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案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2、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二)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2、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一)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1、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2、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3、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二)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1、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观潮》教案:
《观潮》导学案8(表格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28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410公里。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重点学习课文第3、4
段,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品读课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备:
1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课件。
2投影幻灯。
教学设计: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辨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的意思。(选择字义)
1教师导言: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在我国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才会出现的涌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亲临江边,目睹了大潮的壮丽景象,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优美诗句。我们陕西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天下奇观”了。(齐说,板书“天下奇观”)
2,辨析理解“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不同含义。
三激发情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1、导言激情:那么,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祖国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举世瞩目、文名遐尔的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呢?
2、请大家带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回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
3、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自由交流谈看法: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个部分?(老师也特别喜欢“潮来时”的这一部分)
四、观看录像,谈感受。
1、播放录像,欣赏钱江潮的壮观景象。
2、自由谈心情和感受,并说说录像中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3、4自然段,朗读体会重点词句,感受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1、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品读理解,感受自然、语言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人群沸腾的场面。找一找:本段中还有哪个词用来形容沸腾的场面的?读一读:读出沸腾的感觉来。)
(2)、“……闷雷滚动”句:(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分析理解:说什么像“闷雷滚动”?读一读,背诵此句)
(3)、“……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句:(分小组,读出壮观的景象来。)
(4)、“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句(齐读,自由练习读,比赛读,做练习填空。)
(5)、做练习:课文填空,并说说这样写好在那儿。(屏幕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好像()。(填空、朗读背诵,“犹如”换词练习)
(6)略。
3、提问质疑:3、4自然段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吗?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讨论探究: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潮的特点?(想)
(2)、课文是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说)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
(屏幕出示)
5、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声音、形态、远、近)
6、引导回顾本册课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颐和圆》、《五彩池》、《卢沟桥的'狮子》等,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及好处。
7、教师小结:观察有序、抓特点。
六、积累词语练习。
1教师说词义,学生对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2指名领读词语: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
3任选一词造句。(指明说)
七、给钱江大潮写广告词。(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八、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布置:
1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前学情
1、 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合作搜集钱塘江的大潮的文章或者图片,互相交流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 读读P5页的“资料袋”,了解钱塘江的秋潮。
3、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预习课文,补充暑假的预习本(含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4、教师:PPT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时
安排2个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5分钟)读第一组课文的导语,问学生:这个单元是一组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自然奇观。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ppT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广州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广州的白云山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查字典)
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1、理解“观”“奇观”“天下奇观”词语的意思。(词语教学)
2、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5分)1、 交流预习情况:多音字“号”,“薄”,“称”;难写的生字:笼罩,蒙,昂
2、 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3、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板书:
天下奇观 (景象)
号,称,薄 总写潮的壮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笼,罩,蒙,昂 (1) (2) (3-4) (5)重视预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重写第3、4段;初步介绍写作方法(不仅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
三、读通课文,理解关键词语
(20分)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A、(据说;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江边(文中的第一幅图);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
B、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写声音)
C、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写形状和声音)
D、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号,恢复
2、边听边读(悠悠课堂,情景动画)课文读流利,读顺畅
理解并且积累重点词语
板书设计1. 观 潮
天下奇观 (景象) (看)
号,称,薄 总写潮的壮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笼,罩,蒙,昂 (1) (2) (3-4) (5)
作业布置1、 参考第17页,家听课文中的四字词语。(2号课文本)
2、 熟读第1课,背诵第3、4段。
3、 字贴第1课。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听读词语课堂练习本,两组词语,当堂检查,一个学生在小黑板上写,两组词语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次性听多个词语,听一遍。)
1、 表声音: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2、 表形状: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漫天卷地复习巩固,积累词语。
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分类词语盘点
二、研读3、4段,突破重点1、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两个视频)
2、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3、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1、想像说话,创意表达
2、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3、指导朗读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三、创设情境,运用语句;小训练1、《黄》第七题,当堂讲评。
2、老师说词义,学生说成语(口头练习);填空。ppt读写结合,运用词语
板书设计1.观潮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天下奇观 !
山崩地裂 一堵水墙
作业布置1、 认真完成《黄》第1课。
2、 摘抄默写第3、4段和自己喜欢的其他句子,写写体会。(读书笔记本)
3、 结合第9页资料袋的内容和图片预习熟读第二课。查找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教学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了解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词语认读
二、学习3、4两段
1、师:自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你特别喜欢的,用波浪线划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教师了解情况,并做适当的个别指导。
2、指名说说读读(配多媒体)
生:我特别喜欢:“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来读一读。
师:看到那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有什么动作,会说些什么,咱们表演表演。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这样的场面就是——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师朗读指导(个别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展示读)
3、师:谁再来说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个句子。
师: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不太有感情。
师:你能比他读得有感情吗?
生:能。学生读
师:他读地有感情吗?
学生评议。
师: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我们大家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
4、生:老师我喜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们也喜欢这句吗?
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我喜欢!”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和大潮( )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2)、( )比作( )
三、指导背诵:自由读,集体背,个别背,配乐背。
四、课堂小结: 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有机会去欣赏欣赏钱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观看电视直播或上网观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