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阴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惑,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2、、自主学习法。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导入。

②师板书课题。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c.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指导朗读。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

③教师引读。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试、超”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 “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师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教师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学生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学生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a.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生交流。

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

b.学生质疑

师: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毖岜究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蹦苷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绷私饪挝哪谌荩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有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有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

课文配了三幅图,一幅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一幅是现代化建筑立交桥;一幅是美丽的北海公园。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描绘首都北京优美风景、名胜古迹的图片或投影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1笔蹲纸萄А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中,“央、雄”是后鼻音,“瓦”读第三声。要求认识的字中“矗、似、厦”是翘舌音,“拼、案”是前鼻音。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字形。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瓦,一共四画。

雄:左边的笔顺是。

碑:右边的笔顺是卑。

“阔、交、油、阴、优”,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记忆字形。

瓦: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阔:“门”要写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右边的“卑”不要写错。

迹:先写“亦”,后写走之。第四笔是“竖钩”,不是“竖”。

(三)词句教学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

这句话讲了天安门在北京的位置和它美丽的特点。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或投影片,让学生了解这里的`“中央”是指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庄严”是指天安门给人的观感是庄重而严肃的。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抓住“许多”、“又宽又长”来理解,就知道北京的马路不但多,而且宽阔平坦。反映了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理解这句话,可以结合看插图或投影片,边读边想象北京的绿色风貌。

“立交桥”是立体交叉桥的简称,一般建在繁华拥挤的交叉路口。这种不用民警或交通灯指挥的上下几层立体交叉桥,可以避免交通堵塞。“草坪”指立交桥四周平坦的草地。“花坛”指立交桥四周种植花卉的台子,这些花卉是拼成图案的,非常美丽。

“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名胜”指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地方。“高楼大厦”即指高大的楼房。这句话告诉我们北京不但是风景优美的古都,而且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四)朗读、背诵指导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要注意指导。如:

“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背诵三、四段时,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看图背诵法。

如背诵第三段,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第二幅图,根据图上景物的提示进行背诵。

(2)问题提示法。

如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师提问:北京有许多什么?道路两旁有什么?北京新建了许多什么?立交桥四周有什么?各种车辆怎样?用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

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想的好办法进行背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学生可以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也可以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第四题是抄写句子,要先读句子,然后抄写。

(六)扩展活动

1比醚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诗歌或歌曲,开展“我爱北京”的诗歌朗诵会或演唱会。

2笔ι共同收集关于北京的图片或照片,举办一次图片展览。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出示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中的几幅图,提问:这些建筑物叫什么?它们在哪里?接着,教师用导语将学生再次带入首都北京,领略这个美丽的大都市。

(二)创设情境,以游览北京的形式学习课文。可以按课文叙述的景点为旅游路线,先由老师带领学生“旅游”,按课文内容进行解说,在“游览”中学生可以提问题。“游览”完毕,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游览”,小组内的同学轮流担任导游。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课文内容。

(三)情景交融,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首都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课文中有的句子比较长,要注意指导句间的自然停顿。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三、四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布置扩展活动。

《北京》综合资料

教学总结 篇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由于教室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无法展示天都峰的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堂上我就和学生谈了谈这个假期爬黄山的感受,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然后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发挥想像,进行补白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词进行了描写,而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老爷爷会怎样爬山,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有的孩子说:“老爷爷一会儿拄着拐杖,弯着腰向上爬,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艰难。”有的说:“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向上爬。”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了语言,思维更加活跃。

四、教学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说课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3、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

【教学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学本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让学生感受“美”,二是让学生体会“趣”,三是让学生探究“谜”。这三点既是文章作者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点,不是学生与生活的联系点。“美”是辐射整篇文章的基调,“趣”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而“谜”则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火种。三点点点相连,由外到内,逐层深化,能有效触发学生情思,生成独特感受。当然这三点又应该是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展开的。以上思考决定了我这次说课的主题──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美,体会趣,探究谜”。

【教学流程】

下面分三个模块来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及思考。

一、营造氛围,感受草地之美

在教学开始,我想首先出示一张金色草地的图片,问学生:“谁能借助朗读把大家带入这金色的草地?”当学生经过品味文本语言,入情入境读好第一自然段后,我再配乐出示一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在丰富的画面中,我深情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春天,蒲公英盛开了,放眼望去,布满草地的金色蒲公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小鸟飞来了,蝴蝶飞来了,空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飘飞着蒲公英柔嫩的绒毛。那绒毛轻轻地贴在你的身上,落在我的头发上,亲吻着我们的面颊……小朋友,这时,你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呢?”此时,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沉浸于美好的想象中,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也一定会如音符般在课堂上不断跳跃。就这样,让草地的美通过优美的音乐、图片和描述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体验的先后顺序是不确定的,所以我将根据课堂的实际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适时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哪儿学到哪儿。但这并不等于脚睬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课堂信息的重组中,我将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果学生说到蒲公英花很有趣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蒲公英花张开合拢的图片,并边读边用自己的手掌做一做蒲公英花张开合拢的样子,以加深印象。

如果学生说到观察草地的变化很有趣时,我会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草地变色之谜,并各自完成以下练习:

蒲公英的花就像_____,可以_____。早晨,花朵_____时,_____被包住,草地就是_____;中午,花朵_____时,它是_____的,草地就是_____;傍晚,花朵又_____,草地就有变成_____的了。

三、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者应该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探索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三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层加深。

1、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给学生提供一份蒲公英知识小档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2、又利用课件出示含羞草、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这些植物的神奇之处,从而对课文做第二次的拓展。

3、提出实践性要求,布置课外作业:“把你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去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吧!”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这正是我这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崇高追求,我相信,这样做一定能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大语文观。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北京》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游戏):有意识的用游戏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复习有关方位词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我们三(1)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反应很快,对吗?那好,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板书:东南西北

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叫做“方位词”(板书)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北京看老师写字,一起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2、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

3、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

语文三年级教案 篇6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篇7

20世纪30年代,我的故乡还把铁轮大车当做长途交通工具,我甚至没听说过汽车。一般的家庭里没有钟和表,白天看太阳,夜里听打更人敲梆子报时辰。小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是不知道几点钟,只知道几更不顾一切。鸡刚打鸣,天蒙蒙亮,我们就背着书包往学校跑。深沉的夜空,星儿眨动着眼睛。我快走,星儿也紧跟着我快走;我停住脚,星儿也站住不动。星儿代替妈妈送我去上学,我感到很快活。寂静的大街上,只有我模糊的身影移动着,嚓,嚓……前边传来的脚步声,小巷子里又跑出几个影子来,小伙伴们呼唤着、追赶着,奔跑到学校。我们把星星关在门外,就坐在教室里摇晃着身子背诵课文,这节课就是晨读。

那时的教科书课文很简单,第一课:天亮了;第二课:弟弟妹妹快起来……天天朗读,背得烂熟,淘气的`同学坐不住了,老师就利用这时间给我们读课外书,读完一本又读一本。

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她讲话的声音很轻,但很清晰,仿佛琴弦发出的悦耳声音。她是外省人,住在学校西北角的一间小屋里。清晨,谁第一个到校,就能看见她屋子里的小油灯映到窗纸上的亮光。她一听到教室里有动静,就立刻走出自己的小屋,陪着到校的学生坐在教室里。等同学们都到齐了,她就给我们读有趣的书。每天读一篇,读完了让我们背诵,我们很快就背熟了。老师给我们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和朱自清的《背影》,我们都能背出来。老师还读过《万卡》、《爱的教育》等。那些生动的文章,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老师一字一句地读着,她的声音温柔而又深沉,当她读到最感人的段落时,就停下来沉默着。这时候,几十颗幼小的心灵,就和老师一起思索着,眼睛里含着泪水,回味着作品中的情景。我们的心便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书籍使我们认识了许多可爱的人,熟悉了许多有趣的事情,长了不少见识,了解了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欣赏了一幅又一幅悲哀而又感人的画面,在奇异的童话世界里漫游。我们为美好的情感滋润着,常常出神地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忘记了学校是一座破旧的古庙。阴暗而又潮湿的教室仿佛变成了迷人的宫殿,智慧的星在我们心中闪光……

人教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了解“如获至宝”“顾此失彼”等 12个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充分读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一说,读一读中学习词语,感受幽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漫画中感受幽默带来的愉悦和轻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学准备:卜劳恩的其他漫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图识字,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向

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卜劳恩吗?踏实德国的大漫画家,大的作品从50年前问世到今天,一直是德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佳品,在德国家喻户晓,这些作品的吸引力也绝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几幅漫画,好吗?

二、看漫画、感受幽默

1、看漫画,把你读懂的内容讲出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读词识字。

(1)幻灯片出示词语,反复读,读音、认形。

指名读词语——认读生字——强调字形的写法

(2)了解词义,师生,生生互动

3、为漫画配合适词语。

可以恰当的引用,鼓励学生说出其他的词语。

三、再读词语、反复练习

开火车练习读词语。

四、作业设计

1、认识12个成语。

2、搜集卜劳恩的漫画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字词,积累语言,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欣赏了漫画家的漫画,我们还积累了很多词语,现在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得多。

幻灯片出示词语 开火车读,指名读。

二、扩词识记

1、组内扩词,交流汇报。

2、学习多音字。

3、指导书写。

三、扩展阅读,积累名言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卜劳恩的漫画,请学生慢慢欣赏。把喜欢的名言超在练习本上。

四、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续画《书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