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最新4篇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最新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解读人物形象,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主题,能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角度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前提诊断

1、回顾小说的情节,初识菲利普夫妇

想一想: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

找一找:

说一说:

议一议: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个人,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由此,你感觉到菲利普夫妇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无情无义,满脑子只有钱,自私又势利】

2、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教师引导并板书】

直接刻画: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刻画人物  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的情节

间接刻画:周围人物的言行

叙述与交代

二、研读“见于勒”,解读人物形象

1、教给学生方法

把握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方法

第一步:速读,找到有关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划线

第二步:研读,分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第三步:细读,分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师生研读【1】

①找一找:“吃牡蛎”

②读一读:【重读相关的词语】

③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④菲利普是怎么说的?他又是怎么想的?

⑤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爱慕虚荣,一心想过上上流生活】

⑥克拉丽丝又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看一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虚伪,精明,尖刻,泼辣】

3、自己在文中找一找你觉得描写的精妙的句子并赏析,并写一段赏析词。

示例:我觉得……写的好,因为这段话传神的描写了……,表现了……的心理,刻画了……的性格特点。

【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2】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3】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4】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5】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虚荣、势利、自私,庸俗,贪婪冷酷 唯利是图

菲利普夫妇     惟钱是亲 拜金主义

虚伪、尖刻、泼辣、精明、小气、有心计 金钱至上

小结:作者在这篇作品里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生动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他们既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议一议: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原因可以有很多,请说说下面的原因那些事根本原因?

a、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b、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c、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d、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委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e、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f、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g、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6、小结: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三、评价人物

认识了菲利普夫妇,如果让你对他们说几句最想的说的话,你准备说什么?怎么说?

【点拨】可以谴责、可以批判、可以训斥、也可以责骂,可以教育,五六十字就行。

示例1:菲利普,你明白吗?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亲情;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示例2:菲利普,我昨天上网给你找了几句名言,你真的该好好读读,反思你的行为了: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四、想像与联想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示例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示例:这天,有人敲门,我跑去一把门打开,就愣住了。那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手又老又粗,眼里透出又忧伤又害怕的光来,原来是他──于勒叔叔!

母亲从厨房走出来,问道:“若瑟夫,是谁?”可当她走到门口时,她也吃了一惊。于勒叔叔轻声问道:“菲利普在家吗?”母亲似乎明白了他的来意,脸上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愤怒:“你来这儿干什么?你这没出息的家伙!难道你没看见我们已被你害得这么惨了吗?难道你还想回来吃我们的吗?”

父亲听到了,也走出房间来:“克拉丽丝,你在跟谁吵架?”母亲鄙夷地瞥了一眼于勒叔叔,冷冷而又讥讽地说道:“这个大富翁想回来吃我们的了。”父亲的神色很狼狈很尴尬。他附在母亲耳边轻声道:“小声点,克拉丽丝,小心让别人听见。你先进来,让我跟他说。”母亲还想说什么但被父亲制止了,她不满地从鼻子里挤出“哼”的一声,转身走进了屋。我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听着他们的谈话。

五、教学反思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在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 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来领略一下法国的变色龙。

二、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2、补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三、课堂测评:

1、基础检测:

(1)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长篇小说(《俊友》)等。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该国另一位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按描写的内容分,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按描写的角度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读准下列字音:

拮据(jié jū) 栈桥 (zhàn)

煞白(shà) 撬开 (qiào)

诧异(chà) 牡蛎 (mǔ lì)

别墅(shù) 皱纹 (zhòu)

褴褛(lán lǚ ) 阔绰 (chuò)

3、理解下例词语意思: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种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呆直:脸上表情死板;发愣。

张皇:惊慌。皇用“惶”。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四、听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小说的情节分成四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赞(赶)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 于勒。

五、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菲利普妻子对于勒的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小结: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时间、地点、家庭经济状况

2、第二自然段中用来表示家中经济状况不佳的一个形容词是:——拮据

小结:这一段先用“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一句总括家里经济紧张的情况,然后,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从吃、用、穿三个方面举例具体叙述。

3、为什么每星期日全家都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心情。

——希望“无意”中迎接到于勒。——望眼欲穿。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

——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5、第④段父亲说的话,本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强调,说明于勒在父亲眼里是何等重要。

二、合作探究:

1、试着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自然环境:(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时欢乐的心情。景色静谧,色泽美丽。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衬托:愉悦心情;阴郁心情)

社会环境: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在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金钱至上:一个女婿写出了一个社会)

2、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语、行为、所思所想是统一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概括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的人物性格。

(1)神态、动作: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揭示了菲利普惊恐万状、不知所措。

(2)语言;

A、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冠冕堂皇,既要顾全面子,又要节省开支。虚伪)

B、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发财梦使其不愿信以为真。)

C、我想就是他。……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厌恶于勒,怕被拖累。自私,冷酷)

D、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克拉丽丝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E、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势利冷酷,唯利是图)

(3)心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小结:这句话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既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又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还有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小结人物形象: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势利。

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涉世未深,纯真诚实、善良慷慨。

“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3、辨析人物主人公:菲利普夫妇

4、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对于这样的弱势群体,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和帮助。而不是嘲笑和冷漠!

三、写作特色:

1、巧设悬念。

2、双线交织:(实写)菲利普夫妇态度;(虚写)于勒境况。

3、选材以小见大。

4、鲜明的的对比。

四、拓展延伸: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分组讨论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五、考考你:试试对下联: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总结课文主题: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态度的描写,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布置作业: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辨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剖析。

2.主题把握。

3.理解各种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栈(zhàn)桥牡蛎(lì)煞(shà)白别墅(shù)撬(qiào)开诧(chà)异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拮(jié)据(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祥:仔细地看。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奥妙。

2.整体感知,按情节的结构复述情节。

明确: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

故事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故事的高潮:菲利普一家人巧遇于勒。

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

三、深入探究

(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辨析。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

明确:于勒。

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

3.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

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二)称呼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哪些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于勒:占钱——赶赔钱——盼有钱——赞没钱——骂、避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三)言行曝光。

学生细读课文,研究菲利普夫妇分别使用以上称呼时的语言、行动、表情,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之后分小组交流意见。

明确:对于勒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心灵剖析。

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我是这样看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生活也是辛酸的。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所以,在金钱和亲情上,我觉得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四、技法鉴赏

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点染方面都很有特点,找出实例来欣赏。

教师范例:

《我的叔叔于勒》肖像描写浅析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创作向来以体物察情的精微细致而称誉文坛。《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短篇杰作。其间对于于勒外貌形态特征的描写共有四处,文字不多,寥寥几语,轻描带过,往往不易为人们所注意,其实,只要对此深思细玩,我们不难于此窥见作家静观默察,求异翻新的潜在功力。

于勒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陌生而突然的,作品这样写道:“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这儿,水手于勒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笼统的褴褛苍老;“一下撬开”、迅疾“递给”的动作描写,又表明了他干活的里手熟行,也暗示了他操此买卖为时久远,生活之穷困潦倒,可想而知。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形态特征还是人物的娴熟动作行为,都是“父亲”和“我”立足远处毫不经意之中偶尔瞥见的,可以设想,要是父亲没有被两位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高贵所诱惑,他怎么会注意贵妇身边这个缄默无闻的水手呢?更何况,父亲还看不清水手的面容,无法辨出他就是于勒呢!所以,他表现出一副视而不见、旁若无人的表情。而当父亲装阔摆富,主动建议为两个姐姐买牡蛎时,他照样是因为没想到水手就是于勒而对他毫不留意,我更是因埋怨父亲待人不公而心神不快,我们谁也没有留意于勒其人状貌如何,所以,第二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于勒仍旧是一介“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这淡淡一笔,道出了他(于勒)为人的卑贱无能,他像海边一朵毫不引人注目的浪花,稍纵即逝,在人们心目中没有零星半点的位置,与第一次外貌描写相比较显然毫厘不差,第二次描写的于勒也仍旧是“我”和“父亲”立足远处所看到的水手,形貌照样模糊不清,只不过,这一而再的不为人知反倒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卑贱可怜。

作品对于勒形貌的第三次描写是这样的:“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离不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这是“我”觉察父亲母亲的荒乱失态后着意观察的于勒叔叔,虽然我仍是立足远视,可是由于留心端详,因此,较之前面第一二次毫不经意要看得具体真切,于勒叔叔不仅苍老肮脏,而且满脸皱纹,他正目光专注埋头干活,显然,这不再是隐约模糊的人物整体轮廓,而是显豁夺目的外貌形态局部特征。小说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形态描写,进一步揭示了于勒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人世沧桑,也寄寓了作者隐秘难言的同情之心。最后,当我走近于勒叔叔,当面牡蛎付钱时,我对他再一次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段描写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作者抓住了人物颇具特征的手,进行逼真细腻的描绘,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布满老茧、皱痕累累的枯手,穷愁憔悴、神色窘迫的面庞,恰似静默无声的油画,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辗转悲苦的`内心世界,激发读者深挚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难怪看到这副肖像画之后,“我”心里反复叨念,鸣抱不平。

上述分析表明,作品对于勒的四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无意到有意,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不清到皱痕毕现,情态各异,生动传神,既层次鲜明揭示了人物悲怆无告的内心痛苦,又不露声的抒写了作者内心情绪的嬗变历程,的确可以称得上“体物察情,曲尽其妙”,无疑,这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启示。

五、体验反思

假如你就是若瑟夫而不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那么:

1.你痛恨于勒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不痛恨于勒,从对他的称呼、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

2.你嘲笑你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也不可能嘲笑自己的父母,这从对家庭拮据的窘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况且叙述里也没有对父母的丑化。

3.你觉得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认为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设计匠心:本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其中渗透着这样的价值——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持到成年,让心灵永远健康、美好。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七、布置作业

将《我的叔叔于勒》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设计匠心:以亲身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见出对人物把握的分寸,表演时要特别避免过于夸张和喜剧化。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法

2、比较教学法

3、自主讨论法KK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难点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解决办法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教学策略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钱、情

盼遇躲

本质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

预期效果

一、导入新课

()于勒,()于勒,()于勒,()于勒。本节课主要依据文本,深入探讨作者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着重分析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二、揭示目标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生明确。

三、自学指导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的?

合作完成。

四、学生自学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

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的词句,读一读,并分析表现了他(她)当时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明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

(1)第一二小组主要探究“赶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2)第三四小组主要探究“盼、赞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3)第五六小组主要探究“遇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4)第七八小组主要探究“躲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自读课文后讨论明确。

五、检测自学结果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分别汇报

示例: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心理:恐惧性格:自私自利

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心理:希望性格:唯利是图

总结:这真是“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3)、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心理:仅是吃牡蛎,父亲却表现得一本正经,装腔作势,体现了他讲究排场、摆阔气的心理特征。性格:虚荣。

(4)、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心理:既怕花钱,又爱面子,所以不直接说,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性格:唯钱是命,虚荣。

(5)、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心理:紧张不安,因为他害怕、怀疑年老水手是于勒,害怕自己多年的希望破灭,害怕不能过体面的生活。

(6)怕、吞吞吐吐、哆嗦、“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心理:担心紧张,害怕,担心希望灰飞烟灭性格:冷酷

总结:如果我们把刚才那句话当做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给它对出下联。(示例:一朝相见,咫尺天涯,骨肉恰似陌生人。)再给它加上横批。(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自私自利)

六、当堂训练主题理解: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篇小说中变的是什么?(钱、情)不变的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性格本质)。那么,在当时社会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妇这样呢?

揭示主题: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拓展练习: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写完后展示)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纠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