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
4、简介西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四面环山,湖水平静。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白堤把西湖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等五个湖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
立湖心。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小组预习课文,要求:
a、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b、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c、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3、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理解词义:素(一向)有硕(大)大泛(漂浮)舟
令(使得)人初(开始)垂镶(嵌或加上)边
c、找反义词:淡(浓)
d、换近义词理解:格外(分外、特别)一般(一样)
宛如(犹如、如同、好象)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小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话中画”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听写生字词
2、检查反馈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引读第1自然段
总起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闪耀夺目。
2、指名读文章
3、听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
a、西湖美在湖
画出山美的句子——把它画成画
b、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画出来,结合图画理解)
c、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d、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e、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画下夜景
三.展示画,对照片,深感悟
1、学生所画的西湖若干张,品品怎样?
2、出示新西湖的美景,欣赏—看图读文
3、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尝试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6、西湖
山峦湖水(远眺)
湖堤小岛(近观)
华灯琴声(夜游)
板书: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一、复习检查
听写:悠扬葱绿围绕荡漾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这一段层次清晰,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用几个短句写景,很美。第三句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第四句写琴声,第五句概括写,很容易记住。
(2)这一段话里的短句较多,读起来上口,还有打比方的句子,写得生动。
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
4.当众造句。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3.讨论:用什么比作什么的?
4.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
5.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造句。
教后小记:
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一点也不错,让学生从有限的好词佳句中也只能读来津津乐道,乐完了还是没能够完全领会,因为想象与真实总有距离,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写景散文,除了品读理解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也亲身体验一回,这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比喻句,不少学生误把类似于“我长得像哥哥。”“我们真像是一家人。”这样的句子当成是比喻句,其间的本体与喻体构建不上,事物属同类型;另外,就是本体与喻体不恰当,构不成一个合理的比喻句。文字之妙在语感,语感也往往在积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过程。
课后反思: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如果有相应的课件,将西湖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身临其境感受美。从文字到形象的的过程,学生有点缺乏,因为有时离他生活实践太远了,但是将形象和实践结合,他们就更容易理解文字了。唉,生字还是大问题,学生许多字都念的是别字,如仿佛的佛,轻拂的“拂”读“fo”……读一句话,要停好几次。这如何体会文章的美呢?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
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
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一)板书课题,读题。
(二)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
(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一)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二)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三)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四)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三)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一)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二)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1、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2、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3、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21个汉字,认读其中的9个汉字;会写其中的12个汉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库中的24个词语,并能运用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喜悦和自豪心情。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龙”虽然是传说中的动物,却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喜悦和自豪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字词卡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龙”,认读生字词
能力目标:根据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和理解,准确认读生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与“龙”的渊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流利朗读中解决生字读音
教学关键:读中理解,理解助读
教具:多媒体、生字卡片、地图
课前活动:谈有关龙的话题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导读课文
3、指认生字,运用词语
巩固知识:观看电影中有关龙的片段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语系词语库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习会写字,运用部分词语,学习句子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一条主线朗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与“龙”的渊源
教学重点:感情读课文,会写字
教学难点:根据段落内容感情读
教学关键:读中理解,理解助读
教具:多媒体、田字格小黑板或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讲授新课: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2、引导感情读课文,按照“象征的主线”导读课文
3、学习句子
4、指导会写字
巩固知识:引导朗读课文竞赛
布置作业:
1、练习背一背课文,写一写写字本中的汉字。
2、收集一些课外的“龙”的知识,包括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课文,积累词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关键:以趣导入,突破难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发表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龙”的知识或者成语
讲授新课:
1、说明自己喜欢“龙”的原因:。
2、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会抓住垄的哪些特点来介绍
4、巡视参与复述
5、积累词句
巩固知识:组织成语擂台赛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的内容
2、完成自读课本中相应的课文朗读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独立认识8个生字“寇、艰、县、酷、拷、韩、据、押”,在预习中尝试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残酷、斩钉截铁、催人泪下”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提示讲述赵一曼被捕后的英雄事迹。
3 感受赵一曼爱国抗日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学习复述,讲述赵一曼被捕后的英雄事迹。
2 感受赵一曼爱国抗日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3 学习复述,讲述赵一曼被捕后的英雄事迹。
教学媒体:词语卡片,相应的课件,图片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读通课文,收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生平事迹
1、教师板书:英雄
你知道哪些英雄?他们为什么被人们尊称为英雄?(交流)
2、教师补充板书:女英雄赵一曼
(1)今天,我们将认识一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赵一曼。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赵一曼。
3、教师补全课题“抗日”,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出示有关的图片或看一些影像。
4、读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开小火车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练习:
①寇()艰()县()拷()
冠()根()悬()考()
②多音字:
恶{重{看{
3、实物投影核对练习。
4、强调“寇”的字形,以及三个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5、刚才我们开小火车通读了课文,现在请你轻声的自己再一次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们为什么称赵一曼为女英雄,课文讲了她的几件事?(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归纳理出脉络)
板书:掩护队伍严守机密英勇捐躯
(三)读中理解,品中悟情
1、请根据板书,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小节。
2、交流:掩护队伍(第2节)严守机密(第3-10节)英勇捐躯(第14节)
3、选择其中的一件事重点了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建议:
“掩护队伍、严守机密”学习小建议:
◆ 读一读相应的小节
◆ 划一划描写赵一曼英雄气概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
◆ 圈一圈突出赵一曼英雄气概的关键词语
◆ 说一说你的感受
“英勇捐躯”学习小建议:
◆ 读一读相应的小节
◆ 说一说赵一曼的遗憾是什么?希望什么?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掩护队伍:
抓住赵一曼的语言:坚定地说……动作:举起枪向敌人猛射
教师引读
(换词理解赵一曼当时坚决地口气,通过朗读体会她一心保护战士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2)严守机密:
抓住赵一曼与敌人之间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教师补充:战败后,投降的日寇回顾当时审讯赵一曼的过程。
学习伙伴分角色读—表演读
(理解“大声”“斩钉截铁”的意思,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赵一曼当时宁死不说出机密的坚强意志。)
(3)英勇捐躯:
填空:
女英雄赵一曼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_____________。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教师补充赵一曼儿子的故事,结合遗书的内容理解“催人泪下”的意思。
(四)突破难点,复述课文
1、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了课文,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英雄事迹,根据老师的提示,同桌试着复述有关内容。
提示:
掩护队伍:1935年,11月的一天,赵一曼所在的部队被日军围困了。
严守机密:被捕当天的夜晚,敌人。
英勇捐躯:1936年8月12日,赵一曼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
3、同桌复述
4、个别交流(学生复述,教师进行及时评价,指导)
5、师过渡:在赵一曼与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课文的第11-13小节也有叙述,请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护士和看守都被女英雄赵一曼感化了?
说明:
有了前三件事的铺垫,再读课文的11-13小节,抓住一个问题,深化感悟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忘我的爱国情怀。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推荐学生阅读描写抗日英雄的书籍,结合三年级的作文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英雄在我心中》。
3、刚才我们开小火车通读了课文,现在请你轻声的自己再一次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们为什么称赵一曼为女英雄,课文讲了她的几件事?(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归纳理出脉络)
板书:掩护队伍严守机密英勇捐躯
板书设计__15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掩护队伍严守机密英勇捐躯
本课小结
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赵一曼爱国抗日的英雄气概。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例:赵一曼斩钉截铁地说:“我不会告诉你们的!”
妈妈()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及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冒”字的妙处;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纸剪好的荷花、荷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触发语感
1、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老师边诵边画出了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2、师:夏天到了,荷花已经开了。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欣赏美丽的荷花吧!(板书课题,写作者,指名读,齐读。)
3、(课件播放荷花图片,生观察、欣赏荷花。)师:美吗?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吗?(出示填空练习: 的荷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设计意图:猜谜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简笔画新颖、直观、醒目,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各样的荷花图片通过视觉感官,触发学生的语感;填空练习的设计,考查了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感知全文,领悟语感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丰富的词语把荷花形容的那么美。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形容他所看到的荷花呢?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指名读: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结合图画。
3、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注意生字的读音。
4、出示句子,检查生字词读音。
(1)白荷(hē)花在挨(āi)挨挤(jǐ)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nèn)黄色的小莲(lián)蓬。(图片)
(2)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zhāng)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图片)
(3)我仿(fáng)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shang)翩(piān)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4)蜻(qīng)蜓(tíng)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需掌握的生字词为红色,第一、二句结合图片帮助理解生字词。)
[设计意图:读书要求的出示,让学生先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红色的使用可以起突出重点、提醒注意的作用;结合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本环节的设计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潜心学文,积淀语感
(一)感受荷叶美
1、师: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陪”,咱们先去瞧瞧荷叶吧。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2、师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1: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师: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从“挨挨挤挤”中我们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相机板书“多”)。假如你们是荷叶,用动作表现一下“挨挨挤挤”。
生2:“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相机板书“绿”)
生3:“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相机板书“圆”)
3、师:这生机盎然的荷叶很多、很绿、很圆,真惹人喜爱。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荷叶,请两位同学来把它们贴到黑板上。(两生上台贴荷叶,师注意提醒体现“挨挨挤挤”这个词。)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动作表现及贴荷叶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况,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
(二)体会“冒”字的妙处
1、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2、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师:用了一个动词“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你觉得荷花怎样生长才叫“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
师:请你们把这些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自由诵读体会。
3、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情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在比美。
生2: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3:它们想和蜻蜓说悄悄话……
4、齐读句子,加动作,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五自然段)
3、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相机板书)
4、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2、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她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风凛凛;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5、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出示图片)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
(评价:①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②是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他的呼吸声。③真是“惟妙惟肖”。)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每一尊都精致巧妙,,这就叫“精妙绝伦”。
8、齐读:这段话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再分别介绍三种彩塑,接着描写一尊卧佛的特写镜头,最后总写游人的感受,写很有条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三、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1、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宝库,是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在上下文之间起什么样的作用?
(2)这句话的前半句概括的第几小节的内容?后半句呢?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它为过渡句,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前后连接自然、流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
2、齐读,这句话中哪里写出了壁画的宏伟?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听起来很大,但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它大概是一百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有人说,如果把壁画全部排列起来,有二十公里那么长,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呀!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小节,用心读,大胆想,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读完后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静静地读,默默地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先说给大家听?
4、同学们很会读书,真的把文字读成了鲜活的画面,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西方学者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概括地写了壁画的内容——引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5、敦煌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想想怎么才能把婀娜多姿、美丽迷人的飞天读到我们的眼前?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4)评价: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她。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壁画上的飞天和同学们想象中的飞天一样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飞天视频)
教师引说: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个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同学们,课文用一个排比句来描写飞天,句中用五个有的写出了飞天的不同姿态,句式非常整齐,而且描写飞天形象用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写飞天。就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个正常,写两个超常,如果能写出三种,那就太超长了!
(2)指名交流。
7、同学们笔下的飞天,和莫高窟飞天壁画一样,姿态万千,优雅柔美。
师引读——看着这些??
四、感受藏经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敦煌彩塑神态各异,敦煌壁画宏伟瑰丽。游览莫高窟,有一个洞窟是必须要去的,这就是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事实上,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黑咕隆咚的小洞,里面一无所有,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小洞前看一看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节,你能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板书:藏品丰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一个曾字,你读出了什么?
3、是呀,这长宽仅2.7米左右,高仅2.5米左右的洞窟曾经封藏了六万多件的文物,如果把这六万多件文物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有25公里之长。可如今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资料,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历史的控诉。(朗读文字)
看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4、是呀,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小节。
五、总结全文
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当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出示第五自然段)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天,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恐龙》第一课时。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自然段。
4.初步学会在网络上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3.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
4.质疑,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
(1)恐龙有哪些种类?它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2)恐龙以吃什么为生?
(3)恐龙是怎样生育后代的?
(4)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
2.出示生字词:
漫游轻型神秘锋利消失
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3.指名读,竞赛读,学生教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恐龙》第一课时》。
4.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5.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6.出示生字,指名读,说说就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7.师标示出易错处,重点指导“恐、漫、梁、戚”等字。
8.用钢笔描红。
9.齐读生字词。
10.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三、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说说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交流,师总结:
(1)恐龙生活的年代及数量。
(2)介绍恐龙的种类及形态。
(3)介绍恐龙的亲戚。
(4)介绍恐龙吃什么。
(5)介绍恐龙如何生育后代。
(6)讲恐龙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3.试着分段。
4.交流:(1)、(2-5)、(6)
四、上网查找资料。
1.在标题栏里输入“恐龙”,再敲“回车”。
2.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浏览内容。
3.查找“恐龙生存的环境”。
4.交流。
5.看看文中怎么为我们介绍的。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两亿年”、“大片大片”、“密密”、“到处漫游”、“遍及整个世界”等词语来感悟恐龙生活年代之久远,生活条件之优越,活动范围之广及数量之多。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
六、作业巩固
1.抄写生字词。
2.进一步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三、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思考: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饥饿结构复杂翠贞田埂孑孓掌握平衡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一撅一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埂衡蝇抢翘舌音:舌多种形式练读、巩固
(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4)工有11个自然段
(5)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按“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写(板书)
三、学习课文第一、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陶行知见到了怎样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区别“一个”和“一群”
2、齐读第一段
3、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只有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次,表现出了孩子怎样的心情?(赶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激起悬念师: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迫不及待(指板书的课题)蜻蜓“放飞”掉(彩色粉笔加着重号)?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
2、完成习字册
五、课后作业:继续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巩固)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饥饿结构复杂翠贞田埂孑孓掌握平衡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一撅一撅2、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3、谈话导入,学习新课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自主研究性学习(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
(一)自由朗读第二段
(二)讨论:★孩子们为什么乐意放飞蜻蜓?陶行知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怎么说,怎么做,找到句子读一读,理解)
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2、陶先生说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利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先生不拿架子,尊重孩子。“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征求意见。)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介绍蜻蜓的身体构造,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放了,好不好?”(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仔细讲解)★孩子们听了陶行知先生的谈话,对蜻蜓了解了吗?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知道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了解了蜻蜓的身体构造,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饥饿的时候吃掉自己的尾巴,尾巴回再生。眼睛是复眼,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练读孩子们说的话,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讨论后交流
(四)教师小结
(五)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三、理解深入,再次朗读第三段
1、师: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话,孩子们乐意把蜻蜓放飞吗?
2、引读第三段,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自己加上动作)
3、想象说话:孩子们目送着蜻蜓展翅飞翔,回怎么说?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把你了解带的蜻蜓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3、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查阅相关资料验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有哪位同学住过医院,谈谈你住院时的感受。
2、师:住院确实不是一件好事。谁也不愿意住院。一只老山羊因为有病,很不情愿地住进了医院,可是后来他却赞不绝口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读了32课,你就会知道的。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
提示:看看谁来考你了?
2、看投影认读生字并试着组词
引导: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谁能读通顺、流利。
3、试着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4、你认为哪一段不好读,请同学教教你。
自己指名请同学教难读句子。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你再读课文,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音乐医院时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是什么态度?划出有关句子。
2、汇报。
老师板书
很不情愿赞不绝口
3、请你再认真地默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不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不绝口”呢?
4、提示:自己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汇报交流: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不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不绝口”呢?
汇报交流。
(1)百灵鸟护士态度好;
(2)只听音乐,没有痛苦;
(3)疗效好;
(4)百灵鸟让老山羊明白了音乐在医学上具有辅助疗效的道理。
6、分角色朗读全文。小组朗读后班内展示。
四、作业。
摘抄或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