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交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习惯上。以下是“劝学教案课件”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