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今天早上上课时,我准备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前几节课我们体验了雨后及做好事后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志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一边板书课题,一边问:“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吗?”当有几个学生回答是周恩来后,我就准备进行新课的教学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二(1)班语文老师说她讲这课时的情景。她说,当她问学生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时,学生的答案是各种各样,什么都有,很有意思。那我们班的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答案呢?我忽然很想知道谜底。
“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你为什么而读书呢?”我的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秒钟后,马上就有人把小手举起来了:“我为中国而读书。” “我为家父而读书”(这个学生可能事先看了课文)“我为科技的进步而读书。”“我为社会的发展而读书。”“我为学习知识而读书。”“我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热情非常高。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不禁感叹:现在孩子的想法可真不简单呀!这样看来真要给他们一个杠杆,也许他们能把地球翘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 导入
1.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片段一〗
师: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闯入了租界?
(学生阅读课文1~7自然段。)
生:是伯父说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阿!”
生:是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生:是伯父说的“中华不振阿!”
生:是周恩来干任何事都喜欢思考的性格:为什么中国人都不能到那儿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得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谁能说说你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从小就有好奇心。
生:发现他很喜欢思考。
生:我发现他很大胆。
师:我们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生:要勤于思考,亲自去弄清原因。
生:我也要像周恩来那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教育无痕。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阅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建立起人物印象,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品质来同化自己,实现有意义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位置,而学生却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边读边思,完成自我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一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学会做人”。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阅读8、9自然段,周恩来闯进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练的语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来看到租界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外国行人肤色各异;中国巡警耀武扬威。
生:还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受到中国巡警的训斥,而肇事的洋人却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来想起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也真正体会了它含义。
师:“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生:中国巡警自己把自己不当人。
生:中国巡警把同胞不当人。
生:中国巡警把洋人当人,把同胞不当人。失掉自尊。
生:中国贫穷、落后。
师: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师:文中写道: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对那些没有志气的中国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说明围观的中国人也在暗暗发誓:我们要报仇!
生:说明围观的中国人都是爱国的,都是有志气和有自尊的。
师:这时的周恩来又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阅读10~17自然段。)
生:周恩来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把这些洋人赶出租界。
生:周恩来想到了一定要振兴中华。
生:周恩来想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让我们一起用同样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吧。
〖教学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道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幼小的心灵里,少年周恩来听到了,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给民族带来的屈辱。 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应与文本互通心灵的灵动世界,他们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临其境中,心灵一次又一次受触动,他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终于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声,这种感情是不请自到的。因此,相机激励学生满怀激情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水到渠成的。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生:我在姐姐的课本上找到了一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⑴ 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⑵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
2、同桌互读: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教师检查:
师: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读悟道理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而学习,周恩来郑重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我明白了“环顾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光耀门楣是为家族争光的意思。
生:我明白了“崛起”就是强大的意思。
生: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在13岁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2、合作讨论,用心感悟:
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并讨论完成:
讨论问题:
⑴ 读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⑵ 课文中什么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 还有谁喜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⑷ 读一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假如你就是小时候的周恩来,学一学当时他是怎样回答的。
3、师生互动,深化体验: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发生在1910年,爷爷告诉我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都来欺负我们侵略我们,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师:面对倍受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周恩来“若有所思”、“略加思索”,他在想什么?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书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周恩来想,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为什么这么软弱,被外国人欺凌,是因为什么?
师:问得好!
生:周恩来想,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
生:他会想,我们的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才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欺负我们,人民才会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使国家变得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所以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略加思索,郑重地说……
(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四、升华志向放飞理想
师: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五、附作业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
4、你有什么志向?说一说,写一写。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通过搜集的资料,了解了周恩来。哪位同学能起来说一下,周恩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爱读书的人、爱国、爱民的人,勤奋工作、日理万机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领导者,组织者)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能再大声、铿锵有力地读一遍吗?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指生说。(板书:中华不振)
2、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伯父)他是怎样说的?(语气:无奈、没办法)那时的中国真的是“中华不振”吗?同学们不妨看一下老师搜集的有关旧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出示图片:)
3、看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指生说:人民生活贫困,对帝国主义列强很气愤,我要好好读书,建设强大的祖国……)
4、当这些中国百姓在饥饿、贫困、受人欺压之中艰难度日时,有一处地方却热闹非凡,它是哪里?(租界:就是把自己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租借给别的国家,从而失去了对这部分领土的的使用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的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多处租借地,他们欺压百姓,为所欲为。)
5、文中提到的租界地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哪位同学能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指生读)
6、与旧中国百姓悲惨的生活相比较,这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中华不振)
7、而真正让周恩来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细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指生读)
8、文中妇女衣衫褴褛(破旧、破烂),她此时的神情是----哭诉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一词是----得意扬扬(十分得意,神气十足),洋人为什么会得意扬扬?(因为他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9、文中还有那句能看出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这句话里,作者用了一组词语:不但不……反而。就是说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而不应该训斥中年妇女。可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围观的中国人是敢怒而不敢言。
10、同学们,此情此景,你感受到了什么?(贫穷、落后、受人欺负)正如斯大林说所的那句:落后就要挨打。
四、下面,请同学们速读相关段落,再次感受为什么会“中华不振”?
五、立志:
1、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当老师问道: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学们说:“……”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
3、而周恩来的回答是:(指生答,出示小黑板)
4、这,便是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时立下的宏伟志向。(板书:立志)
5、是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说的一番话。
6、你是从文中的那句话看出来的?(同学们常常……。周恩来一直静静地……。)
7、从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六、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远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新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远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繁荣,经济才得以腾飞!
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伟大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出示图片)
七、看完这些图片,你会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怎样?(骄傲、自豪)
八、那谁能告诉我,现在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生交流)
九、为了让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老师要送上周恩来总理的几句读书名言:(出示小黑板:)
1、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名言吗?如果喜欢的话自己读一读吧!)
十、希望这些名言能够成为你的座右铭,激励你不断地进步,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下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建议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巧妙自然,反映了几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了解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周恩来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
2.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课文中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篇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这些方法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在对比中思考、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等等。举例如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好奇和疑惑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追问和思考。在读上修身课这一部分时,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想想周恩来当时是怎么想的,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再让学生反复练习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句子,感受少年周恩来不凡的气度,体会他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确立下远大志向,他的志向非常坚定,以后不会有丝毫动摇。
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例如,在读课文第8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凌是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当时我车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比较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感受。例如,在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 “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在对比中思考。课文在写周恩来回答魏校长问题之前,先写了几位同学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理解,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就能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文中写的同学们上修身课时的情景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除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之外,还可以让一些同学自由组合,举办一次表演比赛,再现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这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哪你知道周总理是为什么而读书吗?学生回答,我们这一节课也来学习与周总理读书有关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周总理的哪几件事。
三、学习提示:
1、自己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把生字和新词语画下来,把生字词语多读几遍,并把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生字词语写几遍,并记住,小组内听写。
3、把课文多读几遍,偿试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特别是把自己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一下,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读课文,看知道课文写了周总理的哪几件事。(三件)
四、小组交流。
五、师生共同交流:
1、认识生字并组词并检查词语的读。。强调“惩处、欺凌、嚷”的读音。
2、强调难写的字。如:嚷的右下不要少一横,不要少一撇。巡里面是三笔,不要写成六笔。 学生书写,写后,教师听写词语。
3、检查分段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并理清课文脉络。
4、课文讲了周总理的哪几件事。(a伯父叫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b周恩来在租界地看到中国妇女被洋人轧死,却得了到中国巡警的帮助,从而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c在课堂上,周恩来对大家说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课堂练习:
1、 听写词语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驱使 崛起
2、给下列生字找一个形近字并组词。。
帝( )租( )振( )闯( )嚷( )惩( )
( ) ( ) ( ) ( ) ( ) ( )
3、选择合适的字组词,用“√”表示。
(振 震)作 平(凡 繁) (成 惩)处 模(范 犯)
4、课文从讲了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是 、
和 。
5、填写成语,再写几个你课外积累的成语。
( )不解 ( )武( )威 左( )右( )( )扬扬
6、根据意思写词语。
a、心里有疑问,解决不了。( )b天空非常热闹。( )c遇到问题部要问个究竟。( )d形容说话声音响亮,有力( )
七、反馈纠正:
八、布置作业:把生字带拼音写一遍。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不让到 去后,看到 立志
外国租界地 中国妇女的 为中华之崛起
不幸遭遇 而读书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课文写了周总理的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检查读课文,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 学习目标:
1、认真读课文,从文中的对话抓住重点语句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提示:
1、 自己读课文第一部分,周恩来很疑惑,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语气来。
2、 读第二总分,思考:a周恩来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用因为周恩来看到 但 ,所以气愤不已。
b、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3、 认真读第三部分,想: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比较一下学生的回答与周恩来的有什么不同。为 而读书。
4、 把课文中你觉得好的词语句子画出来,并偿试背诵,摘抄。
四、小组交流:
五、师生共同交流
1自己读课文第一部分,周恩来很疑惑,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语气来。
2读第二总分,思考:a周恩来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用因为周恩来看到 但 ,所以气愤不已。
b、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认真读第三部分,想: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比较一下学生的回答与周恩来的有什么不同。为 而读书
六、课堂练习:(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主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给文中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喝彩”的意思,并用“喝彩”说一句话。
喝彩 喝彩……
3.文中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 、为 、
为 、为 ,这些都是为了 。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 。他把 和 联系起来,从中看出周恩来是一位有 的人。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5.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请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树立这样的理想?(50字左右)
(二)按要求写句子。
a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缩句。)
b租界地是中国的土地。(反问句)
七、反馈纠正:
八、布置作业:认真读一下阅读链接。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6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指导书写生字。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愤学习。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教学重点: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6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愤学习。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愤学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字扑克牌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中华不振)
你从哪一段看出了中华不振?
二、读文理解“中华不振”
1、出示第三段
读这段,这里是什么样子?(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在旧中国还有这么繁华的地方,这是哪里呀?出示租借地的图片和概念:(租借地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有腐败无能而无偿租借给外国人的地界,那些外国人在这里可以为所欲为,全然不受中国政府的管制。)
那么在租借地之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旧中国人民和警察的图片)师讲述:在旧中国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的巡警整日在大街上挥枪弄棒,蛮横无礼,他们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老百姓,真是军无法制。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小恩来闯入了外国租借地。
2、出示第四段
齐读这段。
这件事里有哪些人物?(师板书:妇女、洋人、巡警、围观人)
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自己再读这段,从描写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上体会到了什么?
(妇女:穿着衣衫褴褛看出她特别贫穷可怜;引导:假如压死的是她的父亲,她在向巡警哭诉什么?假如轧死的是她的儿子,她又在向周围人哭诉什么?“哭诉”看出她受欺。)
(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看出他对自己造成的车祸并没有自责和惭愧,而是满不在乎,可见他们洋人在中国可以为非作歹。)
(巡警:这么大的事故,按照现在的法律,肇事司机应该受到监禁5到10年,而在旧中国,巡警是怎样解决这件人命关天的案子的?“训斥妇女”反倒成了受害者家属的责任。他为什么不敢追究洋人的责任?洋人势力大,惹不起。说明他仗势欺人)
(围观人:他们是“紧握拳头,劝劝妇女”“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他们也不敢管这件事,无能为力)
那个关联词说明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或违背常理“不但……反而……”用它说一句话。
读这段,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憎恨
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他完全明白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呢?(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贫穷受欺,这就是中华不振啊!)
三、朗读感悟周恩来的决心
从租借地回来,小恩来常常独自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知道吗?写下来。指名读读
终于一次上修身课,恩来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师生扮演魏校长和那些学生) 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何而读书?”指名几位学生读那些学生的读书目的,再指名一学生“恩来,你为何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意是周恩来的就可以站起来说,“请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讲述周恩来小时候不顾旅途劳顿,深夜坚持练100个大字的故事。)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些什么?(周恩来从小学习主动自觉,而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懂国情,立大志,勤奋学习,所以后来才成为令世人景仰,让中国人尊敬的,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总理。
四、拓展延伸,引起学生反思
那么,我们生活在幸福美满的21世纪,我们应该为何而读书呢?
出示图片:环境污染,祖国宝岛台湾,战争硝烟,贫困儿童……你为何而读书写到日记本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