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案优秀5篇

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下面是整理的《夏感》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片描写北方夏天景致来抒情的文章,对我们南方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网上下载几幅北方夏天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夏天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切记把课文上成图片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夏天的“荷塘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有这幅图你想到哪首古诗?生回答后,老师点击展示出诗歌视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学生齐诵,并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那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展示课题)。

2、课前预习检查(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读准加点字字音 (查学生预习本)

芊芊(qiān qiān)细草 黛(dài)色 磅礴(páng bó) 贮(zhù)满

匍匐(pú fú) 秋波澹澹(dàn dàn)

(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 (屏幕显示词语,学生说出词义)

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从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价。

2自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合作讨论、用简洁文字归纳段意。然后师生归纳后明确:

第一段:夏天总体特点。

第二段:夏天的自然景物。

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夏天的旋律。

第五段: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引导点拨,研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多媒体显示下列A 、B问题,学生合作完成:

A、在文中划出写夏天特点词语。

B、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文章是什么结构?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 (板书)

总领全文。(可看出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性的自然景观来写的?

B、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是怎么慢慢来到的?(提示:找出关键词、句)

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讨论回答后引导学生小结)

D、从那些角度来描写夏天到来的?(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段运用哪些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草渐密渐厚,林带凝成了黛色的长墙。

蜂蝶不见了,换来蝉儿潜在树叶间长鸣。

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熟透了的麦香,经过半年的积蓄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 选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

☆ 从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上描写。

☆ 本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夏天景物的特点。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3、自读第三段,说说本段描绘夏天的什么色彩?为何要写到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回答后明确:

(大屏幕展示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 金黄色 突出夏的特点——热烈

☆ 写春和秋是运用对比修辞方法,更加突出“夏天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师: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那么文中写到了人的活动没有?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夏日里什么人的什么景象?

4、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问题(多媒体逐个显示):

A、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景色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气氛的?

B、他们忙些什么?忙到什么程度?

生讨论后明确:

☆ 写农民劳动场面。们忙着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夜间还担心天气变化。

5、文章描写了夏天的景美,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难道仅仅是为了赞美自然景色吗?目的是赞美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图片展示农民劳动割麦和打麦场上打麦两个场景)

回答后明确: 赞美农人的劳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文中第五段是否有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章一开篇就描写夏之景,直到文末才抒发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是什么表现手法?(屏幕显示)

回答后明确:文章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7、集体朗读第4、5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师:通过学习本文大家知道,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小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每天中午吃饭时,学校校园广播也播诵,同学们是哪一首诗?(《悯农》唐·李绅),对。虽然今天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粮食富足,但是仍要爱惜粮食,农民耕种辛劳,粮食来之不易,对农民要尊重,对劳动者要尊重。

四.比较阅读:问作者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回答后明确: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大红大绿夏日荷花图画。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曲折的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人生的春天,也处于金子般的年龄,但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飞扬激情,勃发英姿,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你们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

1、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式仿写。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色,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 ,如 ,如 , 。

冬之色为 ,如 ,如 , 。

2、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 感

梁衡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北方夏天景色及其的一些劳动场景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后,学生不难理解课文。

可是教学中要研讨的内容过多,时间显得紧张,朗读的时间少了些,第一段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不易了解,如果放到文章末段的研讨后再思考回答效果可能更好。

初一人教版语文《夏感》原文 篇2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 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 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 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夏感》教案 篇3

一、观看电视示范朗读

二、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

三、文章的标题是“夏感”,何为“夏感”?(或者说夏天在作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解释为对夏天的感受 。夏天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

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天。 (1组)

四、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2组)

析: 此题意在训练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要学会归类,避免举例的杂乱。

五、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析: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以先看比喻句:(3组)

(二) 再看拟人句:(4组)

六、【互动探究】

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5组)

2、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独特的魅力。作者赞美夏天所蕴含的感情是什么? (6组)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吟诵描写夏季的'古诗词或唱有关夏天的歌曲或画一幅代表夏天特色的画。(7组)

2、 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8组)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秋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课堂检测】 1. 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2.仿照下列各组所给的词汇分别再写三至五个结构相似的词语。

(1)例: 淡淡绿烟 芊芊细草 密密厚发 滚滚麦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春日融融 秋波淡淡 冬雪皑皑 目光炯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 听听窗纸 歇歇腿脚 说说想法 打打麻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语言,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个地方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们对夏天是什么感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适当点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散文,它描绘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夏天。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作者梁衡(多媒体显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3、提问: 课文题目为《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4、提问: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提示:可以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把课文的语句说进你的话中)

师示范:我从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这是一个蓬勃的夏天,植物长得很茂盛。

感悟:我从_____看到一个_____的夏天。(多媒体显示)

预设学生的回答:

生1:我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中看到一个紧张的夏天。

生2:我从“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看到一个收获的夏天。师:是啊,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生3:我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农作物都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4:我从“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看到一个生命交替的夏天。

生: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

(师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棉苗、高粱、瓜秧

(万物勃发)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

(农民辛劳)

师:这就是黄河流域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黄土地的“金色”夏天有着独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北方流域的夏天。(多媒体显示图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烘烤:太阳温度高。 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的答案:

1、“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3、“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6、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腻,表达着对夏的赞美和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呢?

四、指导朗读

师: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要读出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要读出夏天火热、急促的氛围。还要读出梁衡散文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显示:梁衡散文的特点,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出示朗读训练的内容

1、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多媒体出示: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在一首描写《夏》的诗歌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学习。

扯一缕炽热的夏风

放进柳笛未逝的童贞中吹响

撷一片高天的轻云

喂养洁白的思想

是枣花绽放的季节

是丰收鼓荡村夫情绪的日子

堆积如山的金黄

飘逸醉人的幽香

晶晶汗水润透铜色的土地

贫瘠的土壤哺育着芸芸千苍

黝黑的肤色中萌生翠绿

盛夏启程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布置:

仿照第三段句式“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写一段话。

仿写:你看,那___那___那___无不_____。

初一人教版语文《夏感》教学反思 篇5

这篇文章时我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处理。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第一步,齐读课文,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章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作者为什么赞美夏天?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

文章首尾各起什么作用?

第二步,学习并体会本文精妙的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

让学生们了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方法的常识,理解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现在只掌握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要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说出来,然后归纳为:

比喻:比喻的含义: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生物的修辞手法;比喻的结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构成比喻的两个条件: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两者要有相似点。

拟人:拟人的含义:把物当成人来写,即事物人格化。拟人的作用:表意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我要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用了两种修辞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了好几句。

例如;

①“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②“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③“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④“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我让同学们反复的品读,体会其语言的妙处。说说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最后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所得。

在设计《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这样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