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2、能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2、理解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中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学会聆听》,说说课文讲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母亲教我学会聆听?暴风雨给海勒波格这样的感受,那你们能谈谈你对暴风雨的印象吗?

你们谈了对暴风雨的感受,现在我们去看看意大利的作家拉法埃莱·费拉里斯是怎么评价暴风雨的。

二、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题后,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面对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问:暴风雨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三、浏览课文,解决对课题的质疑。

1、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各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2、师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暴风雨给他的启示?

四、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师提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段写暴风雨来之前,哪些段写暴风雨来之时、哪些段写暴风雨去之后?

2、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暴风雨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暴风雨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二)反馈。

1、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根据学生勾划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写得好的句子,从读中去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

了解了暴风雨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同学们能理解作者从暴风雨中得到的启示了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也可以说说你联想到的古诗或歌曲。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这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画笔,细细描绘自然美景,流露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设计: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

工具书

自己感兴趣的书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怀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这一部分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揪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揪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仔细阅读三处外貌描写,思考: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三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藏戏》

1、 学习并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

1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2藏戏面具图片。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

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着怎样的特色。(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 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有哪些?

2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 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 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 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 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 默读第8自然段至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第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的特点;第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没有舞台的特点;第19一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三五天的特点。)

2 自由读第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 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文章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第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 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的呢?学生读:第8—16自然段。

2画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时没有舞台呢?学生读:第17和18自然段。

3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学生读:第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第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小组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

清的牛皮船,被掀獉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獉”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8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