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优秀12篇】,欢迎参考。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 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 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3.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3米:15千米 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1、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2、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分配: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最近几年,我们家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习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看看。请同学们猜一猜: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景点,景点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①地图上怎么确定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二、结合实际,探究新知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方向?
师: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
(4)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说清各种算法的算理。估计会出现多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离,二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路程要比实际距离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师: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2、练习:完成教材第49页例2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
出示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平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平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6:6000=1: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什么知识?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习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
①1:500②1:600③1:800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6:6000=1:1000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
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教师板书: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使学生加深了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反比例关系就在自己的身边。
探究活动
鱼池有多少条鱼?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活动题目
养鱼场有很多鱼池,要知道一个鱼池有多少条鱼。渔业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先在一个鱼池里捞起30条鱼来,给每条鱼做个记号,然后把它们放回鱼池里。鱼回到水里,向四面八方游开了,过了几天,这30条鱼就平均分布在鱼池的各个地方。渔业人员又在这个水池里捞起50条鱼来,如果其中有2条带记号的鱼,就可以算出这个池里大约有多少条鱼。为什么?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原因。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述生活中应用比例知识的事例。
参考答案
解:设水池里面共有 条鱼。
=750
答:水池里面共有750条鱼。
3比例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0----40㎞
1. 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 ,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10÷1/500000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2. 教学例3。
(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 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 汇报,交流。
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求出图上的长度
80×1/1000=0.08m
0.08m=8㎝
图上的宽=60×1/1000=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辅导记录:学习用比例尺解决问题后,要求学生必须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个别学生图简便,直接用算术法,而忽略了比例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单位换算是最容易出错的。
补充练习:
比例尺
1、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在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3、有一种手表零件长5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4、从海口到三亚全长340千米,如果将它画在1:50000的地图上,约是( )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5、一块长方形的地,长75米,宽30米,用1/1000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长画( ),宽画( )。
6、大新小学体育场长150米,宽80米,请用1/10000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并求出图纸上的体育场的面积是多少?
7、在长28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画学校的平面图。校园东西长520米,南北宽320米。用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运动场长150米,在图上应画多长?
8、在比例尺是1:400的地图上,量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填空:
1、如果 a×3=b×5,那么 a∶b=( )∶( )。
2、1:20xx的图纸上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 )公顷。
3、一个精密仪器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50:1,图上长5厘米,实际长( )厘米。
4、将2、5、8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 )。
5、如果x÷y = 712 ×2,那么x和y成( )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 )比例。
6、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 )厘米。
7、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8、A的 与B的 相等,那么A∶B=( )∶( ),它们的比值是( )。
9、在比例尺是1:20xx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3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10、甲乙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比是7:3,甲乙齿轮的转数比是( ).
11、在一张比例尺为1∶3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房间的长是2厘米,宽1.5厘米,这个房间的实际长是( )米;如果有一条道路的长60米,画在这张图纸上应画( )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的例1、例2,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提高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回答: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二。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一辆汽车两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140÷2×5=70×5=350(千米)
(2)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
(3)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师:已知公路长350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140/2=350/x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①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②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想一想,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③如果把这道题的第3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需要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87.5=70×5
三。巩固练习
1. 做第67页“做一做”的题目。
2. 练习十八的第1~4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出成正比例的应用题,交换解答批改不明确是否正确请教老师。
课后反思:比例应用于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正、反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 X 或 140:2=X:5
2 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 ?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 b.30:150=1200:x
c.150x=30×1200 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 b.60:8=3:x
c.60×8=(8-3)x 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 b.5:40=x:480
c.40x=5×480 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 b.24:5=6:x
c.(24+6)x=24×5 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 b.75%:3=2:x
c.75%x=2×3 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导学内容:P59--60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九3--7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导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导学难点: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预习学案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导学案
1、学习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学习例6新课标第一网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总结: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课堂检测
一、填空
1、车轮直径一定,所行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 )比例。
2、因为每度电的价格一定,所以电费和用电的度数成( )比例。
3、如果苹果的总重量一定,那么箱数和每箱的重量成( )比例,也就是说,每箱的重量和箱数的( )相等。
二、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0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2、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400m,15天可以修完。结果12天就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3、学校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5m2 ,用了方砖120块,照这样计算,再铺23m2,一共用了这种方砖多少块?
课后拓展
如图,有一只老鼠沿着A→B→C的方向逃跑,同时有一只猫也从A点出发沿着A→D→C 的方向追捕老鼠,在E点将老鼠捉住。已知老鼠的速度是猫的58 ,且CE长9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
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 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
费是多少元? 多少包?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解:设要捆x包。
12.88 =x10 30x=20×18
8x=12.8×10 30x=360
8x=128 30x=36030
x=1288 x=12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答:要捆12包。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及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地图,包括会使用电子地图上的放大、缩小、漫游、测距等工具,根据需要找到目的点。通过查看电子地图了解所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学会使用网上的电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m:40m=50cm:4000cm=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m,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m=50km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抽象得出概念──再回到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首先,从中国地图入手,设下悬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注意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出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设计学校平面图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举面积计算的例子,强调比例尺只是距离比,不是面积比,同时可以举一些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扩大的例子,避免学生形成惯性思维。
《练习八》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53-55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能够熟练的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会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2、在练习过程中,体验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根据数值比例尺:1:30000000,标出线段比例尺。你是怎么想的?
二、基本练习
1、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1800m。
(1)量得团结路在图上的距离为4.5cm,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2)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2、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右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课本第54页第3题)
三、对比练习
1、填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50000 1.8km
1:000 450km
1:60000000 15cm
(1)你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的?
(2)你是怎么求实际距离的?
2、解决问题
(1)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大约长1900km。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
(2)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cm。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1、篮球场长28m,宽15m。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课本第55页第10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三角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自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困惑?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关键点拨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2:1画出例4中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3)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小结: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形状。
2、三角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2:1画出例4中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3)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小结: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形状。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8页做一做。
2、课本第61页第1题和第2题。
3、把一个长4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周长和面积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