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化石吟》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一、课堂导入
1、欣赏影片《冰河世纪》中猛犸的图片
2、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了解什么是化石。 用猛犸的图片引出《冰河世纪》动画影片,问学生看过《冰河世纪》吗?影片中将逝去的世界描绘的那么清晰,那同学们知道,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怎样了解那逝去的世界呢?(化石),对,是化石。那什么是化石呢?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再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化石。
(《冰河世纪》这部影片,学生都很熟悉,用影片中的猛犸象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化石。)
二、解析题目
当诗人张锋见到这奇异的化石的时候,赞叹不已,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吟”的意思 (通过题目了解本文的题材,是赞颂化石的一首抒情诗。)
三、明确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生读教学目标
( 通过学生读教学目标,了解学习本文应掌握的教学任务,为更好的学习本文做准备。)
四、字词识记 (读一读,写一写)
(1)、读准字音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读一读,背一背)
依次出示幻灯片
1、读准字音
裹( ) 藏 葱( )茏
卓( )越骸( )骨
潜( )行 躯壳()
猛犸( ) 悄( )然
引颈()长吼 猛犸( )
2、请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通过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和背一背,实现教学目标1,也为学生朗读文章奠定了基础。
五、畅读诗歌
个别学生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诗歌。
1、出示诗歌第一、二小节与第六小节,让学生自寻朗读技巧后,教师明确朗读要求
(1)、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读出重音强调的词语。
(3)、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通过反复朗读,让他们掌握朗读技巧,并进一步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畅谈诗歌 感受疑问语气的句子,了解其作用,进行仿句练习,并根据提出的问题朗读其小节,理清本文的结构。出示问题:
1、 诗人走到博物馆时,对化石产生疑问,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出来?
2、 仿句练习 用(1)“最早的-----是怎样的?”(2)“最早的-----怎么-----?”
这个句式像诗人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例句:
(1)、最早的天空是怎样的呢?
(2)、最早的大象怎么毛很长?
(3)诗人对化石的疑问还体现在哪一小节?
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诗歌所在小节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 通过仿句练习发挥学生想象,带领他们去畅想、畅谈远古的世界。 通过再次朗读诗歌小节,理清诗歌的结构。)
3、品味赏析 比较句子,分析其好处,然后从诗中找出
喜欢的诗句或词语,从修辞方法、用词等方面,说说喜欢的理由。
A、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1)、化石的存在,足以证明生物的进化,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
(2)、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B、下面,请你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根据刚才的提示,从修辞方法、用词等方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词语赏析: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的赏析:这句话用。.。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表现等)。.。.的特点(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感情等) 此环节完全放手于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会分析其语言的技巧,体味科学的神奇,再次朗读其语句,彻底实现目标2。
七、畅想诗歌发挥学生想象力,想象远古的世界,并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果学生描述有障碍,可以出示几张代表性的图片,再次让学生想象和描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此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力,描绘远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选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与过程,应对后几篇文章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让读者感到化石功不可没、科学很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又不能讲解过多,否则很容易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赏析其构思之妙,品味其语言表达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极强,在书籍中、电视上对化石也会有一些了解,本诗歌读来亲切、上口,一定会很感兴趣的。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可能品得不会太深入,浮在表面上,难言其妙。此点有待教师用心设计阅读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语感,品出其中的美妙来。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的美,体悟诗歌巧妙的构思、品味优美的语言,发挥联想与想象欣赏绮丽的意境。引发诵读科学诗及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合作——探究
一、 引诗:
1、学生观看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2、在学生表达后,引出《化石吟》的学习。感知作者“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品悟作者的表达之妙。
二、知诗: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分别在句末用“K”“X”“G”标记出作者表达“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的诗句。并准备合作交流。
2、轻声朗读诗歌,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中用“/”标出诗句内部的停顿,用“·”标出诗句中的重读的词语,用“ ”标出诗节中的韵脚,用“ ”或“ ”标出语调的变化。
3、快速默读诗歌,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诗节的主要内容。同时思考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4、分层朗读。读好节与节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停顿,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有情境感画面感。
5、 分角色读诗,准备交流“研讨与练习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要求:运用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三、品诗:
默读课文,批注自己感觉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准备交流,读出其中的“好”,说出其中的“好”。
(可以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感情表达、巧妙构思等方面进行赏析)
四、悟诗:
学生总结本诗的特点:科学美+文学美=科学诗。科学+抒情=科学抒情诗。一读多得,值得多读。
五、用诗:
(1)看书中的化石图片进行联想想象,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或几句诗。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将有关知识写下来,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发现了亿万年前像奇纪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化石吟》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二、新授:
1、预习
⑴。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太古:远古时代
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叹服:称赞而佩服。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⑵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3、研习新课。
⑴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⑵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⑶探究质疑: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⑷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①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③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⑸探究质疑: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小结: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
⑹探究质疑: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⑺探究质疑: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出示并板书课题。
课题:《化石吟》 张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 奇幻〔huàn〕 潜行〔qián〕 裹〔guǒ〕 雅幽〔yōu yǎ〕 藏〔cáng〕 海枯石烂〔kū〕 骸骨〔hái〕 猛犸〔měng mǎ〕 引颈长吼〔jǐng〕 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 珍贵的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 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① 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一、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 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前准备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七、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3、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4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5、 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6、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八、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 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 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
②理清结构,展 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 知内容
1、 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 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 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 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 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 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
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 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 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悉心体会。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当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