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教学目标 】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练、形象的语言,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6.熟读、背诵课文
7.感受民间艺人的艺术魅力,心中升腾对祖国民族精粹艺术的骄傲之感。
【重点难点】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教学设想】
1.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像,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味。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
这么多的声音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这种技艺叫口技。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早在几百年前为我们表演的口技。
2.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二、知识积累
1.文言词
哗(huá) 林嗣环(sì) 中间(jiàn) 几(jī)欲先走� 叱(chì) 呓语(yì)
犬吠(fèi) 齁(hōu)撤(chè) 曳屋许许声(yè)(hǔ hǔ) 惊觉(jiǎo)欠伸
①通假字:满坐寂然�� "坐"通"座"。
②古今异义词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会��� 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是��� 古义:这、此��� 今义:判断动词 少���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③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奇妙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 手有百指:手指������ 指其一端:指出
满坐寂然:同“座”���� 众宾团坐:坐下
忽一人大呼:喊、叫���� 呼呼风声:拟声词
④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无不伸颈、侧目�������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整体感知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个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声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
★★一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一时齐发,众妙必备”,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失火的声音之复杂、逼真。以上写声音突然大起,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杂乱,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
三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惊慌欲逃,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第三部分(5-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这一段与首段呼应。
“一人……”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若改为“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同样是首尾照应,但它只表明演出的结束,起不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2.中心意思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3.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二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4.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京城有善口技者”,“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
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
6.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正面描写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是本文另一特点。
文字简练贴切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它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呢?
【课后反思】
[教例简述]
这是《口技》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完成。教学时间还有30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学生诵读)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关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评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
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老新镇徐李中学� 龚文虎� 王能坤
新教材语文初中版七年级下册有一名篇《口技》,何为名篇,其一,选入中学教本时间之长,其二,内容精典耐读。
上课时,我按照学文言文的五步(朗读、翻译、积累、理解、背诵)授新。说到文中的“妇抚儿乳”一句,课本注释“抚”为“抚摸、安慰”的意思,但通过学生的直译后,它变成了“轻轻拍拍打”的意思。
往常的经验,我会对这些疑问进行照书“处理”的决定,但又想,学生说的有道理。
经过工具书的查找及结合特定的语境来考虑,学生的分析有道理。“抚”的古义除“抚摸、安抚、抚慰”之外,还有“拍”的含义,而“拍”恰好能解释课文中“抚”的意思。《古代汉语》指出:“抚,本义是用手轻轻地按着或拍着”。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思可有不同类型的选项,《赤壁之战》中的“抚”显然是“抚慰”或“安抚”的意思,而《核舟记》中的“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直背”的“抚”,显然是“按着、抚着”的意思。但“妇抚儿乳”中的“抚”不同,它是一个动词,口技是一种靠声音表演,听众只能闻其声。“抚摸、抚慰”是一种“爱意”的表达,不是有声响的动作,是听不到的。所以说只能理解为“轻轻的拍着”之意。
“抚”字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过程�不能死搬硬套,要合理的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丰富多彩。
《口技》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惊觉(jiào)���������� 呓语(yì)�������� 叱(chì)����� 齁声(hōu)����� 中间(jiàn)������ 曳屋(yè)������ 许许(hǔ)����� 犬吠(fèi)������ 几欲先走(jī)
(二)字形
齁声����� 屏障
打鼾����� 叠嶂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作者是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著有《秋声诗》。
三、知识点梳理
(一)词类活用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奇妙的声响。如:众妙毕备
(二)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乳����������� 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 乳头,名词。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动词。
有仙则名����������� 有名,动词。
绝:以为妙绝����������� 极,副词。
群响毕绝����������� 消失,动词。
(三)通假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
(四)古今异义
几欲先走���������������������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 古义:中间夹杂着
今义:两事物之间的位置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合龙,聚在一起;会议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
闻�����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宾客意少舒��������������������� 少���� 古义:稍微
今义:跟“多”相反
虽人有百手��������������������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两股战战�����������������������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某些机关、企业、团体中的组织单位。
(五)重点虚词
其:其夫呓语��������������������� 她的
不能名其一处也��������������� 其中的
之:于厅事之东北角��������������� 的,结构助词
妇拍而呜之������������������� 代小儿子,代词
撤屏视之��������������������� 形式宾语,不译
而:妇拍而呜之�������������������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既而儿醒��������������������� 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四、课文翻译及结构分析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京,京城,国都,这里指清代的京城北京。善,擅长,善于。口技,杂技的一种,表演者运用口部发音来模仿各种声音。有……者,有……的人。
开头就点明“善口技者”。“善”字贯穿全篇,整个故事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它实际上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赞扬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快醒木罢了。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意思是“大宴宾客”,大摆筵席请客。大,盛大,指客人多,酒菜丰盛。宴,宴请,用酒菜款待客人。于,在。厅,客厅。原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亦作“听事”,后也用来称私人府第的堂屋。施,设置,安放。屏障,亦作“屏鄣”,这里指屏风。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又叫“醒木”。大小不一,一般约一寸长,半寸厚阔,用木或玉石制成。表演开始时,用醒木击桌,以示止语注意;在表演过程中使用,则可以增强气氛,助长声势。而已,句末助词,意思是“仅此于此”,相当于“罢了”。
写口技表演的原由、时间、具体地点、场地设施和道具。因为是“宾客大宴”,所以主人邀约著名艺人举行口技表演来助兴。时间是一次“大宴”前后。“施八尺屏障”,既点出演出场地之狭小,又暗示表演者与外界间隔,无法得外人帮助。四个“一”和“而已”,列举场上有限物件,点出道具的简单,表明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众宾团坐。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一句话,引出听众。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反衬“抚尺一下”后所形成的肃静、企盼的气氛。“满”“无”两词,说明人人如此,无一例外。这两句话,表现了听众对这位名噪京城的艺人的向往,反衬他的表演的艺术魅力,烘托了开头提出的“善”字。
以上是第一部分,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形。作者着力于写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对他的其他情况则一字不提,而对表演场地、设施和简单的道具所取得的效果起衬托作用。最后写听众的表现,为表演的开场渲染气氛,预示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即将开始。
第2段写表演者模拟一家人深夜里的生活琐事发生的声响和听众的反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遥闻”,写声音来自远处。“深巷”点明声音由外传来。“犬吠”渲染深夜的环境气氛。“欠伸”“呓语”写室内的声音,声音由外而内,由远而近。远处“深巷中犬吠”“欠伸”“呓语”,写声音之小。
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声音由少渐多。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慰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他睡觉。
“抚儿”“含乳啼”“拍而呜之”,是几中声音的混合表演,而前面写的“欠伸”“呓语”“大啼”“犬吠”是单独的声音。由单声而混声,写出了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几句话,写了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当是时”到“一时齐发”,是写几种声音同时发出,打破了夜的静谧,写出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合写五种声音的交响,语气急促,突出了第一个高潮到来的气势。其二,是“众妙毕备”一句,这是作者的赞语,呼应开头的“善”字。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用一系列动作写听众反应。“伸颈”“侧目”,描写入神、专注之状;“微笑”,刻画心领神会之态;“默叹”,写出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在全场静默的情况下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神情和动作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它完全征服了听众。
第2段写表演者以口技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们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叹”的情况,是表演的第一个高潮。作者巧妙地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起来。先正面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自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的变化,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是精心设计的 ;接着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二者自然结合,表现了口技人的非凡的技艺和神奇的效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第3段写全家再次入睡,深夜复归宁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没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噜,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先写丈夫熟睡后,后写妇人和小儿子入睡。两个“渐”和一个“止”字,写拍儿声越来越轻逐渐停止,表示妇人和小儿子也渐入梦境。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咳嗽的声音。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写听众反应,亦是侧面烘托之笔。
第3段写一家由醒又入睡的经过和听众情绪的变化。作者仍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声音由显而微,深夜复归宁静,宾客心情放松,一切显得自然而合理。这是一个过渡段,是第一个高潮的余波,又是下一个更大高潮的前奏。这就更突出了这场口技表演构思设计的巧妙,表现了民间艺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第4段写口技表演者模拟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和听众的强烈反应。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了!”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一齐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以上第一小层,写火灾发生后由一家惊起、邻居惊骇呼叫的情况,进而发展到火势不可遏制,千百人呼救、千百人抢救的惊险场面。声音由“微闻”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齐作”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缓到急。七个“声”字和五个“百千”迭用,写出了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表现了火势的猛烈和火灾现场的纷乱。表演达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艺、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是没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以上第二小层,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处”相对照,用夸张的手法称赞口技表演之“善”。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以上是第三小层,写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跑的强烈反应。“离席”“奋臂出袖”,写惊慌的动作;“变色”“两股战战”,写惊惧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写惊恐的心理。“先走”一语,形象地写出了听众真的以为置身火灾现场而忘了是在欣赏口技表演了。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戏剧性效果。
以上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形象地表达了口技艺人精彩的表演。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撤区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第三部分再次写道具的简单,照应了开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是“一”,而表演的声响为“百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撤屏”呼应开头的“施屏”。让宾客看清临时舞台上还是开场时的那几样东西,演出过程中并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各种声响全是“口技”,从而起了侧面烘托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
五、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作者买哦写口技模拟的各种声音,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着是正面描写;买哦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则是侧面烘托。在描写表演的三个重要场面中,都是先正面描写,后侧面烘托。侧面烘托主要有这样几处:写宾客们“无不伸颈,册目,微笑,默叹”,表现听众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宾客们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心情有所放松,一张一弛,听众已进入表演者创造的境界中;宾客们如临其境弄假成真,“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衬托出白哦眼获得的神奇戏剧效果;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强调道具十分简单,告诉人们屏风后面并无机关或奇特之处,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确实不凡。
2.记叙条理清晰而富于变化
课文通过对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叙写,表现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赞扬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才能。记叙的线索是一个“善”字,记叙的顺序是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作者依次描写了三个场面,条理分明而曲折多变。第一个场面先静中有动,引发出声,声音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由单一到众多,整个场面是渐进式的;第二个场面由闹而静,声音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出现低谷。百年眼与记叙都有了起伏,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第三个场面是突发的,“大呼”又迅又猛,各种声音齐作,把气氛推向高潮,然后收声,群响毕绝,出人意料,真可谓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3.语言洗练、生动
全文不到四百字,却具体展现了口技表演的全过程,语言准确洗练。课文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口技艺人摹拟的各种声音,表现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用“遥闻”一词准确形象地说明声音之远。“微闻”鼠声“作作索索”,形象地表现声音之细微,如在近旁,渲染了一家人再次入睡后复归沉寂的精密气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泼水声。”这一段用排比形象地写出火势之猛,场面之乱,人之慌乱。“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几句话用夸张手法赞叹口技表演的高超。几处侧面描写,更为形象传神,以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揭示听众的心理,烘托口技者的表演魅力。
六、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有或没有都可以,但必须结合所看的相声表演和本文内容,说清自己的理由。
(二)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词语。所在的句子略。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一会儿、不久、同一时候、不多久、突然、一会儿、突然。
这些词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时间的先后,说明作者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二是让读者感受到口技表演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模拟了众多的音响,表现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答案参见“古今异义”
(四)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扇子������ 一(把)抚尺������ 一(个)大儿������ 百(只)手������ 百(个)指������ 百(张)口������ 百(条)舌
同步训练
一、给加点字注音(10分)
少顷������������ 夫叱大儿声���������� 犬吠�������� 曳屋许许声������� 几欲先走��������� 中间��������� 呓语��������� 惊觉����������� 齁声
二、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组是(2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1)(3)
b.(2)(3)
c.(1)(4)
d.(2)(4)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2分)
(1)满坐寂然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京中有善口技者
(7)妇抚儿乳
(8)众宾团坐
(9)曳屋许许声
(10)奋袖出臂
(11)两股战战
(12)几欲先走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0分)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 今义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古义��������������� 今义
(3)虽人有百手����������������� 古义���������������� 今义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古义��������������� 今义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 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的含义(4分)
1.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2.妇拍而呜之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撤屏视之
五、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六、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4分)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七、课内阅读(12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力拉��������� 虽���������� 其���������������� 色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八、中考题(XX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
(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移书敕属县����� (������� )��� ②开仓廪假贫民��������� (��������� )
③诘之,乃库中钱也(������� )��� 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3分)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3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d
三、(1)同“座”,座位。(2)恰逢(3)设置,安放(4)夹杂(5)说出(6)擅长,善于(7)喂奶(8)聚集(9)拉(10)扬起,张开(11)大腿(12)几乎
四、1.结构助词“的”
2.他,代小孩
3.结构助词“的”
4.代指屏障内
五、翻译
1.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六、(1)远远地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这是营造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2)这是用老鼠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七、课内阅读
1.噼里啪啦� 即使� 其中�� 脸色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c
4.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中考题
1.①命令��� ②借�� ③盘问,责问�� 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 2.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每句1分,共2分)� 3.遣还迎接的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的标准(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1分)� 4.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3分)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一、教材:《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教材重、难点
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及学法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发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讲、议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电视、影碟机(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录音机。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模仿鸟鸣,有的模仿火车,有的模仿乐器。现代著名的口技演员洛桑(已故)最擅长模仿表演各种乐器。(课前已放《洛桑学艺》)我们观看时,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场火灾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二)放《口技》录音磁带,听准读音,并掌握节奏。学生自渎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讨论学习,了解大意。(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利用工具书。)自由组合讨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原则。
问题设计
1、�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而、俄而
(四)合作探究
1、找梦出每个场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种声音(及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观众的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五)质疑问难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样成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六)复读课文: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写作:用正面与侧面结合方法描写人物或场景。
(八)作业�(略)
板书设计�:
口技-------林嗣环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而、俄而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呓语:�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曳屋:�几欲:�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伸颈,侧目,微笑,│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默叹,以为妙绝�│
│�│大叱�│由小到大│�│�│
│�│(�一时齐发)�│�│�│�│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意少舒稍稍正坐�│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声)�│�│�│�│
│�│咳嗽�│�│�│�│
│�│(以响衬静)�│�│�│�│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两股战战�│
│�│声、风声、求救声、│�│�│几欲先走�│
│�│抢夺声、泼水声(无│�│�│�│
│�│所不有)�│�│�│�│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十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下面是《口技》阅读题及答案,请参考!
《口技》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口技》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5.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6.【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三《口技》比较阅读20xx-06-20 19:55一、拓展阅读题(13分)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20xx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下列字词。(2分)
(1)挟: (2)俄: (3)藻技: (4)历历不爽:
2.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4分)
3.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翻译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2分)
5.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3分)
《口技》阅读答案
1、(每词1分,共3分)
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2、(6分)
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3分)
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3分)B
1A.觉:睡醒。 B.走:逃跑。
C.叩:问。 D.鼓:弹奏。
2.(2分)D
3.(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4.(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意对即可)
6.(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一、1.(1)邀请偕同 (2)不久 (3)小技(客气说法)(4)清楚地听,没有差错
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其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
点拨:从模拟的声音之多,表现的技艺之高;从模拟的声响之有序,表现的叙事有条理可以看出。
3.父子杀猪卖肉
4.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
5.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七个一工程·一篇案例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
——记《口技》教学片段
南川三中初一年级� 尧彬
《口技》一文,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地描写,结构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极好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教学时亦应抓住其结构和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但上过本文,有一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师: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生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并感到满意,“默叹”一词表明宾客还能意识到这是口技表演,虽已入神但还能自持。
生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了宾客也随口技表演内容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也说明宾客逐渐难以自持。
生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生4:我认为宾客不是要逃跑,而是去救火。
(哗然)
我当时也懵了:是我看的资料不全吗?不权威吗?但在我的记忆中是翻译成的“几乎想争着逃跑”呀!随即,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却赶紧翻阅资料。但事实就是这样:《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点拨》等中都译为“几乎想抢先跑掉”之类的,无一是译为去救火的。
我暂不表明观点,让学生自己表决。结果各有理由:
认为是逃跑的理由是:众多资料书中是这样的翻译,古汉语字典上的“走”也是解释为“跑,逃跑”。因为此时宾客已不能自持,所以在火灾面前表现出逃跑心理是符合事实的。
认为是救火的理由是:救火救人是发生火灾后宾客们应立即想到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文中的“奋袖出臂”一词也表明宾客们准备大干一场。“走”是解释为“跑”,但不是“逃跑”,而是跑去舀水,同时也表明了宾客们不能自持的境界。
不用说,我赞成了救火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欣赏文中壮观的场面,体会写作的精妙,更要培养学生做人素养。至于是否改变了原文本意,我想林嗣环在天之灵也不会过多指责吧。
2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