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精选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精选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 篇1

有经验的老师会想办法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认为音乐有趣。

鉴于六、七岁儿童无意注意多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着重培养幼儿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教幼儿大班《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嚼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表明: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思维能力较强。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幼儿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幼儿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幼儿:“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幼儿:“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音乐慢,音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幼儿:“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幼儿:“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它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幼儿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幼儿大班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可看出,幼儿大班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有些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幼儿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幼儿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幼儿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幼儿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的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地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幼儿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起床跟着练声”;“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幼儿谈自己听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 篇2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体会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点是从幼儿角度出发,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总结先进的教学思路,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歌曲教学,歌曲欣赏,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认识世界,感悟美好的能力,提高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能力。鉴于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如何有效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取得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幼儿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以下就结合幼儿身心特征,谈几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体会。

一、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展开音乐教学

传统幼儿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唱,让幼儿记住歌曲旋律和歌词,音乐教学中不能融入情感,音乐教学表现的较为死板、机械,教师占据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歌曲演唱无论从曲调、节奏、快慢等方面全部听从教师的要求一字一句的学习,最终使幼儿通顺的唱出整个曲子。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没有遵循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身心特点,忽视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结合音乐教育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效果,就要从源头出发,紧紧围绕其身心特点,不断尝试,同时要选取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其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选择适合幼儿认知层次的音乐教材

幼儿音乐教育中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音乐教材的选取既要突出教育意义,又不能忽视趣味性,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充满趣味的教材内容,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当前的幼儿音乐教材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合幼儿认知层次的曲子,如有些曲子歌词内容太复杂,太老套,还有些与幼儿的生活没有关联性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幼儿难以理解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适合幼儿认知层次的音乐教材一定是内容健康阳光、让幼儿感兴趣,能令幼儿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幼儿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接触,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眼光,幼儿音乐教材的选取除了要有经典歌曲,还应该选取一些幼儿熟知的流行歌曲,如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或电视节目中的插曲,像《我是一粒沙》、《爸爸去哪儿》等这类歌曲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对这类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进行适当的改编和简化,使歌曲更能创造快乐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幼儿就会在放松快乐的环境中习得了简单的乐理知识,并能为他们解决难理解的问题,还能促使幼儿形成与时俱进的思维意识。

三、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通过人类对音乐的欣赏,而后在意识中形成一种形象画面感的而实现的,是一种丰富的内心活动夹杂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对幼儿进行音乐鉴赏能力锻炼,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由于幼儿年龄太小,暂且不具备独自欣赏音乐的能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依靠教师的讲解指导以及歌词的引导,然后才能完整的完成欣赏。对歌曲内涵的表达方式,歌词是比较直观的一种,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根据歌词大意为幼儿进行讲解,比如《粉刷匠》这首歌,教师可让幼儿闭目聆听,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根据歌曲进度进行讲解,幼儿跟随教师的讲解展开想像,脑海中便形成小粉刷匠衣服上、帽子上、鼻子上全部粘满了油漆,踩在小梯子上快乐刷墙的画面,无形之中做到了理解歌词大意及体会歌曲内涵,不但使幼儿更好的感受到了音乐艺术之美,而且让幼儿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画出每个人所理解的歌曲画面,例如《数鸭子》这首歌,教师可让幼儿一边欣赏歌曲,一边利用笔在纸上画出歌曲里面都唱了些什么,画完后教师进行检查,理解力稍强一些,仔一些的幼儿会画出大桥、小河、一群小鸭子等,教师要及时给予这些幼儿鼓励,还有一部分幼儿可能只画了几只鸭子,对于这部分幼儿,教师要稍加引导,让他们明白歌曲中表现的场景除了鸭子,还有小河、大桥、长胡子的老爷爷等。通过这样开发想象力的音乐欣赏,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展现出艺术的教育意义及影响力。

四、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游戏化教学模式恰巧符合幼儿的这一特点,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化教学模式,能让幼儿在愉快玩耍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例如歌曲《小老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幼儿动手做老鼠和猫的面具,然后让幼儿分组扮演猫和老鼠,然后跟着音乐的节奏,让他们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以此提高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享受到音乐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游戏的设计要从幼儿角度出发,要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否则将会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不了任何效果,或许还会适得其反,让幼儿产生厌学情绪。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与时俱进的、适合幼儿认知层次的音乐教材,通过有趣的教学游戏设计,结合有效的音乐欣赏辅助手段,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确保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活动 师幼互动 音乐审美感知力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音乐审美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然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模式,特别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观行为依然起着决定作用,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妙强加。那么,如何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行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从而使孩子喜欢并热爱上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成为笔者的探索课题。三年来,笔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环境、氛围,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原则,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与幼儿又互为“抛接球”的双方,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将教学活动推进、延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双主体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师生之间通常是建立在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关系上的。在这种权威式的教育中,儿童经常处在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儿童的地位,故师生之间难以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或课程趋于失败,不利于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儿,提供自由、宽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激发幼儿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接纳幼儿所表达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音乐欣赏《小老鼠舞会》中,笔者带领孩子们以小老鼠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重温《小老鼠舞会》的故事,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出“老鼠出洞”“开舞会”“喝醉酒”的不同动态、形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情绪感受、体会“老鼠”处于不同情境时的心情和状态,并鼓励幼儿尝试表现,在充分理解、掌握乐曲结构和情绪后与孩子们相互用眉笔在脸上画上胡须、涂上口红、抹上“醉酒”的腮红,随着音乐快乐地表演。由游戏贯穿的整堂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愉悦的,他们自主参与,处于不断的思维、想象和创作中。

二、多管齐下,促进幼儿理解音乐语言,提高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乐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幼儿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手段辅助,将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让幼儿在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互动中自由表现音乐,从而提升幼儿感受音乐、理解乐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乐形象,引导观察、启发想象,使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的作用,营造“故事感”和“画面感”,帮助其理解乐曲的内容,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语言是一整套表达情感的音乐体系。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幼儿来讲要从音乐形象入手,借助音乐形象,解读音乐作品,促进幼儿理解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大班上学期欣赏音乐《春天的雪人》时,笔者根据乐曲旋律和情绪创编了一个关于小雪人从诞生的快乐到历经融化的悲伤故事并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在欣赏中,笔者让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就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并讲述。生动有趣的画面加上讲解,创设了形声并茂的情景,幼儿兴趣浓厚。当看到下雪了小动物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时,他们愉快地点头微笑;看到雪人们和小动物们愉快地跳舞时,他们欢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时,他们忧伤地皱起了眉头。最后,小雪人融化、水汽蒸发上升凝结成白云竟又能和小动物们游戏时,他们欢呼了起来。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幼儿:“这个故事被编成一首乐曲,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在讲述什么情节?为什么?”由于有先前故事及画面的铺垫,幼儿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乐曲结构,并热烈地讨论如何结合故事内容运用适当的表情、动作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最后,幼儿自由分工,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表演小道具,随着音乐自由创作表演。

第二,发挥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对音乐的特殊体验,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给予肯定和赞赏,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们表述和表现的欲望。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以童话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园多么的美丽,小朋友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多么的快乐,可是巨人却强壮而凶悍,总是赶跑快乐游戏的孩子们。然后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感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气地驱赶小朋友们?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们在花园里都在做些什么?巨人来了他会做些什么事?”然后,老师启发幼儿将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A段非常轻快、有力,我觉得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蹦蹦跳跳,非常快乐!”“我觉得A段听起来非常欢快,肯定是小朋友们都在花园里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树丛后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树干后面……”“A段的音乐很轻快很活泼,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坐在草地上,拍着手……”“B段音乐感觉很沉闷,一定是巨人来了,他正生着气,握着拳头,很凶的样子,瞪大了眼睛向着小朋友们走来……”幼儿依据音乐的旋律,结合笔者营造的童话故事氛围,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这不但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音乐的段式结构,更通过交流丰盈了想象,使音乐作品更立体、更生动。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和肯定,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进来,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第三,体验式欣赏。用肢体语言感受和展现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音乐欣赏包含了欣赏性和创造性。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参与活动,进行自由想象、表现和创作。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笔者除了制作相应的课件,更布置了森林赛道的场景,以带领幼儿参加“森林长跑运动会”的形式使幼儿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赏、交流和感知乐曲内容及结构后,让幼儿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场景中倾听音乐进行表演,使幼儿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区域教学中的个别指导,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区域教学中,由于人数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与个别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和引导幼儿。为了让幼儿充满欣赏乐曲的热情,满足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期待,笔者专门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了“音乐欣赏区”。

在“音乐欣赏区”中,笔者为不同水平的幼儿准备了丰富的表演辅助材料,如在欣赏完乐曲《小小理发师》后,笔者在“音乐欣赏区”中投放了“角色区”中的洗发盆、洗发水、大围巾和硬纸皮剪刀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熟悉乐曲后一边倾听乐曲一边相互随乐曲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空间。活动时,幼儿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有意识的联想,得到了创新的满足。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笔者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如“舒缓的旋律时,理发师除了抖抖大毛巾、扬扬梳子,还会做些什么事呢?”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幼儿在“音乐欣赏区”中满足了自主活动的需求,充满了欣赏乐曲、表现乐曲的热情,对下一次的音乐欣赏活动也就充满了期待。

通过三年的培养和熏陶,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欣赏与感知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开阔了音乐视野。音乐欣赏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更提升了幼儿感受、理解、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了创造性思维。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动中他们同样学会了多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也更融洽了。

参考文献

[1]顾天祯。教育科学研究入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陈茹。开启音乐欣赏的另一扇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6).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 篇4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陶冶;幼儿园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此,我谈谈自己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从音入手,动之以情,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音乐欣赏的三阶段

一般来说,我们将欣赏音乐分为3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粗略的欣赏。欣赏者一般是出于对音乐所产生的音响所引起的兴趣去听音乐,音乐可以把欣赏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而欣赏者却对音乐作品本身没有多少理解。欣赏的第二阶段为联想的欣赏。在这个阶段中,欣赏者对音乐的作品渗入了主观的分析和理解,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音乐可以激发他的喜怒哀乐,可以使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和幻想,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优美的享受。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联想,逐步获得一定的理解。欣赏的第三阶段则是理智的欣赏。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他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内容。

二、情感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激发、经验追忆、情感换位和自主抒发四个环节。

情感激发是指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组织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辨别感知各种不同的情感,理解不同的人、事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经验追忆是指通过言语、图片等多种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感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从而加强情感体验。情感换位是指教师提供适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促使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体验或设想主人公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自主抒发是幼儿将自己移情的体验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抒发自己全新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陶冶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激感

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中,教师出示一张春意盎然的风景图,请幼儿倾听音乐,发挥想象,猜测主人公小兔子出门去做什么,并说一说此刻小兔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情景图片的出示为小兔子出门采蘑菇的情景创设提供条件,而片段音乐的播放则体现了小兔子外出的心情,幼儿可以通过感知音乐欢快轻松的节奏,从而来感受小兔子出游的快乐心情。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教师扮演鸭妈妈,幼儿扮演鸭宝宝,请鸭宝宝和鸭妈妈一起在家安静地午睡。音乐响起,鸭宝宝们醒来准备出门去看花会。同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要出门看花会的鸭宝宝们心情是怎样的?它们又会通过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角色的扮演将幼儿引入预设的情境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进入情境融入音乐,从而自然地激发鸭宝宝们急切出门看花会的情绪情感。

2.追忆经验,想象情境

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中,通过开始部分的引导,幼儿已经知道音乐描述的小兔子迈着欢快的步子开心去郊外游玩的情境。教师继续播放音乐,并请幼儿结合音乐发挥想象,思考小兔子出门游玩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一遍欣赏结束后,幼儿的回答三三两两。于是教师抛出问题“你们周末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时都会做些什么,又遇到什么情况呢?”引导幼儿追忆自己外出郊游时的有趣经历,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迁移到小兔子的身上,从而进一步结合音乐想象小兔子出门游玩时可能会发生的趣事。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的活动准备中,教师事先请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公园里鲜花盛开的多种姿态和方位,为欣赏活动中请幼儿结合音乐通过肢体语言自由展现花儿开放的各种姿态和方位作铺垫。在正式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播放音乐,通过巧妙的示范,引导幼儿回忆之前自己赏花时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音乐中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幼儿对这个音乐作品的认同与共鸣。

生活经验的迁移和前期经验的积累都是属于追忆经验的其中一种形式。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得以把先前的认知、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感知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对音乐作品的认同和共鸣,在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音乐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即联想的欣赏。

3.再现情境,抒感

同样是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在幼儿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对音乐作品产生一定的共鸣之后,幼儿产生一定的表现和抒发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为幼儿提供抒感的平台,鼓励幼儿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的辅助等形式,重现音乐作品,从而抒发幼儿自己对作品的全新理解和体验。在活动延伸部分,教师适时提供另一张南极风景图,引出另一位主人公小企鹅,引导幼儿根据《挪威舞曲》这个音乐作品发挥想象,设想小企鹅在南极可能会发生哪些趣事。

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的结束部分,鸭宝宝们欣赏完花会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可是,有只贪睡的鸭宝宝一直赖在床上睡觉,没有跟大家一起去赶花会,它错过了花会里的精彩内容。这可怎么办呢?通过讨论,大家决定让参观过花会的鸭宝宝们结合音乐一起表演,重现花会里的精彩内容,弥补错过花会的鸭宝宝的遗憾。只是贪睡的鸭宝宝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旨在将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以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目的是为了在幼儿理解音乐作品之后能再次展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抒发自己全新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挪威舞曲》中另一位主人公的出游或是为安抚落单的鸭宝宝重现赶花会的场景,这都是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有计划的组织。在反复的欣赏中,幼儿不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发对音乐的共鸣,从而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内容,进而到达欣赏的第三阶段,即理智的欣赏。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情”入手,采用“创设情境,激感——追忆经验,想象情境——再现情境,抒感”的设计思路,让幼儿自主地融入音乐在音乐表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满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