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一:32×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生说:我们是把32看作30来计算的,因为30×8=240(元),所以32×8≈240(元)。
师说:这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可是结论合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组二:32×8≈240(元)
生说:我们的估算方法和上一组是一样的,但是,2×8=16(元) 30×8=240(元)16+240=256(元)
256元>250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2、也许还有很多估算方法,上面这两组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钱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有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
3、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元),够买门票;
32×8,把32看作30,30×8=240(元),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们老师要适时的引入大估和小估的问题。师总结:这两个问题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办事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估算活动,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 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然后自己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比划的单位长度准不准。
3、不用尺子测量,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用尺子量一量,然后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准、更直。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的本领最棒。
二、新课学习。
1、根据第一次的差距再画一次,并检测是不是画得更准一些了。
2、例5
(1)摸一摸数学练习册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是长方形的。)
(2)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又要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自己思考的过程。)
(3)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把数学练习册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
(4)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估测的时候,虽然我们手中并没有尺子,但我们心里应该有一把尺,1mm、 1cm、1dm、 1m都已经在我们的脑子中有了印象,再加上身体或者其他物体的辅助,相信让我们的估计会更加准确。
三、巩固练习: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怎么样估计的更准确吗?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二、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三、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加法估算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能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估算,会用“ ≈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的重要作用,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导入,激发估计意识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492、695、503、207、813、589、904、296、407、602、399
1、“492”和“503”都是接近500,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492比500少一点,503比500多一点。)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2、“399”这个数常会在哪里看到?(同时出示商场标价单)如果你选中了一件399元的商品,你真的会带399元去吗?生活中,我们总会先估计一下商品大概多少钱,然后准备一个大概的数目去购物,这样比较方便。(同时板书:估计)
【设计意图说明:估算要以数感为基础,要以理解数概念为依托,并且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握数的大小。环节1的设计通过使学生头脑中“大约几百”的数概念的清晰化,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合理调整估算结果作了有效的铺垫。环节2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数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学生自觉的估算意识。】
二、 创设情境,探索估算方法
创设情境:三八妇女节,老师到商场去购物,一圈逛下来,看中了一件衣服299元,一条裤子198元。小朋友们,胡老师买这套衣服大约需要几百元呢?(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理解题意)
(一) 学生交流,汇报方法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497(元),所以要带500元钱。
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看成大约300元,198元看成大约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大约要带500元。
2、教师处理预案一:如果先出现方法一,教师要加以引导:你的口算能力真强,小朋友们没有你这么好的口算本领,就要动脑筋想想其他办法了。谁想到了吗?
教师处理预案二:如果先出现方法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析方法优劣。
【设计意图说明:教学估算时,把它置于具体的购物带钱的背景中,这是处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所耳熟能详的,当他们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便自然地理解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体会到了估算的必要性。根据估算算式中两个数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想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上两种,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应该说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辨析,也有小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引导才能认识到“凑整估算”这种策略的优越性。】
(二) 辨析式子,认识约等号
1、 教师出示:299+198=600(元)
2、 学生辨析:299+198的结果是大约500元,不是等于500元,所以不能用等于号。
3、 认识约等号:
(1) 学生尝试介绍。
(2) 教师介绍并完成板书:要表示结果大约是500元,就需要一个新的符号产生,它就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板书介绍约等号的写法、读法。学生集体写、读)
(3) 学生完整地读出算式。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经历辨析,自主产生学习新符号的意愿,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约等号的写法教学绝对不可忽视,教师一定要注意约等号写法的形象指导。】
(三) 方案选择,活用估算
再创情境:胡老师后来又去逛了一圈,又看中了一套衣服,请你估计一下,买这一套衣服大约需要多少钱?(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并注明:一件衣服298元,一条裤子208元。)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教师完成板书。(板书: 298+208≈500(元))
2、教师提问:两套衣服老师都喜欢,请小朋友们帮忙想一想,老师带500元能买到哪一套衣服呢?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397(元),298+208=506(元),所以胡老师带500元能买到第一套衣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麻烦。)
(2)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是300元不满,198元是200元不满,估计的结果也应该是500元不满,所以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3)学生汇报方法三:299元比300元少一元,198元比200元少2元,结果是比500元少3元;而298元是比300元少2元,208元是比200元多8元,结果就是比500元多6元。所以只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4)学生汇报方法四:299+198的99+98满100,200+100=300,结果是400多;298+208是98+8满100,200+200=400,结果是500多。所以,带500元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
【设计意图说明: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到同一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且进行引导、评价和优化,让学生知道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理解、思维层面:数感好的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方法二,推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理解方法三,而方法四可能更适宜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更便于推广应用。】
(四) 小结揭题,显化估算方法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数目不需要很精确,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的数目,因此同学们要有估计的意识,更要学会估算的方法。为了方便、快速地进行加法估算(同时板书课题:加法估算),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一个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来估算。当然,估算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同学们要根据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 巩固深化,培养估算能力
1、 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599+297 403+508 295+306
704+195 392+407 606+399
(1) 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汇报展示,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700?在□里画“√”。哪道题的结果小于500?在□里画“△”。
495+198 □ 506+205 □ 596+145 □
299+185 □ 136+398 □ 67+414 □
(1) 学生独立思考,认真解答。
(2) 学生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优化学生的想法。
【设计意图说明:第一题起到扎实巩固“凑整估算”的估算方法的目的。第二题辨析结果“大于700”或者“小于500”的情况中,有许多灵活运用估算方法的因素存在,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得以碰撞,估算能力得以提高。体验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的方法。】
四、 总结拓展,活化估算学习
1、 你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出示挂图。(教师创设情境,略。)
电话机 取暖器 自行车 电饭煲 电风扇
206元 292元 604元 305元 195元
(1)请你任意选两样东西,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2)估计一下,花900元钱能买到哪几样东西?
【设计意图说明:本堂课一开始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这个基于“学习数学培养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而提出的教学理念。课堂结束,教师创设了一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活化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板书:
加法估算
206+292 ≈ 500(元)
约等于
“ ≈”读作“约等于”
练习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加法及估算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发展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3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发展有序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小黑板 投影
教学过程:
一。 计算练习
1.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624 342+362 130+476
(1)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 检查订正。说说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算一算。比一比。
230+68 445+414
260+68 445+464
267+68 445+469
(1) 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
(2) 反馈检查。
(3) 说说这两组计算题中各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也随着增加,反之,和也随着减少;每一组中的第一小题计算时不需进位,第二小题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第三小题个位和十位相加都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
3、解决实际问题。 做第3题。
二。 估算练习
1. 估算一下下面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304+106 402+467 248+395
596+297 196+729 635+208
先同桌说说后交流反馈
2. 解决实际问题。做第5题。
(1) 独立解答。
(2) 交流反馈。说说自己列式是怎样想的。
三。 全课总结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小组派代表交流。
四。 作业应用。完成41页第4题。
教学板书:
练习课
158+216+142=516(本) 97+105+97=299(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并有序陈述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和观察比较算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等。
3。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小黑板 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口算练习。
1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0+90 430-400 500+300
740-40 30+900 600-200
2快速口算。
200+500 90+300 770-70 320-300
740-700 900-400 900-300 1000-800
360-300 400+600 500+200 200+100
200+800 540-40 580-500 50+70
二。 算一算。比一比
346+113 552+175
346+213 452+275
346+313 352+375
1. 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每组中的各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 反馈交流,检查订正。说说自己的发现。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逐渐减少,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不变。)
3你能根据每组中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很快说出另几个算式的得数吗?
304+106=410 596+297=893 635+208=843
304+206= 496+397= 535+208=
304+306= 396+496= 435+208=
304+406= 296+597= 335+208=
三。 解决实际问题
1做42页第7题
(1) 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 反馈思考。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做42页第8题
(1) 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 反馈思考。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白求黄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27多35的数,求黑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62多59的数,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3做42页第9题
(1) 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电线原来长多少米的?
四。 全课总结
五。 作业应用。完成《练习与测试》
教学板书:
练习课
346+113=459 552+175=727
346+213=559 452+275=727
346+313=659 352+375=727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口算除法
60÷6 240÷8 320÷4 450÷9 630÷7
360÷6 120÷3 160÷4 280÷4 250÷7
方法小结:想乘法 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
求近似值
148≈ 193≈ 87≈ 93≈
≈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 提出问题
李叔叔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这个问题和以前提出的有什么不同?关键字是什么?
生:大约
当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或是不方便很快的计算出结果的时候,可以估算。估算的结果用≈表示
列式:124÷3≈
2、尝试估算方
124÷3≈ 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巩固练习
书p16做一做
独立完成 思考准确答案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
独立估算,说说你怎样想的?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拓展提高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 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 180÷3=60 200÷3≈60 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 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 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 160÷4=40 185÷4≈40 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
四、课后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复习了口算除法,求近似值的内� 然后根据教材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估算的方法,并在多样化的方法中进行优化。经过巩固练习,掌握估算方法后,小结。最后进入拓展环节,引入实际生活中需要用估算的知识解决的问题。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本节课中,学生对估算的方法掌握比较好。也能从多样化的方法中优化出他们最方便最准确的答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旧知和新知的联系
开课时复习口算除法是为了本节课的估算做铺垫。如果在学生把124估成120时能马上引导学生沟通和上节课的联系,把124看成120就是把不方便口算的被除数估成方便口算的数,这样就能马上得出近似值。这样也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让知识融会贯通。
2、注意特别关注基础薄弱,理解较慢的学生。
在学生找到估算的方法并进行选择后,可以带领学生回到课本,再说一说书上男孩女孩的估算方法是否和我们做的一样,有什么区别,他们是怎么想的。事实上是把知识进行了回顾,让理解较慢的学生能再次体会估算的过程。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用规范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78÷4 把78看成80,所以88÷4≈20。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我虽然找到了问题,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进行对比板书讲解。所以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模糊
4、估算的必要性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少用到估算。平时在自己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很离谱的错误答案。其实,如果用到了估算的知识,自己在检查的时候应该很容易知道自己算错了。除了题目要求,或是看到了特别的提示,他们一般都不会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本节课,我也想将估算的必要性体现出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5、关于拓展的题目
很遗憾课上没有时间把这两道题讲完。我觉得这两题才是本节课的亮点,将估算合理的运用于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课堂上,如果部分问题处理得紧凑些,应该是可以完成的。 我会再利用练习课的时间来完成它。
一、说“教材分析”
“数学与购物”是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更好体会到“数学缘于生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数学为我所用”。
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前几册的学习,对估算意识、方法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估算费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提出“估计花了多少钱”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计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接着,通过“试一试”的三道生活化习题进一步巩固各种估算方法的应用。最后,在“练一练”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总结和掌握常见的估算策略。教学难点是:比较分析各种估算策略的适用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所需策略。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以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 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主要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计策略;再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的具体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准备对学生说:“周末,淘气的爸爸妈妈带着淘气去超市购物,他们买了很多东西。这张是这次购物的帐单。”呈现帐单,淘气“说”:如果有人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我就请他吃饭哦!此时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估算的方式,由此引出本课主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估算费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教材原有的情境,该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策略,再和全班同学交流他的思路。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
2、学生把自己的估算策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3、小组汇报。选择一种估算策略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引导总结各种估算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边总结边板书)
教材提供的估算策略有五种:(1)去尾法,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2)进一法,将个位上的数字往十位进一,变成整十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估出结果的范围。(3)四舍五入法。(4)凑10法。把可以凑成10或接近10的加数分别相加求和。(5)约5法,对个别加数个位估算成5,再求和。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多种估算的策略,最后再汇报交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学习、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各学习小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交流,初步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走进生活,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实用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两种层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体验
1、上次老师出门在多媒体教室听课,你们猜一猜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
2、出示P59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3、生汇报交流。
4、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出示口答:下面的这些数是最接近哪个整十数。
49最接近( ) 82最接近( ) 68最接近( )
11最接近( ) 73最接近( ) 26最接近( )
2、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答师整理:(1)什么是估算?(2)学习怎样进行估算?
二、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学习交流:
自主解答例题4,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1)把28看作30,43看作40进行估算100-30-40=30
(2)先算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了70元,30+40=70,100-70=30
2、全班展示成果,提出质疑:
(1)还可以怎样算呢?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运用估算的方法各小组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第1~3题
2、小组内再展示交流。
四、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1、全班展示错例。
2、分析总结错因,巩固提高。
教学内容:三上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5页。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快速抢答比赛。
(1)一本书共有400页,小明已经看了10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
(2)小货车的载重量是300千克,一箱货物重88千克,另一箱重96千克,这些货物能一次运走吗?(3)爸爸有600元钱,录音机398元,自行车29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4)一至三年级有223人,四至六年级有234人,会议室有300个座位,坐得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
二、交流探究
我碰到了电影院里的一个数学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出示主题图】仔细看,你知道了什么?
估算教学设计 11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 二、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 (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轻松学习“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因此,我为学生安排了4个喜闻乐见的小花絮(教学片段),用“当亮亮的理财小顾问”这一系列情境贯穿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六早上,妈妈带亮亮去购物。他们在联华超市挑选了一些生活用品。亮亮想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价格的游戏: 出示图片: 1盒 1盒 1个 月饼 茶杯 闹钟 28元 43元 24元 师:猜一猜上面每样物品大约多少钱?(估数游戏)(依次出示三样物品,每出示一种,师生之间展开“区间套”的猜数游戏)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估算去超市购物的钱数 师:妈妈说:“我只带了100元钱,够吗?”亮亮想:“买这三样物品,大约要多少钱呢?”你们能帮亮亮估算一下吗?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师:100元钱够吗?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估算方法告诉大家?(分别请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三样加起来是95元,比100元小,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生2:我把月饼的价格先看作是30元,茶杯的价格先当作是40元,闹钟的价格先当作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买这三样用品够了。(先估后加) 生3:用100元先买月饼后大约剩70元,买茶杯后大约还剩30元,还能买闹钟。(先估后减) 生…… 师:小朋友有各自的估算方法,这样估算合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营业员的收款单吧! (出示收款单:95元) (其实生1用先加后估的方法,已经算出精确数了,出示收款单只是进一步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备选方案】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生1:我是这样想的28+43+24是95元,比100元少,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若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出现的都是直接算精确价格的情况) 师:你们算得很准确,是列竖式算的吧!小精灵有一种不用列竖式的方法,想知道吗?(此时,只能告之一种估算方法,边讲边板书。) 28+43+24=95 ↓ ↓ ↓ 30+40+20<100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小精灵估算方法你们喜欢吗?你还能想出其它估算的办法吗?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生:……(先估后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这么多种方法。 2、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亮亮和妈妈出了超市,亮亮说:“妈妈,我们去新华书店吧!看看有什么好书!”亮亮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小朋友,我们也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同桌两人一起估算,反馈学生估算结果,着重说说估算的思路。) 3、估算水彩笔的枝数 师:亮亮和妈妈买好书,高高兴兴回到家。爸爸说:“亮亮,我给你买了一盒水彩笔!”亮亮说:“我原来就有20多枝呢!”(出示P32图片) 师:现在亮亮大约有多少枝水彩笔? (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估算方法,不局限于一种。)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下午,爸爸妈妈带亮亮来到游乐园,看到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亮亮高兴地又蹦又跳,真想把每个项目都玩一次。可爸爸说:“我们给你50元,你自己选择吧!” 游乐项目价格表 项目名称 价格(每人每次) 太空船 7元 激流勇进 14元 过山车 22元 碰碰车 6元 登月火箭 19元 1、小组活动。 师:亮亮选哪些项目好呢?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好吗? 要求(1)独立设计,确是游玩项目。 (2)估算出总钱数,并说说估算的过程。 游玩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 选择项目(打√) 价格 太空船 激流勇进 过山车 碰碰车 登月火箭 估计总价 约 元 2、汇报交流 呈现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 3、检验。 同桌交换设计方案,� )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今天我们跟着亮亮去购物、游玩,我们还当了他的“理财小顾问”呢! 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由猜物品的价格,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估数,采用逼近“区间套”的逐步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数学。 这个估数游戏就像一场热身赛,为让学生从“估数”十分自然地进入本课主题——“估算” 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发现、探索,当学生无法进行估算时,我才进行讲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极其集中,思维也极其活跃。这时的接受学习显得非常有效。 本题能很好的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有金额的比较,学生发现现金不够,原来买书方案需作调整,这种情况生活中十分常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 亮亮原来就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注动性得妻了发挥,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造”,有的学生认为也应该也爸爸、妈妈选择游玩项目,小朋友的阵阵掌声把课推向高潮。 五、教学片段实录 花絮一: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 生1:我先算三本书一共要多少钱:27+12+19=58(元) 55元比58元少,所以不够。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成语故事》先当成30元,《小学生写日记》当作10元,《数学家的故事》当作20元,三本书大约要60元,亮亮只有55元,肯定不够! 生3:55元买《成语故事》后剩下大约25元,再买《小学生写日记》剩下只有10元左右了,不够买《数学家的故事》。 生4:肯定不够的!老师,你看《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已经快要50元了! 师:幸亏估算了一下,要不然……(话未说完) 生5不禁大叫起来:我有办法!亮亮少买1本书就行了。(估算后,发现现金不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割舍的决定——少买1本书。) 师:你们打算不买哪本? 生6:《小学生写日记》和《数学家的故事》大约要30元,《成语故事》就不能买了。 生7:买《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也行,大约要50元。 生8急得叫出声来:随便哪两本都行。 生9:要是亮亮这三本书都想买呢?我觉得亮亮还是向妈妈借点钱好些。妈妈那儿还剩5元钱呢,借来就够了! (真精彩,竟然能链接到上一个购物情境,能够向纵深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一问“你觉得55元,够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金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亮亮带的现金不够。此时,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烁,学生将原来的购书方案自行调整,有的孩子说少买1本书;有的孩子说向妈妈借点钱。这两种调整方案均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一个说:“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时搬进来太多常常要拿掉一部分。以后买东西时,我要先估算一下。”另一个说:“出去游玩也要先估算一下,要不然钱花光了,回不了家就遭了”……在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同时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听到几位同事的抱怨声:“学生怎么只喜欢算精确数,估算都不会!”甚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说:“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大约’两个字,就应该知道要估算……”一时间,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了估算而估算。 其实,所谓估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为什么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么薄弱呢?经过分析,我觉得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估算这个教学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另外,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笔算(精确计算)的内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审视估算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和一些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交流,使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需生活化 估算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怎样估算,这与问题的情境有关。如果把估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缺乏生活气息的估算,尤如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本课教学时,将估算内容融入到购物、游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兴趣。 2、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他们刚刚迈进二年级,哪会有那么多种估算方法?我在开始设计课时,很怀疑。通过上课,学生给我十分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购物情境片段中,学生想出很多估算方法,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可能这些方法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通过两个题目自主操练之后,学生渐入佳境,想出的方法更有个性了。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12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估算教案 1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估算教学设计 14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估算?你们记得怎样估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估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列式?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 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 120÷3=40 4÷3≈1 124÷3≈40 3、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1、做p16 “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估算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估算教案 15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 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 24381279( ) 25112347( ) 824123618( )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估算教学设计 16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在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算得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2、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怎样快速口算出一个大概的结果。 3、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 汇报,归纳。 5、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小结:我们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可有不同的方法,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一个精确的数时,就可以通过估算算出一个大概的数。 6、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7、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8、完成练习六第3题,学生交流汇报。 数学估算教案 17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品德教育。 2、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最适宜的解决。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4、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5、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289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1、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52≈300③252≈2506≈5 300÷6=50250÷5=50 每排大约坐50人。每排大约坐50人。 ②252≈240④252≈250 240÷6=40250÷6=41...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260÷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6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法最好,可以通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每个寝室大约住几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289≈300②289≈280 300÷20=15280÷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2)组织讨论:用280÷20=14 三、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1、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①4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分钟到达。 ②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困的生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5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元,平均每班大约捐资()元。 2、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5年2月28日,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佰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张佰元币。 信息②2月29日,王老师把剩下的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张佰元币。 信息③2月30日,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辆面包车?(课件中面包车上写有“限载20人”字样。) [备选]如果出现每辆车多坐5人租3辆的答案,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五、课堂,升华情感。 学生代表看了同龄人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后,回来向全校同学号召: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尽一切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课件出示) 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即找准了建构本课知识所需的学习起� 加法估算起到引入情景与复习的双重作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展解读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加强各种算法的比较,减少重复,沟通各算法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方法背后的方法”,达到“闻一知百”的效果。 既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从而学会“倾听”、“比较”、“完善”“创造”。 既巩固方法,又引出新问题。这样从同一学习材料中,提炼出两个不同的需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广泛应用,还有利于他们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说法的理解。 呈现学生经历过的手拉手活动图片,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这些需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地体验了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而且现实背景中的具体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情境进行品德教育,为学习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使课堂绽放异彩。 估算教学设计 18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20×4= 100×6= 300×7= 50×4= 4000×6= 700×8= 300×4= 600×6= 90×8= 200×7= 100×7= 3000×2= (二) 新课 1、出示例题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1) 学生自己读题 (2) 列算式 29×8≈ (3)29乘8大约得多少? (4)挑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29接近30,30乘8得240。所以29乘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29×8≈240(元)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2、试一试 21×6 ≈ 48×5 ≈ 397×3≈ 510×7≈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1)估算39乘5时,因为39接近( ),可以将39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39乘5约等于( )。 (2)估算598乘3时,因为598接近( ),可以将598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598乘3约等于( )。 说一说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2、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27×4≈ 73×5≈ 61×7≈ 319×5≈ 302×9≈ 396×4≈ 7×111≈ 6×219≈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挑生举例) (四)课堂小结 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19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第一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最高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三、课堂。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估算教学设计 20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解决。 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准备多少钱?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学生想办法,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列式:49×104 [设计意图]由秋游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和数学的活动直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2、导入新课:同学们用竖式或用计算器都能计算出具体的钱数,你能不用计算,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3、提出学习目标:对于乘法估算,� (2)让学生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在这过程中要互相帮助、质疑问难。 2、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1)例5算法展示 方法一:把49估成50,104估成100,50×100=5000 方法二:把49估成50,104估成110,50×110=5500 (2)、讨论: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方法。 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买票要多准备一些钱,否则就不够了,所以在估算的时候,要多估,而不能少估。 在今后的估算中,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候要多估,有时候要少估。 想一想:在咱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种估算? 还有哪些特殊的估算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3)做一做的算法展示 一月份卖出720桶矿泉水,估算全年可卖出多少桶水?(720×12≈) a、展示算法 方法一:把720估成700,12估成10,700×10=7000 方法二:把720估成700,700×12=8400 方法三:把12估成10,720×10=7200 方法四:把720估成800,12估成10,800×10=8000 b、选择合适的方法 质疑:哪个估算结果最适合本题?(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结论:由于“全年可卖出多少桶”这个问题既可多估,也可少估,因此越接近实际结果的估算得数是越好的估算结果。所以本题应选方法二或方法四。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让学生自由质疑部难。 2、师质疑:为什么“做一做”用方法四估算结果能较接近实际结果? (让学生理解在乘法估算中大数往大的整十、整百靠近,小数往小的整十、整百靠近会较接近精确得数的算理) 四、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练习十第一题。 2、小组探究,实际应用: (1)给你一篇文章,能估计出它的字数吗?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估算出一篇文章的字数。 (2)怎样估计出一本书的字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交流学习收获,进行学习评价 2、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2、3、4题。 估算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估算 1、师:昨天,我们班的小明练了半页铅笔字(出示),猜猜大约有多少个? 教室里这盆花大约有多少片叶子? 看画面(书中第32页图),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小结:刚才我们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就是估计。 2、师:看图(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小明想买这两种文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3、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用到了估算? (感受估算的广泛应用)。 二游戏练 这一环节为学习新知做了思维与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估算 1、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老师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老师带100元钱够吗?可以计算也可以估计一下── 谁先想好谁先发言。(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师: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教师说“三”的语气加重)先独立思考,再和伙伴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学生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A:连加。 B:连减。 C:加减混合。 3、集体验证:这三种用品一共多少钱?(95元)看来你们估算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4、总结:刚才你们在帮老师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体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估算很简单,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的计算,也可以加减十位上的数,再估计个位上的结果。遇到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 四巩固练习 1、第31页的“做一做”。 2、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估算教学设计 22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教学反思: 《数学科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2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教学反思: 数学估算教案 24教学目标: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教学难点: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太多,数不清楚,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三、练习提高。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 左中格 左下格 右中格 右上格 右下格 教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二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四、全课总结。 五、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估算》教学设计 25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 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153÷4≈ 2、 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 学习估算方法。 (1)124÷3≈ 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生1:143≈160 160÷4=40 143÷4≈40 生2:143≈120 120÷4=30 143÷4≈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 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 180÷3=60 200÷3≈60 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 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 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 160÷4=40 185÷4≈40 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 。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2、做一做第2题:估算 学生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 1、学生接受有困难,只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掌握了。 2、学生估多估少的意识有待提高。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该估多,什么情况下该估少。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有了初步认识,能够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26一、教材内容 (P.59例2做一做 和 练习十四的第5~11题)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两课时,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3.体会估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练习十四第5、6题。 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集中订正答案。 2.新课引入 计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计算并不要我们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估算,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1)出示教材第59页例2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图上的小朋友在议论什么呢? 从小朋友的话语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要知道礼堂里的座位能否坐下350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都能很快回答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18)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估算乘法的时候,是怎样估算的呢? 师:22×18怎样估算?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估算能力较差的小组。 师:通过上面三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大家认为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地思考。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尽量接近准确数。 生:估算乘法时,把接近整十整百的因素,看作是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就能估算出乘法的结果。 生:分小组汇报估算的方法,教师根据估算的方法板书: ①18≈20 22≈20 20×20=400 大约有400个座位 ②18≈20 22×20=440 大约有440个座位 ③22≈20 18×20=360 大约有360个座位 生齐答:能。 六、巩固练习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算式,说说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①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②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③请个别同学汇报。 (4)第62页第9题,夺小红旗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开始计算。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5)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七、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练习十四第10、11题。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出示情境图,引出估算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估算结果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估算完再让学生笔算出精确的结果,通过比较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让学生明白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2×18≈ (1)18≈20 22≈20 22×18≈20×20=400 (2)18≈20 22×18≈22×20=440 (3)22≈20 22×18≈20×18=360 《估算》教案 27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 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 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估算教学设计 28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206+292500(元) 4、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第2题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估算》教案 29估 算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相应的除法估算和验算。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估算是生活中的需要。 二、新授课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三、练习 提问:(1)要求“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是求精确的商还是求近似的商? (2)被除数最高位4够不够除? 教师指出:432百位上的4除以4,够商1,求432的近似数要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400。 (3)400除以4得多少?这个商在算式中用什么符号表示?为什么? 板书: 432÷4≈100(页) 答: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100页。 (4)如果把问题改为小丽平均每星期看了多少页?又应怎样算呢? 432÷4=108(页) (5)比较估算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看是不是接近。 432÷4≈100(页) 432÷4≈108(页)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第一步求什么,怎样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