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案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案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1

(1)大胆预测带着以上问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A组代表:水平方向作加速运动,竖直方向也作加速运动.B组代表:水平方向作匀速运动,竖直方向作加速运动.(2)设计探究方案方案1:根据分运动和合运动等时性原理,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作为参照,观察两个分运动和合运动的落地时间是否相等.方案2:可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连续拍照,然后对照片进行分析.

2共同探究

(1)实验探究按照方案1利用平抛演示仪进行以下探究:①自由落体运动小球和平抛运动小球同时落入仪器末端的布袋.②匀速运动小球和平抛运动小球同时落入仪器末端的布袋.③自由落体运动小球、匀速运动小球和平抛运动小球同时落入仪器末端的布袋.(2)视频展示由于运动时间短暂,学生只对最后同时落入布袋印象深刻而对小球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认识不够,教师又通过事先拍摄的实验视频,利用慢放功能展示三个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每时每刻的位置关系.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由落体小球和平抛运动小球始终在同一水平线上,匀速运动小球和平抛运动小球始终在同一竖直线上,三个小球的位置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充分体显出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关系.(3)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学生得出结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让学生与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正确.(4)发现规律利用速度的合成分解和位移的合成分解法则可以得出合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某段过程中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如图1),平抛运动的规律如下:(5)前呼后应笔者编制了以下习题:轰炸机以v机=80m/s的速度,在距海面h=45m高处水平飞行,尾追一艘以v船=15m/s的速度逃逸的敌船,采用老式***轰炸敌船,不计空气阻力.若你是飞机驾驶员,请算出飞机投弹点距敌船的水平距离.并在“投弹练习”中试投.利用习题结论回应新课引入的小游戏,在飞机到达“算好”的位置时“投弹”,成功击中目标!

3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2

“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是《新课标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②》(山东版)(以下简称新教材)中机械能的第一节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变动大胆又合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虽然教师强调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是如何方便,但学生总喜欢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经历了由生活经验到理论推导、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由理想实验到动手实验等一系列亲身体验,牛顿运动定律在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清晰透彻。如果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过程中,没有经历类似过程,那么动能定理显然无法动摇牛顿运动定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新教材在第一节,直接就由理论探究得出动能定理,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让动能定理贯穿在整章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更理解深入研究“功”这个物理量的重要意义。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我把新课标题改为“探究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暗示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现在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探寻物体运动过程中所蕴涵的其他规律了;另一方面也告诉学生功和动能的变化之间是因果关系,这和前面学的力与速度变化率的关系是类似的,而研究自然界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功能关系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如果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两者的关系,难度相当大;况且学生对动能这个物理量只有定性知识,只知道它和质量、速度有关。所以这里应有方向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以降低难度。在理论推导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时机,也是巩固动能定理的重要环节,教材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建议,由于条件有限,这些建议学生只能通过阅读了解或者看教师演示,无法亲身经历,难免有些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用自由落体运动来验证重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二、教学程序

1. 引入

(1)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在伽利略、牛顿等科学伟人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探寻物体运动过程中所蕴涵的其他规律,即探究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2)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一个篮球的质量是1 kg,速度是1 m/s,它的动能是多少?

(4)以篮球为研究对象,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动能变化时要受力,同时还发生了一段位移。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物体的动能具体为多少,但是我们知道如何让一个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我这里有一个篮球,谁能让它的动能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

设置谜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以旧带新,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篮球带入课堂,既增加了亲切感,又增强了感性认识。从多个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未知的知识和已知的知识一样有趣。

2. 用学过的知识理论探究力、位移、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作加速运动为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已知汽车牵引力为F,质量为m,地面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初速度为v1,末速度为v2。

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究,如果学生有困难则要给予提示:哪一个物理量可以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让学生领会到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

学生汇报它的思路,教师书写。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a

利用运动学知识可得:v22-v12=2as

学生的最后结果可能不是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教师要保留他的结果。

例如, 。

再过渡:位移和动能的大小无关,把它移到左侧怎么样,如: 。

设计意图:

降低理论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纽带关系。

3.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准备发言。如果学生有困难则要给予提示,如设计实验方案要测哪些物理量以及如何测量。

4. 交流实验方案

不管学生讲得怎么样,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过多否定学生方案的缺陷,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交流不同的方案。

若有学生想出用曾经做过的实验,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作匀加速运动的过程中瞬时速度的求法;那么顺水推舟在黑板上画出纸带,复习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写出求瞬时速度的表达式。

若没有学生想出,则提示回忆,曾经做过什么实验可以测定速度。总之,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纸带上的点求瞬时速度的方法,为后面的动手实验做准备。

设计意图:

培养团队意识,激励合作精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聆听他人意见的谦虚态度。

5. 动手做实验: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来探究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方案来,老师感到非常骄傲。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这可是你们智慧的结晶。不过,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做实验验证。根据桌上的仪器你能猜出是用什么运动来验证吗?”学生若猜不出来,教师拿重锤做一个下落动作。

今天我们就通过自由落体运动来探究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教师问:“这个实验中是否需要测量重锤的质量?”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不需要。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教师在学生做实验过程中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实验较快的学生可以当场进行数据处理,做实验慢的学生可以课后处理。

最后让做实验较快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检验理论和实践是否统一。

设计意图:

其他实验方案有的只能是教师做,有的实验数据处理比较麻烦,重力是一个恒力,又不需要测量质量,还可以复习巩固以前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得,让我经历的我会理解。”因此,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动能定理,让学生亲自经历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体会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的:

1.篮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学生思想集中,思维活跃。新课标倡导我们要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物理模型是用来代表实际物体的,代表什么物体呢,如我们经常拿着小球、木块走进课堂,无意中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尊崇分数第一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发展性原则,使评价失去了激励作用。为此,我们要完善评价机制,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改变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考核的标准,提高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学习成绩、学生进步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要多使用赞美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聪明,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你的答案都快赶上标准答案了,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到答案的。”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从而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演绎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敏,李国建。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下),2012,(7).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5

油田党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案例进行了剖析和挖掘,油田公司纪委就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足以说明,油田公司纪委、检察院对加强和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意识的首要措施。通过具体案例表明,多数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主要原因就是丧失理想信念,丧失道德水准,丧失法纪意识,导致思想上动摇,认识上空虚,心态上失衡,最终行为上失控。可见放松自我教育、放松自觉学习、放松自我警醒多么可怕。同志曾经指出:“党员干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腐败问题上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如果思想防线不牢,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这充分说明,党风廉政教育是预防腐败的第一道屏障,必须以求实创新的思维,持久深入的抓紧抓好。

当前,油田上下面临的反腐倡廉形势不容乐观,就企业而言,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任务也较为复杂。从2011年油田公司纪委和检法机关全年查办案件和涉法案件中可以看出,涉及处、科级干部的量和涉案率占绝大多数,占总量的72%,立案案件占总量的88%;由司法机关全年移送的违法案件总量同比上升,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都是利用职权插手工程、物资,为亲朋好友经商谋利,收受贿赂等。一些我们较为熟悉的干部,工作了一二十年,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就是几件事没把握好,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因此,企业各级干部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正确认识和提升对强化反腐倡廉教育的认知程度,强化自身教育,重视开展教育,带头示范教育,推动反腐倡廉教育扎实深入持续开展。

二、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努力探索反腐倡廉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讲腐败结局,悟清廉人生”主题教育活动,是油田党委全年围绕强化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干部廉洁从业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活动开展以来,企业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油田党委、纪委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创新载体,精心组织,层层推进。活动覆盖了党员干部群体,侧重于重点岗位人员,突出于科级以上干部。通过学悟结合,讲剖互动,使教育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循序推进。活动中,要形成机关科室部门领导、基层大队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案例讲解,精心策划活动方式的氛围,特别是基层单位党政正职都要亲自登台参加宣讲,亲自动手收集制作案例材料和多媒体资料,充分体现“有形领导”的行为风范。目前,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已经开始尝试案例警示分享的预期做法,让警示教育的意义得到升华。继续保持和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探索和研究今后警示教育的接替性措施,使警示教育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推动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最终实现和达到案例警示分享的规范化目标。要充分利用好电视、教育基地资源,充分发挥好媒体和平台的作用,通过开辟反腐教育专栏,定期开展反腐基地系统学习培训,与纪委、检察机关协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等形式,促进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前不久,油田公司分别召开了惩防体系建设推进会和预防职务犯罪专门会议,分别就下步落实油田公司“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实施意见”、学习贯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六个三’要求”和加快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上述会议精神,要深入学习领会油田公司党委惩防体系建设方面的要求,深刻明晰体系框架承载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定位,认真总结和提炼企业在推进体系运行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上的经验成效,承前启后,立足创新,改进充实,力求实效,认真研究确定明年的工作思路和跟进措施,力争在体系推进和源头预防上有所建树,推动企业惩防体系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6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就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全面关注三维目标,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仪器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培养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难度不是很大,重点是在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则是教会学生利用实验进行研究问题的本领。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运动,如苹果和树叶的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和羽毛的下落,并演示橡皮擦与纸片的下落。

提问: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

回答:轻重(重快轻慢)。

意图: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为深入研究作准备。

探究:"重快轻慢"是否一定成立

教师引导:可利用身边的橡皮、纸片、纸团完成,注意控制纸片、纸团的质量。

分析现象:质量大的橡皮与质量小的纸团一样快;

等质量的纸团与纸片,纸团快;

质量小的纸团与质量大的纸片,纸团快。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

思考:日常生活中"重快轻慢"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引起的?

猜想:空气阻力。

用牛顿管演示: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

结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理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从而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意图:利用简单实验器材,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质量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的建立起自由落体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也可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提问:由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条件?

回答:(1)、只受重力(板书)

(2)、V0=0(板书)

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回答:直线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度运动、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回答:加速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加速直线运动?如何研究?

猜想:匀加速直线。

思考: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学生回答各小组的具体方案。

可能的方案有:

方案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或用逐差法。

方案2:利用光电计时器研究位移是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方案3:利用频闪照相法、类似纸带法研究

教师对每种方案作点评,然后根据实验条件、器材的准备,让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打点计时器比较熟悉,最好按方案1完成。

学生通过实验定量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恒定的结论。从而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意图: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强化实验探究的意识。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板书)

教师:自由落体运动既然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有多大呢?(启发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实验安排时事先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是一样的。(说明实际测量存在误差)

意图:通过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投影学生的数据处理,使结果得到共享与评价。

教师:真空的牛顿管中各个物体自由落下时速度变化的快慢相同,也说明各个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正因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相同,我们把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

3、自由落体加速度: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字母g表示)。(板书)

【学生看书】学生通过观看课本上的数据,探讨重力加速度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教师补充另一结论: 重力加速度与离地面的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离地面不太高的范围内,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也可忽略不计。(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1)、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取g=9.8m/s2,粗略计算取g=10m/s2(板书)

(2)、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板书)

教师: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根椐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用h表示)

学生推导得出:;;

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4、自由落体规律:;;(板书)

教师:学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测定反应时间。

提问:(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两人一组,测定各自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 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等)的反应时间,研究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释原理,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意图: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中学物理与现实生活接轨也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教师:通过大家的共同探究学习,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纬度和高度有关。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是我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具体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一些尝试。概括的讲,三维目标能否落实首先是决定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上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三维目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于课堂,故精心组织课堂是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的过程。课堂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起引导、组织、合作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7

一、演示实验模拟化

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但有时演示实验因实验环境、器材本身的局限性,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关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理解较为困难;有时则因为演示实验本身存在不足,学生难以产生丰富的联想,难以完成从实验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抽象。如果能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对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完善或模拟,则可以克服上述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达到通过实验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加速度,以及每一个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因此,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利用教学课件,就可以很好地模拟演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再以演示平抛运动的实验为例,高中《物理》教材是利用平抛竖落仪通过两个小球同时着地来确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它无法把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显示出来,学生仅通过实验难以完成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模拟三个颜色不同的同样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分别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平抛物体和自由落体运动,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播放过程随时加可以暂停对三球的运动进行比较,将复杂的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甚至还可以作定点、定时测量分析,从而获得小球平抛运动规律,加深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认识。

二.物理实验器材改进创新化

许多物理课中教师对课堂思路的设计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围绕如何提高拓展演示实验的功能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上下功夫,改进实验器材,提高实验的效果,笔者认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书本中的演示实验只是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案,如果你完全根据书本中的器材和方法,有时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如果按书本中的要求采用红蜡烛做浮体,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红蜡烛上浮速度较小,浪费课堂时间,二是很难准确地演示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问题的根本在于怎样才能让玻璃管倒过来以后让浮体停在玻璃管的底部,并随我们外部简单的操作使它能够自由上浮。我想到磁铁能吸住金属,而浮体的密度又比较小,所以想到如下方法:用一白色的泡沫塑料代替红蜡烛,并用两枚图钉对称地钉在泡沫塑料外面,管外用一小磁铁事先吸住泡沫塑料,这样当玻璃管倒过来时浮体会停在玻璃管的底部,而拿走磁铁后浮体又能马上上浮。这样处理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可以根据图钉个数的多少调节上浮的速度,二是可以独立地演示两个分运动,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准确的演示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三是由此可以拓展开去做其它相关的实验。演示实验要求直观、准确、省时,物理中有许多演示实验效果不很理想,如布朗运动,光的干涉,静电感应等等,这为广大教师在实验器材的改进和创新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找出好的解决方法。

三、学生实验超市化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高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高中电学中典型实验之一,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但电阻的测量方法不局限于伏安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多样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选器材,自选原理和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方案一:选用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

方案二: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0和几根导线,测出R的阻值;

方案三:一个电源,一个标有“20Ω,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一个开关,一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x;

方案四: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两个开关及几根导线,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

方案五: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开关、导线和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测电阻的阻值;

方案六:有电池组、电流表、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及开关,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