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为您整理了数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
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
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一、活动目标: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正确说出图形名称,学习按不同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小兔、小熊、小羊图片各二张。
2、各种图形饼干若干。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车票若干。
4、《开火车》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大和小
师:我是一只大猫喵喵喵。
幼:我是一只小猫喵喵喵。
师:我是一只小鸡叽叽叽。
幼:我是一只大鸡叽叽叽……
(二)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1、师:看我们玩的这么高兴,小动物们也想来参加,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好吗?
师:噢,是兔妈妈带着小兔宝宝,羊妈妈带着小羊宝宝,还有熊妈妈带着小熊宝宝来了,你们高兴吗?那好 吧,我们向小动物们问声好。
2、师:咦,小动物们怎么还带着篮子呀,哦,原来小动物们说新年快到了,希望小朋友们能送他们一件新年礼物呢!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它们呢?
3、师:你们看,老师准备了一些饼干。(教师出示一篮有各种图形的饼干,展示在黑板上)
你们看,这些饼干是什么样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现在这些饼干就在你们的桌子上,我们去买些饼干送给小动物们,每个小朋友可以买一块,买的时候要说你要买什么饼干。
4、师:你们买的饼干都是什么样的?它们都有哪些不同?(跟边上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小朋友说一说)
5、师:小动物们见了这些饼干很高兴,都说自己喜欢吃其中的一种图形饼干,它们到底喜欢吃哪一种呢?那就要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该送给哪只小动物?好,小朋友我们一起给小动物送饼干吧,送到小动物的篮子里。
谁想把饼干送给兔妈妈和兔宝宝的?边送边说兔妈妈我送你一块××饼干。
要给羊妈妈和羊宝宝送饼干的小朋友请上来。
谁要把饼干送给熊妈妈和熊宝宝的?
6、师:我们给小动物送了那么多的饼干,不知道小动物会说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好吗?
(小朋友好!谢谢你们给我们送了那么多好吃的饼干,不过有些小朋友送的饼干还不是我们最喜欢吃的。那么,你们想知道我们最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吗?哈哈!问题可简单啦,只要看看我们的嘴巴就明白啦。)
7、师:小动物怎么说呀?小动物告诉如果想知道他们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只要看看什么就行啦?
那么兔妈妈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大的圆形饼干)
兔宝宝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小的圆形饼干)
羊妈妈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大的三角形饼干)
羊宝宝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小的三角形饼干)
熊妈妈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大的'正方形饼干)
熊宝宝喜欢吃哪一种饼干?(喜欢吃小的正方形饼干)
8、师:刚才我们有没有送错饼干呢?那好吧,我们赶紧把些送错的换过来,给小动物送上他最喜欢吃的饼干吧。
(三)游戏《到森林公园》
1、师:小动物们今天都得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饼干,真是太开心了。为了表示感谢,邀请我们小朋友到它们的家里森林公园去玩。不过,小动物们说森林公园离这儿很远,需要乘火车去,怎么办呢?别着急!你们看他们已经给我们寄来了火车票,这些火车票可有趣啦!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如果你拿到了画有圆形的火车票就要上圆形的车厢,如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上火车吧!(幼儿持票上不同的车厢),列车员要检票了,请把火车票举起来吧!(教师检查幼儿的对、错)
3、师:小朋友!我们的火车出发啦!(放音乐幼儿走出教室)
老师:你想不想把自己的牙齿变成这样呢?那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呢?中午吃饭后漱口,不多吃甜食,早晚要刷牙。
2、出示牙齿模型,学习如何正确刷牙。
老师:对了,你们早晨刷牙了嘛?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你是怎么刷牙的?
马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牙齿哦,当然是假的,模型!看,这是上面的牙齿,这是下面的牙齿,上面的牙齿与下面的牙齿能碰到的地方叫咬合面。上面的牙齿要往下刷,跟我一起来,刷刷刷,下面的牙齿要往上刷,跟我一起来,刷刷刷,咬合面要来会刷,刷刷刷。
3、复习巩固怎样刷牙。
老师:怎么刷牙呢,我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会不会哦?
师:唰唰唰,上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上边的牙齿向下刷。
师:唰唰唰,下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下边的牙齿向上刷。
师: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怎么刷?
生: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来回刷。
四、结束活动
老师:现在你可以考考你身边的朋友,看看他会不会刷牙好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了关于方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设
生1:方程的意义。
生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生3:解方程的方法。
生4: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2.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方程)
⊙回顾与整理
1.方程。
(1)什么是方程?它与算术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②算术式是一个式子,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与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什么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3)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4)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①等式的性质。
②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互逆关系。
(5)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3题。
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②指名到黑板前进行板演。
③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解的。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学生小组交流并集体汇报,然后教师明确: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②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性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3)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4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各题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圆,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l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介绍圆规: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通常我们会借助一个专门工具来画圆,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上装着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
6.提出要求: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
进一步要求: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
7.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圆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适时板书: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引导反思:你认为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有针尖的一只脚要固定在一点;旋转圆规时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
8.组织练习:请大家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统一确定为4厘米,按上述步骤再画一个圆,在小组里比一比,谁画得好。
9.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
结合介绍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标出相应的字母,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母的写法。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画圆的过程,说说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在自己所画的圆中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圆时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决定的。
(3)指名在黑板上的圆中表示出两脚的距离。
教师总结并板书: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用字母r表示。
(4)教师画出直径,说说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10.探究圆的特征。
(1)出示例2的问题。
(2)学生在小组里操作、讨论,形成结论。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①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③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4)说说你是怎么得出每一条结论的,指名验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l)出示三个图形。
(2)指名说说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3)评议:为什么其他的线段不是半径或直径?
2.完成“练~练’’第2题。
(1)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指名说说画圆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填表。
(2)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操作后,在小组里交流。
(2)集体汇报交流。
5.作业:练习十三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①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③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
教学目标:
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比例系数的具体的意义。
3、会通过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反比例函数的值。运用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例3要用科学知识,又要用不等式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3‖)
(1)一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变量y是变量x的反比例函数。(2)圆的面积公式s??r2中,s与r成正比例。(3)矩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C,当C为常量时,a是b的反比例函数。方形的边长为x,高为y,当其体积V为常量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4)一个正四棱柱的底面正
定时,商和除数成反比例。(5)当被除数(不为零)一
(6)计划修建铁路1200km,则铺轨天数y(d)是每日铺轨量x(km/d)的反比例函数。
2、思考:如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是3,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
(2)当m为何值时,函数4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y?2m?2关键是确定比例系数!x
二。新课
1、例2: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小结:要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y?k的解析式,只需求出比例系数k。如果已知一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
3时,y=2,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就可以先求出比例系数,然后写出所要求的反比例函数。2.练习:已知y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当x=?
3、说一说它们的求法:
(1)已知变量y与x-5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变量y-1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4、例3、设汽车前灯电路上的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灯泡的电阻为R(Ω),通过电流的强度为I(A)。
(1)已知一个汽车前灯的电阻为30Ω,通过的电流为0.40A,求I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并说明比例系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接上新灯泡的电阻大于30Ω,那么与原来的相比,汽车前灯的亮度将发生什么变化?
在例3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有何关系?
(2)在电压U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流强度I与电阻R成哪种函数关系?
(3)前灯的亮度取决于哪个变量的大小?如何决定?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师生一起点评。
三。巩固练习:
1、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3时,p=1.98kg/m3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四。拓展:
1、已知y与z成正比例,z与x成反比例,当x=-4时,z=3,y=-4.求:
(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z=-1时,x,y的值。
2、已知y?y1?y2,y1与x成正例,y2与x成反比例,并且x?2与x?3时,y的
值都等于10,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五。交流反思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已知条件中明确告知变量之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如例2;另一种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给出,如例3中的I?
六、布置作业:P4B组
教学后记:
U由欧姆定律得到。R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音乐《找朋友》
2、袜子若干(实物)、夹子若干(实物)、衣架(实物)
3、鞋柜鞋子操作学具、胶棒
配套课件:
小班数学课件《配对》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找朋友》律动进场,然后进行故事引题。
1、师:宝贝们!我们一起去找好朋友吧!
2、师:有一位小朋友叫妮妮,她特别的爱漂亮,每天都要换一双新的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她穿了一双特别的鞋子。
(出示PPT:一个小女孩图片,家里有一个鞋柜,鞋柜上有许多鞋子)
(一)出示PPT(女孩穿了一只红色的鞋子、一只白色的鞋子,鞋子的款式一样,鞋子上面没有花纹,但颜色不一样)
1提问:请小朋友找一找哪只是妮妮的鞋子呢?(PPT:出现三只鞋子:绿色、黄色、红色)
2、小结:原来两只鞋子颜色一样,它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哦!
(二)出示PPT(女孩穿黄色有树叶的鞋子,在出示一只黄色的鞋子上面有树叶、另两只鞋子上是小花、圆形)
1、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哪只鞋子是妮妮的呢?
2、小结:妮妮的鞋子不仅颜色一样,还要图案一样的鞋子才能成为好朋友。
(三)出示PPT(女孩脚上穿一只鞋子是红色有小星星的,另一只是蓝色上面有蝴蝶结的,另外出示三只鞋子,两只大小的是跟脚上一样的,另一只是不一样的)
1、师:小朋友认真观察哪只鞋子才是妮妮的呢?看看小朋友们找的对吗?
请幼儿给鞋子配对
2、小结:妮妮的鞋子不仅要颜色和图案一样,大小还要相同,才是一双鞋子,这样才是好朋友哦!
二、袜子配对(让幼儿操作实物练习)
1、师:老师这边晒了好多的袜子,有点乱了,小朋友们一起帮助老师去晒袜子好吗?
2、小结:原来颜色、花纹、大小一样的袜子,它们才是好朋友哦!
三、鞋子配对(幼儿操作学具打印)
1、出示鞋柜和鞋子卡片
2、师:娃娃家的宝贝们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的妈妈找不到了,还常常穿错鞋子了,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请小朋友们整理一下好吗?可是怎样的两只鞋子才算是一双呢?
3、师:请小朋友们按鞋子大小、颜色、样式一样的找出来,把这些鞋子一双一双的配对好,再把它们整齐的粘贴进鞋柜吧。
4、幼儿进行操作
5、小结:原来鞋子是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
6、幼儿互相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粘贴鞋柜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了,这下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宝宝们要穿鞋子就很方便了,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整齐漂亮哦!
2、师:小朋友们回家之后也要把你们家鞋柜里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哦!下次穿的时候会又快又方便,而且看上去也很舒服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少几个?*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P89~92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作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或作出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6周
读统计图表
教学内容:P89~9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开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统计——讨论
一、教学内容:P91~92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以讨论的方式继续深入认识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课件显示如下统计表和讨论4个小问题
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预测到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读懂统计表
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上(1)、(2)、(3)、(4)四个小问题。
全班交流
小军的身高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通过计算,知道:1~2岁高12cm、2~3岁高8cm……1~2岁长得最快,6~7岁长得最慢
预计8岁时高5cm,有117+8=122cm
(三)、巩固练习
书P92“练一练”练习题
指导学生读懂统计图
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哪天卖得多,哪天卖得少?
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多少台?
3、全班交流
(四)、统计实践活动
制成统计表
制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填写的统计图表
讨论、交流
质疑、解惑
(五)、全课总结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很重要的途径,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无数次的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按实验要求认真进行实验的全过程,如定时观察、定时记录有关数据等。
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不要泄气,能虚心请教他人。
能灵活统计表示实验中的相关数据
……
(六)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可能性
第2课时
学习内容:
第94、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4~6题。
学习目标:
1、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
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来感知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有10张倒扣着的相同的卡片,其中有4张画的燕子,3张画的大象,2张画的老虎,1张画的喜鹊,打乱后从中任意拿1张。
(1)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2)小娟喜欢燕子,她一定能拿到画有燕子的卡片吗?
(3)拿到画有燕子的卡片的可能性和画有大象的卡片的可能性哪个大?为什么?
(4)分组游戏,并做好记录,然后集体汇报。
(5)思考: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6)猜想:任意拿1张,拿到燕子的可能性是( ),拿到大象的可能性是( ),拿到老虎的可能性是( ),拿到喜鹊的可能性是( )。
(7)汇报每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验证猜想。
(8)教师小结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教学例4。将一副扑克牌的13张方块牌和匀,从中任意抽出1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 “偶尔”“经常”等来描述抽牌的情况。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说说例4让我们做什么?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3)集体汇报实验结果。
(4)填一填
( )抽到方块2,( )抽到黑桃A,( )抽到方块A,( )抽到方块。。。。。。
3、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 “偶尔”“经常”等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小林做5个纸团。并将其中几个纸团做上记号。小丁任意摸出1个并作记录,放回和匀后再摸
(1)小丁摸了40次,将结果记录如下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得出什么结论?
(3)两人交换角色。小丁做纸团并做记号,再由小林来摸并记录
两人交流对这次游戏活动的感受。
2、盒中有形状相同的红色小棒8根,黄色小棒2根。小兰从盒中任意取出1根小棒,取出哪种颜色的小棒的可能性大?
选择“不可能”、“偶尔”、“经常”填空。
(1)( )取出红色小棒。
(2)( )取出黄色小棒。
(3)( )取出白色小棒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4~6题。
家庭作业:第95页课堂活动。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