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
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
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
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
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
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
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
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
表示鸡有5只。8-5=3(只)
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
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腿的条数
和22条腿比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4 4 42+44=24
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
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
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
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
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
方法一:354=140(条) 方法二:352=70(条) 140-94=46(条) 94-70=24(条) 4-2=2(条) 4-2=2(条) 鸡 462=23(只) 兔 242=12(只) 兔 242=12(只) 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18 20 23
腿的条数 17 15 12
和94条腿比较 182+174=104 多10条 202+154=100 多6条 232+124=94 正好
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
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五、总结。师:你什么收获?
作者: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徐青
教学目标:
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实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习的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题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发展解题策略。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合肥市区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目标:
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学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一、复习
引新。1、提问: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画图、列举还原)、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组织学生回忆旧知、交流、汇报。以旧引新复习引新
二 、探究
新知
(一)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问题
1、出示例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题意
(1)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回答完成板书:
小杯6个
小杯的容量 720 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个
你认为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现在根据已知的条件能直接求出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不能!
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可以: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或是
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换策略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
(1)先画出换杯子示意图。
(2)然后根据图再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
请个别学生回答解题的方法
生A、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13=3(个)
6+3=9(个)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63=2(个)
2+1=3(个)
7203=240 (毫升)
2401/3=80 (毫升)
5、检验结果
怎样知道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我们要来检验一下。
这题怎样检验?
生: 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这条件就行了吗?
生:80240=1/3 或是
24080=3
还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重要的条件才行。
都符合了题目中的条件才说明我们做对。
请大家写上答语。
6、比较方法,提升策略
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完成板书:
小杯6个 6+3=9
1/3 720毫升
大杯1个 2+1=3
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把两种不同容量的杯子换成同一种容量的杯子,来计算的。
7、小结方法,揭示课题
也就是把两种不同的量换成同一种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二)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关系问题
1、理解题意
出示变式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还是刚才那道题吗?
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
关键句是什么?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还可以怎么说?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会解答吗?
2、自主尝试
请自己试一试,用我们学习解答例题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图列式计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
720-20=700(毫升)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小杯6个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个
生D、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
206=120 (毫升)
720+120=840 (毫升)
8407=120(毫升)
120-20=100 (毫升)
小杯6个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个 6+1=7 720+120
4、检验结果
互相检验结果。
生: 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120-100=20 (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们就做对了。
4、小结变式题思路
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也是把两种不同的量通过替换变成同一种量,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组织学生画图、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学生充分感知替换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再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
组织学生自己尝试根据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继续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替换中,总量变化的疑惑点。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替换策略能解决的两种不同情况的问题的特征。充分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通过自主研究,汇报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感知替换策略。
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尝试算法,汇报交流,进一步理解替换策略,体验它的实用性。
通过比较集体研讨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特征。
画图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充分体验策略的真正的价值。
引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比较例题与变式题
例题与变式题都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这两道题目我们都是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倍数关系,杯子个数变化,但总量没有变。
相差关系,杯子的个数没有变,而总量却变化了。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纸盒问题
2个大盒,5个小盒装满球,正好100个,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装8个,一个大盒装多少个?一个小盒装多少个?
(1)先画出替换示意图
(2)再交流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
2、门票问题
六(3)班43名同学和王老师、杨老师一起去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470 元,成人票的价格是学生票的2倍,每张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多少元?
3、练习十七的第1题
钢笔和铅笔的问题
4、机动练习
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0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5、生活实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分析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
小杯 6个 6+3=9(个)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 变了 没变
大杯 1个 2+1=3 (个)720ml
小杯 6个 6+1=7 (个)720-20
大杯比小杯多20ml 没变 变了
大杯 1个 6+1=7 (个)720+120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习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内容: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1、创设情境,回忆策略谈话: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个游戏,怎么样?看,这是什么?(扑克牌)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四种)是哪四种呢?(草花,黑桃,红心,方块)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2、谈话: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你们说到的列表、画图这两种策略都是用来整理问题中的信息的,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最后还是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策略则不然,运用这种策略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不需要在列式计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1、引发列举需要。(师:还记得上学期我们游玩了常州恐龙园,还想出去去公元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三个好朋友是怎么玩的。)小红、小明和小丽三个好朋友星期天到公园玩,一进公园,他们就遇到问题:公园里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师: 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师:你们觉得工人师傅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围围看。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名说说他们围成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师:究竟工人师傅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老师现在也不知道。我们在用牙签摆的时候,前几种还能知道是怎么围得,围着围着就记不清这种方法我刚才有没有围过?还有什么方法是我没有围得?容易产生重复和遗漏。如果采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这种方法神奇吧,想不想学习?2、师:请你想一想,要确定围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主要确定长方形的什么?(长和宽)板书长/米 宽/米 谈话:在长方形的长后面画一道斜线,并写上“米“字,这是一种新的通用的写法,表示长方形的长是以米作单位的。你们也画一张这样的表。表格画好了,我们想一想,题目中对长和宽还有什么要求?(长和宽的和是9米)让学生试着完成表格。3、找学生填写的表格进行有序和无序的对比,强调有序的好处是不重复、不遗漏。师:如何能一个不落地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你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始考虑?学生各自列表后展示如下两张表: 长方形的长/米8765长方形的宽/米1234 长方形的长/米87654321长方形的宽/米12345678提问:这两张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要研究有多少种围法,你认为哪张表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把表示长4米宽5米的长方形纸旋转90°,让学生看到长4米宽5米的长方形与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形状是一样的。然后把第二张表中的后4栏擦掉。(3)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哪种好? 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生: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 不重复,不遗漏谈话:像这样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策略叫做列举。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3、反思列举方法(1)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里交流](2)师:如果你是工人师傅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教师说明: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三、循序渐进,深入问题1、出示题目:小红和小明、小丽想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订阅方法?2、一一列举:师: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师:分步出示表头和三类情况。(1)列举时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表格,在表格里打钩。订阅方法只订一本订2本订3本《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指名到实物展示台来完成表格,集体订正。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四、拓展应用,发展列举1、飞镖游戏:师:“每人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师: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投中的圈只投中同一圈投中两个圈中10环中8环中6环2、观看表演:师:玩过飞镖游戏,精彩的动物表演马上就要开始来! 师:已经表演了几场:8:00、8:50、9:40和10:30师:现在是11:15,我们还能赶上下一场表演开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师:下面哪个时刻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刻?出示:13:00 14:30 15:30 16:00师:你能按照每间隔50分钟再一一列举出下面的表演时刻,然后再判断。3、公园门口有地铁和公共汽车,公交车每隔5分钟发一辆车,地铁每隔7分钟发一辆车,16:00两车同时到站,请问下一次两车同时到站是几时几分?五、总结延伸,发展列举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列举”这一方法。但一出示课题,学生便对“策略”二字产生了疑问,于是我便加以解释,在教学中也以“方法”代之,这样很快使学生消除了疑虑。而例1并不困难,学生在我的讲解下都能理解,并且在表格上显示则显得更为清晰。紧接着我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同学们,王大叔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你们说的这四种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该如何取舍,你们谁愿意再一次帮助王大叔?”孩子们有的说选长8米宽1米的,有的说不好,应选长7米宽2米的,有的说选长5米宽4米的,当我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只说他认为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算过这四种方法的面积了,觉得应该选面积最大的,这样在里面养的羊多。我将赞许的目光投给了这孩子。的确,在我看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比我直接给他们答案要好的多。紧接着我又丢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方法很多,老师无法一一去计算每种方法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中发现了长和宽的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磨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想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
这次比赛时间很紧,再加我学校工作很忙,准备时间有限,从抽签定下教学内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构思,教学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变得了好几次。既然是比赛就要注重个方面的设计,比如导课的方法、情景的创设、练习的选择……总之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你都要体现出来,要不你凭什么拿名次?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实效,有了这个想法我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呀!抱着一颗平常心上课比什么都重要,我更应该关注孩子而不是名次!
二、备自己的课,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教者不同,学生不同,相同的教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新的解题策略。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书上片面强调列表列举尤其偏颇之处,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解题策略,而对于列表这样一种方法,在某些题目的列举过程中如果运用会显得较繁,而运用其他的方法则能更迅速,更明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理解表格的同时,允许多种表示方法的存在,甚至鼓励运用部分更简洁的方法。
诚然,不管你课前准备的和设计的如何好?课堂的主体毕竟是活动的人,想全面的掌控各种各样的情况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课后我反思甚深:
一、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为此教学内容和前一单元《找规律》有内在的联系,学生上一单元还没完全结束的情况下讲授本课时,自然是优等生的课堂而不是每位学生的课堂,我觉得自己在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等生上课。
二、没有把“一一列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灵活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例二时过于粗糙,时间的把握不足。
三、联系效果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是时间关系,而是课前没有及时调试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