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做上标记(9、11自然段);再找出相关句子,用“
三、指名汇报: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四、精读理解:
1、(小黑板出示)指名读三句话。
师引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生读(蝉)
(1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①从第一句中找出描写蝉神态的词语:“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②从这些词体会到了蝉怎样的心情?
③是啊!蝉此时沉浸在美味之中,心里会怎样想?
④齐读。
(2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螳螂的动词:“拱着、举起”,螳螂心里怎样想?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是什么句?什么是连动句,有两个动词以上陈述一个主语,是连动句,哪位同学来说个连动句。
②齐读第二句。
(3)那黄雀呢?瞄准它呢(推荐打开范文网。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黄雀的动词:“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②齐读这句话
2、把这三句话合成一段话,齐读。
3、这个故事中 ,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板书:螳螂、蝉、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
喝捕啄打露水←—— 蝉←——螳螂←——黄雀 ←—— 少年
4、引导:
⑴大家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哪句话?
(指名读)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利益:好处,益处 。隐伏:隐藏,潜伏。
祸患:祸事,灾难。
其实少年 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思考:①少年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吴王)②为什么要对吴王说这番话?(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③还有谁也劝说吴王?(大臣们也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④结果呢?(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固执”怎样理解?(顽固,坚持己见)
“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丧失生命,没命了,杀死了)
5、总结:是啊,谁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门再也不敢直接劝阻吴王了。(板书:直劝)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样才能使无王吴王改变注意呢?侍奉吴王无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诬枉。(板书:巧劝)
那么,吴王听明白少年讲的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6、齐读最后一段。(小黑板出示)指生补白: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齐读这段话,分析大臣门的意见,把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楚国←——吴国 ←—— 其他的诸侯国
①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文中指的是 其他诸侯国车趁着吴国攻打楚国兵力不足,而去偷袭吴国。
②不堪设想;事情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指向很坏,很危险的地步发展。吴国一旦攻打楚国将会有怎样的后果 ?
③于是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④你从哪个词语看出吴王明白了不攻打楚国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 ⑤吴王明白了什么?
是啊!吴王明白了,知错就改,是个好大王啊!
8、(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9、结合板书,师点拨: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楚国就相当于,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领悟寓意: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口语交际: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少年:聪慧胆识过人
吴王:固执知错能改
七、学了这篇课文说说同学们的收获。
八、作业:抓住这则故事的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10、螳螂捕蝉
喝捕啄打
露水←—— 蝉←——螳螂←——黄雀 ←—— 少年
攻打攻打
楚国←——吴国 ←—— 其他的诸侯国
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是很危险的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
教学时,我从《螳螂捕蝉》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少年这四者,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他们的利害关系。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让学生明确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吴王攻打楚国背后的祸患。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引导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这样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并没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我觉得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给学生以明晰的知识框架。
在教学结尾,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这句话有许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一些这样的事例。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
患。”“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患。”“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钩子。”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体会前利后患的具体所指,在视觉、认知等方面产生较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 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 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隐伏”是什么意思?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二)明白道理
1、听了少年这个故事,吴王明白少年讲的故事所饱含的道理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恍然大悟”,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a指名说 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 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
c感谢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 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 转来转去 沾湿 毫不介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说吴王,那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呢?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 12节。
三、总结谈感受
1、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指名谈感受
一个好的主意或者建议要想让别人去接受或者采纳,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我们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恶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束手束脚,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四、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一)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
2、吴王作为一国之君,说话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动脑筋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3、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个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似的事例,写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捕
板书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少年
攻
吴国——楚 诸侯在后 (智)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见——引——劝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生: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众笑)
生: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近。一只螳螂正拱着身子,悄悄地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真是太紧张啦!好听!(众笑)
生:那螳螂也没想到有只黄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满心欢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少年应该站在树下,而不是黄雀的背后。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众大笑)
生: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早已在树下看得一清二楚,拿着弹弓,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她讲得很流利、很生动。特别是加上一些描写,听起来更有紧张感。(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生: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
师:(上前握住那位同学的手)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生:(讲得也很生动,略。)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学生读得极有感情。略)
师: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师: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不约而同地读第一节。)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师: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纷纷演练起来。)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生:老师。
师: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生兴奋地笑),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好吗?
生:少年在禀报大王时,要做这样的动作。(生演低头、下跪、抱拳的禀报姿势。)
师:你还挺专业的嘛!(众笑)(对演少年的同学)你来学一学。
生:吴王夸奖时可以翘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时可以捋一捋胡子,装作思考的样子。(生边说边演,生鼓掌。)
师:又导又演,名副其实的导演!
生:少年在讲故事时可以指着一棵树讲,这样更逼真。
生:(略)
师: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生: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略)
师: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众大笑)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角色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范读
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起读。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意义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可以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巡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听到过蝉叫吗?一起来学着叫一叫吧。点击视频看到过螳螂吗?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动作,表演一下!提高难度,谁来学一学黄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通过想象和表演,我们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你觉得这个寓言中哪些画面很有意思,让你读着仿佛就在眼前?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用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述。
交流六个学生。
5、想象说话:蝉,螳螂,黄雀,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
三、情趣讲述,角色对话,旨在明理。
1、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声有色地讲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点评。现在提高要求,你讲故事时可以加入动作,甚至还可以想象和创造,比如,你可以加入动物的心理活动。小组里再练一练,指名两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2、听着故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呢?从正面告诫它们,应该怎么做?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箭头理清关系:是呀,蝉关注的是,螳螂想抓的是,黄雀盯的是,童子瞄准的是。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祸患的事情呢?
3、关于这则寓言,古书上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教师讲述《螳螂捕蝉》引读故事。
师:猜猜,吴王听了故事会说什么?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示战国地形图。
四、文白对读,拓展延伸,了解文化。
1、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分角色读故事
《螳螂捕蝉》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像这样有意思的寓言还有很多:(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还有《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听过吗?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先秦寓言史》。这些寓言无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历史的光芒。当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独古汉语绵延千年,直到今天,它仍是一条母亲河,承载着我们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课后请大家背诵文言文《螳螂捕蝉》,让我们的语言仓库储存一些古汉语的材料。朗读文言文《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并试着讲讲这两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