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钟面(上面是7时)
1.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已经认识时钟,看看现在是几时?(7时)你们昨天7时在干什么?(看电视、吃早餐、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学习,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新课伊始,设疑激趣,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c.中午12时 追问:上午的学习结束,该吃午饭了。是几时?到中午12时为止,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 m.haozuowen.net 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 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