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并相互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精神吧。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谈谈你对各句诗的理解。
明确: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年”,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对本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这种与诗人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是很自然的。
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喻指自己,抒发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四、拓展延伸——模拟对话
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做模拟表演。
五、本诗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2.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
1.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字词分析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1)“中秋”,交代写作时间,已暗含相思之意。
(2)“醉”,苏轼因何而醉?
(3)“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一个方面。
2.那么,在这首词中,苏轼到底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及词中具体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上阕:
(1)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
(2)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
下阕:
(1)反诘埋怨:为何月亮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
(2)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
(3)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明确: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情绪,但积极的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4.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
(1)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喜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拓展训练——月中有情
月是文人钟爱的形象,十五夜望月,皎月当空,月明如昼,似白玉,似明镜。在这良辰美景之中,古人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表达了他们心中思故里、念亲人的真挚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借月写情的诗词作品?
示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四、本词小结
回顾悠悠历史,掩卷沉思,我们不禁为苏轼坎坷的一生而扼腕,为手足不能执手言欢而神伤。但当我们再次仰望当空的明月之际,更为他那挺拔的人格、豁达的胸襟而深深折服!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学校年度工作思路的具体要求,学习并领悟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把握新课程的特点。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特点,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初三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共有学生90多人。就上学期学习语文的状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语言功底加深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略强了;爱读书的现象明显增多了;在回答一些阅读分析性的问题时,会灵活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能挖掘出文章题旨,使答案有理有据。但还有小部分同学不善于用心用脑读书、揣摩问题,由此语文成绩属于下游水平,再由于自己的勤奋,所以这部分同学厌学语文现象较严重。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不管学生对之怎样的态度,我们教师都应当信心十足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初中语文第五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散文议论文的阅读写作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工整、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认真预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4)圈点批注的习惯,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写摘录式、概括式、赏析式、感悟式等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5)虚心好问、积累总结的习惯。
2、重视阅读训练,抓实课外阅读。
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运用到的。,最接近人们生活的语文知识。抓好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必须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其中文学名著2——3部),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看一些课外书。看了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词语和名言警句,注意归类收集,如写人的和写物的。分开,与四季的分开等等;二是体会文章的时代意义、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时代的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文章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文章资料也能够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阅读文章,必须要求学生能体会出这些资料;三是注意学习各篇的写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资料,并且运用了较好的表达技巧,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吸取这些好处,以便“迁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双休日、节假日,确保学生每一天至少半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
3、加强写作训练。
要加强写作训练,从三点入手:第一点是多观察,多积累(多积累前面己谈到)。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经常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点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感悟得深,才发得快,发得猛。第三点是多练。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训练系列进行一次全面的训练,全面地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每学期至少8次大作文,每周至少700字的练笔;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体的记叙和生动的描述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议论能力;师生要精心讲评,并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4、提高教学效率。
(1)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常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学法指导。
(2)教学资料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难点突出,力求一课一得。
(3)精心选编复习题,练习题,测试题,涵盖面广。
(4)讲评要有重难点。
(5)经过做题和讲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良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必须的速度(一般每分钟500字左右),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训练,课余时间也能够搞。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人文性,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灌输其做人原则。
2、利用周四团体备课时间认真搞好团体备课,团体教研;优化教法、学法,突出教学重难点。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以“四级八段”书写达标及“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为抓手,继续加大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分层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一样学生的特点。
7、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8、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9、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利用多媒体教学,为语文课堂输入新的血液,让语文的理念、网络的丰富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五、教学进度:
按市教研中心(进度)安排进行。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六个单元有阅读,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三是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学系统,利教便学;四是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4、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及反思
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总结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并且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13)班,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较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上学期成绩看出,学生基础较差:优生太少,普遍书写差,作文水平低,朗读及口头表达能力不高。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不用心,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从多年经验看,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
议论性文� 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某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掌握演讲辞和书信的写法。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述语言的特点。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增强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才能为祖国贡献力量。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突出启发式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多读多讲,老师尽量少讲精讲,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3、阅读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作文教学,加强指导,灵活批改,鼓励学生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5、结合实际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外做好扶优抓差,力争整体提高。
6、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尝试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