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仅供参考。

语文六年级教案 篇1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

语文六年级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是什么?生: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对于季老先生,相信同学们应该不陌生。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有他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谁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季羡林先生呢?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2~20xx.7.11),字希逋(bu,一声),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生的了解: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家】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1)音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同学们注意到加点的字了吗?这是本课中的生字,我们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提个醒呢?

小结: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好,开始。(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3)意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师:好了,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文章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呢?

生: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那我们就可以将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内容。课文接下来又讲了什么?该如何划分呢?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一、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二、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应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三、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四、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感情。答题思路:通过什么(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非常悔恨。他悔恨什么呢?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是啊,作者一想到母亲就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在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会回想起什么呢?

师总结: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读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感知四篇课文大意,体会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点,弄清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 能根据本单元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3、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切入主题。

1、导入:(课件播放)欣赏一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给这组图片配个标题,你会配什么标题呀?小结学生交流,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被污染,树木被乱坎的现象可多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近课本的第四单元,去学习一组描写“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课文。(板书: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揭示单元主题。师问:我们每组课文前面都有一篇什么?你知道单元导语的作用吗?学生自由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语,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是呀,祖国山河如此壮丽!却让一些没有环保意识的人类肆意糟踏,再这样下去,地球毁灭了,人类将无处生存。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组的专题就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预设:(1)、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现象。(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3)明确了学习任务。

师:明确了哪些学习任务?

(一)感悟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积极行动起�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个主题下有哪些学习内容?(导学生用逐篇翻阅或者查看目录的方法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二、初步感知,整体品悟。

1、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一单元中走个来回,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2、读书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初读这一组相同的课文之前,这里的一些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1)、浏览( 浏览是指快速默读,不出声地读,是种读书方法,适合在短时间内读大量的文字。)四篇课文,借助拼音和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认识课文生字,将课文读通读顺。

(2)、从课题入手,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浏览四篇课文后,再选择感兴趣的一篇课文来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并养成边学习边做记录的好习惯,把学习收获记录在自己的表格里。

(师巡视指导,发现并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如勾画生字词语,不懂的地方作记号,作批注等,适时给予激励推广。)

三、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师:读完整个单元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把你的收获小组交流,让大家分享。

2、各组派代表展示表格,集体评议。

四、汇报学习收获,明确学习任务。

师: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刚才你在读课文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课文和大家交流!

预设:

1、《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到有些担忧。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了解到矿物资源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可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师:是啊,我们人类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那样的自私啊!

2、我读了这篇课文感到非常痛心的。特别是读了第四自然段,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能再生长。

师:谁是罪魁祸首?(人类)

4、 老师,我也很痛心,人类伤害了地球。人类滥砍滥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师: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5、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就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用品,现在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师:你能联系实际或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说说什么是“生态灾难”吗?

6、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滥砍滥伐,最后引发洪灾。

7、 这些年的春天的沙尘暴也是生态灾难。

师:不光是这些,为了理解课文,你课下准备查哪些资料?

我想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资料。

师:读了其他几篇课文你又有哪些感受?

8、 读了《大瀑布的葬礼》我也非常痛心,昔日的大瀑布是那样雄奇壮观,如今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怎不叫人痛心啊!

师:大瀑布的消失让人痛心疾首,你想课下查阅哪些资料?

师:你们说得真好,是啊,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灭。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师:你能读一读令你感动的语句吗?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质疑:印第安人好象要离开这片土地,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课下去查阅资料,了解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酋长西雅图,为我们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10、 读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我很感动,一个山野老农,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是啊,不仅实现了人生价值,同时也造福于子孙后代。

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是?

(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这次习作是让我们写什么?

任选一个:

(1)写建议书,根据生活中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

(2)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

五、做好学习计划,激发阅读期待。

1.过渡:为了更好地学好每一篇课文,我们在课下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交流。

2.指导关注──“扶”:除了多读,预习之外,其实教材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引导呢。现在,先让我们来看看宽带网(点击课件),请细细默读,你明白了什么?(注意默读的方法:不出声、不指读)

预设:反复读精读课文,自学生字,积累词句,根据课文后的习题读书感悟,理解内容,自学略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书感悟。查找有关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还可以随时整理在手抄报上。

3.同法关注──“放”:除此之外,教材还有哪些地方为我们作学习准备做了提示?你怎么知道的?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小练笔、选做题、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要求等。

4.师小结并提出预习要求:①把每一篇课文读熟,初步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利用宽带网、观看影视节目、阅读课外书、请别人介绍等方法搜集、整理、阅读更多关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资料。③观察身边浪费各种资源的现象,准备习作。

六、小结。

师“看板书,回顾导读:了解了单元专题及内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我们会胸中有数;因为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学习方法得当,我们的学习过程会更扎实有效;因为准备充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我们会更镇定从容。那么,就让我们从下节语文课开始,一起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中区分同音字的含义。

2、诵读与积累中赏析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明确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3、写好钢笔字。

4、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注意采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文与生活

目的:同音词的辨析

1、 读题目要求

2、 回忆“开心辞典”节目,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思考为什么选择此答案,同桌交流。

4、 自己独立完成第二题的内容,将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分析句子的意思。

5、 同学互相订正答案

6、 学生朗读完成的题目。

7、 学生互相出题,在互动中完成思维训练。

诵读与感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反复诵读。

3、 讨论理解。第一节讲“我”给予后不期望回报;第二节讲“我”乐意作装点湖水的堤岸和山岭的青草;第三节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4、教师总结:

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5、写好钢笔字。

提醒学生:字应写在每行的中间,标点符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6、写好毛笔字。

学生观察字的共同点

7、总结书写要点:

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

8、教师示范。

9、学生模仿书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 读题

2、 播放电视采访录像,学生讨论采访时的注意点

3、 总结概括采访的注意点:

(1) 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

(2)确定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4、 作好采访的准备,在班级开展一次采访活动。

5、 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互相指出优缺点,评出“最佳采访者”。

6、 课后可进行拓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

7、 写出采访记录。

总结:

布置作业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学会背诵

2、读准生字,着重教“随”“润”的写法。

3、通过想象、比较、结合图文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因“好”雨而来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准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1、小朋友,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可你注意过没有,这雨和夏天的雷阵雨有什么不一样呢?

2、在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雨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范读后交流)(细 柔 美)

3、提到春雨,人们还常说:春雨贵如油。(出示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春雨为何这样“贵”呢?(春雨的作用大)

4、小结:所以人们喜欢春雨,都盼望着下春雨。

5、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大诗人杜甫当时住在成都。他也在盼望着下春雨呢!一个夜晚,他在屋内突然听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生字注上拼音)(指名读、正音)

6、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古诗的味道。(指名读)

7、合作读:我和大家一起读。每行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8、现在,我们调换一下,我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合作读)

9、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直接读诗歌。要像小诗人一样读书古诗的味道哦!(齐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大诗人杜甫终于盼来了这场春雨。那他究竟写了什么呢?再读读,你能读懂吗?(自读古诗)

2、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呢?(学生自由说)

3、我们可以凭着感觉来理解,其实,理解诗的意思有一个好办法呢!先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差不多就是这句诗的意思了!比如说,第一句理解:时节,季节;当,正当;乃,就;发生。 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

4、你能用这种办法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吗?自己说说看。 (随,伴随;潜,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指名说。

5、两句连起来,你还能说得这么好吗?指名说。

三、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诗人之“喜”。

1、在大诗人眼里,这春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啊?(好雨)

2、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读诗后交流。 知时节;

★(知道季节)它知道春天的时候——(庄稼需要水,植物需要水,万物萌芽生长都需要水,它就下起来了。)板书:知时节在这种时刻,正好就下雨了,真是一场及时雨。

★谁来夸夸它?(指名读 齐读)

★那此刻诗人高兴吗?高兴什么啊? 过渡:诗人为春雨的及时感到高兴喜悦。我们一起高兴地来读读:齐读第一句。 细无声;

★(细无声)和雷雨一样吗?为什么这样轻?(交流相机小结)

★你说它好不好啊?男同学一起来夸夸它。(齐读:润物细无声) 潜入夜;

★它是在什么时候落下的?(夜里)为何不在白天来呢?(打扰人们的工作,带来不方便)多为别人着想啊。

★女同学一起来谢谢它。

★此刻诗人高兴吗?高兴什么呢?(为春雨的无私、不求回报而高兴。)

3、诗人的高兴都藏在诗里了,他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在他的诗去找去读。所以,知道吗,这首诗原来的题目就叫“春夜喜雨”。咱们用我们的朗读把这份喜悦读出来。齐读古诗

★不光要读出来,还要用心去记哦。齐背。

四、拓展下半首古诗,学唱古诗。

1、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半呢!想知道吗?当时啊,诗人在屋里听着听着,忍不住想:这么好的雨会不会很快就停了呢?想到这儿,他赶紧推开窗往外看:只见外面黑黑的,只有江上的渔火在闪烁着。他吟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这么黑,看来这雨要下一夜啦。他躺倒床上,高兴地想着:等到天亮后,那些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一定会更漂亮,一定会开满整个成都的城市。真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学到这儿,想唱一唱吗?播放录音,学唱。

《春雨》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了解春雨和自然物的关系,感受散文的意境。

2、在尝试仿编散文的过程中,表述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散文画面、绿色的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说说喜欢春天的理由

1、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2、幼儿自由表述,教师随机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提升。

3、过渡:春天真美啊,你们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还喜欢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本领很大的,你们听——幼儿欣赏散文。

二、欣赏散文,感受理解

(一)倾听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语句

1、春雨是怎样来到大地上的?为什么说春雨是蹦蹦跳跳的?

2、春雨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哪些地方?

3、春雨找树枝、大山、花园做朋友,它是怎么和它们打招呼的(敲敲)?

4、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敲”的含义。

(二)观看画面,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1、春雨敲敲树枝,树枝有什么变化?嫩叶像什么?还会像什么?

2、春雨又敲敲大山,长出了什么?小草睁着亮眼睛在看谁呀?

3、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时候开的?美丽的鲜花还会说些什么?

三、完整欣赏,迁移经验

1、春雨还会去哪里?

2、春雨除了会用敲敲的动作,还会怎样去找朋友?朋友们又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互相讨论,自由讲述,教师随机帮助幼儿整理语句,并把幼儿讲述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春雨敲敲屋顶,屋顶干净了,它开心地笑了。

春雨敲敲小花,小花张开了花瓣,引来美丽的蝴蝶。

春雨敲敲小动物,小动物苏醒了,快乐地在森林里玩耍。

春雨敲敲小朋友的头顶,小朋友穿上雨衣,在雨中跳跃游戏,等等。

四、尝试仿编

1、原本这篇散文只有三段,小朋友编了这么多,我们把小朋友编的也加进去。

2、一起来念一念这首新变成的散文。(引导幼儿将自己仿编的内容加入原来的散文,一起参与讲述和表演。)

附诗歌 春 雨

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地上的。

它敲敲树枝,树枝就冒出了绿苞;绿苞变成了绿叶像小巴掌,在为小鸟唱歌鼓掌。

它敲敲大山,山上钻出了小草,草上挂满了雨珠儿,好像睁着亮眼睛。

它敲敲我家花园里的迎春花,迎春花就开了;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欢迎春天来到了我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故事引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晚上,有一家人坐在院子的大树下边乘凉边谈话,忽然谈到房子的风水问题,大儿子说:“哎呀,我们这个房子结构太不好了,四面都是高墙,中间一棵树,树就是木,这加起来不就是困难的困吗?难怪我找工作呀、做生意呀处处碰壁,不行,明天我要把这棵树砍掉,不能让咱们天天生活在困难之中。”家人一听,觉得有理,就都同意了。第二天,他们就把这棵树给砍掉了,个个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可以摆脱困境,这家的老二看着院中砍掉的大树,越看越别扭,想了一会儿,忽然大声说道:“哎呀,不好,这下更糟了。”

我想问问大家,怎么更遭了呢?(板书:囚)原来是困难的困,遇到困难还可以克服,可现在变成囚。“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就像一个人被关在四面密封的高墙之中,目之所及都是那狭窄的四角的天空。

2、如果为“囚”组一个词,你会想到哪个词?(囚车、囚犯、囚禁、囚笼、囚徒、囚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囚蚁),齐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本文一定和什么有关?大家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囚蚁?怎样囚蚁的?囚蚁的结果如何?)板书:原因 经过结果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书69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文中的这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饲养 宁可 惊惶不安 饼干屑 窸窸窣窣 威风凛凛

2、谁来说说“我”和�

3、兄妹俩几次养蚂蚁?每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

4、根据刚才的回答,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出示:“我”和妹妹想养蚂蚁是因为( )第一次( ),结果( )。第二次( ),结果( )。

5、哪几自然段是写兄妹俩第一次囚蚁?第二次呢?

6、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兄妹俩的第一次囚蚁。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次囚蚁。

1、默读2、3、4自然段,我们是怎样养蚂蚁的?边读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出示: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哪个词让你强烈的感受到这是在“囚”蚁?(点红旋紧瓶盖)

“旋紧瓶盖”,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对15只蚂蚁意味着什么?

2、除了这个词,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为蚂蚁感到担心,谁找到了?(点红药瓶)

师述:这15只蚂蚁被关在充满药味的瓶子里,它们时时刻刻闻着的都是这种刺鼻的药味,走到哪里闻到的都是这令人窒息的药味,它们多么想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可是却出不去,时间长了这些小生命受得了吗?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蚂蚁受不了?(指名说)

出示:我和妹妹兴致勃勃的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的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哪些词语触动了你?

引导学生抓住“不停地”、“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体会蚂蚁的难受和焦急。

相机引导1、你们知道蚂蚁的触须有什么作用吗?它们可能在相互说些什么?

相机引导2、蚂蚁在瓶子里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干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当时难受、焦急的心情。

师述: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药味还是那么浓烈,它们现在不仅仅是难受了,而是十分痛苦。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名说)

出示: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的在瓶子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

5、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蚂蚁的痛苦?

引导学生抓住“惊惶不安”“奔跑”“大声喊叫”体会蚂蚁害怕、恐惧的心情。

相机引导1、什么叫“惊惶不安”?它们为什么“惊惶不安”?

相机引导2、蚂蚁们此时为什么喊叫?在喊叫什么?

6、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中的三个词与上句话中的三个词有什么联系:刚开始蚂蚁们急急忙忙地在寻找出口,发现找不到,所以现在变得( ),刚开始蚂蚁在药瓶中不舒服很难受,来回地走动,而现在是十分痛苦,所以在( ),刚开始它们用触角传递信息,说着、交流着、询问着,而现在发现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在( )。

读着这些词,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蚂蚁此时怎么样的心里?

7、指导学生读出蚂蚁惊慌害怕的心情。

师述:可惜蚂蚁的呐喊呼救,蚂蚁的害怕恐惧,对于当时年仅五岁的我来说,听不见也不明白,这是在养蚂蚁吗?这分明是在囚蚁。

(二)学习第二次囚蚁

请大家默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第二次兄妹俩又是怎么养蚂蚁的?边勾画句子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默读5——7自然段。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扎洞眼、剪稻草、放饼干屑、贴着耳朵听

3、从兄妹俩为蚂蚁做的这一件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说)

4、这次,兄妹俩为蚂蚁付出了真心与努力,算不算囚蚁呢?(指名说)

5、谁用一句话告诉我蚂蚁后来的结果?出示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全都逃得无影无踪。

这句话中的“全都”和“无影无踪”给你怎样的感受?

比较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逃走了。

6、学到这里,你的脑海中一定产生了一个问号,谁想问?它们为什么不喜欢这种舒适的生活而要逃走呢?

7、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你会怎么选择?对你来说,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8、我们来看看蚂蚁们的真实想法。出示: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的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请大家读读这句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