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愚公移山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 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

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妻:献疑。

智叟:反对、嘲笑。

愚公精神:挑战困难,坚持不懈。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2.讨论归纳

提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写法点评

1.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案 篇3

我们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马上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愚公移山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愚公移山导学教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达成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二、预习导学:

(一)一读课文,走近文本

1、自读课文,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太行王屋二山 冀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 荷担 孀妻 始龀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高万仞 箕畚 魁父之丘 雍南

(二)二读课文,夯实基础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2、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且( )焉( )置( )土石 荷担( )

箕畚运于( ) 始龀:( ) 智叟( ) 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

3)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学:

(一)、正确熟练朗读课文。

(二)、识记词义,疏通文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文本内容:一个困难催生一个决心,两个疑问引出众人支持。

一段回答击退一种嘲笑,两位神仙帮助万代宏愿(梦想)。

乍听为笑谈,深思乃哲理。

想法:我要移山——面对困难两座:太行山和王屋山

行动:一铲一铲又一铲,一筐一筐又一筐;

时间: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

结果:山低了,土少了,信心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多——山移走了

原因:一叩一垦,功在不舍

寓意: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羡慕你的不是权势是气质,景仰你的不是高度是境界,害怕你的不是本领是精神。

现实想法:我要学好——面对困难两样:坏习惯和懒惰

行动:一页一页又一页,一本一本又一本;

时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岁一岁又一岁。

结果:书本渐渐厚了,学问渐渐深了,心灵渐渐丰富了,人生渐渐幸福了——学毕业了

原因:听说读写,功到自然成。

评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是因为有决心战胜困难;失败是因为无决心战胜困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巩固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毕力平险:( ) 始一反焉 ( )

2)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且:(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焉:(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翻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人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汉之阴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v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v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愚公移山》教案 篇5

一、初识作者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三、课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写作技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拓展阅读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8194;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8194;惩:苦于塞:阻塞

3、杂然相许8194;杂然:纷纷许:赞同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194;曾:连……都8222;8222;损:削减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8194;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6、投诸渤海之尾8194;诸:之于

7、叩石垦壤叩:敲,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194;易:交换节:季节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 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