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11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新授

1. 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盛老师买了一块橡皮,价格是8角5分,谁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呢?为什么小数点左边写0?

(6)这儿还有许多水果(出示35页图)要求:你们能读出这些标价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每人做2题)请生汇报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 刚才我们认识了商品价格,会读这些商品价格,还知道了这些商品价格的实际含义。关于商品价格还有一些小知识,老师想考考小朋友

(1)谁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写法吗?学生尝试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 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三、拓展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男生组:574+453-300456+198725+79

748-97356-299

女生组:574+453-300456+-2725+80-1

748-100+3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四、(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五、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六、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113+60-1=172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276+98

=276+()-()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74+198=74+○□=□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6):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97看作()

+299看作()

-2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3、想一想、填一填

276+()=276+-3

435-()=435-300+2

()+267=267+100-3

534-()=534-300+2

4、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98+299

四、: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而第二学段没有安排笔算加减法的内容;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够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4.“四边形”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至于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初步认识就可以了。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这两部分内容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6.“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至于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系统梳理本册所学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教科书第120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黑板上这道题的计算错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大家做第1题,做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再让学生做第120页第2题,笔算之前可先估算一下,最后集体订正。

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做第120页的第3题,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计算熟练。结合第121页的第4题,要了解学生列式及单位名称写得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4.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结合第121页第5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笔算;然后全班交流算法,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四边形时,要注意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结合第121页第7题,学生画完几种四边形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结合第122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一说周长的概念,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复习“时、分、秒”和“千米和吨”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23页的第11、12题外,还要结合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整体”既可以是各种实物,也可以是各种图形。

8.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推理的思考方法。如第1小题,先想个位上几加4等于7,3加4等于7,所以上边空格填3;十位上6加几等于10,4加6等于10,所以下边空格填4;得数的百位上虽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进了1,所以要想几加3等于8,5加3等于8,所以上边空格填5。

第7题,可先找几名学生说一说题意,如果大家理解题意了,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分小组讨论(不要讨论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别求出正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再加上15厘米,就是所求的结果。

【课时安排】:共4课时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第3课时:时、分、秒、千米和吨

第4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

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