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平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平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平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样的?

填空:读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二要(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二、琢磨文章词句。

1、自由读课文,体会,圈出重点词句。2、反馈交流:

(1)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A、“不计其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螃蟹泛滥成灾。)

B、用“重大”修饰损失,说明什么?

C、指导朗读。

(2)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A、“到处”写出了什么?(蟾蜍泛滥成灾)

B、“受到毒害”与“造成了威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蟾蜍在农田里、草丛里活动,家畜也常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文中说“受到毒害”;别的动物不生活在农田里、草丛里,所以文中说“造成了威胁”。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别,课文作了准确的区别。)

C、指导朗读。

(3)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4)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鲜美的螃蟹会造成灾害。

2、庄稼的卫士蟾蜍也会造成灾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灾害的原因,说明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完成课作第5题。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平衡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3、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要求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

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能力目标:

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刘成章

意蕴美形式美生命的力量阳刚之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6分)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图2、图3……。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8分)

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提问:(1)这首诗分为几节?(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23分)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问: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刚见面,又要分别了,刘老师想一首诗送给你们,作为我们这次的见面礼:

我为晏阳三小的孩子们歌唱

我为孩子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孩子们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板书设计

1阅读段段通结构图示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2、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