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① ( )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难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 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3.练习解答例1.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4.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

列式:43+42.52+32.52

(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正方体的表面积】

1.教师提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例2.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96

=54(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

教师明确: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巩固练习: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三、巩固反馈.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 =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五、课后作业 .

1.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

六、板书设计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运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橡皮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昨天整理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有关的知识点,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再现,为本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理解应用,走进生活乐乡学苑

通过上节课的整理,我们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去解决他们在生产橡皮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橡皮的体积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该怎样计算呢?乐乡学苑

提醒:量出的数据保留整厘米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橡皮入手,动手量橡皮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如果把这块橡皮平放在桌面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在摆放物品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摆一摆,让学生加深对“底面积”的理解。知道,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

3、如果要给这块橡皮做一个盒子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片,该怎样算呢?(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

设计意图:练习求6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4、给这块橡皮四周贴上商标纸(贴满),商标纸的面积最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类似这样只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体立柱的油漆面积、火柴盒外壳等)

设计意图:练习求4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5、工人叔叔把生产好的橡皮放在一个棱长40厘米的无盖的正方体纸箱里等待打包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片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粉刷教室的墙壁和顶棚、给游泳池四壁和底面贴瓷片等)

设计意图:练习求5个面的正方体的表面积。

6、用两块橡皮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块橡皮的表面积、体积的和比,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拼拼说说算算,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现,从简单的“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到每一种拼法具体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

7、做个小小设计师,如果文具厂想将100块同样的橡皮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请你做设计师,你会将这个外包装箱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比较好?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维。

8、这个外包装箱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三、学生展示自己出的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数学问题,让全班同学解答、交流。

设计意图:平时学生习惯了老师出题,学生答题,现在让学生自己出题更能激发练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像橡皮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外延伸(作业)

夏天到了,哪些同学喜欢游戏呢?你们想在今后我们的校园内建个游戏池,今天请你们帮我们学校校园内设计一个游戏池吧!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橡皮”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实践练习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临床分析观察分析报告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本学期九月十八日,我自己上了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本堂课的提问(共提问25次)分析如下:

1.提出问题的类型部分:①学术的:客观事实(19次);②学术的,观点性(4次);③非学术的(2次)。

2.需要作出回答的类型:①思考性问题(9次);如“通过动手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你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长方体的六个面?”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②事实性问题,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叫什么?”总结时的提问“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5次);③选择性问题比较少(1次)。“无盖的正方体盒子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哪一种算式是正确的?①32×6②32×5”,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一个事实,无盖就是少了一个面,因此选择第2种。

3.挑选回答的人:①提问前点名(3次);②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18次)。③提问后请不自愿回答的人(4次)。

4.在提问之后的停顿:①叫一位学生前,先停顿几秒(20次);②叫一位学生前,几乎没有顿(5次)。

提问后停顿一下,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而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这样的提问,虽然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但是我的意图是要提醒学生要专心听讲,当然这样整堂课也出现了5次,。

5.陈述问题时的语调和举止:①问题表现出挑战和刺激性(3次);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22次)。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学生本身的学习自主和主人翁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按照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教学内容,对活跃教学气氛也有一定作用。提问是为了启发,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动不动就问,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一堂课上完了,学生不一定收到最佳效果,在提问过程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要点,设计的提问既要无知识性错误,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应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层次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不 同层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教师所提的问题,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提出问题后,宜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或个别解答,或小组代表回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基础题、综合题 的提问是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多思维互动,培养学生有意义的交际能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对答问的评价,要及时、准确、积极。评价要及时,要指出其正确与否,评价可教师评价,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评。要体现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答问兴趣及质量。好的评价能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境情,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双边性原则。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双边活动中,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大致有:直问法、激问法、比较式提问法以及联系式提问法。

直问法即对学生直接提问,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概念的提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激问法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比较式提问法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式提问法多用于复习中,运用知识的迁移性,使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运用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灵活交替运用,教师要设计好提问形式,真正地发挥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25—26页的内容。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1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通过例1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目的

结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并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的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法选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时我主要选用四种教学方法:

1、操作感知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新课伊始,我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并要求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之后再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通过操作,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2、自学讨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我较为重视“自学讨论”这一方法的应用,在学生操作、观察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准确地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博士向他们“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

3、尝试发现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已弄清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此时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尝试完成例1,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在探索中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有启发性地进行点拨,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水平。另外,启发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练习应用

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做一做”,及时反馈自学情况和巩固计算方法,并深化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本课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在对几何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主要体现在:

1、借助直观建立空间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从而获得直观表象,建立表面积的空间观念,这是探究几何知识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抓住解题关键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电脑博士提出的思考题“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应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自学—启导”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程序如下:

(一)复习导入

由电脑博士出示复习题,激趣铺垫。

1、口答: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揭示课题

(二)自学新知

1、任务驱动,引导方向

2、动手操作,自学课本

学生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标明“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自学课本,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展开后如图)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电脑博士提出思考题:“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并完成练习六第1、2题,练习求一个面的面积。

4、尝试完成例1,启导理解

学生自己按课本上的提示完成例1,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组织学生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练习应用,逐步深化

1、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做一做”。

2、深化练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一种长方体纸盒,长4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制作30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

b、一个长方体塑料盒,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6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2、作业: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美观的长方体纸盒。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6

认识形体

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结构与特征。(例 1、例2)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例3)

表面积

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例4)

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例5)

体积

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例6、例7)

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例8)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例9、例10)

体积单位的进率及简单换算(例11)

整理与练习实践活动

第一,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把表面积安排在体积之前教学,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表面积的条件比体积充分。而且通过表面积的教学,更深一层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教学体积是有益的。在体积这部分知识里,先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常用单位,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概念,才能探索体积计算公式。把体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体积公式之后教学,就能通过计算获得进率。这样,体积单位的进率就是意义建构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过去教材里讲长方体的表面展开是为了教学它的表面积及计算,现在教学表面的展开,更是为了发展空间的观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折叠围成立体,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发展。另外,设计的五道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加大了空间想像的力度,都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一、 观察、整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例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把主要精力放在长方体上。这是由于长方体比正方体复杂,发现长方体的特征需要开展许多活动。而且,研究长方体的学习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认识正方体中去。例题呈现一些图片,如长方体或正方体包装盒、家用电器等,在图片的启发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出本单元的研究对象。

观察实物,整理特点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主要教学活动。例1的教学过程安排成三步。

1. 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认识面、棱和顶点。

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两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例题以这些经验为教学起点,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们的面、棱和顶点。

把立体的样子画在纸上,从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到它们的直观图,是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在实物上只能看到一部分面,在直观图上实线围出了能看到的面,用虚线勾画不能直接看到的面。把立体与其直观图有机联系,感受直观图真实表达了立体的形状,并在看到直观图时,能想到相应的立体,这是空间观念的表现。直观图是教学难点,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出发,可以分两步出现。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面、棱和顶点是长方体、正方体结构的要素,是三个最基本的概念,还是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出发点。按面棱顶点的次序教学,有利于建构它们的意义。物体有面是已有认识,只要在立体上摸摸面,在直观图上指出面,就体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是对棱的数学解释。要通过观察和在实物上的演示,直观感受两个面相交的含义,清楚地看到相交处是线。要强调这条线不能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边,应称作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要通过在实物上摸一摸、在直观图上指一指等活动,看到每一个顶点都是三条棱的交点,这是认识顶点的关键。

2. 观察物体,由量到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第11页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鼓励主动探索,重视合作交流,遵循逐渐认识的规律。首先数出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并把结果填在教材预设的表格里,从量的角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填表能起三个作用:一是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防止流失,有利于特征的整体性;二是通过写出有关的数量,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三是显示出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有利于感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接着深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提示了可进行的活动是看、量、比;研究的对象是长方体面的形状与大小,棱的长度与相互关系;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①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很难一步到位,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展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既让学生自主探索,又要教师引导点拨。如发现6个面都是长方形比较容易,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往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比较。至于长方体的3组棱及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可能更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再如学生的发现往往是局部的、点滴的,表达往往是不严密的,这就需要教师汇集生成的资源,提升语言水平,帮助抽象概括。

② 例题里观察的是一般的长方体,目的是紧扣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教学。把较特殊的长方体安排在练习三第1、2题里出现,学生不 这样安排也符合正方体从属于长方体的关系。

③ 学生间的学习方式总是多样的,部分学生喜欢探索发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让独立探索有困难的学生共享成果,在听懂同伴发言的基础上,给他们亲自验证、亲身感受的机会。

④ 教学长、宽、高是继续认识长方体,要在顶点与棱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清楚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三组棱中的一条,把它们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不但要在立体上指出,还要在直观图上看出。如果适量地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宽、高,可以防止死记硬背,发展空间观念。

3. 观察物体,独立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由于正方体比长方体简单,又有认识长方体特征的经验,所以正方体特征的教学会比较轻松。教材先提出正方体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这个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以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尽管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简单、容易得出,教学也不能过于仓促。仍要让学生指指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说说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想想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与12条棱长度相等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以及数学活动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 展、折,想像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第12页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教学要求,在前面介绍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时已经阐述,不再重复。这里主要分析教材,提出教学建议。

1. 初步知道展开图的含义,加强对正方体的认识。

例3先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原因仍然是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简单。例题详细展示了把正方体纸盒展开的步骤,用红线标出每步剪开的棱,最后还把剪开后的纸盒摊平。引导学生首次经历立体到展开图的转化过程,从中明白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反思,即得到正方体展开图以后,要回忆是怎样展开的,思考为什么展开图里有6个同样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与正方体的棱有什么联系通过反思,既加强对展开图的认识,又加强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更通过立体与展开图关系的思辨发展空间观念。

除了依照例题设计的剪法展开,还可以沿其他的棱剪。大象卡通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再次进行展开正方体的活动,体会沿着不同位置的棱剪,得到的展开图形状不同。但是,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每个正方形的边都是正方体的棱是相同的。从而理解正方体展开图既有多样性,又有确定性。多样性是剪法不同的结果,确定性是正方体的特点决定的。

2. 自主研究长方体的展开图,加强对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展开图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剪纸盒得到,学习正方体展开图的经验和体会能支持他们主动地操作、交流。沿着哪几条棱剪?在教材里没有规定,可以自主选择。因此,得到的展开图也是多样的,在每个展开图里都可以看到6个长方形,从而体验了长方体展开图形状的多样性和组成的确定性。卡通提出的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是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细致地研究展开图,并把展开图与立体联系起来思考。要鼓励学生进行展开图长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折、展活动,反复地看展开图里的每一个长方形,想它在长方体的位置;看长方体的面,想它在展开图里的位置。在体验立体与展开图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在展开图上想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把长、宽、高转换成展开图中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也有益于空间观念的发展,还能为表面积的教学作铺垫。

3. 判断哪些图形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加强对体的认识。

第12页练一练第2题提供的每个图形都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第14页第5题的每个图形都由6个长方形组成,判断哪几个图形能折叠后围成长方体。其中部分图形围不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原因是,折叠的时候部分正方形或长方形重叠,构不成有6个面的立体。因此,这两道题一方面加强了展开图与立体的转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的认识。

学生进行这些判断会有困难,为此提出两点教学建议: 第一,在例3和试一试里要把沿不同的棱剪纸盒得到的各个展开图充分进行展示和交流。先认识图中所示的标准状态的展开图,再体会展开图还有其他形状,并在各个展开图上指出立体的相对的面。第二,允许学生灵活地先想后围或者先围后想。如果看到的图形是标准的或接近标准状态的,可以先判断它能否围成立体,想想围成的立体是什么样子,然后折叠验证判断和想像。如果看到的图形不是标准状态的,能不能围成立体难以判断,可以先动手操作,从中体会为什么能围成或围不成立体。

三、 分解,组合有意义地建构表面积的知识。

教学表面积知识编排的两道例题都是关于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试一试在练习中教学,这是因为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迁移到正方体上去。表面积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是例4与试一试,把表面积的意义和算法结合在一起。然后是例5,着重于表面积知识的应用,灵活地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1.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表面积的知识。

例4的问题情境是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在掌握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这个问题与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有关,并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猴子卡通和兔子卡通的算法是比较典型的两种方法,它们有相同的思路:求出纸盒各个面面积的总和,但算法不同: 把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加,把每组相对面中各个面的面积和乘2。前一种算法得益于第13页第3题的铺垫,后一种算法受到了(长+宽)2=长方形面积的启发。两种算法都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较好方法,相同的思路和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两种算法的内在联系,教材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求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所想到的各种算法,都应用了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即先把一个较复杂的新颖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再把这些简单问题组合起来。反思并体验这种思想方法,就能很好地理解表面积的意义,也不需要机械地记忆表面积的算法。学生对正方体有完全相同的6个正方形已经有深刻的认识,试一试求做正方体纸盒至少用多少硬纸板,一般都会把一面的面积乘6。得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既形成了表面积的概念,也总结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2. 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例5制作上面没有玻璃的鱼缸,利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物图帮助理解这个实际问题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所用玻璃的面积是长方体5个面的面积和,从而主动想出算法。小鸟卡通和兔子卡通仍然应用了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求前、后、左、右和下面5个面的面积和的数学问题,或者抽象成从表面积(6个面的总面积)里去掉一个面的面积的数学问题。两条思路各有特点,前一条突出的是空间想像,要找准并正确计算有关的各个面的面积。后一条的思路负荷轻、思考难度小,能减少错误的发生。还有其他方法吗主要反映在按小鸟卡通的思路,可以列出5个面的面积连加的式子,也可以列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加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加下面面积的式子。要注意的是,这道例题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并不要求学生能够一题多解。教材仍然让学生选择一种算法。

练一练和练习四里还有只计算长方体的前、后、左、右4个面面积和的实际问题,缺少左侧面的长方体的问题等。教材为部分习题配了示意图,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实际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之和。部分习题没有配置实物图,可以在现实的生活空间里思考。如粉刷平顶教室的顶面和四周墙壁,只要看看自己的教室,就能把题目里的长、宽、高落到实处。又如台阶的问题,可以找个台阶看看,理解什么是它的占地面积以及地砖铺在哪些面上。计算长方体火柴盒的内盒和外盒所有的材料,综合应用了长方体特征和表面积知识,再次体验实际问题是多变的,要灵活应用知识才能正确解答。

四、 实验、领悟初步建立体积概念。

例6和例7分别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容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要建立在体积概念上,因而例6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学生形成体积概念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两道例题的教学只能初步感受体积的含义,在后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还要通过测量和描述,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1. 在有限的空间里领悟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空间物体占有空间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体积概念的内涵,是建立体积概念必须解决的子概念。例6利用杯子的空间,把感悟体积的过程设计成三步。第一步是初步体会空间和物体占空间。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一个桃,把左边杯里的水倒向右杯,会剩下一些水。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这句话解释了现象、回答了原因,引出了空间这个词,让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下感知空间的含义。这一步要把生活常识引向数学认识,看着放了桃的杯子,仔细领悟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的意思,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若有需要,还可以在一只透明空杯的上口放一本书,让学生看着杯子的里面体会杯子的空间。再把桃放入杯里,仍然用书盖住上口,看着杯里的桃,体会它占有杯子的一部分空间。第二步是感受不同的物体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两个同样的杯子,一个杯里放1个桃,另一个杯里放1个荔枝,桃比荔枝大,分别往两个杯里倒水,显然前一个杯里可以倒入的水比后一个杯少。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能简单地用桃大荔枝小来解释。要像兔子卡通那样想和说,用桃占的空间大,荔枝占的空间小来回答问题。理解桃大是指它占的空间大,荔枝小是指它占的空间小,从而获得不同物体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的体验。第三步继续体会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观察图片里的番茄、荔枝和桃,先思考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再想想这三个水果分别放在三个杯里,往杯中倒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这是两个连续的关于物体占有空间的问题,可从前一问题的答案推理得出后一问题的答案。由于苹果占的空间大,杯子盛水的空间就小;番茄占的空间小,杯子盛水的空间就大,这就感受了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大小的空间,由此得出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是为了巩固体积概念,应该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用好体积这个词,二是联系实物解释什么是它的体积。如电冰箱的体积是它占有空间的大小,电冰箱的体积比电视机的体积大。

练习五第1、3题进一步领悟体积的意义。把同样的盒装饼干堆成3堆,各堆的形状不同、体积相同。理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用小正方体摆出较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理解体积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体积相等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相等。

2. 从体积引出容积,初步建立容积概念。

容积与体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容积能进一步理解体积。

例7教学容积的意义,以体积概念为生长点。图画里有两盒书,一盒是《四大名著》,另一盒是《成语故事》。先在直观情境里比较哪盒书的体积大些,再从左边盒子里书的体积大引出左边盒子的容积大。书的体积是旧知,盒的容积是新知,教学既要以旧引新,也要体现容积与体积的不同意义。教材中比较书的体积,是看着两盒书进行的。而容积是指着两个书盒子讲的,从而凸现容积的属性,以及它与体积的区别。

为了有利于建立容积概念,教学时应该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懂得容器,体会每个容器能容纳的体积是有限的、确定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试一试的教学要注意两点: 一是让学生解释玻璃杯容积的含义,理解每个杯的容积是指它能容纳多少水;二是通过实验比出哪个杯的容积大。如在一个杯里装满水,再往另一个杯里倒,看能不能装满另一个杯子,会不会有剩下的水。学生应该是实验设计、操作和结论得出的主体。

练一练第2题两个盒子里装的杯子的数量不同,练习五第4题两个盒子外面同样大,里面装的仪器数量不等,这些直观情境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容器的体积与容积是不同的概念。

五、 认识,应用初步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本单元教学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有了体积单位,就能测量、表达物体的体积,也能进一步体会体积的意义。

1. 认识体积单位包括两方面内容。

例8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首先是测量、计量体积需要体积单位,然后是各个体积单位的具体含义。

观察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很难直接判断哪一个体积大。把它们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就能比出体积的大小。这段教材让学生明白,有了体积单位就能准确计量物体的体积。图中的长方体是9个小正方体那么大,大正方体是8个小正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体积比正方体大。还要让学生感受用于测量物体体积的单位,应该是确定的小正方体,由此导出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的小正方体,最好是学生自主想到的方法。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看书或由教师告诉他们。但是,必须理解这个方法,体会其合理性,激发学习体积单位的愿望。

教学体积单位的具体含义,要准确地表达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是多大的正方体。教材在文字描述这些体积单位的意义的同时,还选择一些辅助方法,让学生体会体积单位。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教材里画出了1立方厘米的示意图,配合语言描述,让学生了解1立方厘米。受版面限制,教材里画出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图有困难。因此,在1立方分米的示意图的旁边,画一个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的粉笔盒,利用熟悉的物体,感知1立方分米是多大。用3根1米长的木条,在墙角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在现实情境中体会1立方米。

寻找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是带着体积单位的初步表象观察周围的事物,进一步体验这些单位。教材举的手指头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这个实例,能引起观察手指头的兴趣,加强1立方厘米的表象,再通过自主寻找实例,对1立方厘米的认识就深刻了。

2. 掌握体积单位有两方面的要求。

掌握体积单位,要能应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在这部分教材里,一是说出由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体积,二是为常见的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第21页说出用4个或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第一次量化描述物体的体积。两个长方体的结构都很直观,分别说出它们的体积非常容易。教学不能满足于答案,要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用途。第24页第6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两个物体的结构不是很直观。说出它们的体积,要数出各是几个正方体摆成的,尤其是想到那些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能发展空间观念。第8题根据三视图摆出物体,说出体积。摆出物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空间观念的机会。这个物体不复杂,多数学生能够摆出来。教学时不必补充这样的练习,更不要增加摆出物体的难度。

第24页第7题为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能不能填出合适的单位,一般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对物体的熟悉程度,二是具有体积单位的表象,三是能开展正确而有效的思考。如学生都熟悉西瓜,知道1个西瓜大致是多大,如果体积是8立方厘米或8立方米,显然都不符合实际。反之,为不熟悉的物体选择体积单位,只能是脱离实际地乱猜,这是毫无意义的。教材里的橡皮、集装箱、水桶等都是多数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教学时如果补充类似的练习,一定要注意这点。

3. 进一步教学升与毫升。

四年级(下册)曾经教学升与毫升,初步知道它们都是计量液体的单位,也是容器的容量单位。对1升、1毫升液体是多少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教学升和毫升,主要有两个内容: 第一,升和毫升都是体积单位,用于计量液体的体积,也用于计量容器的容积。把升与毫升纳入体积单位的范畴,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是已有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第二,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利用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理解1升与1毫升的实际大小,使原有认识更清晰、更牢固。

六、 操作,发现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例9和例10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初步掌握两个体积公式以后,还把它们统一起来。

1. 让学生探索求积公式。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教育价值,不能局限于知道公式和应用公式。况且,记忆和照公式列式计算的思维含量较低。得出体积公式能加强对体积意义、体积单位的理解;能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材十分重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设计、安排了认知线索和主要的探索活动。

例9和例10是两个层次的活动,不仅操作内容、要求有区别,而且思维程度有差异。例9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开始教学新知识。没有规定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摆,既调动积极性,又为合作学习营造了氛围。在教材预设的表格里填写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正方体个数以及体积,可以获得两点感受:一是沿着长、宽、高各摆几个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分别是几厘米;二是长方体里有多少个正方体,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体积应该与长、宽、高有关。这两点感受能使学生明白: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要研究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教学例9不要急于得出体积公式,而要在摆长方体与填表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获得上述两点感受,形成继续研究的心向。即使有学生从例9已经看出了体积公式,也要引导他们通过例10进一步验证公式,理解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必然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及结论的确定性。

例10根据图示的长、宽、高,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三个长方体。活动的本质是用体积单位测量物体的体积。对学习的要求是先想怎样摆、需要几个正方体,再按想法摆,验证想的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三个长方体是精心设计的。左起第一个长方体的宽与高都是1厘米,只要把4个正方体摆成一行,能够体会长方体长的数量与沿着长摆的体积单位个数之间有必然联系。第二个长方体的高1厘米,只要把正方体摆成一层。体会长方体宽的数量是几,沿着宽应该摆出几行体积单位。而长与宽的乘积,就是一层里体积单位的个数。第三个长方体高2厘米,要把正方体摆成2层,体会长方体高的数量与摆的体积单位的层数是一致的。教材在各个长方体里预设的教学内涵,规划了各次实物操作时的思维重点,有助于学生逐渐建构数学认识。摆各个长方体获得的体会,就是对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关系的理解。教材让学生说说在两道例题中的发现,是引导他们回顾、反思例题的学习,进一步清楚这些体会,并把这些体会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抓住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的特点,能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要求学生主动经历推导过程,在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推导的思维方法是多样的,从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出发,演绎推理能完成推导,从再现测量体积活动出发,

类比推理能完成推导: 用体积单位测量正方体的体积,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摆的层数都与正方体的棱长相等。因此,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写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时,根据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则,如果把乘号简写为,那么V=aaa;如果乘号省去不写,要写成V=a3。一般采用后一种写法,a3以及它表示的意思都是新知识。第26页练一练第2题,算几个整数或小数的立方的得数,巩固对立方的认识。解决正方体体积的实际问题,经常会列出和计算这样的算式。其中13、103和0.13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防止算错。

2. 深入理解体积公式。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除了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特例),还有相同的内容。认识它们的相同,能简化知识结构。第27页教学这个内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教材在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上,用涂颜色和文字标注等办法呈现它们的底面,让学生看到底面一般指长方体、正方体的下面(认识长方体时曾指过上、下、前、后、左、右三组相对的面)。第二步认识底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都是表面的一部分。教材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底面积,帮助学生建立底面积的概念,要求学生研究计算底面积的方法,联系求表面积的经验,得出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进一步加强对底面的认识。第三步演变原来的体积公式。在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里,如果把长宽看成先算底面积,那么体积公式可以演变成底面积高。在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里,如果把棱长棱长看作先算底面积,那么体积公式也演变成底面积高。由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能演变成底面积高,因而获得了统一。

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有两点教学意义: 第一是深入理解原有的两个体积公式。长、宽、高或棱长都是立体的棱的长度,决定立体的大小。长宽或棱长棱长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底面积高得到的。是体积。这里面蕴含了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联系。第二是重组知识结构。把两个体积公式合并成一个公式,其本身是一次认知简化。而且,底面积高还是计算所有直柱体体积的方法。无论底面是直线图形的柱体,还是曲线图形的柱体,体积公式都是V=Sh。前一点意义,在现在的教学中就能实现;后一点意义,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逐渐体现出来。

练习六第5题已知一根长方体木料的长与横截面的边长,横截面是第一次出现的概念,教材利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先算出横截面的面积,再算木料的体积,有两点意图:一是通过计算横截面的面积,进一步认识这个面;二是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还能演变成长横截面面积、横截面面积棱长,从而对体积公式有更充实、更丰富的体验。

七、 计算,迁移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在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学体积单位的进率,采用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和理解的教学方法。教材第30~32页,先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教学简单的换算。

1. 求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的体积,发现和理解进率。

例11的图里有两个正方体,一个棱长1分米,另一个棱长10厘米。从1分米=10厘米,知道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进而判断它们的体积相等。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从它们体积相等,推理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就是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的进率。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棱长1米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得到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间的进率。

在教学进率的过程中,作出两个正方体体积相等的判断是关键。因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首先表达的是两个棱长相等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然后才本质地表达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后者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所在。

练习七第1题的表格里已经填了米、分米、厘米三个长度单位以及一个面积单位与一个体积单位,要求学生继续写出其他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还要写出表格里相邻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这道题对长度、面积、体积三类计量单位从名称和进率两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整理。填表能引起学生对这些单位概念的回忆,如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从而体验米、平方米、立方米是不同的概念,也是有对应关系的单位。有了这些体验,在测量或计量长度、面积、体积时,就能正确应用单位名称。通过填表能发现规律,如米、分米、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010);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这三个体积单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101010)。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记忆进率。

2. 应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对使用不同单位的体积进行换算,是应用进率的活动。本单元里的单位换算是比较简单的,只在两个相邻单位间进行,而且都是单名数的换算。

练一练是体积单位的换算,先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较小单位的数量,再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换算成较大单位的数量。类似的这些换算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里都进行过,学生有换算的经验,知道可以利用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位置的办法解决。完成这里的练一练,可以把已有经验迁移过来,着重思考把小数点向哪边移动几位,并对这样做的原因作出解释。

练习七第2题把面积单位的换算与体积单位的换算对比着进行,目的是体会它们在换算时的相同与不同。无论哪类计量单位,只要是较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较小单位,都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只要是较小单位的数量换算成较大单位,都把小数点向左移动,这是规律,是共性。而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是由进率决定的,进率分别是10、100、1000,小数点分别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获得这些体会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知识与技能的范畴,更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方面的发展。第4题里升与毫升的换算,四年级(下册)教材里曾经进行过。现在进行这些换算,不限于整数范围内实施,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理解也比过去深刻。把升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立方分米为单位,把毫升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立方厘米为单位,能加强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的认识,更好地把体积单位组织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

八、 拼拼,想想体验表面积的变化。

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专题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拼拼算算这个栏目,先研究用正方体拼的情况,再研究用长方体拼的情况,后一类情况比前一类复杂。研究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从两个正方体开始。选用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有利于体会到表面积的变化。

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可以上、下两个面拼,也可以左、右两个面拼,还可以前、后两个面拼。从现象看,似乎拼法不同。其实,各种拼法没有实质性的差别。首先是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2个正方体体积的和,每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2立方厘米。其次是每种拼法都减少原来的2个面,这是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时发生的变化,也是这次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在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图示中,可以体会减少的2个面分别在两个正方体上。拼的时候,这两个面相重叠。

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教材让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填表。发现的规律要帮助学生分两个层次归纳和交流:一是关于拼的步骤。2个正方体一步就能拼成长方体,3个正方体要分两步拼,4个正方体要分三步拼二是关于减少的面积。2个正方体拼,比原来减少2个(一对)正方形面的面积;3个正方体拼,比原来减少4个(两对)正方形面的面积;4个正方体拼,比原来减少6个(三对)正方形面的面积

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情况比较复杂。由于长方体三组面的形状、大小不同,只有把完全相同的两个面重叠,才能拼出较大的长方体。因此,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拼法。教材让学生通过操作,了解三种拼法。再看着各种拼法的示意图,思考每种拼法减少的面积。在体会三种拼法减少的面积不同之后,找出拼成的大长方体中,哪个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第37页的示意图中,左边拼法的两个长方体把54的面重叠,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两个54;中间拼法的两个长方体把53的面重叠,表面积减少2个53;右边拼法的表面积减少2个43。这些都是学生在操作与看图中能够理解的,也是交流的主要内容。指出表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长方体,要进行这样的推理:拼的时候减少的面积最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反之,减少的面积最多,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只要教师稍加引领或点拨,学生都能像这样想。而且计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多少,都有捷径可走。

拼拼说说栏目里变化了拼法,不但把正方体拼成一行,还拼成两行。仔细地体会拼的活动和研究教材里的示意图,左图可看作有7次正方体的两两相拼(如图),每次减少面积2平方厘米,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7个2平方厘米。右图中可看作有5次正方体的两两相拼(如图),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5个2平方厘米。所以,右边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左边长方体大4平方厘米。

为10盒火柴设计一个最节省的包装方案,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7

教学内容:P15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四第3、4题。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修改之处:

书上的思考题作为机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要组织探讨:1、按第1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2、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3、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拓展: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

二)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1)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分组讨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小组探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学校要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并决定本周三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募捐仪式。总务处的刘老师要制一个象样的募捐箱,他听说我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所以请我们帮个忙。请你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制呢?(生答)我们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生答)总务处备有硬纸板,那我们该去领多少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1、引导学生展开上节可课制作的长方体,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使学生明确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求这个长方体表面积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

(2)小组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教师有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6个面的面积相加;三个不同的面每个面的面积乘2再相加;三个不同的面的面积相加再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3、募捐箱做好后,想找一些漂亮的红纸贴一下箱子的外面,观察一下哪些面需要装饰?(上面和四周)那需要多少红纸?(小组讨论解决)

通过这个例题的解决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这时启发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如木制的粉笔盒、煤箱子等)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师出示募捐箱的长宽高的具体数据,分别求出需要多少硬纸板和红纸。

5、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6、交流。学生可能有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同时明确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乘6。

7、质疑问难。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书中的习题。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巧。

2、设计磁带包装

1)单个包装:同学们为一个磁带盒设计外包装,并把设计方案填写在设计表中。

2)两盒包装:两盒一套有几种摆放方式。初步估算一下:哪种最省料,哪种最废料。

�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设计制作盒数更多的磁带外包装,下节课我们进行汇报交流和展示。

2)课后思考:如果按我们算好的硬纸板的面积去领正合适的纸板,能做出我们需要的募捐箱吗?为什么?

四、说教后反思:

学习本节课,如果学生在上节课会求指定的长方体的某个面的面积,学习本节课的时候问题不大。估计学习本节课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多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逐步建立起空间概念。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9

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辨认这些图形。

2、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初步的、形象的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两个学生一个相对面颜色相同的长方体(相对面可拆下),一个学生两个小正方体,板书的小黑板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小朋友带来的物体都放在桌面上(四人一小组)

你们的桌面上有许多的物体,请小朋友动手动脑把它们分一分,想想哪些物体应该放在一块,为什么?(音乐停就停手)

提问各别小组: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哪?(因为一部分是长方体,一部分是正方体)

小朋友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贴出板书。

二、新授

1、认识长方体

1)自主探知

认识图形是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遇上的内容,你们想学好它吗?好,就让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吧。

师手拿长方体实物教具,问:看到长方体,你们想学获得些什么有关它的知识哪?(几个面,每个面什么样,各个面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是长方体,长方体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大家提得真不错,今天老师教你们一种学习方法,让你不仅能回答出同学们的问题,还能获得有关长方体更多的知识,你们想学吗?

课件出示: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

师:

摸,就是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看,就是看长方体各个面是什么样的

比,就是比各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请同学们把这四个任务读一读。

比完后再请同学们举一举你周围有长方体的例子。

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

师巡视,参与一些小组活动。

在比时,老师适当提示把它的六个面拆下来对比。

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点?

摸:面是平的

数:6个面(问: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板书:6个面

看:每个面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或长方形

比:学生可能说颜色相同的面一样大,老师引导黄色的是长方体的哪两面,红色的呢,绿色的呢?也可能说上下,左右,前后一样大。

课件演示并说明:上与下对着,左与右对着,前与后对着,这样对着的面叫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怎么样?(一样大)

板书:相对的面一样大

说:我们小组想到了————是长方体。

请三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

2)师出示

问: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哪?看老师拿着的这个长方体,仔细看它是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

可见长方体分两种,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你们事来的长方体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例子吗,找出来给组员看看。

3)课件演示,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

这个长方体可神奇了,他会变,仔细看,它怎么变

长方体变得这么长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宽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高还是?

同学们在自已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不仅认识了长方体,还学会了认识图形的本领,你们还能通过摸、数、看、比还认识正方体吗?板书:正方体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小组开始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问:在比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是怎么比的?(用两个正方体比,画一个面比,折一个面比,剪一个面比。)

电脑演示6个面重合。

板书:(正方体实物)

6个面

每个面完全一样

:正方体的特点。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结合板书说明相同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的,不同点是长方体只有相对面相同,而正方体每个面都相同。)

三、练习。

1、书上“做一做”

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会辨认了,如果把它们画在图上,你们会辨认吗?我这有道题。请一位同学把题目读一遍。(投影)并请行做完的学生把书拿到投影仪上反馈。

2、拼一拼

,教师手上有二个小正方体,我把它们拼在一起,成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用劲个和4个正方体能拼出长方体?师巡视,选取摆得好的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有两种情况,并说明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下面,请你们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个大正方体,你们会吗,试试看。

二、猜一猜物体的形状。

老师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一些东西,看,你猜,老师手里拿着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猜错的同学别灰心,还有机会,看,这回老师手里拿个什么形状?这回呢?

出示一个

问:为什么都猜错了?

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看几个面?

五,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都学到了哪些东西?

数学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1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三、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旧知重温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学生观看并思考。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长宽高 1、 学生动手操作。 2、 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 汇报。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 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 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出示讨论提纲:

1、 你是怎样算的。

2、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六 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