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美术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 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汽车造型特征,进行临摹绘画。
2、能用二、三种水粉色平涂,欣赏不同色彩之间的晕染、渗透。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组织活动前带领幼儿在马路边观察各种各样的汽车的外形特征,汽车的形状以及细节;
2、范例图;
3、幼儿每人一张铅画纸、油画棒;
4、稀释的水粉颜料(红、黄、蓝、绿等)、水粉笔。
活动重点:
绘画方法。(先画轮廓,后画局部、按顺序均匀平涂。)
活动过程:
一、提问、讨论各种各样的汽车
1、教师提问:马路上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回忆看到的汽车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启发幼儿结合几何图形来说说。如:公共汽车的车身象长方形,下面添画上圆或半圆形的车轮;小轿车的车身象梯形、下面添画圆或半圆形的车轮;大卡车车头象梯形,车身象长方形,下面添画上圆或半圆形的车轮。
2、引导幼儿回忆汽车的细节:汽车上有什么?(有车门、窗户、车灯、倒车镜、广告画等)
二、展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汽车的。外形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三、教师示范画汽车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画汽车时,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教师小结,分步骤示范、讲解绘画要领:先画大轮廓,再画细节。
四、教师提出作业要求请幼儿有选择的练习绘画汽车。
要求:
1、先用油画棒画马路上的汽车;
2、画好后用水粉色平涂;
3、要注意平涂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均匀地涂色;
4、涂色时,要注意身体及画面的干净整洁。
五、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提示、帮助、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涂色,在颜色交界的地方不要停笔,两种颜色可以碰在一起。并启发幼儿有创意的进行添画。
六、展示、分享幼儿作品请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粘贴到'小小绘画天地',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分享颜色搭配好看、造型丰富、涂色均匀的作品,体验不同底色间互相晕染、渗透的美感以及成功的喜悦心情。
活动延伸:
1、可结合主题活动丰富画面内容;
2、家庭教育,家长可利用上街机会,带幼儿观察不同车辆,丰富幼儿有关汽车的知识;
活动反思:
首先从选材上看,车子是孩子经常见到而又非常喜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活动要从孩子的身边出发,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这就为孩子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准备上,本节课我分别在知识、物质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孩子熟悉的小汽车音乐,提供了课件制作,还提供给孩子可操作的玩具汽车。让孩子动口、动手、动脑,所学的知识记得牢,本节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再从课程中,每一步的导入上我就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直接导入、有的先听声音、有的采用猜谜的形式、有的说出功能等,每种方法不一样,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稀奇,一步步的跟着老师在前进。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活动中还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车子行驶的乐趣,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学中乐。
本节课95%的孩子达到了我制定的目标。知道了一些常见车辆的用途、名称,并能对特殊用途的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的名称、用途加以区分。但在幼儿的操作上有待于提高操作的常规和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
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几何石膏形体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生答:是立体的
2.导入课题:《形体的组合》
二.发展阶段:
1.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它可分为“自然形体”“几何形体”。
2、《形体的组合》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建筑、雕塑形体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体是建筑、雕塑基本结构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体(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自由形体(自然界存在的)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立体作品。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了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
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还应拓展思考:用立体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艺术作品中比较常用的一些对比手法;
2、知道色彩与造型给人的感受大多缘于比较;
3、能从对比的角度,就作品的造型与色彩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学生能否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具学具:
与教材有关的图片、VCD、投影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绚丽多姿的,有数不清的形与色(形是物体的形状,色是物体的颜色),而且你们每一天一睁开眼就能看到它们。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你们的记忆里,有哪些有趣而又奇怪的形状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了好多奇怪而有趣的形与色,现在来看一下我们教材中提供的十多张图片,请同学们逐一浏览一下,然后说说“哪张图片最吸引你?”
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图片,那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是色彩、是造型或是其他的。根据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老师就能对你们的性格、向往等有所了解。正因为每个人眼里的不同最爱,所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形形色色。
出示课题:形形色色的世界
(二)发展阶段
教材图片欣赏、问答。
1、两只红色的鸟
提问1:在这张画上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
提问2:两只鸟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因为它们的色彩是红色的,绿色的环境中最能衬托出红色的艳丽,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只鸟,两只鸟一前一后,前面的一只形象比较清晰、具体,我们能够欣赏到它美丽的羽毛及长长的喙,后面的一只较模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平面的色块,这样,能使前面那只鸟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它是画面的主体。在绘画时,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
2、彩色热水瓶
提问:彩色热水瓶的造型象什么?你会挑选哪种颜色的热水瓶,为什么?
教师小结:热水瓶的造型憨态可掬,跟企鹅有些神似。设计师在设计时的灵感往往来源于自然中的某些物体。这些热水瓶的色彩亮丽,相信大家都会喜欢的。
3、鲜艳的花朵
请同学们眯起眼睛观察这张画,然后看老师的投影展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黄颜色的郁金香在画面中显得最突出?
教师小结:因为黄色最淡而被凸显出来,我们将这称为明度对比。
(4)——(10)小组欣赏评论、老师小结。
4、美丽的服装
这套美丽的服装让人联想起鱼缸里的小金鱼,你看那条蓝白条纹的裙子,让人联想起大海,红色的腰带就像大海上的霞光,冷暖色调形成对比。衣裙的宽松与腰带的合身形成对比,衣裙的若干细花纹与腰带的粗犷形成对比,三个对比使腰带成了这套服装的点睛之笔。
5、现代家具
由黑白两个主色构成,显得简洁,橙色的靠垫让人愉悦,画面中三个靠垫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是橙色的,是暖色调中的一种重要颜色,暖色有“前进”的特点,所以引人注目,特别醒目。
6、北京故宫角楼夜景
角楼的造型,华丽中带着庄严,在霓虹灯光的海洋中让人联想起仙境,以为到了蓬来仙岛,玉皇大帝的天宫似的。背景的天空是冷色的,灯光使建筑显示出明亮的暖色,强烈的对比,使建筑更加流光溢彩,突出了建筑的主体地位。
7、舒适的沙发——(鲜艳色彩的组合)
这只沙发的造型很简洁,颜色却很鲜艳,你觉得它比较适合给哪类人使用?为什么?
这只沙发颜色爆满,对比强烈,显得非常活泼,我觉得它比较适合给儿童使用。
8、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奇妙的造型,洁白的主体建筑)
在蓝色天空及绿色草地这两大块冷色的衬托下,白色的建筑看上去带点暖色,物体的颜色给人的感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景色——(造型设计新颖的建筑群,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发射塔,其次高的是“经贸大厦”,以及有两个圆球的“国际会议中心”。
10、长城的秋天
秋色中的长城,笼罩在柔和的夕阳下,呈现金黄(橙黄)的色调,显得灿烂、辉煌。
教师收集的图片欣赏、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
室内装饰图片欣赏。精美汽车图片欣赏。
三、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欣赏了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各类图片资料,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它们只是形形色色的世界的一小部分,世界是奥妙的,充满了无数的奇怪而有趣的形与色,同学们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去发现、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并把这种美用美术语言表达出来。
四、课后拓展
在以后的郊游或班队活动中,就看到的景物的造型、色彩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学生了解我国唐代人物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增强立体造型能力,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审美兴趣,创造美意识,并感受线描美感。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具准备:《捣练图》图片或幻灯片、工艺品若干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三、欣赏唐代名画《捣练图》
我国古代绘画有很高成就,很多画家为我们留下珍贵画卷,唐代画家张萱画的《捣练图》就是其中一幅。
1、解释“捣练”。
2、《捣练图》是长卷画,也称手卷。图中描绘了唐代妇女劳动情景,几个妇女在捣练、络线、缝制和熨平。第一组描绘四个妇女用木杵在捣练,第二组两个人坐地毯上络线和缝制。第三组几个妇女在把练熨平。整个劳动场面构图安排巧妙。三组人物有站有坐,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各组人物间互相呼应。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展示画卷并放映幻灯。
盛唐时期的工笔人物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人物形象体态丰满,面貌圆润,用线造型,比例准确,线描工笔流动而且劲挺。用色浓重艳丽,但雅而不俗。
4、介绍画家张萱及对后世工笔重彩人物画影响。
5、启发学生描绘《捣练图》的情景
提问:画中描绘几组人物都做什么?按顺序讲出来。
6、小结:用概括的语言谈《捣练图》这幅画的特点,美感,学生受到启发,兴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