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教书育人的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啦,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时间很长,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新的。
在上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建议,并抱着第一次教的良好心态阅读了课文,就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了标记。同时根据这一组的导语,确定了“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的教学重点。课上,学生根据一般事情发展顺序,比较顺利地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并初步体会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一切都和预想的差不多。
当课进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写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吃一惊: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李家炯站起来说:“我从这句话感觉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动,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听到他的话,不禁使我对学生们另眼相看,原来他们会比老师想得更深、想得远,比我预设的──同情穷人,关心穷人更贴切,更能说出桑娜的品质。这是孩子自己读书后的收获,是他自己最真挚的感受。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揍我一顿也好’!”
师: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担心的、担忧的、心神不安的……
师: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家里很穷,穷到了只有吃鱼的地步,而鱼也是她丈夫用生命换来的。
生:因为他们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丈夫还必须不顾惜身体地去打鱼,桑娜还必须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经穷到了不能再穷的地步了,再抱养两个孩子,就是穷上加穷,因而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们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鞋穿,更别说再养两个孩子,桑娜为丈夫担忧。
在学生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谈自己对于桑娜心情的理解时,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的构思,也明白了为何将老课文《穷人》安排在了本组课文的第一课,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起步训练。
谢谢我的学生们,我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有所进步,将白纸黑字的教案,将课堂前的预设,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第一个重点段是第二节,特别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想象,仿照再说,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第二个重点段是“孔子谈水”,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引导学生进行深挖,这本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我的再三启发下,还是给我带来了惊喜。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我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读书障碍。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
本课你所认识的新字是: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1)你认识的生字和词语:
(2)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三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默读课文,标出你喜欢或者是触动你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由或感受和体会,有疑惑的地方用问号标明。
5、背诵积累。你积累的好词语和句子是:
6、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
你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2、检查读课文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读的段落。)
3、与同桌交流自己弄懂的词句。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花潮》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此美文却上得太不如人意。上完课后,思绪万千。“糟糕”二字,一直萦绕着我的思绪,以至静不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路。而今,细细体味,发现问题甚多。
第一、教学准备不够充分。我一直感觉到自己的语文功底薄弱,上课语言不丰富,没有把握上好像《花潮》这类优美的写景散文,况且这篇文章离学生距离较远又比较难理解。只是因为上课进度刚好在这里,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而选择这篇课文。上课前两天才最终定下这篇课文,上课前一天才仓促准备。
自己没有很好地、全面地深入钻研教材,教学设计不够周密。教案中,教学目标设计时,让学生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目标太高,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很难领会,目标未能落实。
课前资料收集不够充分,课件制作不够优美,没有发挥好课件应有的作用。学生对花潮的认识非常肤浅,从未见过,有的甚至只是第一次听说而已,很难想象。如果能借助网络的优势,通过收集多场景多角度,图片、资料,看一看美丽的南国风光,看一看迷人的花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动如潮,花声如潮”。
由于自己匆忙,以致学生匆忙。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朗读不够充分,感悟不到位。
第二、课堂气氛不活跃,平时课堂训练不够。这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研读课文、自读感悟,体会交流“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在交流时,学生不愿发言,课堂气氛不活跃。我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花如潮的?为什么?”,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下面举手愿意交流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发言,更多的是愿做一个听众。这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学生不举手发言,只是被动地被老师点到名之后才说出自己的看法,以致学生养成习惯,一堂课很难改变。
第三、学生朗读不到位,没有很好的指导。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辞优美,适合学生反复诵读。但六年级的学生好像是由于害羞,都不愿意去有感情地读。学生平时的朗读就不到位,由于自己朗读水平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加以指导,所以这堂课上的朗读也是不到位的。
第四、基本功不扎实,缺乏教育机智。这堂课我主要是围绕“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花如潮”这根主线让学生选择语句去探究。每一次学生找到重点句,交流的时候没有谈到要点,就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已经谈到,却不知道如何点拨;有时提问,学生无法回答,最后只有教师自己解答。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学到位,学生品读的太少,感悟太少。主要是缺乏教学的机智。
总之,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立足于课堂,不断反思,才会使课堂更加的精彩。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教学中,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一、注重朗读,感受其优美的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体会本文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把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读中,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特点,如结构精巧,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情景交融等。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鼓励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时,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把抽象的时间流逝通过具体的事物写具体。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练笔中发现,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如一学生写到“思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滑过;仰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白云中飞过。一学生写道“洗澡时,日子从花洒里过去;做作业时,日子从笔尖里过去;玩耍时,日子便从额头上的汗珠里过去。我觉察到她去的匆匆了,想抱住她挽留时,她又用力地甩开我逃走了,我坐在书桌上看书,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大腿上蹦跳而过。”
三、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
本文教学,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惜时名言警句的交流分享,通过对《明日歌》作品的品读……学生感悟到了时间的重要,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上完这篇课文,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充。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教学“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流传至今,想来必有其独特魅力。今日教学此诗,颇有一点收获。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总是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欣赏梅花的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即将接触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认识。红色、黄色、白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真是给人无限遐思!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一般就是:释诗题,识作者,解诗意,品诗情。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我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预习”这项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基本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借助工具书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即可。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图片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下半节课,我又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与王冕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这正是“托物言志”类诗的教学关键。通过墨梅,相信孩子们肯定看到了那位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作者王冕,我想,抓住了这个重点展开教学,孩子们的所得就不只是一首诗,一树梅花,更是一种精神,一分傲骨。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抓重点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的创设情境:上课伊始,通过课件一分钟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分钟,但紧紧扣住时间这一概念,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接着播放《匆匆》一文的配乐朗读,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逝,语言都很美。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尽量与一致,与课堂的基调相符。如:是啊,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也感触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的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说一说学了课文后,你想到的关于时间的诗词或格言。
教学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引导学生比较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会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2、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不应出自教师之手,这样便失去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的大好机会。
3、设计中虽是
经过bpmf的教学,让我感触较深的一点就是肢体语言的运用,这也是在学生身上找到的闪光点,我想我也有必要来学一学。
事情缘起是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而要求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像bpmf。这时很多小脑袋都开始动起来了,也举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这时,我们班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把这几个字母宝宝都给表演出来。”多有意思的想法啊,我立刻请他上来表演。他就用自我的肢体来比划出字母的形状,赢得了班级其他小朋友的掌声。我以前想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来加强字形的记忆,但却没有实施。这天,我的学生他们自我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给我的课堂带了活力。经过那位同学的表演,其他小朋友也都跃跃欲试,在自我的座位上比划起来。我想,自我实践过的事情是最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时候做的比说出来的更能到达良好效果。
受到小朋友的启发,我在要求他们读声母时要注意轻短便不再用语言来提醒了。我用调节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来表达,学生一看便明白了。在我做这个手势时,他们便明白我的意图。我想,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管理班级方面,有时候肢体的运用往往比语言更有效,所谓“无声胜有声”,想必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手势的运用还能增强我和小朋友之间的默契,何乐而不为呢?
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探究
回顾《卖火柴的小女孩》顺势讲到《凡卡》一课,契科夫笔下的九岁凡卡又是怎样悲惨的生活呢?学习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熟课文,标注自然段。接着一段一段浏览读,说出每段的大致意思,这样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来写的。其中写信部分有信的内容和回忆部分。写信当中穿插了回忆乡村生活的情景,这种写法就叫插叙。引导学生读,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探究自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内涵,读信的内容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从关键句,关键词中充分感受到这样的生活让凡卡只有死路一条了,从而认识到社会的不合理。读中说体会,体会中读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种朴素的方法,也是心灵和文本对话思考的过程。
《江姐》这篇课文较长,但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其中江姐的言行尤为感人。体会江姐品质的感悟点很多,有丈夫牺牲后江姐的心理描写处,有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一段等等,备课中。,我重点抓住江姐面对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的坚贞不屈这一段开展教学。同时,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着第一课时教学的特点。因此,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字词教学,理清脉络;严刑拷打,感受精神;读悟信件,提升认识。重点在教学严刑拷打这一段,在教学这一段中,又将这一段的描写块化为:敌人的行为,战友的行为,江姐的行为,环境描写,重点在教学敌人与江姐的表现,通过这两种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姐的精神。
整个教学意在体现三点:
一、关注孩子,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对文章脉络的明白等。
二、关注高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1、精讲字词,重点抓住在形,音,义处有特别的字词进行讲解,这样就解决了在字词量较多的生字教学问题。
2、基本遵循高段的阅读教学过程:采用初读,深读,再读提升的阅读教学过程。在严刑拷打一段的教学中,采用了:跳出教材,抓提纲;深入教材,抓文眼;感悟教材,练重点。如在理解信的含义中,就采用了读的方法,用读促使学生感悟。
3、关注字词句背后的东西。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如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如“帮助,吼叫,嘶叫等”
一 、优点
1、这堂课同以往的课相比,教师更有激情。课外资料的引入,教师读得感人,课上教师的语言也有语气,并有逐步加强之感。
2、长文短教、直奔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层层深入。
3、教学机智更加灵活,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根据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地死教,忽略学生的理解感悟。
4、教学中能抓住学生发言的亮点加以引导,并能上钩下联。
二、不足
1、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发言的亮点进行评价,但有些评价语言略显苍白,针对性不强。
2、教学中的上钩下联有时欠到位,如:教学江姐面对敌人毒刑拷打不屈服时,学生说体会到了江姐对敌人的毒刑拷打不惧怕,我立刻问:联系上文说说江姐不惧怕什么酷刑?(钉竹签子)如果在此之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江姐钢铁般的意志就更好了。
3、时间的安排和把握还有待改进,由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应有的课堂高潮没有让大家感受到,这对于情绪饱满的学生和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总结这节课的优点后,我发现这些与我之前的钻研教材、搜集资料是密不可分的。教案前后共修改过四次,可以说一次比一次完善。 “教材透,则教法秀”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会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争取更大的进步。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风雪重围》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刘邓大军渡黄河》《礁盘》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史书、音像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教学中我采用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读贯穿教学过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读、赏读、品读。在反复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民族气节。
今天我完成了《爱之链》的重建课,课堂环节在原来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修改,虽然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我终于明白磨课竟是这样的一种痛苦并快乐的感觉。对于高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说通过一次研究课就能得出某个定论,我想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先就我的这课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环节设计花了心思
基于以前上课的教训,这次的备课我特别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读“爱”这个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这个字,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在全班学生深情地读出“爱”这个字时,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而这正是学习本课需要的感情基调。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的字词学习要求太低,又考虑到这篇课文本身是故事性的,所以我在字词学习中我设计了看词语想象画面的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词,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忆故事情节。此外,从字到词再说句,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用起了自己的头脑,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理清故事情节做好了铺垫,可谓一箭多雕。
二、课堂设计有效性要提高
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加上自己的思考,我感觉到我的这课教学在环节设置的有效性上还得多加斟酌。
如初读这个环节,我要求大家“边读边划出你认为难理解或难写的字词”然后指名学生起来交流,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难写的生字词,指出了字在读音、字形或是词义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具有典型性。(当然这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的字词只是对于自己而言有困难的,没有典型性,这样就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课堂中实际的结果违背了我的设计初衷,有效性大打折扣。
还有字词教学部分和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脉络部分的整合问题,让我大受启发。我在重建时候将这两部分整合为:字词教学——想象画面——理清故事情节——概述主要内容——理清层次——读课文。上下来的确有一气呵成之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一、基本情况:
学堂村小学六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2人,上期期末考试优秀率87%,及格率100%,人均85。1分,同全镇其他学校相比,成绩令人不很满意,我认真反思总结,觉得主要问题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自身学习不够,与课程改革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2)、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科学。
(3)、在培优、转差方面工作做的不够。
2、学生方面
(1)、学习兴趣不够。
(2)、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重视不够,不能与学校进行紧密配合,有的甚至于只是想让学生在学校长身体,而对于学生的成绩从来不过问。
(4)、学生总体水平不一,两极分化严重。
(5)学生在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练习之间发展不平衡。
(6)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运用发展不平衡。
二、具体措施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注重多方面的扩展学习,吸收新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摸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搞好本职工作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第二、经常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内在及外在优势,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课前要认真备课,要精讲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在抓书本,抓重点的'同时,联系生活,联系时事,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能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材料,以提高解题的能力。
第四、严格要求学生,落实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
第五、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做到课有小题练习,单元有过关测试,月月有考试。通过加强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适应考试。
第六、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关心学生。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其疾苦,关心其生活。进行心灵沟通,对待学生多进行说服教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倾吐心事的对象,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既使教学有针对性,又让教师在学生中有亲和力。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七、和同课头的老师多交流,吸取经验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研究教学,提高整体成绩。
第八、在学生中实行”一带一“,把学生进行分类,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可以让优等生教给学困生,有时候学生之间的讲解可能比老师更容易接受。
第九、做好”配优、帮困“工作,特别注意两个边缘学生,即接近80分的学生和接近60分的学生,使他们变成优秀生和合格生,减少差生面扩大优生面。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首过去,汗水与收获同在,展望未来,责任与希望并存。在新的学年里,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力争在本学期末的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战斗故事,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逐字逐句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讲故事的内容不能清楚完整地概括。大概是由于这个故事稍微有点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缘故吧。于是我在此我为学生进行了提示,战斗前,郝副营长( ),战斗中,郝副营长(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 )。这样,难度降低了,学生基本上没什么障碍。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哪句话出现了多次?每次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想到了什么?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但是我觉得小组学习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学生的确是积极参与了自学,但是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只听不动脑,更有甚者,他们连听都免了,趁着这个机会偷玩!
于是我在这里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出笔在书上批注,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我想,课堂上,应该给足学生自由朗读,静静思考的时间。学生貌似聚精会神地在自学。
我特意走到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身边,问他第一次“多好啊!”是谁说的呢?他随口回答,“郝副营长!”我急!你读读第一次出现这句话的自然段,读给我听听。学生读了。“这时� “别急,你把这个自然段反复读几遍后再回答我!学生在我的注视下开始朗读了!最后他终于回答:“是背后的人说的!”终于对了,我舒了口气!接着我让他展开想象,背后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丰富的,他说可能是广场上散步的人,可能是参观天安门的游客,也有可能是专门到天安门广场上观灯的人说的!然后我继续引导他,你说此时他站在天安门璀璨的华灯下可能看见了什么?……就这样,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引导他学习了第一次出现“多好啊!”
这篇课文虽然是阅读课文,但是我用了两个课时才引导学生把课文学完。
通过走近这个学生的自学我发现,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一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少数学生的惰性,他们从没有利用自学的时间仔细读书,认真思考!
课堂上就应该提供每个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机会。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实在是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课结束了,但是,这个问题久久在心头萦绕!
《一夜的工作》是何其芳写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中的节选,安排在了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很简单,但是里面的含义却是深刻的,由于学生对周恩来同志也比较熟悉,所以课文的学习不是很困难,而且其间的情感也很容易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整节课从视频入手,进而以自读要求为抓手,从文章的两个方面:生活俭朴、工作劳苦进行学习。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握得很准确,因此到后来的对周恩来的认识由刚开始的简单到深刻,由一般的情感到产生崇敬之情。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的'一颗善良的心,后面的拓展部分,我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已经有些哽咽了,但是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孩子们却已经深深的沉入到了整个文本的学习中,很多孩子眼睛已经湿润,说明他们已经对文本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借此机会,我让孩子们就本节课的内容写了小练笔,从今天的小练笔来看,真的是太好了!
针对这一节课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学生地学习在很大一方面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同时也是一种人格的再教育,不仅仅是我们文本的学习,而且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真心的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在自己学习的生涯上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20xx年进行省普检的时候,我代表学校讲的就是这篇课文。全文连题目都算上,仅仅73个字,我却折腾了两周。为此还耽误了教学进度,心中急呀。可是无奈。学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咱得重视、对咱的信任。一遍一遍的专心致志的备课,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讲授;同年级语文老师共同听课,同学校语文老师共同研讨;校领导训话,教研员指导。好不容易盼到了检阅的那一天,我的心里也说不出什么滋味了:说是胸有成竹吧,毕竟是太熟悉了,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我总觉得不太踏实,学生对一切都熟悉了,课堂是不是太假了!好在一到了课堂我就放开了,我抓住了一个小问题,从其他角度切入课堂,学生们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上得比以往任何一节演练课都要好,受到了省专家和教体局领导的好评。总算没有让领导失望。上面的教学设计的大框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今年再次教授这篇课文,我想到了一个问题:20xx年那节课成功了,原因是学生对内容太熟悉了,熟才能生巧,温故才能知新。很多时候,对于中考非考文言文课文,我们满足的'仅仅是对于字词的积累,而对内容却毫不在意。这既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又不利于我们学好文言文。如何让学生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想到了学习小组,于是我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我采取赋分制。特别是“小组推荐代表进行赛读”环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以读带讲的目的。“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逼迫学生去熟读文本、挖掘内涵。为了让学生把这些当回事,这两个环节在平时课堂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加倍赋分。因为平时我们班学习小组得分的多少是月考后能否能得奖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对小组和个人得分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昨天讲的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考虑,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最重要的。
《野草》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很多收获。整节课,我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处理重点词句的时候,能很好地让学生抓重点词去体会,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时,能够及时地鼓励学生。但是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我评价的话语显得比较单一。再有,在对处理重点词句时,没有更深地去挖,比如:“钻”和“石块如何重”,钻只是让学生谈了谈,读了读句子,就过去了,没有让学生谈清楚钻到底什么意思。总之,这节课既有收获,又存在不少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针对我存在的问题,加强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琥珀》教学反思
优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盲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走进文本走进春节里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京味京腔中散发着老北京特有的年俗,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老百姓的春节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弄清写了春节里的哪几个日子?也就知道了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那就跟随老舍的描写一起过一回北京的春节,品尝一下春节的`味道。
走进腊八,腊八粥的飘香,杂拌儿的好吃,一下让我们闻到了北京春节的气息。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中喜欢上腊八的京味。除夕真热闹,自由读,谈感受,个性品尝年三十的风味。接着师生引读,男女生引读品味除夕的热闹,一次一次诵读,身心与文字一起愉悦年三十的习俗。顺势延伸写一写“我家的除夕”,在老舍文笔的启发和带动下,学生用文字洋溢着自己除夕的快乐,喜庆。来到正月初一,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新年就这样谈话间来到我们身旁。正月十五闹元宵,我们美美地读,分层次读,小组竞赛读,那各式各样的灯在我们读中恍若就在眼前。
铃------下课了,一节课过完了一个北京的春节,那习俗,那纯朴,那年味,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嘴里,在我们心里。过年真好。
一、以赏识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听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双休日再重新温固知识。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
《长江之歌》在第一课时我就为学生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习用心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
《三亚落日》学生透过不断的品读文本中美妙的文本,三亚落日的诗意之美自然会呈此刻学生的头脑中,体态上,表情里。过渡的呈现文本描述的画面,反而会破坏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象,文字中蕴含的空白,间断性的画面。缺乏了想象和联想的阅读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基本的审美功能。
《烟台的海》教学本课,读完课文,学生和我心中都产生了许多的疑惑:1、为什么先写冬天的海?2、写海为什么还要写人?3、秋天的还为什么没有进行具体描述等等。抓住这些困惑,我让学生自己品读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和学生一齐读本文作者写的一封写给老师的答疑信,去听听作者这样写的初衷。这样更好的帮忙孩子们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上完第一课时后,仔细思考,教学此课的一个亮点在于理清课文思路后的时候,用一个睿智的问题引出教学重点:哪部分最惊险?直接把学生引导重点片断的阅读品味上。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决不亚于文章的作者,但欲入“孔隙”体验之难显而易见,因为学生极少有亲历此举者,那该怎样办呢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抓住如“贴”、“挤压”等关键词语细细品味,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以读促讲,以诵传情,让抽象的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变成流动的画面,从而到达品味文字,深入情境,体验情感的目的。
《习作1》就应说写事的文章学生接触最多,也比较好入手。把事情过程写完整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但是从描述中如何体现“趣”,是个难点。要着重在“趣”上多指导,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里等作细节描述。
新课标实施以来已经过了几个年头了,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的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铜陵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新课标要给小学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新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新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通过研究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反思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四个“语文课堂”,与各位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㈠给小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㈡给小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展现给小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3、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㈢给小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2、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㈣给小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册的《水乡歌》中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每一节小学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