其艺术作品中是重彩,也一定是守着先水墨然后再色彩的中国画基本规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中国画基本规律来定义和框定一切,就必然也是中国画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发展空间上的受限,正是在这种绘画严肃的规律下也相对练就了中国画的水墨,继而也发展了水墨,以至今日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色彩已面临退缩的窘境,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史造就了曾经的辉煌,也带来了众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画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窘境,在以往的中国画既定规律下始终无法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也局限着一些艺术家的艺术发挥,如果让艺术家们重新重视色彩而轻视水墨,也将会失去中国画历来所具备的神韵笔墨,毕竟中国画延续了历来的画风,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大力探索和研究中国画的语言语境是现今的中国艺术家的首要研究科目。现今的中国画家正在思索如何让中国画水墨和色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如今,很多学术研讨会也加强了对中国画的色彩和与水墨互补融合的公开研讨,具体的内容有:

1.大力发展继承传统,色彩在我国中国画的作品中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国的许多民族和民间及宫廷艺术作品中的多种色彩也可运用到中国水墨的绘画作品中。

2.要学会借鉴西方绘画作品的艺术运用,可以大胆融合各种西方的色彩,因为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也是世界性的色彩宝库。近代许多留学回国的中国画家,都希望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西方绘画艺术来改造中国画,从而将其推到现代中国画的轨道上。如岭南画派是研究西方和日本美术的,他们多总结中国画艺术,把中国画艺术所缺少的表现形式,如光色、纵深感等表现出来,在山水、花鸟、走兽等题材上加入没骨画法、撞水撞粉画法,并结合日本画法,创造出奔放雄劲的风格;再如,留学欧洲归国的徐悲鸿,将西方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相结合,创造出许多关注民生的画作。另外,工笔重彩画、古代壁画,以及民间绘画都能给水墨画有益的启迪。中国画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前人在笔墨和色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形式多种多样,当代中国画家也要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如今,中国画家越来越重视笔墨和色彩的协调关系,而怎样才能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画家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各种见解。如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化解矿物质重彩与墨骨之间的矛盾。又如,以生动的线条和灵巧的墨骨,再施以淡彩着色,把灵动的笔墨衬托出来。或者,色墨调和,在宣纸上大笔挥洒,然后用笔做细致的描绘……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中国画笔墨和色彩都是围绕内容、表现内容、服务内容的一种手段,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新的表现形式。

在五彩缤纷的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画的笔墨和色彩关系更和谐更完美,是当代每位中国画家的责任。我们在寻求笔墨与色彩的互补与共融的同时,亦可从各方面进行创新,如在绘画材料中,我们的宣纸就能承载、展示出秀雅瑰丽的绘画色彩,会将中国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突破传统,打破传统规律和束缚让画家任意驰骋,将中国画颜料﹑水彩﹑丙烯及各种天然颜料都尝试、采用,运用到水墨画作品中,使之不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其绘画彰显出中华民族的艺术之魂,大胆探索甚至追求中国画的二元合一,即中国画的水墨和色彩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画发展至今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史和中西文化发展史的最好范例。古为今用,洋为我用,给中国画的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画重获了新生和发展活力。中国画的变革将是中国画色彩的变革,以色养墨,以墨养色将是中国画的发展常态。大力开拓中国画语言的语境,采取优势互补,不一味让色彩取代水墨,而是继承传统发挥传统,尽力融寻中国画水墨和中国画色彩的契合点、融合点。中国画的墨要突破色彩,中国画的色彩要突破墨,从而创造中国画的新世界。

如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种种艺术门类有了用武之地,色彩在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的薄弱地位既而也有了进一步突飞猛进的机会。我们在引进西方色彩以拓宽中国画语言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要坚持中国画的东方神韵,坚持中国画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同时融入一些外来的精华,使东方文明之水墨艺术真正得到发展,让水墨与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插上翅膀,翱翔于广袤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1]赵玉晶。如何理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11).

[2]刘澜汀。对中国画现状的一点思考[J].国画家,(04).

[3]于波。20世纪中国画的传承与突变[J].美术界,(05).

幼儿园教案神奇的线与色 篇9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绳线的兴趣,喜欢参加各项关于绳线的活动。能够感受到绳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绳子的创造想象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创造出与绳子有关的事物。

3、能够感受到绳子的奥妙。初步的了解各种不同材料的绳子,知道不同的绳子具有不同的特性。

4、了解生活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各式各样的绳子。并且人们能够通过绳子进行各种的活动。

活动时间:2周

环境创设:

娃娃家--各种不同的线以及各种绳子,和线有关的东西,如:各种布料、衣服。语言区--和线条有关的书籍。美工区--供幼儿编制创作用的线,棉线制作风筝。益智区--穿鞋带玩具,棉线,可用线拼摆的图案。

家长工作:

帮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线”(缝衣服的线、电线、布料中的线等)感受到生活中线条的无所不在。

活动内容:

1、艺术――线的音乐会

2、健康――花样跳绳

3、科学――帮蜘蛛结网

4、科学――自然测量

5、艺术――会画画的线

6、科学――计算:学习4的加减法

7、语言――儿歌:绳子变把戏

8、语言――谈话:线的大集合

9、社会――妙妙绳

10、社会――漂亮的线

11、操作游戏:绳子爱画画

12、美术活动:线条变魔术

13、制作活动:好高的风筝

14、制作游戏:线的用处大

附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艺术――线的音乐会

活动目标:

1、欣赏玄乐器演奏的音乐,感受玄乐的美。

2、培养幼儿动手制作“乐器”的能力。

3、知道线能够发出声音,长短不同的线发出的声音不同。

活动准备:小提琴、火柴盒或者大小不同的盒子、皮筋、玄乐器演奏的音乐录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提问:你都见过哪些地方有线?线有什么作用?(幼儿讨论)

二、展开:

1、教师提出线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激发幼儿好奇心。

2、出示小提琴,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小提琴上面有什么?(线)这上面的线有什么作用呢?教师请幼儿上台试一试,拉动一下线,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线能够发出声音。)

3、请幼儿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乐器上面有线,而且能够发出声音?

4、请幼儿来制作能够发出声音的乐器。先请幼儿观察制作材料,你觉得应该怎样制作?(把纸盒中间挖空,用橡皮筋套在纸盒上,用手拨弄橡皮筋,就成了会发声的乐器)。

5、幼儿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制作完毕后,请幼儿互相听听自己制作的“乐器”的声音和别人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试验,纸盒的大小和皮筋的松紧都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6、请幼儿自己说一说,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

三、结束: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又发现了线的一个作用,线的秘密还有好多,鼓励幼儿探索试验。把自己做的小乐器带回家弹奏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内容:健康――花样跳绳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跳绳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发展幼儿

的上下肢力量、弹跳力和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3、学习花样跳绳,掌握其动作要领并能较好的跳绳。

活动准备:跳绳、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自由玩跳绳。提问:你会几种跳绳的方法?幼儿尝试。

二、展开:

1、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

双脚跳、单脚跳、行进跳、向后绕绳跳等。

某一幼儿展示后,教师讲解跳的方法:重点注意手和脚的协调动作。

请幼儿都来尝试这种跳法。

注意:跳绳时固定一个位置,防止绳子抽到别的小朋友。

2、组织幼儿一一尝试后。谁还有别的跳法?激励幼儿进行创新。

根据幼儿想出的方法,组织幼儿进行跳绳。

3、分散跳绳。你觉得哪种跳法最难?

组织幼儿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练习比较难得跳绳方式。

4、跳绳比赛。幼儿可按照自己喜欢的跳绳方式,参加比赛。

比赛时间:20―30秒,比赛结果以跳的次数多者为胜。

三、结束:

组织幼儿进行四肢放松运动。

鼓励幼儿平时多练习,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

活动内容:科学――帮蜘蛛结网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线组成的蜘蛛网的兴趣。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认识蜘蛛,知道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

活动准备:各种绳子、胶水等;蜘蛛模型

《地藏经》与清净色身 篇10

《地藏经》与清净色身

要清净这个色身,还真不容易。这个从两个方面讲,第一,单独从色身上说。第二,从大色身上来讲。

色身就是这个肉身。人的身上有九孔,九孔都流不干净的东西。眼有眼屎,嘴巴一天不洗就臭,耳朵有耳屎。你说,洗澡都是洗外面。源头还在身体里面排泄出来。佛经说用四大海的水都洗不干净。你说要怎么要才算干净。最起码的,不要吃肉,这个是根本。你要是吃肉,吃的很浊,体内就很脏。

中医讲健康的人,大便是不臭的,黄色的如香蕉形状。大便可以看很多病,尤其是脏腑的人。人就是吃进去,然后拉出来。能吃能拉,这个人就是健康。宋太祖问道人,什么是神仙,吃的屙的就是神仙。能吃就是胃部健康,能拉就是大肠健康,根本不用去看医生。身体要是干净,脑袋中妄念就比较少。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清净色身,不然智慧是开发不起来的。

第二,从大色身上说,大色身就包括了人的无形的部分,就是看不见,但感知到的部分。比如中医说的,经络,这些看不见,但确实存在。

比如说近视。眼睛的能量是来自肝脏。近视有三种原因,第一,肝脏不行,就好比水源缺水,就近视了。老年人眼睛看不见,模糊,就是水源缺少。第二,眼睛视网膜坏了,这时西医就用开刀,做矫正手术。第三,水管出了问题,就是眼睛和肝脏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管道,被堵住了。

年轻人近视,不能忽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水管出问题。你去做矫正手术,视网膜好了,但水管还是堵住,有什么用。近视的人,去内观一些,修药师法门后,去内视,看看自己的身体内,就会发现一块是很脏的。用仪器是看不出的'。

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口眼嘴鼻耳。五官是内在武藏的显现。就是五官和五脏有能量在沟通,沟通石油管道的,也可以说是无形的管道。这条管道堵住了,就是代表体内有冤亲债主堵住了。

这个色身放大了,就是宇宙。宇宙中有佛国,有地狱,有饿鬼,有畜生。色身内也是有的。很多人念经,以为冤亲债主躲在很远的地方。你体内就有冤亲债主。药师法门讲到,人体有七万二千条脉,每条脉里面都可能躲着众生。

中医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其实体内躲着两个鬼。后来第三次,蔡桓公召见扁鹊时,两个鬼就躲进了膏肓。扁鹊他有神通,一看到病入膏肓,就知道没救了。果然蔡桓公就死了。这个是古代中医记载,人体内确实可以躲着众生。

要修大色身清净,不容易,要达到药师佛的,身如琉璃内外明徹,那时候才圆满。大家看《法华经》记载,说在地狱处,日月威光所不能及,这是真的。就像人体内有地狱,你说太阳光怎么照?但佛光一照,就明亮了。

佛经的道理,包括祖师创造的修行仪轨,比如斋天,供佛,蒙山施食,放焰口,水陆法会,供灯,供香,还有敲钟鼓,这些法器。这些仪轨实在重要。钟鼓一敲,地狱众生就解脱,这也是真的。有些人生病,如果有福报,你去经常敲钟,体内的众生听了就得度,病就好了。所以,大家要修《地藏经》时,不要忽略了供灯,供水,有条件敲法器,就去敲,这个对清净自己的色身,是很有作用的。

最高等的中医治病,第一要从大色身开始治疗。要是生病了,去消灾普佛,做善事,为什么能治病,就是先清净大色身的气场。很多人刚学佛,去念经,就会拉肚子,打喷嚏,也不喜欢吃肉。这就是大色身在清净时的情景。如果要清净色身,先修完《地藏经》后,你在修《药师经》,配合药师佛的蓝色光芒来观想,是很快的。

我常说《地藏经》是基础,《地藏经》能先化解掉过去的怨气。比如杀生,或者感情上伤害过人,或者祖先没有得到安宁,就会留下一股怨气,怨气重了就产生一股力量,会影响到人。化解这些阴气,然后再修其他经,障碍就会很少。天台宗和禅宗,都非常注重这一块。禅宗寺院每天都放蒙山。天台山几乎每个月都要办一次水陆法会,就有这个因缘。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主要内容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