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整理的桂林山水教案【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通过学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设计理念:
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过程设计: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 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导语:静、清、绿的漓江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2、说一说。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仙佛寺山的特点,酉水河水的特点,学习用整理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写一写(略)
七、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 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现文字和声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让我们拍摄下这些美景吧,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画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吧!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林山水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水(静、清、绿)品文句,欣赏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五。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体会“波澜壮阔、水光潋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山脉逶迤、奇峰罗列、重峦叠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光怪陆离”等词语的意思,自主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一些词语和引用的诗句较难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桂林风光的文章和图片资料。
2、桂林山水的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桂林风光的文章和图片资料,现在,把你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吧。
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简介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2、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甲”是指“第一”,“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在不懂的词语下做个标记,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指导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思考怎样记住这些字。
阳朔shu 漓lí 江无瑕xiá 扩ku 散攀pān 登峰峦luán 雄伟山脉mài 比拟nǐ 重峦叠dié嶂 危峰兀wù立
(2)提出不懂的词语,大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
翡翠:通常为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也有红、紫等色的。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水光潋滟:形容在阳光照耀下水波流动的样子。
山脉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样子。
奇峰罗列: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着。
重峦叠嶂:山连绵不断,山峰像屏障一样重重叠叠。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光怪陆离: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色彩繁杂。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在课文的语言和写法上你想说些什么?
讨论:课文的语言很美,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课文按“总——分——总”的方式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美。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然后同桌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感悟课文的语言。
(1)拿出自己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观察图画或读一读这些资料。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光潋滟的西湖和漓江。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指名朗读,讨论:
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得纯净可爱。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导朗读:“真”字可读重些,表达作者惊喜赞叹的语气。
试背这一段。
五、学习迁移,自学第三自然段。
1、启发自学方法:刚才我们学习了写漓江水的这一段,大家回想一下是如何学习的?(看图画、读课文、想象、体会)按上面的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学生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展示峰峦雄伟的千山、山脉逶迤的燕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看画面时可以形象地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翠屏”“重峦叠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
(2)讨论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
(3)自由练习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
(4)试背这一自然段。
六、指导写字。
1、自学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扩、态”较容易写。“峦、碧、绵”可以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阔”由“门”和“活”组成,写“活”时左右要靠紧些。“碧”注意上面的“王、白”和下面的“石”,写得一样宽。“绵”在“连绵”中是“绵延、连续不断”的意思,所以是“纟”旁,不要与木字旁的“棉”混淆。
2、每个字写两遍。
七、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桂林风光的图片资料,特别是关于桂林山洞的图片资料,自学课文余下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说说自己学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语言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回忆学法。(看图画、读课文、想象情境、体会语句。)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展示桂林的溶洞。教师简介:桂林是石灰岩地形,所以山上有许多天然形成的溶洞。石灰岩溶洞中,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顺着岩石裂隙流出,水分蒸发,碳酸盐类沉淀结晶,逐渐堆积成的碳酸钙岩,叫“石钟乳”“石笋”等。看课件体会石钟乳“千奇百怪的形状”,在灯光的照耀下在洞内“光华闪烁、色彩变幻”的样子。
学生说说自己看课件和读课文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一段的理解,着重讨论两处引用的诗句的意思。
交流讨论:你怎么体会“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引导看课件、读全文体会诗句描绘的情境,感悟诗句含义:
(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江水像青绿的丝绸飘带,山如碧玉做的发簪。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教师简介: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看课件感受“空中云雾迷蒙,岸边花红树绿,江面上白鹭低飞,竹筏徐行”。
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才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总结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悟。
启发:同学们,现在,你一定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吧,把你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吧!
2、练写、练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也就是批注;喜欢说的同学可以选择我们看到的图上的景点,如象鼻山,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活动后评议。
五、作业。
谈话:桂林山水这样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我们家乡也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啊,也有独特的风景啊!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的家乡美景写下来,吸引中外朋友呢?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
把()比作了()。
六、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文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缺少生活体验,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淼再次踏上我们的桂林之旅,相信在这次的旅行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你们期待这次旅行么?别着急,我们要过了字词关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词语: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学生开火车认读)
大家都能顺利地过关,祝贺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们出发了!(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欣赏课文录音:
1、请大家坐稳船,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一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2、现在,谁来夸夸你看到的景色?
3、你们想不想也来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三、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板书:水、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导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 静 清 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1、“静”。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2、“清”。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么?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绿”。抬起头,向远处看,(出示课件)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观察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描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特点后面用的是分号,认识分号)再读,体会分号停顿的时间。
3、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大海、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大海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通过对比更突出漓江的水有一种奇特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你愿意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师生接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由分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看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 奇 秀 险
(2)具体怎样描写的?
2、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譬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桂林山的“险”。指导读出这种“险”的感觉。
(2)体会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泰山和香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3、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试着结合板书和课件练习背诵。
4、桂林的山水美不胜收,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教师适时引读)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观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双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边播放课件边解说)“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因为这一句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所以要加双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导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此时此刻,山水相融,物我两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读出陶醉在山水之间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风光,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七、总结全文
这些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6 桂林山水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教 学 反 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们并不陌生,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这么多年了,现在的教材上仍然保留着这篇课文,可见这篇课文的艺术价值。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从课本上到桂林去游览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
现在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二、初读课文
1、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
(生自学课文)
2、交流: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甲天下)
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观赏)
对。欣赏桂林山水,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三、教学漓江的水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
1、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null”。
(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静 、清 、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有谁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交流)
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美?
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示范)
(再念)
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师范念)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不能)
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略)
我们也可以来写几句这样的句子。
(出示)
⑴ 公园里的花香。
⑵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⑶ 校园里干净。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读),漓江的水清得(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
你们感觉到怎样?
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翡翠是什么?
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瑕)
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无瑕的翡翠)
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这节写什么?(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四、练习
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
示小黑板:
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一、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
(交流)
二、教学桂林的山
1、(出示)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叫什么?
(各不相连)
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指老人山)
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形态万千)
“万千”什么意思?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奇)
(板书:奇)
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很少见的)
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奇峰)
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奇峰罗列)
“罗”是什么意思?
“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
(生齐念)
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
(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危山)
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危险)
字典上有三个注释:
出示小黑板:
⑴ 不安全。
⑵ 损害。
⑶ 高的陡的。
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怪石嶙峋)
(出示)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真险啊。
2、指导朗读:
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念课文)
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说山陡)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是美的意思)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
(师生同念课文)
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三、教学最后一小节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迷蒙的云雾)
(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连绵不断)
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
(边欣赏音乐边读课文)
四、深化课文
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改成感叹句会吗?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五、练习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1、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
(出示小黑板)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⒈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 啊的发音 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⒉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教学要求
1.认识文中的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屏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等词语。
2.通过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品读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指导画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 教学通过赏画—读文— 品句— 想象—诵读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文字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法。
课前准备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画激趣
放桂林山水的图片课件,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我们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2、汇报自习情况。
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3、师生讨论后小结:
(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4、好好读读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品文赏段、想象训练。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读课文的第一小段,这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
1、出示课件。(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2、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3、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4、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5、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6、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7、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2)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3)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8、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跳下水中;用双手捧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句1:我把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句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句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细细读第2自然段,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写了大海 、 西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水的特点。)
(4)小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看图、读文、品味、想象、诵读)
(三)、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快速地看第3自然段,看看和第2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点?(写法、结构相同)
2、同学们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已学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填空:
这段话先写 的泰山和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想像训练。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训练: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老师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训练: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3)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学生选一个画出来。
(四)、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五、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2、桂 林 山 水
总述: 甲天下 赏画
读文
水(静、清、绿) 品句
分述 想象
山(奇、秀、险) 诵读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