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找骆驼》优秀15篇正文

《《找骆驼》优秀15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爱岗的小编阿青为家人们找到的15篇《找骆驼》。

《找骆驼》综合资料 篇1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找骆驼》习题 篇2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 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 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 那可不知道

五、阅读答题

蒲公英

蒲公英的叶从根部长出,边缘呈羽状分裂,几片叶子中间,伸出长长的花轴,花轴顶端便是淡黄色的小花。蒲公英的花,乍看只是一朵,其实何止一朵?当你蹲下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淡黄的小花是由许多小花朵构成的一个花亭。每一个花朵下,长着一个很小的果,每个果上,冒出一撮又长又密的冠毛。一个个小果结成一团,就像一个毛茸茸的圆球,真是逗人喜爱。

1、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观察蒲公英的,重点写了蒲公英的_________。

2、运用以上观察方法,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植物,并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六、词语接龙

英——英雄——雄伟——伟大——大方——方法——

细——细心——心跳——

果——

参考答案:

一、详、蜜、印、竟

二、(略)

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四、:“?”“。”“,?”“。”“?”“!?”:“。”

五、1、由下而上,由远及近叶、花、果2、(略)

六、(略)◆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最终()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平。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缺牙齿

(观察)(思考)(论证)

《找骆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顺”等8个生字,理解“忿忿、不紧不慢、果然”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

4、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音节引入,揭示课题

1、拼读音节:luò tuó

2、学习生字:骆驼

3、出示图片,请学生介绍骆驼

由于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货,也能驮人,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所以骆驼一直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4、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

(2)商人的心情如何?从商人的哪些举动感受到他很着急呢?用圆点标出。

(3)指导朗读

5、揭示课题 (板书:找骆驼)

二、学习1-9节,了解骆驼特点

1、轻声读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2、用直线划出商人说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说的话。

3、师生合作朗读对话,想一想: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1)读老人的三句话。

(2)学习生字“跛、驮”

(3)当老人准确说出骆驼的特点,但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里时,商人心情非常生气,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

学习:忿、哄

(4)指导朗读

4、小结骆驼的特点

5、过渡: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10节,理解老人的分析推理

1、读第10节,数一数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

学习生字:啃、顺

2、学习第二句话。

(1)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它是怎么想的?

填空: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心想:如果骆驼的脚不跛, 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2) 学习第三、四句话。

教师引读:因为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想到——

我想到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是因为我看见——

(板书:左驮蜜右驮蜜)

(板书:仔细观察)

(3)学习第五句话。

出示树叶图片,观察: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心想:要是这骆驼——

(板书:树叶上有牙印)

3、指导朗读“不紧不慢”。

四、学习第11节,总结全文

1、朗读第11节,理解“果然”

2、老人给了商人什么指点?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老人要商人根据什么线索去寻找骆驼?为什么?

3、小结全文:

聪明的老人通过路边骆驼留下的点点线索,推测出骆驼的特点,还为商人提供了寻找骆驼的办法,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其中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必须会——认真思考。

(板书:认真思考)

4、布置作业。

板书: 找 骆 驼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上有牙印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找骆驼》 篇5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骆驼

商人 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找骆驼》综合资料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语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胡子、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是否丢失过自己心爱的东西呢?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2.师: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峰骆驼,他也很着急。

(出示课件:商人焦急的图片)怎么办呢?他最终找到了吗?

3.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朗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不多、丢字;不认识的字词学生可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3.教师以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4.学生简述故事大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蜘蛛爸爸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不仅可以提高识字词的能力,而且培养自主意识。

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检验学生认字情况,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入品味,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老人知道了骆驼的那些情况?又是如何知道骆驼的情况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并重点抓住“不紧不慢、愤愤不平”等词语,随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你从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智慧?

提出中心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交流和讨论,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深学生对文章人物内心的体验、感悟。

四、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

1.师:同学们,你能帮商人写一个寻物启示吗?

2.交流想法,教师总结

3.写入采蜜集、小笔头

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把课堂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字的占格和间架结构,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找骆驼》习题 篇7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找骆驼 》它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5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预设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有关学情分析,将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2预设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班共学生大部分是外地民工子女,每年流动量很大,因此,一部分孩子基础知识较差,虽然有些字会认但拼音却掌握不好,因此,自学能力较差,而另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领悟能力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为了顾及后进生的学习发展,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 “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 。

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 “读”占鳌头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2、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2、情境教学法 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 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 划划 议议 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  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 入镜 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

下面我详细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共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 ,首先 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 “忿忿”的意思 ,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 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 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 ,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

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 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 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 因为…所以…来说。( 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3、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路边左有蜜右有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啃过的树叶留下               缺了一颗牙齿

了牙齿印

本课教学我努力想体现“ 谢谢!

《找骆驼》综合资料 篇8

【骆驼的脚一定跛吗】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中的位学生站起来说:“骆驼的脚不一定跛。”我诧异地让其说说理由,他接着说:“如果骆驼左边驮的蜜比右边驮的米多的话,那么骆驼左边的脚印也会比右边的脚印深。因此,从脚印的深浅是不能确定骆驼的脚是不是跛的。”

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知各位同行会如何处理?

我是这样做的:

1、表扬这位同学:

我想,这样的问题由一个小学生提出是很难得可贵的,再则这个问题也触及到本文的思维训练的核心──因果推理。

2、组织讨论:

因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直捣黄龙,一下就抓住文章的重难点。

3、稍作解释:

有点难,我还没有很好的解释。当时,我是这样说的:骆驼是四只脚的,书本上说的左脚其实是说骆驼左脚的某一只的。

下面我再谈一点启示:

1、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题的习惯,同是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备课时,我们要多准备一些除语文外的相关知识,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3、对待教材,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要以“本”为本,不讲科学性。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 郑利群)

巧用提示语,提高语文能力——《找骆驼》教学谈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 “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 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

二、 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 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含蕴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 篇9

教材分析:

本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理念:

开展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找”骆驼为线索,通过朗读对话,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追寻到骆驼的踪迹而揭露真相。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关注后进生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联系提示语,学习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朗读;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对话巧引,导入新课。

1、示片段,指导练习朗读对话。

2、揭示题目,引入新课。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拼读字词,理解词义。

3、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

三、真情对话,探究真知。

(一)读对话,了解骆驼的特点。(读一至八段)

1、划出提示语,练习对话。

2、设问思考: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3、汇报,板书。

4、设疑引入下文。

(读“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问:听了老人说的话,如果你是那个商人,你会怎样?)

(二)细读对话,追寻骆驼的踪迹。(读九至十一段)

1、朗读商人的话儿,理解“忿忿”的意思。

2、读文设疑: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3、汇报,板书,小结。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真情演绎对话,体会情感。

2、回顾过程,学习方法。

五、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趣谈生活情景。

2、谈话结束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左驮着蜜、右驮着米

树叶上留下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观察——思考——结论

《找骆驼》综合资料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引读第四段

问:“果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见

又看见

还看见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问: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出示脚印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问: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样说?

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

(2)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

板书: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为……所以……”说话

填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

幻灯:

(3)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树叶的牙齿印

出示树叶图片

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什么?说明什么?

句式练习:(同上)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样指点商人的?

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作者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至于)

讨论: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

(四)朗读全文。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处理课后作业 2、3题。

(三)指导造句。

详细

1.理解“详细”这个词的意思(细密完备)

2.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练习词语搭配

4.练习造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小学二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原文 篇13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没看见一只骆驼?”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赶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找骆驼》综合资料 篇14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综合资料 篇15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